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笔记19 -- 科技金融

版权声明: https://blog.csdn.net/Wang_Jiankun/article/details/87783722

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笔记 – 科技金融


一、科技金融全貌

1、增长和财富

金融经济增长:从匮缺到过剩,从被动到创造

  • 时间:1900年
    1900年有两个关键词,第一个叫 “匮缺”,第二个叫 “工业化”
    1900年这一年,即使在美国这个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匮缺也是整个社会的主基调。这个匮缺包括资金和物质两个维度。第一个,当时是金本位,各也就是各国货币资金都以黄金为锚的制度。而黄金是稀缺的,所以资金也是稀缺的。第二,物质也处于极度匮缺的状态。当时第二次工业革命才刚刚起步不久,电灯都没有完全普及,像衣食住行这些基本的物质需求不是都能得到满足的。当时,你可以想象,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是围绕着匮缺这个基本面展开的。所以,为了以更小的成本生产更多产品,规模化、标准化、中心化的组织形态,工业企业就是经济生活的主导者。再看金融环境,1900年的时候,银行是唯一的资金中介,大银行家们都被叫做金融寡头。所以,大银行家和大企业家结盟,而资金就流向那些能够提供更多、更便宜产品的供给端企业。
    在这个模式下,资金会向规模化生产倾斜。这是有很大好处的,就是工业品的价格开始直线下降,进入千家万户平民百姓家。而人类社会的经济增长,也开始进入了“快车道”。在这么一个以规模化为主导的工业时代的经济模式下,中心化、集体化是必然趋势,对个体来讲,很难有多样化的需求,普通人的创造力是很难被激发的。所以,作为一个普通人想做大事业,找钱的渠道基本就是银行。而那个年代的银行的门槛只能用“高不可攀”来形容。作为普通人,最有潜力的工作就是到工厂流水线上去。

  • 时间:1980年
    到了1980年,匮缺已经变成 “富余”,工业化已经转成了 “信息化”
    七十年代以后,全球进入信用货币时代,资金是可以创造的,只要大家对你的稳定增长的信心还在,信用就在,那么资金就不是约束。物质也是一样的,在那个时候,西方的主要国家早就完成了工业化,进入了信息化社会。生产能力已经超过了社会的基本需求。所以,“过剩”这个词语开始在欧美流行。在富余和信息化的时代,背后是一个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美国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早就超过传统银行的间接融资了,各种金融模式出现,而且硅谷和华尔街的联姻造就了技术,也让技术应用的落地。
    到这个时代,你的创造,你融资的选择都已经变得丰富很多了。除了银行以外,资本市场上有股票和债券,光垃圾债就支持了七八十年代的很多创业企业。更重要的是,质量,而不是数量,开始成为制造业的主张,所以服务业也成为主要的发展领域。到这个年代,作为个人,你的创造力和掌握自己命运的能力已经变得完完全全不一样了。

  • 时间:2018年
    到了2018年。关键词已经成了 “智能化”“过剩”。全球的资金特别充沛,全球化的进程、规模化生产的效用已经达到极致,生产能力已经完全不是约束,所以物质开始出现极大过剩。
    这个时代的背后是一个高度金融化的时期,投融资的模式越来越让人眼花缭乱。你看,除了传统的抵押贷款、信用贷款,现在到处是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各种孵化器、孵化基金。所以,好项目、产品团队就像万人迷,会有N多机构跟在你屁股后面追。而且,即使是小众趣味的事儿,像搞个乐队演出,巡回演出,出版一本书,都可以用众筹、P2P这种新模式。更重要的是,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完成,全球开始进入一个在线社会的状态,这就导致了数据的快速累积,刺激了智能金融的出现。
    一种可以以更低成本覆盖更多人群,适应多样化社会的金融业态已经浮现出水面了。所以,作为普通人,在今天想创业,想创造一点什么事儿,只要你的创意足够酷,模式足够好,融资真的不再是一个硬约束。

科技金融(FinTech)
金融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金融模式的改变,让社会和个人完成了从匮缺到过剩,从被动到创造的过程。
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以金融信贷体系作为经济的基础设施,金融模式的有效与否,关系到整个社会资金往哪里流动,怎么流动,怎么分配的问题。那自然地,它就会决定着社会财富的流向。比如说20世纪的美国市场上,资金往大工业流,这时候工业资本家就占据着社会财富金字塔的顶端。我把这称为“华尔街流水线模式”。到六七十年代以后,随着硅谷的兴起,科技新贵这几十年来一直和华尔街的大亨平分秋色,然后把社会财富的顶部牢牢地占领。我把这称为“华尔街+硅谷”模式。
金融和生产力技术环境的适配,会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财富水平,也决定一个社会的个人创造力水平。FinTech在很多维度上,对传统的金融模式,包括行业的运行方式、组织结构,甚至信用基础都在发生或快或慢的解构重组。所以,从这一点上看,科技金融在未来社会的经济增长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当然了,也就会对财富的累积产生巨大的影响。影响我们未来的经济增长和财富。

2、科技金融改变了什么

  • FinTech意味着Fin×Tech,是科技和金融两者结合的产物,它代表着一个新物种,冲击着传统的金融行业。
  • 传统的金融模式是以中心化信用主体为核心的网状结构,决策是专业人员来作的,数据只是进行辅助。而FinTech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的信用体系,它的决策是由数据智能来主导的。
  • FinTech带来了三重重构,智能合约重构金融业态和监管,移动支付重构商业形态,区块链重构信用体系。

3、科技金融是把双刃剑

  • 科技金融在改变目前金融体系缺陷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点和新的摩擦,各国政府对科技金融的监管就像在刀锋上跳舞。
  • 目前科技金融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三个。第一,金融规模扩张和模式变化带来的金融稳定问题。第二,数据隐私问题和数据归属权问题。第三,可能会产生科技垄断问题。

4、科技金融与贫富差距问题

  • 在过去几十年中,整体收入上升和收入差距拉大,这是金融和技术结合后的产物,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关于财富增长和财富分配的一体两面。
  • 金融和技术的结合,会推动整体收入上升。但是,也会使得技术资本和金融资本在财富分配体系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所以,贫富差距从来不是金融的问题,而是人类社会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平衡问题。
  • 科技金融是不是普惠,是个伪命题。一个好的金融模式,最重要的是它能不能够提供更好的金融信用服务体系,让更多的人的收入有跨越式增长。普惠不是均贫富,而是促进更大面积的增长。

二、科技金融巨头:蚂蚁金服

1、数据驱动

所谓数据驱动,并不是简单地收集和使用数据,数据只是基础,即时在线数据的动和数据决策的驱才是灵魂,更重要的是动和驱。所谓动,也就是数据得是活数据,而不是存在硬盘里的一串串数字,是实时在线,能反映那些被服务者的动态变化的信息。所谓驱,就是决策,比如说是不是提供借贷保险等金融服务,怎么服务,服务费用是多少?这都是数据和算法决定的。决策是数据累积,交易场景,到算法优化这个闭环中间的一个部分。所以,在决策的过程中,人是不形成干预的。

这样的模式,和传统的金融模式就有了本质差别。

  • 第一,精准度有了质变。数据驱动的最大优点,是实时动态捕捉服务对象的变化,进行迭代优化,这就使得风险下降。
  • 第二,高度标准化。使得服务规模扩大,成本下降。
  • 第三,外延的空间扩张。这点非常重要,数据在闭环中不断地沉淀,就使得数据变得越来越智能,也就具有了更多业务模式扩张和创造的可能性。也就是平台生态。

2、平台生态

平台
平台要满足具有多边交互和网络效应这个特征。 所谓多边,就是能够聚集很多的产品和服务,拥有多个交易方或者使用方。那么蚂蚁金服上有数亿的用户,有各种服务提供商,比如保险公司、基金公司、信用评级、水卫煤电等公用服务,所以,蚂蚁金服上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多边”,而这些多边的各方会自发地进行交互、交流,或者交易匹配,因为产品、技术、服务的聚集和交互,就形成了一个自我扩大,自我加强的反馈机制。这就是网络效应。而这个反馈机制又会吸引和聚集更多的产品、技术、服务的提供方和使用方,就使得规模急速地扩张,组织快速地复杂化。

蚂蚁金服的演化
蚂蚁这个生态从支付宝开始的,解决当时电商缺乏信用的问题。这个产品做大以后,就自然地脱离了阿里电商这个母体,成为了整个电商系统的基础设施,然后就自然地把商业场景和金融支付场景给联系了起来。这个时候,支付宝的平台就获得了很多数据信息,它就开始给卖家提供融各种服务。这些金融服务是数据驱动的。然后,因为服务全部是在线提供,所以所有的数据被及时地反映、记录,形成闭环,支持决策,新数据又一次一次地回到蚂蚁的平台上,推动着蚂蚁可以服务的场景不断地扩大,从原来的电商领域扩展到水卫煤电缴费、公交出租、看病、点餐。换句话说,蚂蚁的服务场景从商业扩张到了生活场景。而这些场景的扩大,又使平台使用者在平台上的数字画像更加地立体和多维了,然后这又催生了新的业务模式,芝麻信用。

生态
一颗种子长出了一棵树,慢慢地,树的周围又长了草,引来了鸟和蜜蜂,鸟和蜜蜂又叼来了别处的种子,种子又长成了其它类型的树、灌木,然后再吸引其它的飞禽走兽在这里筑窝、打洞、定居。所以,如果气候适宜,环境适宜,慢慢地就形成了一个自然生态了。这个生态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自然演化出来的。在演化的过程中,它随着生态的扩张,物种丰富度的增加,生态自己会不时地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
蚂蚁金服是护林人,不断地想办法去引进新的动植物品种,使得这个生态能够更快地长大,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任何一个互联网平台生态的管理者,一定要记住你们是护林人,不是造物者。生态是演进,而不创造出来的。所以,最重要的职责是维护生态平衡,促使生态繁荣,而不是当上帝。

不断演化的平台生态
作为金融服务的平台生态,它是数据驱动的,而这个数据是活的,生态是动态演化的,具有极大的延展性,没有办法在传统金融机构的框架里定义它,它不是银行,不是投行,不是保险公司,更不是你所理解的任何一种金融机构的形态。但是,这些业务又都在这个平台上,而且它还不断地在迭代、演化。正因为此,这个企业没有边界,也不可能有边界。
对于监管层来讲,这也是它的风险所在,你没有办法预测一个生态的演进,当然也就不可能对生态做出控制和防御的措施了。所以,对于这么一个仍然在不断演进变化的庞然大物来说,从监管或者从整个社会的角度说,只能边走边看。

3、科技金融的平台生态企业

  • 数据和场景是科技金融生态的两个决定性因素。金融数据是土壤,数据越多维、客观高频,土壤就越肥沃;服务场景则是气候,气候适宜包括两个维度:覆盖的场景够丰富;要有相对直接的商业场景。
  • 腾讯的数据土壤肥沃,但商业场景欠缺,存在数据隐私和确权等问题,一旦找到突破口,很有可能成为蚂蚁金服最大的竞争对手。
  • 百度的搜索本身会形成和商业场景的互动,但竞价排名导致数据土壤质量太差。
  • 京东主要是数据矿藏的量比较少,但它有一个庞大和坚实的物流体系,在供应链金融这类子生态的发展上面,可能会有更大的空间。

4、生态的形成

生态的背后是“在线”,是在线构造了“会演化”的生态。

在线
在离线的状态下,数据就像散落的微粒,毫无用处。而在线,把这些散落的微粒连接在一起,让这些微粒有了结构,有了形状,然后开始产生价值。移动支付对各种商业场景、水卫煤电、公共交通服务的渗透,你会发现,人和人,人和场景之间的所有信息进行了连接。
一个人不是一个点,你的每个决定,每个动作都可能是一个点。这个复杂结构还是个动态的复杂结构,中间会发生无数次的变形。

会演化
想要富先修路,其原因就在于,路将离散的点连接成了网状的结构,从而产生了巨大的外溢性。我们人类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连接的过程。区别在于,传统时代的连接是粗放的,物理形态的,像社会组织、路桥交通、交通工具、贸易,都是实时连接的工具。到了互联网时代,连接是以在线的形式来完成的,然后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在线,人类的连接模式发生了两个变化。第一,颗粒度变得极小,一个人的一个动作都可以被连接起来。第二,成本变得很低,效率变得很高。
微软、谷歌、苹果、微信、淘宝,包括科技金融生态,都是通过在线来实现的。就是把人、物、事进行连接,产生巨量数据,形成数据结构,然后演化出来的。


三、数据与算法

1、比特币

比特币的诞生
有40个人搞了一个虚拟部落,设计了一个游戏,叫部落寻宝联盟。游戏是这样的:在这个虚拟世界的某个地方,埋藏着一个巨大的宝藏,一共是21000枚金币,每个人都可以去挖矿,去获得这些宝藏。
游戏的规则。第一,这个挖矿是用计算的方法。要求你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一定的数学计算,然后去得到一串密码。这个密码对应着那个宝藏里的一枚金币,叫“联盟币”。这种计算一般是要依靠计算机,算力越高,计算的速度就越快,也就是挖矿的能力越强。第二个规则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内解决了一定的数学计算,得到一串密码以后,要马上向我们这个部落里的40个节点同时公布,然后所有的节点都对你进行验证。只有验证全部通过,你得到的这个密码才会加上数字签名,同时存储在所有人的账本上,也就是,宣布一枚金币已经被挖出来了,归属于你了。
在我们这个部落里都是透明的,因为40个人都知道财富结构发生了变化。但是,它又不是透明的,因为所有的信息不过是一串加密的数字。所以,我们并不知道这个币的所有者在现实世界里是谁。但是,你用这些挖出来的币可以和我们部落中的任何人点对点地进行交易,每一笔交易都会被记录在所有人的账本上。但是,同样地,你也不会知道和你交易的是谁。换句话说,在我们这个联盟里,每个人的行动都是透明的,但又是绝对隐私的,没有任何一个中心化的信用主体,所有的节点(人),都具有同样的知情权和验证权。

比特币的发展壮大
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个寻宝游戏,都开始加入进来,部落就迅速地扩大了,这时候事情开始发生了两个变化。
第一,游戏通关升级了,挖矿的难度明显提高。就和挖金子一样,挖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浅层的金子都给挖出来了,就必须依靠更先进的技术了。这时候,有的大玩家就开始使用大型的服务器,算力大幅度地提高,小玩家就越来越难挖到矿了。
第二,随着加入的节点越来越多,联盟币可以使用的场景也越来越多了,尤其是那些不喜欢使用信用卡,不想透露自己的信息的生意、机构,都开始加入。联盟币的流通速度明显加快了,这时候我们的虚拟财富也开始和线下世界重合,很多人开始收集和储存我们的联盟币,认为它是一笔“财富”。
联盟币看上去好像是一种去中心化的,支持点对点交易的,保护个人的数字货币体系。叫做数字加密货币。
比特币是一种数字加密货币,它的技术基础是区块链,还有哈希函数这些密码学的知识,它和传统的货币有很显著的不同。一方面,它的发行脱离了政府、央行这些中心化的中介机构,在流通中它支持点对点的交易。另外一方面,它又具有高度的匿名性,也就是这些数字加密货币的拥有者的身份,在这个网络世界里面是完全被保密的。

2、货币只是一种记账方式:分布式记账

石头货币
在太平洋上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上,人们用石头进行交易,多少钱用多大的石币进行付费。如果家里有一块大石币,要买一只鸡,大概1%个石币的价值,让这个卖家,在你家的石币上做个记号,证明你这1%的石币已经归属于隔壁了,尽管这个石币还放在你家里。
这个岛上有一个公认的首富家庭,这个家庭里拥有一块超级巨大的石币。但这个石币从来没有人见过,包括这个首富自己家里的人。这块石币在运送的路上碰到了大风暴,不得不扔掉石币逃命。但所有的探险队的队员都替这个人作证,证明他拥有一个非常罕见的大石币。这相当于在部落里面公开确认了这个人拥有这块石头。从此之后,代代相传,这个家里的人就都拥有了这笔巨大的财富。
推演出关于货币的两个基础特征。第一,货币其实是一种关于价值的共识,而货币的流通就是一种记账方式而已。第二,既然货币是一种关于价值的共识,那为了取得这个共识,这个价值必须是稳定的。

分布式账本
先有美利坚合众国的概念,才有了美金的概念;是因为大家相信这个主权国家,才相信它发行的货币具有价值。所以,主权国家在这里是一个信用主体,货币是围绕着这个信用主体的共识,而货币的流通是以这个信用主体为核心的中心辐射型的记账。我们现行货币,是一种中心化的记账模式。这个中心就是主权国家,以及相应的金融监管机构,比如央行。
石头货币的价值共识是没有任何信用主体支持的,是由全体岛民来共同完成的。所以,这个价值的流转也不用经过任何中心化的账本,是点对点交易,分布式记账的。而这也是比特币的根本属性。
比特币有个叫区块链的核心技术,每个比特币的使用者都会是这个链上的一个节点。所以,比特币的发行和流通中的每一步都是要通过所有节点的认证和认可的。换句话说,比特币的所有账目,不是一个中枢机构来记录保存的,而是由所有的参与者同时记录和保存的,这就是分布式记账,也是比特币和现行货币最核心的本质区别。

3、如何看待比特币?

比特币的缺点

  • 比特币并没有能解决现代货币体系中“信用主体,中心化,不平等,货膨胀”的问题。分布式记账其实是受到很多制约的,人和人之间达成共识、协同的过程是极其复杂的,很难预设出来。
  • 比特币的世界是以技术中心和算力垄断,取代了原来主权国家的中心化和垄断地位,但并没有消除不平等。
  • 当货币供应量大大超过经济增长的速度的时候,就会容易发生通货膨胀,反之,则会容易发生通货紧缩,经济萧条。比特币总量是固定的,不能够解决通货膨胀的问题。

比特币还不能算作货币

  • 从货币的功能和本质特征上看,比特币价值的波幅大,技术门槛高,难以形成关于价值的共识。
  • 从货币机制的角度上看,比特币规定了储藏的上限,预设了一个静态的均衡。这种机制设置不符合现代经济体的动态变化的这个规律。所以,你很难抵御外部性,还有人性这些问题。
  • 根据比特币这十年的价格的波动来看,比特币更适合被看作一种高风险、高回报的数字金融资产。

4、区块链

区块链:价值重构
价值是人们的共识。以前达成共识的机制,要么是时间累积,要么是国家权力,或者协商。
区块链是一种能够帮助人们快速地建立信任,达成关于价值的共识的机制。区块链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设计了一种跨越时间的共识机制,这样使得价值很容易被确定,然后进行交互。

  • 第一,要能够快速地完成信用的建设,这是价值交换的基础,而且不需要第三方的认证和加持。
  • 第二,要保持价值交换、流通的唯一性。和互联网的信息重构不一样,信息是可以重复流通的,但是价值不行。你读过的新闻,不妨碍我阅读的价值。但是,一份报纸,你是不能够同时卖给两个人的。和信息的交换、流通不一样,价值交换和流通一定要保持唯一性。

区块链如何实现“共识”
区块链中,每个人都算一个节点,每个人表达的观点都会被所有的节点同时接收到,然后进行验证。验证通过以后,就会形成文件,盖上一个时间戳。然后这个带有时间戳的文件就沉淀下来,存在所有人的账本里。这就是所谓的分布式账本(Distributed ledger)。节点越多,信任度就自然越高,共识也当然就更可靠。不需要时间积累,也不需要一个中枢机构来背书,信任乃至信用就这么产生了。

课程中还有关于区块链的更多知识,由于目前不是很能理解,也不是很有兴趣,暂不做笔记了。


四、科技金融的未来

1、微粒社会

什么是微粒社会
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国民生产总值。可以计算这个国家的各种商品的价格×数量,然后把它加权起来,就证明这个国家创造了多少产值。这个指标简单、直观、好用,很快就风靡了全世界。在工业化时代,这个指标和数字确实是有非常用的,因为那时候生产的大多是具体的、可数的产品。
工业化时代,是一个粗放的社会,在没有大规模的数字化之前,关于个体的数据是非常缺乏的,所以,商业世界都是研究群体特征。比如用均值大概地描述一个群体,然后找到某个规律和趋势,用平均的数量和价格作为生产力代表,那当然是无可厚非的。

但互联网起来以后,GDP就变得越来越捉襟见肘了。

  • 首先,GDP没有办法捕捉质量或者效率。现在所有的工业产品几乎都是价格没涨,或者是下跌,但是,质量和工作效率已经有了飞跃。但是,GDP是完全捕捉不到这些质量、效率的提高的。
  • 第二,GDP对于免费的数字服务是没有办法计算的,这其实是最大的问题。在GDP里边,不收费就等于没用。
  • 第三,GDP对于选择的多样性也是无能为力的。比如说买双鞋、在外面吃餐饭,你面临的选择是20年前的多少倍?这种选择的价值在GDP里边也完全没有办法得到体现。

数字化时代不一样,通过数字化和在线化,它完成了两件事情。

  • 第一,让那些看不见的个体可以被看见了,那个体的行为、偏好、诉求都可以留下痕迹,包括你我在内,任何一个微小的人,或者一个微小的点,都可以浮现出来,清晰地呈现在社会的这张大图片上。
  • 第二,个体之间还产生了连接,连接之间还产生了很多互动。比如我们现在一直讨论的社群。

数字化时代跟以前粗放的社会不一样,它是一个颗粒度极小,多样性很足的微粒社会。在这个社会里面,粗放的描述是没有办法满足这个社会需求的,因为很多细节隐藏在数字化连接、数字化技术的变革里面。所以,微粒社会是数字化时代的产物,是数字化在线连接的结果。
如果将之前我们的生活和现在我们正在即将走入的生活相比,你不妨把它想象成一张张的照片。那种粗放的工业化社会,就像像素极低的照片,除了个别的点,比如皇帝、国家、大机构以外,大部分事物都是很模糊的,只有一个粗放的轮廓。而微粒社会就像超高清的动态照片一样,任何一个动物的表情都能够被精确地捕捉。

微粒社会的影响

  • 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我们的伦理价值观、商业模式、法律法规都发生了重大改变。同样地,微粒社会这个概念转变对于所有人,对于商业形态,对于社会准则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 以前产品,针对的是一个粗放的群体,用均值这些统计变量,对这个群体做描述,贴标签。现在通过在线数据的连接,每个人的喜好、特质都容易变成显性凸现出来,关于个体的独特的诉求会直接地进入到生产环节。
  • 精准商业。精准商业的背后是社会颗粒度越来越小这个趋势。模糊的均值式的商业,医疗、金融,都因为无时无刻的在线数据而改变了。一种清晰的,颗粒度极小的社会形态正在我们身边展开。
  • 现在科技金融谈论的普惠金融、智能金融,这些都是基于微粒社会的金融模式。社会上原来不可见的颗粒,比如你我,或者更普通的劳动人民,现在清晰可见了。而有了关于这些微粒的数据记录,就可以进行信用评估和测量,所以,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扩大,精准度变高。
  • 不单金融是这样,从粗放的社会到微粒社会的变化,会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商业世界的每个角落。

2、中国信用社会的弯道超车

社会信用与个人信用
我们现在的信用是以机构为主导的,国家信用、银行信用、大企业信用,个人在信用的构造上面显得非常地薄弱。社会信用是包括机构信用和个人信用的
中国的金融市场是中央货币财政体系主导的,我们所处的信用社会是机构的信用社会。个体信用和社会颗粒度之间存在极强的正相关性,一个个体模糊,没有个体痕迹的社会,是不存在个人和个体信用的。
美国的个人信用体系相对好的。两个原因,第一,他们的骨子里崇尚个人主义;第二,他们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一直走在前沿。这就使得美国的社会颗粒度相对于我们来说一直比较小。美国社会对于个人的数字化记录一直很重视,每个人的社保、医疗、养老、房贷、破产,甚至欺诈都有比较完整的数字记录。通过对这些数字记录的整理和分析,你就可以根据一定的算法,计算出一个人的信用分数。惩罚机制也比较完善。
很多人认为,美国人更讲信用,中国人缺乏信用意识的时候,这是错的,这不是国民性问题,是制度和技术问题

中国信用社会的弯道超车
直到2000年以后,中国还是一个现金社会。现金是匿名的,现金交易背后所有的信息全部都是流失掉的。由于这种制度问题和技术问题,中国是一个个人信用极其薄弱的社会。
90年代互联网兴起,然后到2007年以后,移动互联网兴起,这两波浪潮都是革命式的,中国恰好都赶上了。而且我们都知道一个道理,比起推倒一个旧城市重建一个新的城市,直接建设一个新城市要更快。中国就相当于在一片平地上开始修建整个互联网的新城。所以,在网络这一块,中国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支付宝出现,微信支付紧随其后,使得中国从现金社会一步跳跃到了移动支付年代。它使得中国社会信用最薄弱的环节,也就是小微企业和个人的数字化进程前所未有地加快了,而数字化是信用资产化的必要条件。

3、大数据的两难问题

  • 数据的隐私和数据使用是一对二元悖论。现在在世界上产生的绝大多数的数据,都和个人有关,你要在这样的数据中区分个人和非个人,几乎是没有可能的。
  • 数据的确权和利益分配是更大的难题,因为在数据智能时代,数据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但是它本身是一个非排他性的生产要素。而且,必须有足够多的动态数据,数据才有意义。所以,确定数据的产权,给数据定价需要一套新的规则,否则,就没有办法解决数据带来的利润分配问题。
  • 大数据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生产要素,而数据隐私和数据的产权和利益问题,是这个要素使用中的最大难点。所以,谁对这些问题更敏感,谁就以后能够在大数据的市场上更加占领先机。要是谁能够在数据使用的规则秩序上取得任何一点点突破性的进展,谁就能引领这个时代。

4、普通人的机会

怎么抓住科技金融领域的机会?
作为一个年轻人,对数据的敏锐度,对数据结构的认知能力,尤其在某个行业的分析和挖掘能力,这些是你们的机会和车票。而这种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来获得的。
你不一定要会编程,但是要对行业有体感,对行业数据要有一种动物一样敏锐的嗅觉。这些体感和嗅觉,是可以通过在行业深度学习,跨界学习,在行业里摸爬滚打,各种渠道来获得的。
但是,有时候勤奋不是成功的充要条件,在勤奋的同时,你一定要勤于思考。很多人以为,金融学就是金融本身了,这种学习理念是不对的。你应该把金融学的知识放在自己行业的场景里去思考。比如说我们行业的融资模式是什么,企业决策的逻辑是什么,数字化、在线化的程度是高是低,难度是大是小,我们行业会在哪些方面受到冲击?把金融学的知识放在自己本身的行业里面去消化,去思考,这才是内化,才能把知识变成你的。你如果具备了这种能力,我想,哪个时代你都可以拿到头等舱的票。

区块链时代,普通人的机会
数字加密货币是高风险的金融资产,所以,炒币是属于高风险投资。一般普通家庭是不太适宜于这样玩的。目前区块链还处于互联网90年代早期的状态,说白了是拓荒时期。你想想现在的超级互联网企业,其实很少是那个年代建立的。所以,这就是行业的生命周期,早期的项目都注定是先行者,要走很多弯路。
从普通投资者的角度来说,投资学的逻辑告诉我们,普通人的投资应该追随大势,等一个技术基本成熟、落地了,才有赚钱机会。现在区块链还处于早期花钱的阶段。所以,我觉得要等三到五年,才能看出具体端倪。但是,这不意味着我们不要学习。我们必须持续地在这个方向上学习,因为只有这样,等真正站在风口的时候,你才能够感知到风的来临。
回想一下90年代以来,什么人容易创业成功?什么人更早地实现了财富自由?都是早期互联网的玩家们,所以越早“触电”,当时机成熟的时候,机会才会青睐你。

数据智能时代,个人怎么实现财富自由、个人价值
be yourself、keep learning and be fresh。做自己、持续学习、保持新鲜。
知识会过时,但是学习的习惯不会变,你只要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保持学习的动能,一个人就会永远是“新鲜”的。而一个人保持对生活,对社会的敏锐度,新鲜的体感,这是你和下一代交流、沟通最重要的能力。

如何教育子女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模仿,模仿的不是具体的内容,而是你的行为透露的逻辑。你紧张,他们很难放松;你懒惰,他们会缺乏动力;你守旧,他们也容易被拘泥在套子里。所以,你保持一种奔跑的姿势,一种开放的态度,一种甚至60岁还成长的动力,他们自然会跟你一块儿成长。
所以,不用去强迫教孩子什么知识,知识会过时,但是陪他们一起成长,学会学习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他们自然知道该怎么适应未来的变化。
总而言之一句话,与所有的父母共勉:做更好的自己,才能成为更好的父母。


GOOD LUCK!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ang_Jiankun/article/details/87783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