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核工作法15:循序渐进

前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学习一点儿如何安排时间产出工作量的方法,对于生活也是很有必要的。

目录:

上一篇在这里单核工作法1
原理1原理1
原理23原理23
原理45原理45
单核5:适用性适用性
单核6:颠倒优先级优先级
单核7:全景闹钟全景闹钟
单核8:小结单核8:小结
单核9:消减待办任务消减待办任务
单核10:忙碌谬论忙碌谬论
单核11:现在专注一件事现在专注一件事
单核12:现在专注一件事(下)现在专注一件事(下)
单核13:永不拖延(上)永不拖延(下)
单核14:永不拖延(下)永不拖延(下)

第四章 循序渐进

不仅要把事做正确,还得做正确的那件事。然而一切都在改变,曾经看起来正确的那件事也在改变。可能是我们没理解利益关系人的意思,可能是他们改变了想法,也可能是我们想出了更好的方案。
我们必须时常与利益关系人同步目标。在处理任务的过程中,我们会学到新东西;在看到阶段成果时,利益关系人会学到新东西。我们的优先级排序要时不时地基于这些新知识做出调整。
本章强调了拥抱变化的价值。我们必须把任务分解,做一点就展示一点成果给利益关系人看。配合使用时间盒子和拉金问题,我们能够充分利用最新的知识。

一分钟:如何做到循序渐进?

五项基本概念

※ 任务分解可能是战胜拖延最有效的方式。开始做一项小任务,要比开始做一项大任务更
容易。但要把大任务的整体目的牢记在心,而且不要提前把所有子任务规划得太详细。
※ 拉金问题:“此时此刻我的时间最好用来做什么?”这是我们必须经常问自己的问题。要
让工作取得成效,就必须经常检查成果并调整规划。
※ 时间盒子是要先确定: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专注在什么任务上。这与工作成
果的多少好坏无关,纯粹与注意力有关。当然,良好的专注度会带来更高的产出。
※ 幼鸟先飞让我们把想法尽早分享给别人,从而获得反馈。这些反馈有助于确定下一步行
动的最佳方向:看,这些是已经实现的,接下来怎么做最好?
※ 虚假紧急是一个坑人的骗局,让你把力气花在一些次要的任务上。它让你进入来者不拒
的响应状态。但是用客观标准衡量,这些任务其实不重要,反而耽误事。它们让你忙来忙
去,阻碍了真正的工作。

问卷

在开始脑力激荡之前,先找出你在现阶段工作当中经常遇到的“时间杀手”,给它们打钩。

  • 工作材料不全
  • 需求变来变去
  • 利益关系人不在场
  • 紧迫的截止期限
  • 假装紧急
  • 总犯同样的错误
  • 等待他人
  • 毫无准备的任务
  • 委派失误
  • 每天的事务性工作
  • 决策审批环节太多
  • 对委派任务管得太细
  • 一次尝试太多
  • 各种截止期限
  • 仓促作决定
  • 缺少反馈
  • 按下葫芦浮起瓢
  •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 官僚主义害死人
  • 规划得太长远

黄瓜和洋蓟相约在森林散步

黄瓜:阿蓟,好久不见。最近怎么样?
洋蓟:最近一个月我工作很拼的,给客户交付了一个大活儿。
黄瓜:那你交付的东西客户满意吗?
洋蓟:可惜不满意。
黄瓜:为什么?
洋蓟:就是想不通啊。我完完全全按客户的需求单交付的。但客户现在说,他们要的不是这
些。
黄瓜:原本在需求单上的东西,等实际做出来看到效果,产生新的想法不是很正常的吗?
洋蓟:是的,你说的对。我应该在一开始就和他们协调,早点看看他们是否喜欢我做的东
西。
黄瓜:如果他们在早期改变想法,事情会怎样?
洋蓟:那我就可以调整工作重点,不会浪费这么多时间。
黄瓜:下需求单有点像下赌注:我想未来我会需要这个。需求单订的东西越大,风险也就越
大。
洋蓟:没错。小步循序渐进地工作,保证自己每隔一段时间有进行调整的能力,可以减少风
险。

任务分解

任务太大,可能是拖延症的头号原因。如何吃掉一头大象?先咬下第一口,然后服务生效应会帮助我们保持步伐。[1] 不幸的是,有太多人的任务分解是失败的,原因是把任务分解当成了详细的路线图:从起点直到终点。
在分解任务之前,第一步是考虑这事的终极目的。自问自答:为什么你要花时间来做这项任务,而不是其他随便什么任务?当你交付最终结果的时候,会如何让世界变得更好?回答一两句话即可。
第二步是写下一份利益关系人清单,以及他们为什么想要你做这项任务。利益关系人可能是直接使用你工作成果的人,例如阅读你报告的人;也可能是出资方或者间接受到你的工作成果影响的人。
第三步是找出 1~5 项可以产生反馈结果的小任务。例如,查阅之前的报告,写下目录标题,联系某位能提供有用信息的人。通过执行这些子任务,你会获得与整体任务相关的更多知识。完成快捷清单上的小任务后,虽然整体任务还没完成,但是你可以把现阶段的工作成果与他人分享,重新评估终极意义,从而找出新的 1~5 项小任务。一边做、一边获得新知识,进而让新知识发挥优势。

拉金问题

可以有很多借口不立即去做最重要的事情:某人刚刚让我去做某件事;我当年答应过要做某件事;我心里很渴望做某件事;某件事眼看就要到截止期限了……不过,我现在的时间花在这些地方真的好吗?
阿兰 · 拉金在 20 世纪 70 年代创造了“拉金问题”[2]:此时此刻我的时间最好用来做什么?
拉金敦促我们,在纠结要做什么时,在被干扰分心时,在拖延耽搁时,在一切看似按部就班时,都应该问问自己这个问题。在单核工作法中,我们至少每小时问自己一次拉金问题。在片刻之前最重要的事情,现在可能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今天早晨你开始写一份财务报告,到 11 点还没写完,而这时你发现,必须在午饭前开出一张发票。现在拉金问题的答案就成了发票。
任务切换总是有成本的,因此对于想要完成一些事情的人来说,单核工作法作用很大。尽管这个世界在向我们索取越来越多的注意力,“做最重要的事”仍然要成为压倒一切的优先级排列规则。
单核工作法并非要对新任务强制说“不”。每小时思考拉金问题,在问题之间的时段专注于一项且仅此一项任务——此时此刻最重要的任务。这样可以同时获得最佳的灵活性和效率。

开发 - 测量 - 认知

你接手一项任务时,它已经有了预先定义的详细规格,包括交付日期、工作方法和产出结果。你严格按照规格做了,但客户那边看不到任何有用的东西。开发 - 测量 - 认知的方法 [3]可以降低一条路走到黑的风险。
这项工作一开始,你会对应该做些什么来满足利益关系人的需要有一些假设或猜想。“开发”意味着在这样的前提下,通过最简单的可行方式来测试你的假设。做出一点东西,寻求一些反应,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
这并不一定是要制造原型产品和交付阶段性成果。例如,你可以做一套幻灯片,向别人展示来获得反馈。可以在幻灯片里描述你的行动、交付成果的品质或者目标人群的收益。
针对获得的反馈,提取出你的结论。这时,就可以发现你的某些假设是正确的,而某些必须丢弃。新的知识激发产生新的假设。然后在第二个迭代里测试新假设,你的产出就在递增中前进了。
随着一次接一次的迭代,不断测试各种想法,你就建立起了一套定位于现实的产出成果。对利益关系人来说,他们有机会最先看到第一手成果,知道自己将得到哪些东西,这样就可以提供更好的指导,告诉你他们想要什么。开发 - 测量 - 认知让我们能在早期校正方向。

截止期限、目标日期和交付日期

截止期限(deadline,字面意思是“死亡线”)和目标日期(target date)不是一回事。在沟通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些词汇至关重要。随便混淆它们会让人产生错误的期待,从而导致不良的优先级排序,把人惹毛,在最坏的情况下甚至会丢掉商业机会。
19 世纪,美国的监狱外面围有一圈栅栏,犯人如果出界就会被击毙。因此,这圈栅栏被称为“死亡线”。[4] 报社借用了这个词,代表必须交稿的最后时间,再晚就赶不上本期刊登了。在今天的职场中,错过截止期限意味着没有办法再为这项任务做任何事了。为会议准备简报是有截止期限的,在会议之后再修改简报是没有意义的。
目标日期并不是截止期限,而是对实现既定成果的期望日期。我们在沟通时也许会把目标日期告诉对方。错过目标日期可能会带来负面后果,但仍然可以继续工作来完成这项任务。交付日期(due date)与目标日期差不多。
自设自守的目标期限可以减少拖延, 原因可能是这让我们感觉这项任务的紧急程度提高了。这种欺骗自己的方法其实会损害生产力。必须基于重要程度来确定优先级,而不是紧急程度。

时间盒子

在单核工作法中,我们使用的不是截止期限和目标日期,而是时间盒子(timeboxing)。使
用时间盒子,我们能灵活使用可支配时间,根据最新的知识调整优先级。这样才能让我们所
做的事情产生最大的价值。
时间盒子要提前设置三个参数: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专注在什么任务上。一个成
功的时间盒子就是能按时开始,按时结束,而且专注在既定任务上,没有被其他事打扰。
这里要用到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在时间盒子中,我们专注于专注本身,而不是专注于工作
成果。成果的多与少、好与坏都不重要,只要能让自己单核处理最重要的工作,我们就满意
了。
一个时间盒子可能不够大,完不成整个任务,这没问题。在下一个时间盒子开始前,你有权
力决定,是再投入一个时间盒子继续这项任务,还是切换到另一项任务。时间盒子让优先级
排序具有灵活性,减少了风险,比用截止期限倒逼的方法更好。
为什么时间盒子比截止期限好?因为前者不用考虑超出我们控制的东西。你能控制的只是让
自己专注什么事、什么时候停止,而在开始以前,这项任务能否达到预定目标、能否赶上截
止期限,都不是你能决定的。

虚假紧急

紧急是市场营销人员最好的朋友。为了向你兜售某样东西,他们会营造十万火急的感觉。对于披着紧急外衣的任务,最好有一副火眼金睛。
※ 失去机会的紧急:每次有人要求你在一个时间框架内采取行动,你都应当考虑最坏的情况。如果不行动,会发生什么?可能也没多糟糕。
※ 艰难成就的紧急:当别人告诉你这项任务很难做的时候,他们可能陷入了费斯廷格的心血辩护效应(Festinger’s effort justification paradigm)。[6] 人们倾向于认为,投入的努力越多,取得的成果越有价值。
※ 竞争的紧急:现在不行动就会输给别人。但是如果比赛本身并不重要呢?在无关宏旨的竞争上花时间,你也许能赢得战斗,但却输掉了战争。
※ 稀缺的紧急:研究显示,某项资源有限的情况会导致我们采取行动。[7] 如果有一份建功立业的机会摆在面前,你不担起责任,你的同事就会取得这个位置。
※ 时间用语的紧急:如果有类似“现在、快点、赶紧、立即”这些词汇出现在任务描述中,就要提高警惕。它们放在那里可能只是为了营造虚假的紧急感。
单核工作者评估工作优先级时,要根据重要程度,而不是紧急程度。某些任务会让你进入来者不拒的响应状态,但是用客观标准衡量,它们其实并不重要,反而耽误正事。它们让你忙来忙去,阻碍了真正的工作。

危机式管理

一片忙乱,人仰马翻;大期将至,金鼓连天;时势英雄,临危受命。这情景似乎在哪里见过?管理层传达的意思都是公司面临难关,状况始料未及,时间刻不容缓,决策情非得已。
在我看来,一个工程、一项任务永远都不会太晚。我们也许有过不切实际的期待,以为事情到今天能做到什么地步,但那是以前。现在,既然已经知道事情的真实进展程度,我们就不应该被过去的猜想所困扰。把失败的规划扔进故纸堆就好了。
在危机灯闪烁的时候,要保持冷静。首先分析当前状况:我目前的位置在哪儿?多探究有关联性的假设:当前的状况是暂时的吗?还是会长期存在,以至于覆盖最初规划的整个时间周期,影响成功执行? 如果是后者,就要重新规划。
基于你当前所处的位置,设立新目标。你想要实现什么?要达成这些目标,有没有变通路径?尽量别考虑在办公室砸时间的选项,因为这很少有效果。不休息,你的步伐会慢下来,总体上减少了能够实现的成果。
如果一位长跑运动员因为感觉自己表现未达预期,就总是不断冲刺的话,他就无法跑完全
程。“风物长宜放眼量”,以可持续的步伐前进,我们才能获得最佳的长期生产力。

施行力

爱德华·德·博诺说,我们的文化里有种特别浅陋的偏见,就是把思想者和行动者区分开来。[9] 他创造了施行(operacy)这个词来代表行动中涉及的思考或者行动中用到的技巧。施行力的基准是简单、务实、有效。[10]
※ 任务够不够简单?
  简单的行动,就是要做显而易见的事。既然想到一个聪明的点子,就快速把它实现,在做的过程中学习。想成功,必须容忍错误和失败。通过做简单的事情,我们会获得时间和空间来调整航向。
※ 任务是不是可行?
  通过这项简单的任务,确实能获得往下进行的更多知识吗?每次在确定一项任务的优先级之前,先考虑最可能的成果。最可能的成果不等于最期望的成果。
※ 任务是不是有效?
  效率(efficient)在于在输入和输出之间取得平衡;而成效(effective)则在于取得想要的成果。施行力在于做真正值得做的事情。决定优先级时,要看眼下这一步如何更有成效。现实世界的工作涉及人员、规划、冲突、取舍和协商。你必须评估状况,自己主动行动起来。只做不想是不够的,只想不做也不行。施行力是一种街头智慧,能帮你做成事情。

SMART

乔治 · 多兰最初提出 SMART 这个缩写时,针对的是制订公司目标的高级职员、经理人以及高管。第一版中的 5 个字母分别代表明确性、可衡量性、可分配性、现实性、时限性(specific, measurable, assignable, realistic, time-related;SMART 的英文字面意思为“聪明、智能”)。
然而在设置个人目标的时候,不必做到向全公司传达文件那样精确。对自己的任务进行SMART 描述,可能会模糊你的直觉,导致过分追求细枝末节。
你出自直觉的前进方向要比刻意给自己定义的衡量指标更重要。在事前凭空制定明确规格是盲目行为,会抑制创造力。现实性与成效有关,它也应该是你在着手任务后更清楚的,而不是着手之前。
时限性在这里指的是设置截止期限。你应该知道,我一直主张交替进行小步前进、学习、调整航向的步骤。制定庞大的规划,预先划出整体工作时间和工作范畴,只会让人一头扎进自认为对的方向。
不要用 SMART,而是要把桌面当成你的实验台,检验最新的假设是否正确。在全景模式下选出最重要的任务,然后在单核时段内专注执行。由此可以获得新知,明白如何继续前进。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lvsehaiyang1993/article/details/81216719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