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非暴力沟通》有感

2070409-6618ea7775b6d1f1.jpg

关于本书

作者是马歇尔·卢森堡博士,他早年从师心理学大师卡尔·罗杰斯,后来他研发出极具启发性和影响力的非暴力沟通的原则和方法。本书讲述了如何使用“非暴力沟通”,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谊相通,和谐共处。

目录

  1. 让爱融入生活
  2. 是什么蒙蔽了爱
  3. 区分观察和评论
  4. 体会和表达感受
  5. 感受的根源
  6. 请求帮助
  7. 用全身心倾听
  8. 倾听的力量
  9. 爱自己
  10. 充分表达愤怒
  11. 运用强制力避免伤害
  12. 重获生活的热情
  13. 表达感激

第一章:让爱融入生活

听到批评时,我们一般会申辩、退缩或者反击。然而,一旦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及需要,而不反驳他人,我们便能发现内心的柔情,对自己和他人产生全新的体会。

非暴力沟通的要素

  1. 观察:清楚地表达观察结果,而不判断或者评估
  2. 感受:表达感受,例如受伤、害怕、喜悦、开心、气愤等等
  3. 需要:说出那些会导致那样的感受
  4. 请求:具体的请求

例子:

费力克斯,看到咖啡桌下的两只脏袜子和电视机旁的三只(观察),我不太高兴(感受),因为我看中整洁(需要),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拿到房间或放进洗衣机?(请求)

非暴力沟通不是固定的公式,它可以适应不同的情况,并根据个人风格及文化环境做出调整。

非暴力沟通的精髓在于对其四个要素的察觉,而不在于使用什么字眼进行交流。

小结

非暴力沟通不只是语言表达或使用文字的技巧,它包含的意识和意图,也可以通过沉默、专注已经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来表达。

在实际的对话中,静静的倾听、故事、幽默、姿势等,使双方的交流比书中浓缩之后的对话显得自然。

第二章:是什么蒙蔽了爱?

道德评判

道德评判是用道德标准来评判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他就被看做是不道德的或邪恶的

批判、指责、辱骂、归类、比较以及评论等都是在评判别人

苏菲派诗人鲁米写道:“在道德与不道德的区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将在那里见你”

举一些现实例子:

  1. 如果女友想多一些体贴,那她就是“太粘人了”。可是,如果我想多一些体贴,那她就是“冷漠得像个木头”。
  2. 如果同事更关心细节,他就是“有强迫症”。反之,如果我更在乎细节,他就是“粗心大意”。

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求,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

进行比较

回避责任

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

当我们根据以下理由行动时,我们也就试图回避责任了:

  1. 来自不清楚的力量驱使
    • 为什么不打扫房间?
    • 因为我不得不做
  2. 我们的个人情况、成长经历、自我形象等
    • 为什么喝酒?
    • 因为我是个酒鬼
  3. 其他人的行为
    • 为什么我要打自己的小孩?
    • 因为他跑到街上去了
  4. 上级的命令
    • 为什么欺骗顾客?
    • 因为老板叫我这样做
  5. 同伴的压力
    • 为什么要抽烟?
    • 因为我所有的朋友都抽烟
  6. 机构的规章制度和政策
    • 为什么我要将你停职?
    • 因为你违规了,根据学校规定,我必须这么做
  7. 性别角色、社会角色或年龄角色
    • 为什么我必须做我讨厌的工作?
    • 因为我不仅是一个丈夫,而且还是一个父亲
  8. 无法控制的冲动
    • 为什么吃巧克力?
    • 因为吃巧克力的冲动征服了我

法国作家乔治·贝尔纳诺斯说了一段话:

我们所看到的悲剧和马上就要看到的更大的悲剧,并非是世界上反抗的人、不服从的人多了,而是唯命是从的人、听话的人越来越多

一旦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就成了危险人物。

强人所难

第三章:区分观察和评论

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

语义学家温德尔·约翰逊认为,用静态的语言捕捉变动不居的现实,会造成许多困扰。

我们的世界包含着无穷无尽的过程、变化、差别、层面、功能、关系、问题以及复杂性。静态语言与动态的世界并不匹配。

来看些实际的例子,区分观察和评论:

  1. 我见过,有个人有时候再下午睡觉,在雨天不出门
    • 观察:他的行为有点懒惰
    • 评论:他是一个懒惰的人
  2. 我见过,有个孩子有时候做的事,我无法理解,或者他不按照我的吩咐做事情
    • 观察:他懂的事情和你不一样
    • 评论:他是个愚蠢的孩子
  3. 我看到有个人把食物调配在一起,打起来火,使用炒菜的炉子
    • 观察:他在做烹饪这件事情
    • 评论:他是个厨师

负面标签的消极影响显而易见 —— 例如用“懒惰”和“愚蠢”这样的词修饰别人

然而,正面或中性的标签页会妨碍我们全面了解一个人,例如用“厨师”一词定义人

人类智商的最高形式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区分观察和评论

“总是”,“从不”等词语在以下句子中表达的是评论。

如果我们表达言过其实,别人就可能产生逆反心理,而不愿做出友善的回应。

“经常“,“很少”这样的词语也可能混淆观察和评论。

小结

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

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不主张绝对化的结论。

它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景中进行观察,并清楚的描述观察结果。

第四章:体会和表达感受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是感受,而非想法。

心理学家罗洛·梅认为:“成熟的人十分敏锐,就像听交响乐的不同乐章,不论是热情奔放,还是柔和舒缓,他都能体察到细微的起伏。”然而,大多数人的感受“像军号声那样单调”。

被压抑的心灵

人们认为感受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各种权威主张的“正确思想”。于是,我们被鼓励服从权威而非倾听自己。渐渐地,我们习惯于考虑:“人们期待我们怎么做?”

区分感受和想法

举个例子:

  1. 想法:我觉得我吉他弹得不好
  2. 感受:作为吉他手,我有些失落

当我们说“我觉得”,我们常常并不是在表达感受,而是在表达想法。

还有些词汇表达的是感受,而非想法,例如:被抛弃、被羞辱、被虐待、被打扰、被拒绝、不受重视、被束缚、被欺负、无人理睬、得不到支持、无人赏识、被利用、被贬低。

第五章:感受的根源

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听到不中听的话的四种选择:

  1. 责备自己
  2. 指责他人
  3. 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4. 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我们把愿望说得越清楚,他人也就越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如果我们想利用他人的内疚,我们通常采取的办法是,把自己不愉快的感受归咎于对方。

使用以下表达方式时,我们可能就已经忽视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

  1. 只提及相关的事情:这件事让我不开心
  2. 只提及他人的行为:你没有把饭吃完,妈妈很失望
  3. 指责他人:我很伤心,因为你说你不爱我

我们可以通过“我感到……因为我……”这种表达方式来人质感受与自身的关系,例如:你没有把饭吃完,妈妈感到很失望。因为妈妈希望你能健康成长。

非暴力沟通需要:生命健康成长的要素

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

如果一个人说“你从来不理解我”,他实际上是渴望得到理解。

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难以承受的痛苦

如果我们不看中自己的需要,别人可能也不会。

从“情感的奴隶”到“生活的主人”

  1. 第一阶段:我们认为自己有义务使他人快乐
  2. 第二阶段:我们拒绝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3. 第三阶段:我们意识到,虽然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同时,我们无法牺牲自己来满足他人的需要

【爱情】很多人认为,爱情就是牺牲自己来满足爱人的需要。刚谈恋爱时,他们对恋人的关心是自发的。那时,彼此的相处很美好。随着关系变化,他们开始认为自己有责任让恋人过得开心,于是,爱情开始沉重起来。

非暴力沟通正是想帮助我们既表达自己,又关心他人。

第六章:请求帮助

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如果我们请求他人不做什么,对方也许会感到困惑,不知道我们到底想要什么。而且,这样的请求还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

抽象的语言无助于深化自我认识。

明确谈话的目的

在发言时,我们将自己想要的回应讲得越清楚,就越有可能得到理想的回应。

我们在和另一个人说话时,总是希望有所回应。

请求反馈

我们的意思和别人的理解可能是两回事。

请求反馈能确保对方准确把握我们的意思。

了解他人的反应

一般来说,我们关心的内容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 对方此时此刻的感受
  2. 对方正在想什么
  3. 对方是否接受我们的请求

在集体讨论时提出请求

我们需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期待,否则,讨论可能只是在浪费大家的时间。

请求与命令

如果我们在过去常常指责他人,那么,我们的请求很可能就会被看作是命令。而一个经常受到指责的人也会倾向于将请求解读为命令。

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到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

如果我们只是改变别人,以使他们的行动符合我们的利益,那么非暴力沟通并不是恰当的工具。

在刚开始运用非暴力沟通时,我们也许会发现,有时我们只是在运用非暴力沟通的表达形式,而忘记了它所服务的目的。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相反,非暴力沟通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第七章:用全身心倾听

遭受他人的痛苦时,我们常常急于提建议,安慰或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感受。

倾听意味着全心全意地体会他人的信息 —— 这为他人充分表达痛苦创造了条件。

有一句佛教格言恰如其分地描述了这种能力:“不要急着做什么,站在那里”。

如果一个人想要别人了解他的处境,听到的却是安慰和建议,那么,他就有可能觉得不太舒服。在安慰他人或提意见之前,先看看那是否是他们想要的。

这些行为会妨碍我们体会他人的处境:

  1. 建议:我想你应该……
  2. 比较:这算不了什么,你听听我的经历……
  3. 说教:如果你这样做……你将会得到很大的经历……
  4. 安慰:这不是你的错,你已经尽到最大努力了。
  5. 回忆:这让我想起……
  6. 否定:高兴一点,不要这么难过
  7. 同情:哦,你这可怜的人……
  8. 询问:这种情况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试图分析问题)
  9. 辩解:我原想早点打电话给你,但昨晚……
  10. 纠正:事情的经过不是那样的。

急于采取行动使我们无法充分体会他们的状况。

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不论别人说什么,我们要听到他们此时此刻的

  1. 观察
  2. 感受
  3. 需要
  4. 请求

给他人反馈

在倾听他人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之后,我们可以主动表达我们的理解。

非暴力沟通建议我们使用疑问句来给予他人反馈。

如果一个人在说话时有明显的情绪,他一般会期待得到他人的反馈。

一旦别人通过我们的语气意识到我们是在体会,而非下结论,他们一般就不会产生反感。

保持关注

在谈话开始时,人们所表达的感受往往是冰山一角,有许多相关的感受 —— 通常是更为强烈的情感,并没有得到表达。

如果急于了解他们的请求或者表达自己,就会妨碍这个过程。

怎么判断对方的感受是否已经充分表达呢?

  1. 如果一个人觉得别人已经完全明白他的意思,他就会变得轻松
  2. 他停止了谈话

第八章:倾听的力量

第九章:爱自己

第十章:充分表达愤怒

如果真的很生气,我们就需要找到强有力的方式充分表达自己。

为什么我们会生气?

充分表达愤怒的第一步是我们不再归咎于他人。

如果我们认为“他让我很生气”,那么,我们难免就会指责他人。然而,实际情况是,我们心情并不取决于他人的行为。

举个例子:

假定我们约了个人,时间到了,她却没来。

  1. 如果彼此的关系处于微妙阶段,我们可能会忧心忡忡。
  2. 如果我们看中诚信,我们也许会觉得不耐烦。
  3. 如果我们想休息一会,我们可能就不会介意她来晚了。

所以,同一件事情,不同的需要导致不同的感受。

一旦意识到自己的需要,我们就可以更加体贴自己。如果意识不到自己尚未满足的需要,一心考虑别人的过错,我们难免就会生气。

合理的愤怒

有人说:“在某些情况下,愤怒不是理所当然的吗?例如,看到各种破坏环境的行为,愤怒不正是正直的表现吗?”

专注于我们的需要,比批评他人是什么人,更有益于生活。

与其沉浸于“合理的愤怒”,不如倾听自己和他人的需要。我们应该有意识地用“我生气是因为我需要……”来取代“我生气是因为他们……”

生气的原因不在于别人做了什么,而在于我怎么看待对方及其行为。

暴力的种子

如果人们认为自己的痛苦是由其他人造成的,并认为那些人应该受到谴责或惩罚,他们便播下了暴力的种子。

指责一个人,往往使我们的愿望更难得到满足。然而,如果我用心体会他的感受和需要,或直接表达我的感受或需要,我的需要就比较容易得到满足。

表达愤怒的四个步骤

  1. 停下来,慢慢呼吸
  2. 留意我们的指责
  3. 体会我们的需要
  4. 表达感受尚未满足的需要

先倾听他人

当我们专注于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时,我们就会发现彼此作为人的共同点。

给自己时间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的第一反应常常是习惯性的反应,因此,运用非暴力沟通有时是很别扭的事。

在刚开始运用非暴力沟通时,我们可以把节奏放慢些,在说话前先想一想,有时,我们甚至停下来,什么也不说。

第十一章:运用强制力避免伤害

第十二章:重获生活的热情

第十三章:表达感激

赞扬的动机

赞扬并不总是有助于深化彼此的联系。

如果老师表扬学生,学生就会认真学习。但这类的表扬无法持续发挥作用。一旦意识到老是的赞扬是为了操纵他们,学生很可能就会产生逆反心理。

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表达感激时,我们只是为了庆祝他人的行为提升了我们的生活品质,而不是想得到任何回报。

非暴力沟通表达感激的方式

非暴力沟通表达感激的方式包含三个部分:

  1. 对方做了什么事情使我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2. 我们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
  3. 我们的心情怎么样?

接受别人的感激

在别人表达感激时,人们通常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

  1. 一种是自我膨胀,相信我们比别人优越
  2. 另一种是假谦虚,否定别人的欣赏,耸耸肩说:“哦,这没什么”

如果意识到我的能力是生命赋予的,我就能够同时避免自我膨胀和假谦虚。

对感激的渴望

虽然人们在听到感激时会不太自在,但绝大多数的人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感激。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34354945/article/details/8721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