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社会和文化

这一部分是科普性质的内容,主要讲群体性质的心理学。

  1. 利他主义和亲社会行为
  2. 攻击
  3. 偏见
  4. 冲突与和平心理学

1.利他主义和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的目的是帮助别人。利他行为是个体在做出这种亲社会行为的时候并没有考虑个人安全和利益。利他行为产生的根源对人类整体有巨大的好处。女性相信那些有着明显利他主义倾向的男性会是好父亲。有一些力量可以表现出亲社会的行为,如利他主义、利己中心、集体主义、规则主义,利己中心是希望做出的行为可以得到回报,规则主义是遵从宗教和道德的指引,利他主义和集体主义是明显的亲社会行为。

在一些社会情境中,虽然旁观者有着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如果情境中主要的行为人没有明显的加强旁观者的责任或者指明求助人,很容易因为责任分散导致旁观者效应。这种情况经常遇到,例如某个新入职场的菜鸟遇到问题,周围的人都不认识,这个时候如果大声问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我想大部分情况下会遇冷,因为没有明确责任,产生了旁观者效应。

2.攻击

根据一般系统论来说,攻击行为首先是因为个体的生命系统存在着攻击行为的生物学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基本上也无从谈起攻击行为了。剩下的引起攻击行为的是情境或者外界刺激引起的,例如受到侵犯、遭遇攻击、激怒和被激怒等等,这是攻击行为的直接导火索。语言文化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基础,影响着攻击行为,例如一些攻击行为的规范、反击条件、法律等等。

3.偏见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回复: 6671535 查看本文章

偏见是针对特定目标群体的一种习得性的态度,它包括支持这种态度的消极情感和消极信念,以及逃避、控制、征服、消灭目标群体的行为意向。在偏见研究中存在一种事实:对那些不属于他们同一群体的人,人们很容易表现出偏见。同时在群体内的人总是认为群体的评价要好于非群体内的人。种族主义、性别主义等等,随着偏见的特性随风而涨。

刻板印象是对一群赋予同样特征的人分类。人们倾向于从刻板印象中得到信息来填补缺失的数据,同时可能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用刻板印象的信息来决定自己的行为。你从一开始就认为某某人怎么样,因为是你通过观察其行为得到的,这并不一定就是准确的,请给自己一次亲自了解某某人的机会,不然偏见带你走向歧路。

克服偏见和刻板印象主要的方法是增加接触机会,增加共同了解,同时提供相互依赖的机会和情境。

4.冲突与和平心理学

攻击和偏见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而且两者会经常交织在一起。服从权威是受到规范性影响和信息源的影响,人群在从众的效应下自发的形成服从权威的情境,如果权威做出各种不合理的事情或者指令,那么因为从众导致被认为合理并执行,例如战争的发生、邪教运动等等。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seacean2000/article/details/93843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