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经济学》六、政府价格管制

    上期我们说了价值体系是如何运作的,本期节目我们来聊一聊政府针对商品价格制定政策的问题。
政府限制价格过低
    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声音,说某某物品的价格太低,厂商已经在亏本经营了,如果政府不限价,厂商就会纷纷倒闭,这种商品呢也将彻底短缺,到时候啊,商品的价格肯定会高到离谱。现在的消费者都是图一时之快,便宜的购买了商品,不久之后肯定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所以呢,我们绝对不能坐以待毙,如果等到自由市场起作用来调节的话,黄花菜都凉了。到时候,生产厂商已经倒闭了。大家将陷入到大匮乏的恐慌之中。因此,要求政府出手熨平这些剧烈且无意义的价格波动。并不是要提高价格,只是要尽力稳定住价格而已。
    对于这种要求,书中给了一个经典的例子。话说在每年小麦大丰收的时候,这恰恰是小麦销售价较低的时候。人们就要求政府贷款给农民进行周转,让农民囤积小麦,暂不要拿到市场上去销售。等到小麦市场价格回暖的时候再出售,这样就可以保证广大农民的利益了。
    如果政府不这样做,农民的小麦就都会在收获季节上市出售,这正好是一年当中小麦价格最低的时候,在这个节骨眼上可恶的投机商就冒出来了。他们趁机大量囤积小麦,再等到青黄不接的时候,高价卖出。本来是农民该赚的钱却被该死的投机商给赚走了。所以政府就应该出面,确保这些钱让农民赚到,不能便宜了黑心的投机商。
    听起来这个道理是不是不容置疑?那么真相真的如我们所想象的这样吗?我们先来说说被唾骂的投机商这边。
    黑兹利特认为 农业生产是具有季节性的,风险较高,所以是需要投机商参与其中的,书中表明农业产品的价格波动风险,主要就是由这些该死投机商给一肩扛起的。投机商其实既是农民的朋友,也是我们消费者的朋友。 这话怎么说呢?
    农民在收获的时候出售小麦,投机商趁此买进,而投机商越多,农民就越能卖一个好价钱。而当市场上小麦价格高起时,投机商纷纷抛售手中小麦,这个时候也是,投机商越多,那么小麦价格就越不会高到离谱。
    所以啊,正因为投机商承担了风险,农民才得以免除风险,投机商的运作越成功,对于农民的帮助就越大。投机商使农民的收益取决于农民自身的生产技能以及农民是否勤劳,而与市场价格波动无关。并且一些精细的研究表明,在很多时候,收获季节之后小麦价格的单月涨幅并不足以支付仓储的费用,投机商实际上是在补贴农民。这当然不是投机商的本意,而是因为投机商对于价格的预期过于乐观的结果。
    那么如果当政府介入之后,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政府无论是自己出钱收购小麦,还是贷款给农民储藏小麦。都是用纳税人的钱来补贴农民,而政府并不是像投机商那样的专业人士。给出的价格往往都是高于市场的价格,固然是刺激了农民提高产量,但是结果确实使仓库中的小麦太多,让政府自身也吃不消。
    接下来带来的结果就是只能收购农民手中部分的小麦,或者让小麦减少生产。所以贷款政策通常伴随着限产政策,这就是人为的制造了短缺。这也就意味着,被实施物价稳定政策的地区,生产都被削弱了。
    物价虽然是稳定住了,但是生产也遭到了破坏。 那么问题就这样一点一点的推到了要搞限产这一边来了。
    如果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作用下,由于价格下降而被逐出市场的,都是高成本、低效率的生产者。拿小麦生产来说,被淘汰出局的是能力最差,或者是设备最差,或者是耕种最土地最贫瘠的农民。那么能力强、设备好,土地肥沃的农民就没有必要减产。反而更有利于生产效率高的农民扩大生产。所以,从长期来看,小麦的产出量可能不会减少,并且小麦还能长期在一个较低的价格生产和销售。
    那如果政府干预了之后呢?限制生产的结果,意味着就算你生产效率再高你也不能多生产,你生产效率再低你还是可以拥有种植小麦的权利。这使得产品平均的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下降。因为土地、人力和资本这些资源还是被效率低下的生产者继续占用,没有办法转移到收益和效率更好的地方去。
    有人说,人为提高了小麦的价格,农民获得了更多的购买力,这难道不是好事吗?但是别忘了,农民增加的购买力是从城市消费者那里让渡出来的 ,农民的购买力增加多少,纳税人就会损失多少的购买力。 最终还是回到了那扇橱窗。现在,大家就都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
    说了这么多,那如果我们强行抬高小麦的售价而不让小麦减产行不行呢?这肯定不行,原因是,因为价格过高的小麦卖不出去啊。并且你控制之外的地区,看到你这里的售价高,就会把他们的小麦买到你的地盘上。当年的英国橡胶限产计划和美国的棉花限产计划曾遭遇类似的情况,最终,都因为价格暴跌,使得限产彻底失败。而因此带来的动荡,远比不限产强力得多!
政府管制价格过高
    那说完了政府把商品价格,限定在自由市场价格之上的做法,我们已经看到了,由此所造成的影响。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政府将商品价格限定在自然水平之下的做法及其结果。这就是所谓的政府价格管制。
    一般来说政府价格管制,都从一小部分商品的最高价格开始的,通常都是那些关系到民生的必需品。政府希望穷人能够以所谓“合理”的价格,买得起他们必须的面包、牛奶或者是牛肉,这些都是很重要的东西。那么理由呢?
    比如说牛肉,政府会说:“如果我们放任市场去决定牛肉的价格,那么价格会被争相购买的消费者一再推高,这样一来,只有富人才买得起。人们得到的牛肉多少,是和他们的购买力成正比的,而与他们的需求基本不成正比。意思就是你钱多你就多买多吃,我没有钱我就少买少吃甚至吃不上。那么如果政府压低牛肉价格,每个人都能得到公平的一份。”
    关于这个说法呢,政府的出发点确实是好的,可是往往都是好心办坏事。
    刚才政府拿出“基本需求”来说事,说要把牛肉价格降到“合理”价格。但是多少的价格才是合理价格呢?降到什么程度才能满足所谓的“基本需求”呢?例如政府把牛肉价格从25块钱一斤降到了15块钱一斤认为是“合理”价格了。但是我就可以站出来说不行,15块钱我还是买不起,我还是只能吃白菜。还是没有满足我的“基本需求”。那就再降呗,降到5块钱一斤,其实一样的,也会有人站出来说不行,买不起,我只能吃白菜,我的“基本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只要牛肉还是要钱来买,所谓的“由购买力而非需求决定的”论调就一直存在, 不管你是定价15块还是5块,甚至是5毛钱。 只有在牛肉免费的时候才能不适用。
    政府出台限定最高价格的措施时,往往是强调为了维持生活费不再上涨。预设了一个所谓的“合理”价格,这个“合理价格”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你只能比它低而不能比他高。但是政府却不管“合理价格”设定之后,生产或需求状况所发生的变化。
    当这个“合理价格”横空出世就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两个结果。
  • 第一是导致受控物品的需求大增,人们为了贪图便宜,纷纷抢购。这是显而易见的。
  • 第二是导致受控商品供给减少,因为,商家生产积极性遭受到打击,使得生产商收益降低。那么竞争力不是很强的生产者就会被迫出局,造成失业等诸多问题。
    当走到了这一步如果政府不采取其他措施,价格限制将造成受控商品短缺。这恰好与政府管制价格的本意背道而驰,本来希望大家都有一口牛肉吃,现在搞的连有钱的人都快吃不上牛肉了。
    当政府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为了避免大家都没得吃,就会采取进一步的管制措施,比如配给制、成本管理等等并且政府还要自己掏腰包补贴牛肉从养殖到加工再到销售的各个环节。那当然了,政府掏的腰包都是通过税收,把手伸到我们这些纳税人的口袋里把钱拿走,其可恨之处就不再赘述了,前面节目说了很多。
    那么这样为了保证牛肉的持续供应,政府就必须扩大受控商品的范围,比如说你控制了牛肉价格,你就要控制牛肉批发价格、屠宰场的牛肉加工价格、活牛的价格、饲料的价格、农场工人的工资等等等等。
    就算政府有能力把这些全全部部都控制住,从而控制住了牛肉的价格,但是这样又会造成受控产品的生产要素的短缺,比如刚才说的农场工人、屠宰场工人、饲料等等。那你就接着对这些生产要素的成本进行控制吧,农场工人说我要要喝牛奶,你就去控制牛奶价格。屠宰场工人要吃汉堡,你就去控制汉堡价格,饲料短缺,你就去控制饲料生产成本的价格。那就是一条不归路啊,最终只会走向全面的价格管制。
    我们说啊, 整个价格体系是连通的,你按住了这头,那头就要冒出来。你要按住所有的,那就等于是回到了计划经济。
    为什么说政府管制价格这条路绝对是条死路呢?
    因为价格管制本身就是对价格上涨的误解,价格上涨是因为商品匮乏或者货币过多,限制价格完全解决不了这两方面的问题,反而加剧商品的短缺。
    其实啊,我们每个人都是有多重角色的。每个人都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更是纳税人。我们每个人所支持的政策,都是取决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作为生产者时,我们希望涨价。作为消费者时我们希望降价。作为消费者时,我们希望政府实施补贴,作为纳税人时,我们又反对补贴。每个人都心照不宣的想从各种政治力量中获得好处,但是其实我们都是在自欺欺人。不管我们暂时通过政府的力量获得多少益处,但是最终的结果都是要加倍的偿还。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changwoo/p/9815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