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类之影响力-影响力的武器阅读感悟

注:本人认为所有影响力的相关内容对对位相近的人使用会有大概率的成功

为什么无人问津的东西,价格乘以2以后,反而被一抢而空?

原文
  有一天,我接到一位朋友打来的电话。这位朋友最近开了一间出售印度珠宝的商店。她那儿刚发生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她想,作为一名心理学家,我可能能够对这件事做出合理解释。这是故事是关于那些难以卖掉的绿松石珠宝的。那时正值旅游旺季,商店里顾客盈门。那些绿松石珠宝物超所值,但却怎么也卖不出去。为了把他们卖掉,她想了各种招。比如,把它们移到中间的展示区,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可还是不奏效。她甚至告诉营业员要大力推销这些宝石,但仍没有任何收效。
最后,在出城采购的头一天晚上,她气急败坏地给营业员写了张字迹潦草的纸条:“这个盒子里的每件商品,售价均乘以1/2。”希望借此能将这批讨厌的珠宝卖掉,哪怕亏本也行。几天后,当她回到商店时,不出她所料,这批宝石果然全都被卖掉了。然而,当她得知由于营业员没有看清她潦草的字迹错将纸条上的“1/2”看成了“2”,而以2倍的价格将全部珠宝卖掉之后,她惊呆了。

个人解读
  这种案例的成功带有局限性,如果以同样的方式去销售一种要烂掉的蔬菜,个人认为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因为当人们鉴别不熟悉的东西,往往不愿意去学习具体的相关知识,根据相应的专业知识去对物品进行鉴定和判断,而是愿意根据以往的经验抄捷径去判断(例如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过这些话:我一看他就不是个好人(没有去深入了解单从长相上主观的判断),单凭XX一点,我就认为你是个XX人,还有我们最常见的地域攻击,你们XX人是不是都是…)。从小植入在他们心里的一分钱一分货的价值观这时候就会出现在脑海里,单单的一个价格就已经成为了质量的触发特征,价格上涨就会带来那些注重质量的顾客的跟风式的关注。
  这其实也养成了大众不思考的习惯。因为当这个世界的知识膨胀速度越快,也就意味着人类自身相对来说越无知。那么,还是采用过去的经验来引导自己的行为吧。
  有时候,我们采取的这种模式化的行为并不适合当时的情况,因为即使是最可靠的触发特征也不是每次都能奏效。但我们却甘愿接受这种状况,因为除此之外,我们别无选择。如果没有这些模式化的行为,我们就只能停滞不前,站在原地进行分类、评价和比较,任由我们采取行动的时间好不留情地逝去。现在种种迹象都表明,在未来我们会更加依赖这些模式化的行为。当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刺激,并且变得越来越复杂多变时,我们也会更加依赖捷径去应付这一切。
应用
去触发他人机械化的思考模式,从而达到影响力的效果。

为什么房地产商在售楼时,会先带顾客去看没人会买的破房子?

对比原理:如果两件东西很不一样,我们往往会认为它们之间的差别比实际的更大,如果我们先拿起一样轻的东西,然后再拿起一样重的东西,就会觉得后者比单独拿起来时还要沉。
原文
  有一周末,为了了解房地产业的内情,我陪一位售楼先生带顾客看房子。这位售楼先生,我们就叫他菲尔吧,说他要给我露点绝活儿,好让我尽快熟悉业务。很快我就注意到了一件事,就是每当菲尔带着一批新顾客看房子时,他总是先带顾客去看几套没人去买的破房子。当我向他问起这事时,他大笑起来。他说这些房子是公司的“托”。公司出售的楼盘中总是会保留一两套很破但价格很高的房子。公司并不打算把这些房子卖掉,这些房子是用来给顾客看的。这样,相比之下,那些公司真正想卖掉的房子就会显得格外有吸引力。
个人经历
  在我考pmp的时候,交流群里的朋友曾经分享过这样一个案例。在做工程的时候,他有的时候会故意留下一点很明显的问题(其实他已经有了这个问题的完美的解决方法,或者是已经有了很好的替代品)。当面对客户初次检查的时候客户会一眼就发现这个问题,此时客户就会提出相关的整改意见,他再虚心体会然后把客户往真正的对的方案上引导。
  最终的结果就是:
  1)满足了客户小小的虚荣心,感觉是自己在整个工程审核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乙方是进过自己的建议改造才把项目做得这么完美。
  2)因为早早就有了解决方案和替代产物,大大的缩短了解决问题的时间,让客户感到自己的应变能力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非常优秀。
  3)出现问题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超额的工作量,说明工作态度非常端正。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sinat_33540867/article/details/87894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