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cked AutoEncoder(堆栈自动编码器)

1. 前言

深度学习的威力在于其能够逐层地学习原始数据的多种表达方式。每一层都以前一层的表达特征为基础,抽取出更加抽象,更加适合复杂的特征,然后做一些分类等任务

堆叠自编码器(Stacked Autoencoder,SAE)实际上就是做这样的事情,如前面的自编码器,稀疏自编码器和降噪自编码器都是单个自编码器,它们通过虚构一个\(x->h->x\)的三层网络,能过学习出一种特征变化\(h = f(wx+b)\)。实际上,当训练结束后,输出层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我们一般将其去掉,即将自编码器表示为:

image

2. SAE原理

之前之所以将自编码器模型表示为3层的神经网络,那是因为训练的需要,我们将原始数据作为假想的目标输出,以此构建监督误差来训练整个网络。等训练结束后,输出层就可以去掉了,因为我们只关心的是从\(x\)\(h\)的变换。

接下来的思路就很自然了,我们已经得到特征表达\(h\),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将\(h\)再作为原始信息,训练一个新的自编码器,得到新的特征表达呢?当软可以,而且这就是所谓的堆叠自编码器(Stacked Autoencoder,SAE)。Stacked就是逐层堆叠的意思,这个跟“栈”有点像。当把多个自编码器Stack起来之后,这个系统看起来就像这样:

image

2.1 第一层AE

这样就把自编码器改成了深度结构了,即《learning multiple levels of representation and abstraction》(Hinton, Bengio, LeCun, 2015)。需要注意的是,整个网络的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逐层进行的。比如说我们要训练一个\(n -> m -> k\) 结构的网络,实际上我们是先训练网络\(n -> m -> n\),得到\(n -> m\)的变换,然后再训练\(m -> k -> m\)网络,得到\(m -> k\)的变换。最终堆叠成SAE,即为\(n -> m -> k\)的结果,整个过程就像一层层往上面盖房子,这就是大名鼎鼎的 layer-wise unsuperwised pre-training (逐层非监督预训练)。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假设你想要训练一个包含两个隐藏层的堆叠自编码器,用来训练 MNIST 手写数字分类。

首先,你需要用原始输入\(x(k)\)训练第一个稀疏自编码器中,它能够学习得到原始输入的一阶特征表示\(h(1)(k)\),如下图所示:

image

2.2 第二层AE

接着,你需要把原始数据输入到上述训练好的稀疏自编码器中,对于每一个输入\(x(k)\),都可以得到它对应的一阶特征表示\(h(1)(k)\)。然后你再用这些一阶特征作为另一个稀疏自编码器的输入,使用它们来学习二阶特征\(h(2)(k)\),如下图:

image

2.3 第三层

同样,再把一阶特征输入到刚训练好的第二层稀疏自编码器中,得到每个\(h(1)(k)\)对应的二阶特征激活值$h(2)(k) $。接下来,你可以把这些二阶特征作为softmax分类器的输入,训练得到一个能将二阶特征映射到数字标签的模型。如下图:

image

2.4 组合

最终,你可以将这三层结合起来构建一个包含两个隐藏层和一个最终softmax分类器层的堆叠自编码网络,这个网络能够如你所愿地对MNIST数据集进行分类。最终模型如下图:

image

3. 总结

为什么逐层预训练的SAE有不错的效果?一个直观的解释是,预训练好的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拟合了训练数据的结构,这使得整个网络的初始值是在一个合适的状态,便于有监督阶段加快迭代收敛。当然,有不少研究提出了很好的初始化策略,再加上现在常用的dropout、ReLU,直接去训练一个深层网络已经不是问题。

最后,多说一句,除了AE和SAE这种逐层预训练的方式外,还有另外一条类似的主线,即限制玻尔兹曼机(RBM)与深度信念网络(DBN)。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欢迎沟通交流: [email protected]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huangyc/p/9839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