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一课经济学》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未经博主允许不得转载。 https://blog.csdn.net/Julialove102123/article/details/82964165

作者简介

亨利·赫兹利特(Henry Hazlitt)

美国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专栏作家,《福布斯》杂志总编辑斯蒂夫·福布斯尊称他为“20世纪最杰出的经济新闻人”,当代“自由至上主义者”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奥地利经济学派的重要成员。

他曾供职于《华尔街日报》、《纽约邮报》,后来又为《纽约时报》撰写经济方面的文章。1946~1966年,他在《新闻周刊》开设固定专栏,撰写经济学普及文章,引导数百万读者了解经济学基础知识,传播自由经济理念,影响力极为深远。

《一课经济学》是他的第一本重要著作,这本书1946年一出版即成为当时的畅销书,至今已被翻译成8种文字,在全球销量早已突破百万。他一生勤于写作,撰写了18本专著和无数的评论文章。其重要著作还有《道德的基础》、《凯恩斯经济学批判》等。


第一部分:主旨

在所有的学科中,经济学中充斥的谬论是最多的。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如下几个原因:

(1)能够从某些政策获利的群体,会在利益的驱使下不遗余力的主张积极实施某些不合理政策。他们会利用各种手段让大众接受自己的主张,或者混淆大众视听,让人无法人清其中的真相。

(2)人有着天生短视的倾向,总是关注某项政策的即时影响,或者只关注政策对某个特殊群体产生的影响,而不去探究那项政策对所有群体造成的长远影响。

(3)人们也有可能倒向另一个极端,只关注经济政策对社会的整体长期效应,至于这样的政策是否会立即伤害的某些特殊群体,则不大关心。

(4)坏的经济学家向大众兜售谬论,往往比好的经济学家宣扬真理更有成效,善于煽动民心的政客鼓吹经济谬论时,总是比那些点出问题要害的诚实者更能获得大众的欢呼喝彩,因为这些善于煽动民心的政客和坏的经济学家,都只强调了一半的真相。

本文的目的:

用更加具体的实例阐明谬论的实质,让大众理解该经济学课的内容,进而阻止各种谬论的继续蔓延。


第二部分:课程的应用

破窗谬论

顽童砸破玻璃,制造了需求,但不可能拉动经济,因为砸破玻璃所带动的需求,是以橱窗拥有者的损失为前提的,整个社会的资源并未增加,且整体资源是下降的。

战祸之福

破窗谬论晋级版,战争也许会在某个局部提高个人或某国的生产力,也许会改变整个社会的需求形态与战前完全不同等等。但我们不该忽视最基本的真理——大肆破坏具有价值的任何东西,只会造成净损失、不幸和灾难

公共建设工程与税收

政府常吹嘘通过某项工程,最终创造了就业,促进了经济进步。但实际上,政府公共工程所需花费是由全体公民所缴纳的税收支付的,如果这些税收由公民自由支配,同样也能创造就业,促进经济进步。政府投资的幻象,无非是通过牺牲其他的机会,把特定的财富创造出来而已。而政府投资工程如果铺张浪费、耗用更多的人力成本,确实能达到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这个目标,但会因为效率低下而导致降低投资所带来的财富和福利的净增幅,实际上还不如纳税人自己进行投资或者消费来的更合理。

税负抑制生产

政府将某甲上缴的税负投资于某乙,某乙获得了利益,但该行为抑制了某甲的生产积极性(赚钱需要缴税,而赔钱要自己承担损失),社会总体生产积极性下降。为了执行基本的政府职能,一定数量的税收必不可少。但是,税负占国民所得的比率越高,民间生产和就业受到的抑制就越大。

政府信贷扭曲生产

(1)信用是人已经拥有的东西,而不是银行赋予的。政府信贷是政府使用纳税人的钱,冒私营放贷者不肯冒的风险,将钱借给风险较大的借款人手里。

(2)政府信贷造成的效果只会是减少而不是增加当地能创造的财富,因为可用的实体资本没有交给效率更高的、值得信赖的人,而是落到了低效率的借款人手里。

(3)从长期来看,政府信贷并没有提高国家的整体生产,却鼓励了不当的投资。

(4)政府向企业提供贷款或补贴,等于是对经营成功的私人企业征税,然后拿钱去扶植经营不善的私人企业。

诅咒机器

(1)整体而言,机器、技术进步、自动化、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并不会使人失去工作。

(2)机器所带来的是促进生产和提高生活水平,机器、发明和发现都会提高实际工资水平。

(3)几乎所有的工业和经济进步都会带来个人悲剧。

分散工作机会的企图

分散工作的企图源于一个错误的假设——世界上可做的工作是有限的。实际上,只要还有人的需要或愿望尚未获得满足,能做的事就没有止境。用低效率的方式做一件事,不可能创造工作机会,因为,支持这种企图的人,只考虑到他们能够向特殊个人或群体提供就业机会,而忽略了这些措施对所有人造成的整体影响。

遣散军队和裁减公务员

遣散多余军队不会造成社会负担,因为以前靠平民纳税养活的军人,成了自食其力创造价值的平民,国民生产总值会增加。同理,政府裁掉冗员之后,国家只会比裁减之前更好,不会更糟。

盲目崇拜充分就业

从国际层面来说,经济进步的首要原则是——追求生产最大化才是真正的目标。充分就业是达成该目标后所形成的必要副产品。就业只是手段,生产才是目的。

关税“保护”了哪些人?

开征关税和树立贸易壁垒的中心谬误是,仅仅考虑了关税对特殊群体产生的即时影响,而忽略了考察关税对整个社会的长远影响。关税实际上使消费者被迫花更多的钱补贴效率低下的本国产业。关税不可能“提供就业机会”、“提高工资”,或者“保护人的生活水准”,单就工资和生活水准来说,关税的作用适得其反。

积极出口

所有国家对出口均怀有一种病态的渴求,这种影响仅次于各国对进口所怀有的病态恐惧。从逻辑上讲,没有比这种事情更矛盾的了。长期而言,进口与出口必然相等。一个国家需要出口的真正理由,是赚钱来支付其进口。

“平准”价格

政府不肯将平准价格原则普遍应用于所有的产品,因为这类经济计划并非对公众有利,而只是补贴特殊利益集团的工具。

拯救X产业

政府总是用关税、提高价格、补贴的方式拯救本国的X产业,称能够刺激就业,推动经济繁荣。而实际上X产业是竞争不过其他产业而落败的。保护落伍过时的产业,就跟保护落伍过时的生产方式一样愚蠢。

价格体系如何运作?

价格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反过来又会影响供给和需求。认为供给有一部分取决于生产成本是对的。但一种商品已经发生的生产成本却不能决定商品价值。商品价值取决于现在发生的供需关系。一种商品的价格与其边际生产成本总那个是趋于彼此相等,但并不是由边际生产成本直接决定价格。为了让经济维持良性循环,应该放手让衰败中的行业消亡,并促使成长中的行业扩张,二者相辅相成。

“稳定”价格

(1)圆滑精明的压力集团以及承受他们压力的官员陈述的理由往往动听而合理:“‘稳定’价格的努力,总是要使‘生产者利益第一’”,但实际的目标则是使价格立即上涨。

(2)政府干预,一刀切限制生产的结果,意味着不准效率高、成本低的生产者以低价供应其全部产量,同时意味着效率低、成本高的生产者仍将被人为地保留在行业内。这就使得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下降。

政府管制价格

绝大多数的人都在自欺欺人——利用政治力量操纵价格,注定得不偿失;更因为管制价格不可避免地会限制和破坏就业与生产,一样也会得不偿失。

房租管制的后果

房租管制迟迟不能取消,其压力来自于只顾某个群体短期利益的那些人。如果我们考虑每个人受到的长期影响,我们就会认识到房租管制徒劳无益,就会认识到管制手段越严厉、实施时间越长,它的反作用就会越大。

最低工资法

实际工资来源于生产,而不是来源于政府的法令。政府政策不应该给雇主增加更多负担,而应该鼓励他们创造利润,鼓励他们扩张经营,通过添置更新更好的机器来提高劳工生产力。也就是说,不要限制资本积累,而要鼓励资本积累,并以此来增加就业、提高工资率。

公会真的有办法帮助劳工提高工资吗?

劳动生产率是工资的根本决定因素。而当代最大的错觉之一,是相信工会有办法长期为全体劳工大幅提高实质工资。工会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为会员争取到货币工资调增(雇主为此牺牲一部分利益,非工会劳工则牺牲更多),然而工会却根本没有办法长期为全体劳工提高实质工资。

“有足够的钱买回商品”

任何逼迫价格高于或低于均衡水平的企图,都将导致就业率和生产量缩减到低于它们应有的水准。如果我们想使经济运转只为某个群体或某个阶层利益服务,最后一定会伤害或损毁所有人的利益,包括原本想要照顾其利益的那些人。经济必须为每一个人的经济利益运转而服务。

利润的功能

利润的一大功能是引导生产要素的流向,依照需求来配置各种不同商品的相对产出。自由价格和自由利润会迅速促成生产最大化,迅速缓解供不应求,这是其他体质不可比拟的。与普通人的想法相反,利润的实现不是靠提高价格,而是靠降低生产成本,靠讲求经济利益和效率。

通货膨胀的幻景

(1)财富不等于金钱。真正的财富,存在于生产出来的东西和供人们消费的东西之中。通过增发货币的方式不可能创造出真正的财富。

(2)通胀或许在一段不长的时间内,给享受特别待遇的群体带来利益,但这一定会以牺牲其他群体的利益为代价。

(3)货币的当前价值往往取决于人们对未来的货币数量的预期。

(4)通货膨胀的真正作用是改变价格和成本之间的关系。

(5)我们都习惯于用金钱来衡量自己收入和财富。这种心理惯性十分强烈,就连专业的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也不容易摆脱。

(6)穷人所承担的税负通常比富人重,因为穷人的财力不比富人,无法通过投机购买实质资产来保护自己。

抨击储蓄

(1)现代世界中的“储蓄”,只是支出的另一种形式。

(2)紧缩消费与紧缩投资不是经济萧条的起因,而是经济萧条的后果。

(3)储蓄≠蓄藏,蓄藏本身可以视为“投资”于金钱本身。

(4)利率只是资本借贷价格的特殊名称,它与其他价格没有什么两样。

(5)人类对耐用消费品品质的提高的需求是无限的,资本本体对新资本的需求也是无限的。生产者会吸纳新资本投资于新的生产资料,不断提升产品品质,用新工具降低生产成本。所以,能被吸纳的新资本总数,不可能有上限。

课后回顾:

没有一种技术改进不会伤害某个人,同样的道理,大众的品味变得高雅、社会风气得到净化,没有哪种好的进步不会伤害某个人。问题解决的方法,绝对不应该是武断地去减少供给量、去阻止进一步的发明或发现、去帮扶处境艰难的人继续从事已经失去价值的工作。


第三部分:30年后的这一课

简而言之,我们当下所面对的主要问题,不是经济上的,而是政治上的。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Julialove102123/article/details/829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