单核工作法13:永不拖延(下)

前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学习一点儿如何安排时间产出工作量的方法,对于生活也是很有必要的。

目录:

上一篇在这里单核工作法1
原理1原理1
原理23原理23
原理45原理45
单核5:适用性适用性
单核6:颠倒优先级优先级
单核7:全景闹钟全景闹钟
单核8:小结单核8:小结
单核9:消减待办任务消减待办任务
单核10:忙碌谬论忙碌谬论
单核11:现在专注一件事现在专注一件事
单核12:现在专注一件事(下)现在专注一件事(下)
单核13:永不拖延(上)永不拖延(下)

自动坚持任务

如果下班前能把手头的任务都做完,是不是感觉很棒?但是在早晨想要开始做点什么的时
候,有没有遇到过困难?时间滴答流逝,而我们还在小事上纠结,没想过究竟该做什么事。
玛丽亚 · 奥西安吉娜在 1928 年的研究表明,“下班前把事情做完”和“明天早晨着手做事”两者
其实是有冲突的。这与布鲁玛 · 蔡加尼克在 1927 年的发现一致,那就是我们更容易记住被
打断的任务。
奥西安吉娜请实验对象进行一些工作,例如折纸或者把德文译为法文;并且在执行过程中突
然打断任务,例如把东西掉在地上请他们帮忙捡起来。
被打断长达 50 分钟后,尽管没有人要求他们回去做最初的工作,实验对象还是显示了继续
工作的强烈愿望。我们想要完成已经开始的任务。这个愿望即使在休息期间也一直存
在。[13]
使用艾维 · 李方法,在下班之前写下明天最重要的任务,这是让明早开工更容易的第一步。
不过在任务进行一半的时候回家,效果会更好。自动坚持任务就是在下班前已经开始但尚
未完成的那项任务。

批量处理

匆忙症(pre-crastination)是一种强迫倾向,看见小任务就想马上开始做,长此以往,这些
鸡毛蒜皮的小事反而更让人身心交瘁。有人会拿这种办法来对付拖延症,但匆忙症更像是拖
延症的一种变形。
假设你站在 A 点,要拎起两个桶中的任何一个放到 B 点,你会选择接近 A 点的桶还是接近
B 点的桶呢?多数人会选择离自己较近的桶,即使拎着桶走到 B 的距离要更长。[14]
这类似于一大早就在回复短邮件,到下午还忙着那些七零八碎的任务。一天到晚小任务做得
再多,也顶不了一个最重要的任务。这样做的短期效果是苦劳大过功劳,长期效果是连苦劳
都落不着。
赢得小胜的感觉很棒,势如破竹的感觉很棒。大脑想要完成已经开始的任务。[15] 阅读一封
邮件只是把任务开了个头,还得写回复才算完成。匆忙症背后最大的动机是强迫自己逃避大
任务,不管大任务多么重要。
与其每次收到账单就去付款,不如把账单收为一叠,统一安排一个每周付款时间。把类似的
任务放在一起批量处理,可以节省启动时间。要战胜拖延症,最好是把重要的大任务拆解成
小任务来做,而不是用匆忙症来逃避重点。

晨间流程

你走进办公室,面临着一项正要开工的新工程。工程规模相当大,都不知该从哪儿下手。你
没有开始做,而是逃到咖啡机那里待了半个小时。终于,你回到办公桌旁,开始在社交网站
上信步闲游,又一个上午就这么过去了。
怎么办?晨间流程是你个人的一张清单,只需一次性写好就能每天重复使用。要在其中按
时间顺序列出一系列行动:行动 1、行动 2……可以偶尔对晨间流程进行反思和修改。
我的晨间流程是这样的:1) 清理所有临时占用办公桌的纸张物品;2) 写下最先想到的重要
任务;3) 清空电子邮件收件箱;4) 选择一项任务开始做。注意,我的例子仅供参考,你应
该最清楚自己适合什么流程。
试试这个新习惯吧:一到办公室,立即坐在办公桌旁;把闹钟设置到分针的下一个竖直位置
(8:00、8:30,等等),但要不少于 25 分钟;执行你的晨间流程,直到闹钟响铃。
一套晨间流程可以点燃你的灵感引擎。一旦速度上来了,要保持步调就不需要太多的能量。
日复一日地执行你的晨间流程,外在规程就会变成习惯。

手边管理法

手边管理法是查尔斯 · 霍布斯在他的“时间力量系统”[16] 中提供的方法,就是让需要的物件
能在手边随用随取。把你的办公桌想象为一个射击标靶,由三个同心圆区域组成,自内向外
分别称为 A 区、B 区和 C 区。
A 区是你坐着能轻松够到的地方。除了用来完成当前单核任务的纸笔和小工具,这里不放任
何东西。B 区必须站起来才能够到。这些地方放置今天估计要用到的物品。
其他东西都必须放到 C 区,即视野之外或者必须走几步才能拿到的地方。挑战就在于,要把
我们喜欢、在乎、总觉得会用到的东西放得远远的。然而这正是关键所在:用视觉安排反映
自觉意识,把优先级排列摆出来。
对于那些想看的杂志、有趣的新书、受命阅读的打印材料,或者把它们写在今天要做的快捷
清单上,或者将其纳入归档。所谓归档,就是放到抽屉里、书架上,或者另一个选择——丢
进垃圾桶。
手边管理法与法国职业厨师的“各就各位”(mise en place)[17] 和日本生产车间的“5S 管理”[18]
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实践,让手边管理法成为习惯吧。每天安排两三个时间点,花片刻时
间把 A 区、 B 区和 C 区整理好。

专心模型

克里斯蒂娜 · 本格森在射击场花了 25 000 小时练习,才成为军事精确射击世界冠军。在金牌
之路上,她培养了一种称为专心模型 的方法。[19] 这一模型由三步构成。
你试图专注在一项任务上,思想却任意游荡。第一步,要注意到你在想的事情是什么。今天
晚饭做什么吃?邻居是不是对我有意见?应该几点去学校接孩子?
第二步,想象一条时间线,把分心的想法置于其上。中间两竖之间代表现在,左侧是过去,
右侧是未来。例如“几点接孩子”会放在右侧的水平线上。
最后,用一个此时此刻的中立想法来代替那些过去和未来的想法。例如,可以想想正在写的
文档应该怎么措辞,字号应该怎么设置,怎么把手指放在键盘上。
克里斯蒂娜对专心的定义是:不因过去和未来想法的干扰而分心。无求无忧,无疑无猜,不
刨根问底。人类大脑有一种很强大的能力,可以想象未来、分析过去。某些情况下,我们宁
愿暂时关掉这种能力。

专注于单一目标

从想法到行动,中间隔着一个拖延症的距离。如果让行动更具体可行,可能会缩小这道鸿
沟。我们把大任务分解成小任务,让如何执行显得更明确。只是要注意,任务太多同样会导
致拖延。
对一项任务进行规划可以鼓起干劲,原因恰恰在于这会让我们看淡所有其他任务。做计划的
时候细分出太多任务,就会找不到重点所在。这些任务足够具体了,但问题是数量太多,没
有一项能引起我们的重视。
对于一份看重的任务,如果发现目标之间有冲突或者预期不太可能达到目标,我们的决心就
会动摇。规划分解出太多的任务,让资源有限的事实更加突出。我们的时间、注意力和能量
没这么多,负担不起这些事情来。[20]
创建目标这件事不应该被视为独立任务,而应该是一项系统工作,其中的一个个目标是互相
关联的。在一份过度冗长的待办清单中,多数任务都会处于未完成状态。这不仅是因为任务
太多,清单的长度本身也动摇了投入的决心。
将快捷清单限制为 5 项任务,每周对集草器清单进行除草,减少受服务生效应干扰的任务数
量。要用好单核工作法,你应该只拆分当前在做的任务,而不要去拆分其余的任务。

硬时间拖延

研究表明,人们会预期未来有更多宽裕的时间,而不是现在。[21] 有趣的是,对于能立即获
得奖励的任务,人们也倾向于日后去做;特别是对于那些有效期很长的机会,我们的拖延会
更严重。
苏珊 · 舒和阿耶莱特 · 格尼茨对此进行了研究。[22] 结果表明,在一个城市逗留两星期的游客
比那些住这里一年或更长时间的居民看到的标志性建筑多得多。如果我们要在巴黎住上一
年,“去看埃菲尔铁塔”就不是什么今天要办的大事。
舒和格尼茨还分发了两种礼券,可以到本地一家高级法式茶餐厅领取一份蛋糕和饮品。第一
组礼券的有效期是三周,第二组礼券的有效期是三个月。
在收到礼券的时候,有效期较长的那一组人对自己会去兑奖的信心高出很多。结果,礼券有
效期较短的第一组实际兑奖的概率是第二组的 5 倍。
游览地标建筑和兑换茶点都是硬时间任务。要么无所谓,干脆不做;要做就立马在日程表上
安排好。想吃到免费蛋糕吗?当时一收到礼券,就要立刻定好哪天去兑奖。

规划过度也是拖延

在事情开始前花太多时间进行规划也是拖延。你为工作进行了规划,却没有按规划去工作。
原因可能是一项大任务的产出不够明确,也可能是对新问题没把握,担心别人会议论自己。
牛顿对惯性的定义是:物体会保持其现有的静止或运动状态。[23] 借用到心理学上,玛丽亚 ·
奥西安吉娜证明,只要开始一项任务,我们就会产生想继续把它做完的强烈愿望。[24]
面对一项大任务,提前把每件事都规划好不等于推动进展。只要工作没有展开,我们就会感
到阻力,不想执行规划好的事情。尽管服务生效应可以让规划中的事情出现在脑海里,[25]
但是不按规划工作就不会取得任何成果。
过度规划是盲目的。一套巨细靡遗的规划可能才执行到 20% 就发现需要调整工作重心。在
这种情况下,之前 80% 的规划都白做了。更好的做法是先开始,一边做一边找方法。
要考虑任务的目的。如何取得利益关系人所期待的成效?规划下一步行动,这样可以花最小
的力气让任务进入运动状态。按照规划进行工作,然后从别人那里获得反馈。之后保持速度
就容易多了。

反射思维与反省思维

想象这样一个模型:有两台思考机器在大脑里并行工作,它们互相协作,互相发送信息。可
以称它们为系统 1 和系统 2。[26] 集中注意力在一项任务上的能力非常依赖于系统 2 的工作
状况。
系统 1 负责快速的自动思考。它反应速度很快(reflexive),可以称作反射思维。它有时会
有点疯狂,并不需要多少能量。另一方面,自控能力对它不起作用。例如,我们听到别人叫
我们的名字就会转过头去。系统 1 会自动完成这件事,不需要花力气认知。
系统 2 对思考和行为进行控制。它负责深思熟虑(reflective),可以称作反省思维。在系统
1 发来疯狂想法的时候,它要进行清醒的评估,然后做出最终决策,选择要把注意力放到哪
里。系统 2 的容量受制于我们有限的工作记忆。
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自我控制,所以反省思维的工作很容易超负荷。不过系统 2 天生懒
惰,过量的刺激反而会让它破罐破摔。例如,来自智能手机的通知声会让你无法将注意力保
持在最重要的任务上。
那些觉得自己很忙的人会偏向自私的选择,做出肤浅的判断,使用攻击性的语言。[27] 你坐
在家里想要专心写一份重要的商业信函,而孩子却在一边玩耍喧闹。这时你也许会突然失去
控制,对他们吼出严厉的话。

杂乱无章

有种叫捡破烂的病会让人收集很多没用的东西,把自己的空间和时间完全堆满。别对号入
座,你也许没有这么严重的病情,但至少应该知道:办公室的杂乱无章会降低生产力,同时
也可能提高创造力。
凯琳 · 沃斯和她的同事为此做了一些有趣的实验。她请参与者写出乒乓球的 10 种创新用
途。结果证明,身处杂乱房间中的一组做得比整洁房间中的另一组更好。
在她的另一项实验中,身处杂乱房间中的人更容易选择标着“创新”的产品而不是标着“经
典”的产品。整洁有序的环境似乎会激活因循守旧的思维模式,而杂乱无章的环境刺激你尝
试新鲜事物。[28]
不过也有一些研究结果证实,无关的周边视觉刺激会偷走注意力。[29] 很多人的经历与之相
符:在被多种声音环绕的情况下,很难专注在自己的任务上。
保持你的桌面整洁,不留杂乱。如果有两星期没碰过的文件,必须将其移除——不管它们看
上去多有趣、多有用。如果要开研讨会或者酝酿新想法,咖啡厅和室外漫步是更好的选择。

棘手问题

你正在处理一项说不清的问题。信息是混乱的,客户有好几方,决策人众多,而更不幸的是
他们的优先级彼此冲突。面对这种棘手问题(wicked problem)时,设计思维可能要比分析
思维更有用。[30]
分析思维是在现实世界中进行可控的实验,以客观事实为准;而设计思维是建模并合成一个
未来世界。后者在此可能更加实用。[31] 分析师思考的是一件事是否真实;而设计师思考的
是一件事能否利用。
在设计思维中,对问题进行定义是解决方式的一环。举例来说,首先提出:“如何用开罐器
打开金枪鱼罐头?”这种方式可行,但应该考虑的是,要打开罐头,有没有更便利、更现实
的办法。也许可以不用传统的开罐器。
所有的设计都是重新设计。你要以现有事物为起点来构建或者即兴创作新事物。这种建设性
的问题解决起来常常很有趣,很容易投入进去。你一次又一次地把问题拆开又重新组合,一
切都是新鲜的。
斯坦福大学发展出一套设计思想,遵循这样的流程:共情、定义、创意、原型、测试。[32]
每一个步骤开始于发散思维,寻找变数;接下来进行收敛思维,测试创新组合。

先视觉化再开始

在一项大任务开始之前,视觉化有时能帮你战胜拖延。这里说的可不是什么绘制项目的详细
图表,控制成本、质量、时间的巴恩斯三角之类,[33] 而是进行一些分析,增强对事情的认
识。
(1) 首先,写出你想得到哪些效果。效果并不等于你做的东西。以撰写一份销售报告为例,
其真正的效果是提供有用的决策依据,让公司主管进行产品管理时有据可循。
(2) 从第一步所列效果中选出最重要的一项,重新写在一张白纸的中心,进而画成思维导图
[34],周围辐射出与此相关的角色和人员。谁会从这个效果中获益?谁持有对你有帮助的重
要信息?谁是赞助人?
(3) 观察第二步产生的思维导图,想出一个能在短时间内验证的最小化可行思路。要达到这
个效果,你现在能做的是什么?怎样给别人展示并获得反馈?你要寻求的不是赞美,而是第
二意见。
注意,最小化可行思路不一定要解决整个问题,甚至不一定要产生效果。对你来说,首要目
的是学习。解决问题的方向是否正确?下一小步要做什么?这对利益关系人有什么帮助?

内在动力

在进行机械性重复任务的时候,人的动力大都来自奖励机制。一旦需要创造性思维,奖励和
惩罚就会在现实中导致更差的表现。[35] 自主、专精和目的才是解决复杂问题的动力。
※ 自主(autonomy)体现为掌控感,你有权决定自己的工作时间、工作内容、工作方式等。
人们天生都是积极行动、乐意付出的。自主不等于完全独立,而是你拥有选择权,能按自认
为最佳的方式完成任务。
※ 专精(mastery)是一种心态,认为事情总是有改进的空间。你可以在各方面取得进步,
不论是弱项还是强项。这要求你付出努力,刻意训练。专精经常让你体验到心流的美妙感
觉。面对的挑战与自身能力完美匹配。
※ 目的(purpose)会带来幸福,而它本身就是一种比幸福更强的驱动力。[36] 你想让自己做
的事情有意义,想要把事情做好,想要成为比自己更伟大事物的一部分。正确设定目的,常
常能让你获得最大的奖励,是其他途径都难以达到的。
内在动力更胜于外部激励,丹尼尔 · 平克在《驱动力》一书中对此进行了有力的阐述。[37]
不一定要当公司老板才关心这些事。想对抗拖延症,你也可以努力增强工作中的自主、专精
和目的。

脑力预算

对职场人士来说,倒霉的一天经常是这样:上午的时间用来处理意外出现的琐事,有的事甚
至和工作无关;单调乏味的任务被推到午后;可是到了下午,你的大脑又开始后继乏力。你
成了自我损耗(ego depletion)的受害者。
在大脑的进化过程中,前额皮质是最年轻的部分。有了它,我们才能想象当前不存在的事
物。这个本领当然是极好的,但也必须知道,相对于大脑的其他部分,较新、较复杂的前额
皮质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排列优先级是很累的。[38]
选择今天优先做什么,是前额皮质的苦差事。它必须思考当前还不存在的工作成果,比较这
些成果的价值。在早晨这段时间里,大脑的能量最多,[39] 因此最适合做全天计划。[40]
在一天当中会出现新的东西,优先级有可能调整,别锁死这道门。为了灵活起见,在一天开
始的时候,把潜在工作限制为 5 项,写在快捷清单上。在早晨,你有充裕的脑力预算来做出
正确的选择。
最后从快捷清单中选出最重要的任务,开始你的第一个单核时段。不要逃避困难、麻烦的任
务。现在是早晨,你有对付它们的能量。先吃掉最丑的青蛙,会让你在接下来的一天里都充
满自信。

永不拖延:小结

问:每天早晨我都清楚地想好要完成哪件任务,志在必得,但因为各种原因,并没有开
始做,到下午却又没力气做了。我该怎么办?
答:做规划和排列优先级主要是在大脑中称为“前额皮质”的这一部分进行的。它工作起来特
别消耗能量,如果你拖到下午做,就可能出现燃料不足的情况。想要早晨一来就动手做某件
事,最好的方法是在头天下班前,先给这项任务开个头。我们的大脑有强烈的愿望想要继续
已经开始的事情。
问:在开始新任务时,我常常会做详尽规划,安排好每一步。我愿意对事情有把握,不
想犯错误。不过实际花的时间总是超过预期。原因何在?
答:“规划过度”不仅是一种拖延逃避的典型症状,还会消磨你想要完成任务的动力。规划一
项任务的同时,也在削减对其他各项任务的承诺。详细规划了太多的子任务,会让每项任务
看上去都无足轻重。看清前方的每一步,你会觉得成功之路太过艰巨。这会动摇你的决心。
问:在大家眼中,我这个人答应的多,完成的少。为什么我总要接下超过能力的事情
呢?
答:大脑有一个自然的倾向,认为未来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松散时间。遥远的截止期限让事情
看上去更容易达成,从而导致我们接下超出完成能力的任务。这种现象叫作“时间不一致”,
我们在规划未来时想着东,但该做事情的时候却想着西。解决的药方是在规划中留出足够的
时间,对于不想做的事要明确拒绝。

这里写图片描述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lvsehaiyang1993/article/details/81198047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