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笔记2 -- 银行

版权声明: https://blog.csdn.net/Wang_Jiankun/article/details/86566488

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笔记 – 银行


一、货币与信用

1、货币

法定货币: 国家赋予某个银行(中央银行)发行货币的特许权利,它背后的关键是国家信用

货币的背后是国家信用:美元成为国际货币
美元的全球货币的地位是在二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确定的。会上,英国提出的方案是:建立一个叫“银行券”的国际货币单位,用一定的权重包含各国的货币;美国的方案是:以美元为中心,美元盯住黄金,其它货币盯住美元。显然英国的方案兼顾了各国平等和公平交易,而美国方案则是对美国更有利。但是最后美国的方案胜利了,原因是:美国太强大了,经济总量占世界的1/4,黄金储量占2/3,欧洲各国的战后重建都要仰仗美国的贷款。所以说货币的地位之争,公道不在人心,而在国家实力。
19世纪70年代后,各国的经济开始复苏,美元自然开始面临贬值的压力,美元一贬值,黄金的价格就会上升,最后美国宣布美元和黄金脱钩,美元的发行不在受黄金储量的限制,只和美国的经济增长和信用规模有关。但这时,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已经稳定了,美联储成为了隐形的世界央行。全球货币进入了信用货币的时代,这个信用是美国的国家信用。
现代货币是信用货币,货币价值的浮动完全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实力和其它国家对于这个国家的信心。

国家和银行塑造信用货币的概念:英格兰银行
英国王室把伦敦以及周边地区银行券的发行权独家赋予了英格兰银行,条件是:英格兰银行要对王室提供长期的、稳定的、低成本的战争融资。从这以后英格兰银行发行的银行券就被正式地赋予了国家信用,成为英国的法定货币。这种模式的优势,一方面国家主导了法定货币的发行,它能够获得长期稳定的资金,国家的权利变得很大;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货币的发行控制整个社会的信用规模,对经济进行调节和控制。

比特币: 虽然比特币具有计价、储藏、交换的功能,但没有国家信用支持的货币很难成为世界的主流。

2、存款准备金:降准

国家通过银行体系,调控整个社会的信用规模和经济冷热。主要工具是:存款准备金率和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控制资金的量,基准利率调整资金的价格。

存款准备金: 银行留存一小部分资金来应付储户的提现要求,留存的比例就叫存款准备金率。
基础货币(M0)和广义货币(M2): 央行发行100元,并规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是10%。拿到这100元的人把钱存进银行,银行留10元,其它90元放贷;有人拿到这90元又把这钱存进另一家银行,这家银行也一样留9元,放贷81元;以此类推这100元加10%的存款准备金率,会变成1000元的社会流动资金。
其中央行发行的100元是基础货币,社会流动资金1000元是广义货币。10%的存款准备金率,对应的是10倍的流动货币,存款准备金的倒数叫做货币乘数即货币扩张的倍数。

存款准备金率的调节:
央行通过调节存款准备金率控制货币乘数,改变社会流动资金的量。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可以收缩流动资金量,防止经济过热;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增加流动资金量(放水),防止经济过冷。降准就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市场上钱变多了,投资机会也会变多,大家的日子就比较好过了。

影响货币扩张的现实因素:
货币乘数=存款准备金的倒数,是一种理想情况。现实中有很多因素会影响货币扩张的倍数。

  • 银行不完全放贷:经济形势不好时,银行担心贷款收不回来,宁可让一部分资质趴在账上也不愿放贷。所以在经济形势不好的年代,即使降准,信贷规模也不一定能起来,进而也达不到刺激经济的作用。
  • 储户保留现金:企业和个人因为各种原因会保留一部分现金,不会把钱都存进银行,比如:过年。所以经常在年底的时候央行会放点水,来增加社会的流动资金量。

移动支付会影响社会货币的扩张机制吗?

  • 如果只把它当做是支付工具,只是把现金交易转变为电子交易,这些钱不能用来放贷,会影响M2
  • 如果是存在宝宝类的理财产品,其实最终也会流入银行体系,不太会影响M2

3、基准利率:加息

基准利率: 是市场上利率水平的风向标,各个金融机构根据这个标准来确定自己的贷款和存款利率。央行调整基准利率,就是调整整个社会的利率水平。

基准利率的调整:

  • 提高基准利率(加息),防止经济过热,但是加息幅度太大会造成经济的剧烈波动,企业的资金成本上升,工程烂尾,银行的坏账率升高。
  • 降低基准利率(降息),可以刺激经济和投资和消费欲望,但可能会导致资产泡沫。

二、银行

1、银行怎样赚钱

银行通过存贷差赚钱
2016年中国银行业实现的净利润大概是1.6万亿,其中净利息收入(存贷差)占3/4左右,另外1/4来源于投资收入和通道费用。

  • 存贷差:银行吸收的存款和放出去的贷款间的利率差额,这是银行最重要的利润来源。
  • 投资收入:银行自己会做一些投资,比如说,在中国大概90%以上的国债都是商业银行买的,它们会投在债券这些比较安全的资产上面。
  • 通道费用:银行的理财产品,大部分都是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进行的合作,银行在这里面其实只是“通道”的作用,收取通道费用。
  • 手续费:手续费在银行的利润里占比很低,尤其是股份制银行,为了吸引顾客,都是免手续费的。

存贷差赚钱的机制:资金的规模、期限和风险转换

  • 规模转换:银行吸收储户小笔的存款,然后汇聚起来借给那些需要大量资金的人。
  • 期限转换:银行将这些不同时间点上汇聚的资金,匹配给那些资金使用期限不同的人,打时间差。
  • 风险转换:银行承担贷款收不回来的风险。

中国银行躺着也赚钱:银行的垄断性和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 银行的垄断性:中国金融的准入门槛是很高的,牌照控制很严格,而且国家在2000年以后对存款利率实行很严格的管制。在2012年的利率市场化之前,存款利率一直稳定在3%左右,这就意味着整个银行业的资金成本是偏低的,具有一个比较大的市场的垄断性。
  •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们国家这十几年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的状态,投资机会多、利润高,所以对贷款的需求很强,比如:2008年4万亿的经济刺激以后,大家就特别想借钱投资,贷款的利率节节上升,当时中型企业的贷款利率平均在8%到9%,小型企业更达到14%到15%。而且当时放贷规模也是超常地发展,从2009年到2010年,两年的时间里,四大行中期的贷款余额增长了66%,短期的贷款余额增长了31%。资金规模大,存款的利率相对稳定,贷款的利率高,存贷的差额大,所以银行自然就能够赚钱了,这一段时间就被称为银行业的黄金十年。这主要还是跟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国家金融控制的局面密切相关的。

银行业贫富分化的新业态:利率市场化和经济增速下滑
2013年之后银行业也开始产生巨大的贫富分化,富的银行富得流油,穷的银行就濒临破产。这是和我国家的宏观政策和经济基本面发生巨大的改变有着密切的关系。

  • 利率市场化:银行的准入门槛被降低了,我国在2000年后开始推行银行业的市场竞争,放松了银行牌照的发放。在2000年左右的时候中国只有40家银行,现在有4000多家银行。所以银行间的竞争自然就加剧,就产生了分化。另外一点,就是22013年之后,国家开始推行利率市场化,把存款利率的管制放开了。换句话说就是,在多家银行市场竞争的局面下,银行为了吸引储户,自然要提高存款利率,而整个行业的资金成本在上升,利润自然在下滑。
  • 经济增速下滑:我们国家的经济进入新常态,从两位数的增长下降到了7%以下,经济下滑意味着市场上不再是遍地黄金,高利润的投资机会也就减少了,贷款的需求自然下来了,贷款的利率也就慢慢地跟着下来了。
    所以中国银行业的一种新业态,就是“严重分化”,那些吸收存款能力强、金融创新能力强的银行就活得特别滋润,比如说四大行,还有很多金融创新搞得很好的股份制银行,甚至包括一些做得比较好的城商行。但是很多小型地方银行、信用社却穷得濒临破产。所以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所有银行都赚钱的好日子已经是渐渐远去了,银行业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银行之间的竞争压力,还有来自于外部的很多竞争压力都会促使这种分化变得越来越厉害。所以,只要是银行的产品就是安全的,只要是银行就是好的,这种情况不复存在了,这个过程中一定会产生出好银行和坏银行。

2、货币基金

个人觉得货币基金对我们普通人的投资有很大的关系,所有我把货币基金及如何选择货币基金的笔记单独分出,详见: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笔记 – 货币基金

3、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博弈

影子银行的存在,本质上因为银行这些金融机构,是受到国家严格监管的,但是它们又想赚取高额的利润,所以它们会和证券、信托、券商、基金这些金融机构合作,然后跟监管玩一个“猫捉老鼠”的游戏,它们会合作做一些“类银行”的金融业务。这些业务有银行的功能,但是又没有银行的实体,像个影子,所以非常地难监管。

  • 银行是受到国家严格监管的,比如说银行的资金投向,是有限制的,当年国家调控房地产,就不允许银行的贷款投向房地产业;还有对银行的信贷额度的行政控制还是非常严格的。此外,银行业和证券业是要求分业经营,银行资金是不允许进入证券市场的。但是商业银行跟监管是有矛盾的,它要追求利润,什么行业赚钱它就给什么行业放贷,它就有冲动要放大它的放贷规模,在证券市场火热的时候,银行手里的资金多,当然也想去分一杯羹,有绕开监管的冲动。
  • 中国的银行金融体系中,银行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因为只有银行能吸收存款,募集资金也比其他的机构容易得多。中国240万亿的金融总资产里面,银行占了90%以上,和银行比起来,其他的金融机构的募资能力都不强。但是像信托、基金这些机构也有好处,它们受到的监管是相对宽松的。所以,银行受到的监管多,募资能力强;其他的金融机构钱少,但受到的监管比较宽松,它们一拍即合。信托、基金这些机构通过银行募集资金,把这些钱投到当时利润最高的行业和市场上去,绕开监管,大家一块赚钱,那么这些业务其实就是影子银行。
  • 最典型的就是当时银行和信托联手的“银信合作”的业务。2010年的时候,中国的房地产市场非常地火热。国家担心经济过热,就限制银行对房地产行业发放贷款。当时信托公司的限制是很少,所以信托公司就和银行合作,银行做信托公司的通道,发行理财产品,然后把这些钱投到当时最热门、最赚钱的房地产、基建项目上。到了2014年,中国的经济增速下滑,实体经济贷款的需求就下来了,资金开始往证券市场上回流。所以,2014年以后我们看到债市、股市分别出现了一波牛市,这个时候银行资金又开始产生了冲动,就想往证券市场上跑。但中国银行业是不允许在证券市场投资的,这个时候像基金、基金子公司,还有券商就开始和银行合作,和当时的银信合作类似,银行充当通道,帮这些机构来募资,然后这些资金都一股脑地流入了证券市场,进一步地推高了资产的价格。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为了逃避监管,很多金融产品就会设计得比较复杂,中间会嵌套很多层,杠杆很高,风险也就比较大。从2017年4月份以来,国家就连续发文,要求金融去杠杆,严防金融风险,很大程度上就是对银信、银券、银基这些金融产品进行限制。

影子银行是好是坏:银行理财产品中的风险
影子银行业务,一方面,它会促使资金流向投资效率更高的地方,提高整个社会的资金使用效率;另一方面,这些金融产品由于中间通道很长,又缺乏监管,所以就很容易产生风险事件,可能会把百姓的一些财富给席卷进去。
很多人在购买非保本的银行理财产品的时候。以为买的是银行信用,没意识到这些产品是有风险的。银行在其中只充当通道功能,它的背后是其它金融机构,风险可能很高。

为什么要通过银行来做通道呢?

  • 监管要求:一般人不能随意集资,超过200人的募资就是非法集资了。
  • 由于银行天生销售渠道广、信用好、容易募集资金,所以这些钱募集来以后交给募集方,银行是不管的,银行大概收取1%到2%的通道费用,但是这个项目如果失败,银行是不负有保本责任的。

如何判别非保本理财产品?
很多银行发行的非保本的理财产品,风险可能会比大家想象的要大。

  • 第一,首先在产品的说明书上,不能因为看到是某一家银行发行的产品你就去买,这不一定靠谱。在产品的说明书上你要特别注意,这个产品的投向,也就是这个产品具体投资到什么方向上,它是不是很清晰?如果它投往的是现金贷、消费贷、小额贷这类的产品,我觉得在目前的大背景底下你要非常地谨慎。
  • 第二,所有的产品说明书上一定会写清楚是不是银行代销,也就是银行代理销售与否的问题。如果是银行代销的话,就意味着银行在这个中间完全是一个中间人角色,而你根本就不会知道具体的产品最后投到哪里去了,这中间的信息不对称太大,很难把握,不建议投资这样的产品的。
  • 第三,一定要注意募资方的信息,这一点每个人可能都会有自己不同的原则,原则是,那些看上去名头很大、很多,但是又不给你一些具体的经营业绩细节。这些募资方都是应该打上问号的。所以你对产品本身,真的是要做一些研究和了解。

什么叫过高的利率?
一般性原则。它是根据整个市场的利率环境在变化的,如果在市场利率很高的情况下,整个银行理财产品的利率自然也要高一些。在基准利率上浮动10%~20%都是很正常的范畴,尤其是信誉比较好的银行。如果是投向现在国家严格控制的P2P、现金贷这些业务上,利率又在8%到10%以上,就值得提醒注意了。不是说这些产品一定是坏的,但是这些产品的风险一定比你想象的要更高。

4、银行分类

五大行:皇帝的女儿
从1949年到1984年,中国一共就五家银行:工、农、中、建、交,这五家是国家直接管控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占了全国金融业资产的40%左右。历史悠久,分支机构庞大,国家信用保底,这几点就决定了几大国有银行是属于“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吸储能力好,信用好,明显是处于银行圈的上流阶级。

股份制银行:大都市精英白领
除了国有商业银行以外,还有股份制银行,属于银行业的第二梯队。招商、浦发、民生、兴业都属于这一类银行。它们也是全国性的银行,但是股权结构是比较灵活的。它们在吸收储蓄的能力和五大行比有天生的劣势。所以,它们必须做特色业务,搞差异化竞争。比如招商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在全国首屈一指;民生银行的民营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很有优势。为了加强自己的竞争力,股份制银行普遍服务态度比较好,手续费也比较低,提供的理财产品的利率也会稍高一点。所以,在做个人业务的时候,我是比较倾向于到股份制银行去的。

城商行:地方城市电视台女主播
城市商业银行,简称城商行。像上海银行、北京银行、重庆银行都属于这一类。中国的金融是中央高度控制的,但是城商行是双线管理的方式。一方面,它们是属于地方政府控股的,行政上是属于地方政府的,但是由于它们的业务是金融业务,又归口在银监会管。它们在各个城市,都是当地的钱袋子,是很受待见的,特别是各地如果搞建设,很多土地财政方面的贷款都会通过这种城商行进行。但是,从规模、体量、实力上,它们和国有银行,还有股份制银行又有差距。它们吸收储蓄的能力比较差,会去发行很激进、高利率的理财产品,所以买这些产品的时候,还是要多加小心。

中国还有上千家农村金融机构,但是这些机构你一般是看不到的,因为它们都隶属于当地政府,主要是当地的县政府。相对而言这些银行的体量很小,但是在当地政府和中国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导向下,它们也能把小日子过得不错。

5、存款保险制度

银行挤兑:
由于市场的恐慌情绪导致很多储户同时到银行去取现金的现象,叫做“银行挤兑”(“Bank Run”),它是金融恐慌的一种。
如果一家银行可能要倒闭了,作为储户肯定想马上把钱取出来,银行门口就会挤满了要求将存折兑换成现金的人,银行要赶紧出售自己的资产去满足储户的流动性需求。问题是,即使这个时候折价出售资产也是需要时间的,不是马上就能够兑现的。墙倒众人推,面临困境的银行,它的资金周转能力也会越变越差,一来二去,银行的信用危机就开始变得愈演愈烈,最后只好破产。金融市场是关于信心和未来预期的,一旦这个信心受到摧毁,就会发生连锁反应:银行破产、企业的资金链断裂,企业倒闭,工人失业,再一传十,十传百,引起市场更大的恐慌。
所以,很多人会说,恐慌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在金融市场发生问题的时候,这种自我实现的预言就像瘟疫,它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破坏性,所以我们一定要对此进行预防和控制。存款保险制度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手段。

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是银行和存款机构都要对自己的存款进行保险。只要成员银行发生问题,保险机构就会提供救助,然后直接赔付存款人。
这个制度的好处是即使银行发生了问题,储户存款的安全也是得到保障的,因为每个人最关心的是自己资金的安全,所以只要自己的资金是安全的,存款人挤兑的动机就会大幅地下降,把银行挤兑传染的风险给隔离开来,避免市场大面积的恐慌和信心崩塌。

中国的存款保险制度
中国在2015年之前,一直都没有存款保险制度。因为90年代以前,中国是绝对大一统的国有银行体制,一共就那么几家银行。在这样一个高度金融管制的环境中,银行吃皇粮,有国家信用兜底,老百姓不用担心银行倒闭,存款不翼而飞。

但是,2005年以后,这种高枕无忧的态势被打破了,银行有了一定的破产清算压力。

  • 一方面是银行业放开了竞争,股份制银行、城商行,还有农商行都像雨后春笋一样地建立。我们国家现在有4000多家银行,除了二三十家拥有全国性分支网络的大银行以外,绝大部分银行都是非常地方化的、分散的小银行,所以它们的抗风险能力是很差的。
  • 另外一方面,是2013年以后,咱们中国开始推行利率市场化,所以存款的利率上升,也就意味着银行吸收储蓄的成本要上升了,而同时像余额宝这样的货币基金又大量地涌现,分流了很多的存款来源。所以,成本上升、存款客户流失,就会给地方性的中小银行造成很大的压力。

中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在2015年出台。从2015年5月1号开始,所有的存款机构,都必须对自己的存款进行投保,如果银行发生问题的话,国家的存款保险基金就会负责向存款人限额赔付,最高的赔付额度为50万元。只要你在一家银行的存款不超过50万,不管银行发生什么问题,你都能够得到全额的赔付。我国的存款账户99.7%都是在50万以下的,所以就意味着,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银行,绝大部分老百姓的钱都是安全的。人性决定了我们真正关心的是自己钱的安全与否,只要自己的钱是安全的,就不太可能引起大面积的恐慌,这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存款保险制度实际上是给我们的金融系统打了一针疫苗。

6、最后贷款人

金融市场为什么需要最后贷款人?
金融市场靠靠信心来维系。任何形式的金融危机,你都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你要遏制危机,就得打破这个预言。而金融市场发生问题的时候,一般都是从流动性问题开始的。
流动性问题:金融机构一般都是短借长贷,它吸纳的储蓄期限很短,但是放出去的贷款的期限又很长,发生一点风吹草动,银行放出去的贷款一时半会儿收不回来,这样就会发生流动性问题。
流动性问题会使资金枯竭,资金枯竭又会导致形成恐慌性的抛售,给市场释放压力和悲观的信号。发生问题的机构如果可以把自己的资产抵押,迅速地拿到现金,补充流动性,这个自我实现的预言就会被打破,危机也可能得到遏制。这就是央行的最后贷款人的角色。

1929年经济危机 VS 2007年次贷危机
1929年经济危机:当年的10月,美国股市发生了崩盘,接着许多金融机构挤兑清盘,企业破产,全球经济大地震,进入了大萧条模式。
当时美国是奉行古典经济学理论,也就是绝对自由市场理论占绝对上风的时期,所以美国政府,包括美联储,也就是美国的央行,它们都主张按兵不动,要让市场自己痊愈。结果危机愈演愈烈,到了1932年的时候,美国的股票已经下挫了近90%。30%多的银行全部破产,大量的企业倒闭,1/4的美国老百姓没有了工作。美国的危机很快就波及到了欧洲,在所有的欧洲国家中间,德国的状况是最惨的。因为它当时还背负着大量的一战的巨额赔款,所以对德国来说,这是雪上加霜。银行成批倒闭,工业生产总值下降了一半,30%多的德国工人失去了工作,然后他们就开始上街游行。经济状况一恶化,结果是国内的民粹主义就开始高涨,希特勒纳粹政府上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2007年的次贷危机:2007年的时候,美国的房地产泡沫破灭,住房抵押贷款出现了大量的违约。很多金融机构跟上次一样血本无归,雷曼兄弟破产了,美林被收购了,一年之内美国的股市下挫了40%多,美国的失业率也从4.5%一下子飙升到了10%。这一次,美联储做得完全不一样,它顶住了巨大的压力,协同全球的主要国家来积极救市。比如说2008年10月的时候,G7,也就是全球七大发达国家,它们的央行和财政部就共同发表声明,说它们将采取措施,避免重要的金融机构破产。这一招就是为了恢复市场信心的。更重要的是,美联储加大了对各个金融机构的贴现,它保证各个金融机构能够正常地获得现金,同时为了防止货币基金的挤兑,美联储还开启了新的流动性支持计划,向银行提供贷款,然后让银行去购买货币基金,平息投资者的恐慌和出逃。从这一点上来看,美联储这次特别好地履行了最后贷款人的职责。

80多年之后的2007年,尽管世界金融市场的复杂程度,和1929年根本不是一个概念。但是,由于各国央行的及时干预,你会发现这次危机的时间短得多,也没有出现大的社会动荡,所以造成的破坏要远远地低于1929年。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们会发现,作为金融系统的最后贷款人,这一次全球的央行是守护住了金融市场安全的最后壁垒。通过两次危机的对比,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央行作为市场最后贷款人的重大作用。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央行必须为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然后阻止市场的连环反应,防止恐慌通过各种渠道像瘟疫一样地蔓延到整个市场,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

最后贷款人的角色是怎么来的?
央行这种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和功能是从英国起源的。18世纪的时候,英国的银行业非常地不稳定,经常发生金融危机,对英国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英格兰银行就尝试着在非常时期为其他的银行提供贴现的业务,充当他们的最后贷款人来缓解市场的恐慌。这种现象就被一个叫沃尔特·白芝浩(Walter Bagehot)的记者观察到了。经过大量的思考以后,他就提出来,在恐慌的时期,只要银行和金融机构有优质安全的抵押品,央行就应该放款。但是,另一方面,央行也需要对这种临时应急性的放款征收一个比较高的惩罚性的利率,以证明你们是真的需要现金,防止那些没有借款需求的机构搭便车。这就是白芝浩原则,也是央行在扮演最后贷款人角色中需要遵循的一个原则。

7、银行的历史

药铺银行:
药铺是人命关天的地方,历史上开大药铺的都是当地著名的乡绅,财力要非常过硬,信誉也要特别地好,这就和银行做信用的生意恰好是一脉相承。咱们国家在唐朝的时候,就有把药铺当银行使的历史,著名的笔记小说《太平广记》,里面就有不少这种故事:实力雄厚的大药铺帮人保管财务,不仅接受存款,还发放贷款,然后凭“帖子”取钱,跟现在的银行凭证几乎是一模一样的。

寺庙银行:
除了药铺以外,在历史上寺庙也是银行,而且这一点上,在中国和外国都是一样的。比如说中国南北朝时期,皇帝们都笃信佛法,寺庙里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寺庙就开始寻思,要做点放贷的生意。再加上寺庙本来就是皇权支持下的宗教团体,除了资产雄厚以外,很多大庙还有为数众多的分支机构。所以,它比私人的信用机构就更加便利,风险也更小,很容易就衍生出储蓄银行的功能。很多富人、地主都愿意委托寺庙来放贷,普通的民众也愿意到寺庙里面来抵押、借款,寺庙就形成了一个信用网络。到了南北朝后期,寺庙里就成立了正式的机构来进行这种信贷业务,叫“寺库”。宋朝以后,这种寺庙银行的规模变得越来越大,因为放款的本钱不会消失,还能长出新钱,所以叫“长生钱”。寺库也慢慢地改名成了“长生库”,经营金融业务的范畴也越来越大。可惜的是,随着元朝打压汉传佛教,明清又尊崇儒家,佛教的势力在我们国家就日渐地衰落,所以这种寺庙银行也就跟着慢慢地衰落下去了。

有意思的是,寺庙银行根本就不是中国特色,西方出现这种庙宇银行的时间比我们更早。早在公元前5世纪的时候,雅典娜神庙就充当着现在中央银行和国库的角色。在著名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前,雅典娜神庙背后有一个巨大的储藏室,里面存储着几千万枚的硬币,那都是雅典的储备货币。而且,围绕着雅典的神庙附近,摆着很多银行业务的摊位和桌子。不久前,考古学家们就发现了很多希腊人留下的石板桌,上面有刻度数字,还有计算用的线条,和中国古代的算盘很像。古希腊的银行家们就坐在这种有计算功能的桌子后面,开展信用和从事放贷业务。

为什么寺庙会成为银行呢?其实这一点也不奇怪。第一,寺庙是公共场所,人流量大,它就特别容易形成资金的流通、集聚和交易。第二,因为信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古人都相信,头上三尺有神明。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神和宗教,在这里是一种威慑,对信用就起着支持和背书的作用了。

驻京办、客栈、布庄银行:
商业流通中也特别容易产生银行业务。欧洲的现代银行业就是正式起源于地中海的贸易,替商人办理汇兑票据、融资的业务。在唐朝的时候,也出现过这样的雏形。唐朝的时候商旅特别发达,首都长安比现在的纽约还要牛,是妥妥的第一大国际都市,人流量巨大,资金流巨大。这时候,长安城里的“商业银行业务”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比如说各地的驻京办就有银行的功能。就跟今天一样,当时各个地方政府都要派驻人员在长安,所以他们来往很频繁。而那个时候,都是以金属货币为主,路上运钱不安全也不方便,商人和官员们就创造了“飞钱”,就是飞来飞去的钱。这些驻京办联合当地的富商和大户制作凭证,然后带着这个凭证就可以回乡取钱,所以这完全是银行汇兑业务的雏形。

旅馆和客栈也有银行业务。当时,旅馆和客栈为了方便顾客,最开始的时候是放一些柜子,替人保管财物,后来这种柜子的业务就越做越大,然后在长安的西市就形成了存钱、取钱一条龙的柜坊业务。这和我们现在的银行营业厅加 ATM 机的业务,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大布庄也是替人保管财物,接受存款和发放贷款。布庄其实天生是有钱庄银行的基因的。你可能知道,我们国家古代的布帛是最常见的货币。唐朝的时候,把布帛当作货币使用,更加频繁,因为那时候是实行“钱帛平行本位”制度,规定“绢值与钱值并重”,也就是说布匹和钱是一样的价值。比如我们中学课本里有一首诗叫《卖炭翁》,里面就写着“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说的也就是布匹当钱币使用的这么一个现象。所以布庄当银行使也是有历史渊源的。

所以有时候,我们被灌输的历史知识,其实充满了谬误,比如在很多的教科书里面,你可能会看到,欧洲的银行起源于金匠,中国的银行起源于当铺,其实不对。银行的历史几乎和人类文明一样古老,当我们人类产生了私有财产之后,借贷的行为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而银行作为这种信用活动的中介,也就开始了它的演化历史。

从历史上看,寺庙也好,旅馆也好,药铺也好,其实我们会发现几条共同的线索。

  • 第一,人多的地方,也就是资金流通多的地方,就容易产生借贷融资的信用行为。
  • 第二,早期的银行大多是在本地起家的,因为银行做的是信用生意,需要时间的累积。
  • 第三,人际交往互动很多的场所更容易产生信用网络,也就更容易产生银行的业务。

再看看现代的银行业,最大的不同是庞大的分支机构突破了本地的限制,但是其实至今很多的本地小银行,像我们前面课程讲到的农商行仍然是以当地业务为主。所以,从寺庙到现代的银行,其实银行的发展没有离开过这几条基本的原则。


四、问答

1、为什么要理解宏观背景

  • 微观金融现象的背后一定有宏观层面的逻辑和推动力。
  • 中国市场受政府政策影响大,政府在市场上的影响很深,每个宏观政策都跟我们的生活财富密切相关。
  • 中国的金融监管和我们的理财产品和投资决策息息相关。
  • 不理解宏观很难理解金融市场的规律和现象。

2、美元是货币之锚

美元是一个价值标尺,可以衡量其它所有投资品的价值。美元升值,意味着尺子被放大,其它投资相对变小,也就是价格下跌,反之。

3、加息的影响

加息意味着平均的资产价格会下降,对于整个市场而言算负面消息。

加息对股市的影响:

  • 对于大部分企业,加息使得可用的资金量变少,企业的盈利能力也会下降,预期的价值也就下降,通常会让大盘走弱。
  • 对于实力比较好、有业绩支撑的企业,加息时它们得到的资金可能更多(资金往安全好的地方流),也会淘汰一些差的企业,提升好企业的竞争力,股价可能不降反升。

加息对房地产的影响:

  • 加息会增大房贷的月供压力,房地产的涨速短期会下降。
  • 如果是房产所在的城市是富有潜力的,好学区、好地段的房产未来的增值能力会远超加息带来的贷款压力。

GOOD LUCK!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ang_Jiankun/article/details/86566488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