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从RNN 到 LSTM 再到进化 GRU


论文:Empirical Evaluation of Gated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 on Sequence Modeling

这里写图片描述

一、从神经网络开始

            神经网络包括前向过程和后向过程,前向过程定义网络结构,后向过程对网络进行训练(也就是优化参数),经过多轮迭代得到最终网络(参数已定)。

我们先来分析一个非常简单的三层神经网络:

西瓜书第102页

数据集D={(x_1, y_1), (x_2, y_2),...,(x_m, y_m)}

前向过程

              在输入层,假设该层节点数为d,也就是特征x的维度, 作为该层输出;在隐藏在输入层,假设该层节点数为d,也就是特征x的维度, 作为该层输出;在隐藏层中,该层节点数为q,每个节点的输入 α h 就是上一层所有节点输出 x i 的线性组合值,该节点的输出 b h α j 的激活值,这里假设使用sigmoid激活函数;

              在输出层,该层节点数为l,也就是输出y的维度,同理,每个节点的输入 β j b h 的线性组合值,输出 y j β j 的激活值,根据不同任务选择不同激活函数,比如二分类任务一般是用sigmoid激活函数把 y j 限制到[0,1]之间。

E_k = \frac{1}{2}\sum_{j=1}^{l}{(y_j'-y_j)^{2}}

后向过程

这里写图片描述

                那么我们的目标就是最小化Loss,调整参数和 w h j , v i h ,使得网络尽量去拟合真实数据。如何求最小值?那当然是求导了,根据loss函数对参数求导,然后往梯度下降的方向去更新参数,可以降低loss值。梯度主宰更新,如果梯度太小,会带来梯度消失问题,导致参数更新很慢;那如果梯度很大,又会造成梯度爆炸问题。对于输出层参数 w i j E对 w h j 进行链式求导,也就是,E先对节点的输出 y j 求导,再对节点的输入 β j 求导,最后对 w h j 求导,结果为:

E w h j = E y j y j β j β j w h j = ( y j y j ) y j ( 1 y j ) b h

这里我们令 g j = ( y j y j ) y j ( 1 y j ) ,就可以得到参数 w h j 的更新量为:
Δ w h j = η g j b h

就可以愉快地将更新 w h j = w h j + Δ w h j 了。
        隐藏层参数 v i h ,也是链式求导,E先对该层节点的输出 b j 求导,再对节点的输入 α j 求导,最后对 v i h 求导,其实在前面我们已经求出了部分梯度,最后结果为:

E v i h = E b h b h α h α h v i h = ( j = 1 l E y j y j β j β j b h ) b h α h α h v i h

注意到, E y j y j β j 其实我们刚刚求过,其实就是 这货,因此我们可得:再次令
e h = ( j = 1 l g j w h j ) b h ( 1 b h )

,可以得到 v i h 的更新量为: Δ v i h = η e h x i 也就可以愉快地将更新 v i h = v i h + Δ v i h 了。


等等,事情好像并没有这么简单,我们仔细观察 e h ,涉及到了这些东西:

            1) g j :这是上一层传递过来的梯度,如果上一层的梯度本来已经很小,那么在这一层进行相乘,会导致这一层的梯度也很小。所以如果网络层比较深,那么在链式求导的过程中,越是低层的网络层梯度在连乘过程中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小,导致梯度消失。

              2) w h j :这是这一层的权重,这一项是造成梯度爆炸的主要原因,如果权重很大,也可能会导致相乘后的梯度也比较大。(梯度爆炸不是问题,做个梯度裁剪就行了,对梯度乘以一个缩放因子,我们主要考虑的是梯度消失问题)

                3) b h ( 1 b h ) :这是sigmoid激活函数的导数,sigmoid激活值本身已经是一个比较小的数了,这两个小于1的数相乘会变得更小,就可能会造成梯度消失。

              我们直接来看sigmoid的这个图吧,只有在靠近0的区域梯度比较大(然而也不会超过0.25),在接近无穷小或者无穷大的时候梯度几乎是0了:

                  所以sigmoid是造成梯度消失的一个重要原因,激活函数其实是为了引入了非线性操作,使得神经网络可以逼近非线性函数。因此如果不是输出层必须要用sigmoid来限制输出范围,我一般是不用sigmoid的。

那么从激活函数出发,缓解梯度消失有以下方法:
              1)不行就换,比如把sigmoid换成relu,在x>0的时候可以稳稳维持1的梯度。

                2)不想换那也行,既然我们知道sigmoid在靠近0的取值范围内梯度比较大,但我们可以把数据尽量规范化到一个比较合适的范围,也就是part III 要谈到的Normaliztion。


二、从RNN到LSTM再到GRU

                接下来我们再探讨一下RNN系列,也就是展开型的神经网络。RNN是最简单的循环神经网络,其实就是对神经网络展开k个step,所有step共享同一个神经网络模块S,我们还是直接来看图吧:

              这是一个序列预测任务,可以看到在RNN中 W s W x 这两个参数是共享的,注意噢:这里也有个共享的 W o W o ,但不是包含在RNN中的,只是用于序列预测而已。
在step t下,RNN的输出向量 s t 是:

s t = t a n h ( W x x t + W s s t 1 + b )

接下来 W o s t 进行相乘得到step t下的预测值 o t (加激活函数也可以)。假设step t 的正确label是 y t ,我们现在还是将Loss函数定义为均方误差:
E = 1 2 t = 1 T ( y t o t ) 2

也就是,每个step t 的loss是 E t = 1 2 ( y t o t ) 2
                          现在我们来看看怎么更新 W x ,可以看到在step t 下,计算 o t 不仅涉及到了step t下的 W x ,也涉及到了前面step下的 W x ,来看这个反向传播路径图:

因此在step t下, E_tw_x求导需要对前面所有step的 W_x依次进行求导,再加起来:

\frac{\partial E_t}{\partial W_x} = \sum_{i=1}^{t}{\frac{\partial E_t}{\partial o_t}\frac{\partial o_t}{\partial s_t}(\prod_{j=i+1}^{t}\frac{\partial s_j}{\partial s_{j-1}})\frac{\partial s_i}{\partial W_x}}

注意到有一个硕大的连乘符号,事情好像又开始变得不简单起来,我们来继续求导下去,在RNN中 s的激活函数是tanh函数:

\prod_{j=i+1}^{t}\frac{\partial s_j}{\partial s_{j-1}} = \prod_{j=i+1}^{t} tanh' \cdot W_s

套路和前面的神经网络是一样的!这里又涉及到了激活函数的梯度,以及网络的其它权重 W s ,而 t a n h 其实只是将sigmoid的范围从[0, 1]变到[-1, 1]而已:

< 这货还是不能解决梯度消失的问题啊!另外, W s 又可能会造成梯度爆炸,也就是说,RNN和普通的神经网络一样存在着梯度消失和爆炸的隐患,并且RNN网络又是展开的,相当于很深层的神经网络,因此梯度还比普通的神经网络要不稳定得多。               另外,我们从矩阵的角度来看,
s j s j 1
是个Jacobian矩阵(向量对向量求导),如果矩阵值太大显然会带来梯度爆炸(这个不是重点),重点是如果值比较小,而且又经过矩阵连乘,梯度值迅速收缩,最后可能会造成梯度消失。刚刚我们推导了 W x 的梯度, W s 其实也是一样的,这里不再重复推导。而 W o ,前面讲到它不是属于RNN的,但是我们也不妨来推导一下:
E t W o = E t o t o t W o
咦!没错,在step t下, o t 只和这个step的 W o 有关,和前面step的 W o 都没关系,所以 W o 的梯度对我们并没有什么威胁。 ####LSTM出场 上面讲到,RNN的梯度问题是产生于
j = i + 1 t s j s j 1
              这一项,LSTM作为RNN的改进版本,改进了共享的神经网络模块,引入了cell结构,其实也是为了在这一项中保持一定的梯度,把连乘操作改为连加操作。

我们来看看LSTM的内部结构,包含了四个门层结构: ;

引用自 Stanford CS231n slides

LSTM相信很多人看过这个:[译] 理解 LSTM 网络,但是我发现cs231n的公式更加简洁,把四个门层结构的权重参数合成一个W。

求导过程比较复杂,我们先看一下c_t这一项:

c_t = f_t \cdot c_{t-1}+i_t \cdot g_t

和前面一样,我们来求一下\frac{\partial c_t}{\partial c_{t-1}} ,这里注意 f t i t g_t 都是 c t 1 的复合函数:

c t c t 1 = f t + f t c t 1 c t 1 + . . .
            后面的我们就不管了,展开求导太麻烦了,第一项 f t 是什么! f t 是f**orget gate的输出值,1表示完全保留旧状态,0表示完全舍弃旧状态**,那如果我们把 f t 设置成1或者是接近于1,那 c t c t 1 这一项就有妥妥的梯度了。             **因此LSTM是靠着cell结构来保留梯度,forget gate控制了对过去信息的保留程度,如果gate选择保留旧状态,那么梯度就会接近于1,可以缓解梯度消失问题。**这里说缓解,是因为LSTM只是在 c t c t 1 这条路上解决梯度消失问题,而其他路依然存在梯度消失问题。

            而且forget gate解决了RNN中的长期依赖问题,不管网络多深,也可以记住之前的信息。
            另外,LSTM可以缓解梯度消失,但是梯度爆炸并不能解决,但实际上前面也讲过,梯度爆炸不是什么大问题。

GRU

这里写图片描述

LSTM内部结构比较复杂,因此衍生了简化版GRU,把LSTM的input gate和forget gate整合成一个update gate,也是通过gate机制来控制梯度

我们还是来求一下 \

h t h t 1
,我们可以得到:
h t h t 1 = ( 1 z t ) + . . .

那一串省略号我们还是不管,我们依然可以通过控制 " z t 来控制梯度。
所以,我们现在可以看到,LSTM系列都是通过gate机制来缓解梯度消失问题的。

三:从Batch Normalization到Group Normalization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
1)激活函数对梯度也有很大的影响,大部分激活函数只在某个区域内梯度比较好。

2)在后向传播的时候,我们需要进行链式求导,如果网络层很深,激活函数有权重又小,会导致梯度消失;如果权重很大,又会导致梯度爆炸。

那么解决梯度消失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

1)换激活函数
2)调整激活函数的输入
3)调整网络结构

事实上,我们有一个好东西可以解决梯度问题,叫做Normalization,就是从第二方面入手同时解决梯度消失和爆炸,而且也可以加快训练速度。

Batch Normalization

假设对于一个batch内某个维度的特征 x 1 , x 2 , . . . , x m
BN需要将其转化成 y 1 , y 2 , . . . , y m 首先对节点的线性组合值进行归一化,使其均值是0,方差是1。(也就是,对节点的输入进行归一化,而不是对输出进行归一化)

x_i'=\frac{x_i-\mu}{\sqrt{\sigma^{2}+\varepsilon}}

其中 μ 是均值, σ 2 是标准差, ε 是用来控制分母为正。
但是数据本来不是这样子的啊!我们强行对数据进行缩放,可能是有问题的,所以BN又加了一个scale的操作,使得数据有可能会恢复回原来的样子:

y i = γ x i + β

          加了scale可以提升模型的容纳能力。


既然是Batch归一化,那么BN就会受到batch size的影响:

1)如果size太小,算出的均值和方差就会不准确,影响归一化,导致性能下降,

2)如果太大,内存可能不够用。

Group Normalization

因此上个月提出的GN,就是为了避免batch size带来的影响。乍一看标题以为做了啥大改革,BN要退出舞台了,其实只是归一化的方向不一样,不再沿batch方向归一化,他们的不同点就在于归一化的方向不一样:

BN:批量归一化,往batch方向做归一化,归一化维度是[N,H,W]

LN:层次归一化,往channel方向做归一化,归一化维度为[C,H,W]

IN:实例归一化,只在一个channel内做归一化,归一化维度为[H,W]

GN:介于LN和IN之间,在channel方向分group来做归一化,归一化的维度为[C//G , H, W]


四、比较

这里写图片描述

除语言建模外,GRU在所有任务上都优于LSTM
●MUT1与GRU在语言建模方面的表现相匹配,在所有其他任务上均优于GRU
●允许丢失时,LSTM在PTB上的性能明显优于其他体系结构
●增加大忘记栅极偏置可大大提高LSTM性能
●LSTM的遗忘门是最重要的,而输出门相对不重要


参考文献:● RNN梯度消失和爆炸的原因
https://zhuanlan.zhihu.com/p/36101196?utm_source=qq&utm_medium=social&utm_oi=761548970097917952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Sakura55/article/details/81537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