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cs231n计算机视觉 Neural Network(两层神经网络)(1)

Neural Network(双层神经网络)

  1. 配合神经网络训练过程理论知识博客一起食用更好~
  2. 配合【深度学习】cs231n计算机视觉 Neural Network(两层神经网络)(2)完整理解整个过程~

1. 反向传播相关知识点

官方的详细的反向传播知识点链接:

  1. 反向传播是利用链式法则递归计算表达式的梯度的方法;
  2. 函数关于每个变量的导数指明了整个表达式对于该变量的敏感程度;
  3. 使用链式法则计算复合表达式;
    简单例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反向传播可以看做是门单元之间在通过梯度信号相互通信,只要让它们的输入沿着梯度方向变化,无论它们自己的输出值在何种程度上升或降低,都是为了让整个网络的输出值更高。
反向传播实践:分段计算

对前向传播变量进行缓存:
在计算反向传播时,前向传播过程中得到的一些中间变量非常有用。在实际操作中,最好代码实现对于这些中间变量的缓存,这样在反向传播的时候也能用上它们。如果这样做过于困难,也可以(但是浪费计算资源)重新计算它们。

在不同分支的梯度要相加:
如果变量x,y在前向传播的表达式中出现多次,那么进行反向传播的时候就要非常小心,使用+=而不是=来累计这些变量的梯度(不然就会造成覆写)。这是遵循了在微积分中的多元链式法则,该法则指出如果变量在线路中分支走向不同的部分,那么梯度在回传的时候,就应该进行累加。

用向量化操作计算梯度

矩阵相乘的梯度:可能最有技巧的操作是矩阵相乘(也适用于矩阵和向量,向量和向量相乘)的乘法操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提示
要分析维度!注意不需要去记忆dW和dX的表达,因为它们很容易通过维度推导出来。例如,权重的梯度dW的尺寸肯定和权重矩阵W的尺寸是一样的,而这又是由X和dD的矩阵乘法决定的(在上面的例子中X和W都是数字不是矩阵)。总有一个方式是能够让维度之间能够对的上的。例如,X的尺寸是[10x3],dD的尺寸是[5x3],如果你想要dW和W的尺寸是[5x10],那就要dD.dot(X.T)。

2. 定义神经网络结构

完成以下官方文档学习:
Neural Network architectures

神经网络,神经元通过全连接层连接,层间神经元两两相连,但是层内神经元不连接;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左边是一个2层神经网络,隐层由4个神经元组成,输出层由2个神经元组成,输入层是3个神经元。右边是一个3层神经网络,两个含4个神经元的隐层。

  1. 命名规则:
    当我们说N层神经网络的时候,我们没有把输入层算入。因此,单层的神经网络就是没有隐层的(输入直接映射到输出)。
  2. 确定网络尺寸:
    用来度量神经网络的尺寸的标准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神经元的个数,另一个是参数的个数,用上面图示的两个网络举例:
  • 第一个网络有4+2=6个神经元(输入层不算),[3x4]+[4x2]=20个权重,还有4+2=6个偏置,共26个可学习的参数。
  • 第二个网络有4+4+1=9个神经元,[3x4]+[4x4]+[4x1]=32个权重,4+4+1=9个偏置,共41个可学习的参数。
  • 前向传播:全连接层的前向传播一般就是先进行一个矩阵乘法,然后加上偏置并运用激活函数。

  • 神经网络的表达能力:
    一个隐层就能近似任何函数,还要构建更多层来将网络做得更深的原因是:虽然一个2层网络在数学理论上能完美地近似所有连续函数,但在实际操作中效果相对较差。

另外,在实践中3层的神经网络会比2层的表现好,然而继续加深(做到4,5,6层)很少有太大帮助。卷积神经网络的情况却不同,在卷积神经网络中,对于一个良好的识别系统来说,深度是一个极端重要的因素(比如数十(以10为量级)个可学习的层)。对于该现象的一种解释观点是:因为图像拥有层次化结构(比如脸是由眼睛等组成,眼睛又是由边缘组成),所以多层处理对于这种数据就有直观意义。

  • 设置层的数量和尺寸:
  1. 有更多神经元的神经网络可以表达更复杂的函数。然而这既是优势也是不足,优势是可以分类更复杂的数据,不足是可能造成对训练数据的过拟合。
  2. 在实际中,你将发现如果训练的是一个小网络,那么最终的损失值将展现出多变性:某些情况下运气好会收敛到一个好的地方,某些情况下就收敛到一个不好的极值。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你训练一个大的网络,你将发现许多不同的解决方法,但是最终损失值的差异将会小很多。这就是说,所有的解决办法都差不多,而且对于随机初始化参数好坏的依赖也会小很多。
  3. 正则化强度是控制神经网络过拟合的好方法。 发现神经网络过拟合的时候,可以试着增大正则化权重。
  4. 不应该因为害怕出现过拟合而使用小网络。相反,应该进尽可能使用大网络,然后使用正则化技巧来控制过拟合。

3. 设置数据和模型+损失函数

完成以下文档的学习:
Setting up the data and the model

3.1 数据预处理
  • 均值减法(Mean subtraction):
    是预处理最常用的形式。它对数据中每个独立特征减去平均值,从几何上可以理解为在每个维度上都将数据云的中心都迁移到原点。在numpy中,该操作可以通过代码**X -= np.mean(X, axis=0)实现。而对于图像,更常用的是对所有像素都减去一个值,可以用X -= np.mean(X)**实现,也可以在3个颜色通道上分别操作。

  • 归一化(Normalization):
    是指将数据的所有维度都归一化,使其数值范围都近似相等。有两种常用方法可以实现归一化。第一种是先对数据做零中心化(zero-centered)处理,然后每个维度都除以其标准差,实现代码为X /= np.std(X, axis=0)。第二种方法是对每个维度都做归一化,使得每个维度的最大和最小值是1和-1。这个预处理操作只有在确信不同的输入特征有不同的数值范围(或计量单位)时才有意义,但要注意预处理操作的重要性几乎等同于学习算法本身。在图像处理中,由于像素的数值范围几乎是一致的(都在0-255之间),所以进行这个额外的预处理步骤并不是很必要。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PCA和白化(Whitening)是另一种预处理形式。
    在这种处理中,先对数据进行零中心化处理,然后计算协方差矩阵,它展示了数据中的相关性结构。
    白化(whitening):白化操作的输入是特征基准上的数据,然后对每个维度除以其特征值来对数值范围进行归一化。该变换的几何解释是:如果数据服从多变量的高斯分布,那么经过白化后,数据的分布将会是一个均值为零,且协方差相等的矩阵。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PCA/白化。左边是二维的原始数据。中间:经过PCA操作的数据。可以看出数据首先是零中心的,然后变换到了数据协方差矩阵的基准轴上。这样就对数据进行了解相关(协方差矩阵变成对角阵)。右边:每个维度都被特征值调整数值范围,将数据协方差矩阵变为单位矩阵。从几何上看,就是对数据在各个方向上拉伸压缩,使之变成服从高斯分布的一个数据点分布。

  • 实践操作:
    笔记中提到PCA和白化主要是为了介绍的完整性,实际上在卷积神经网络中并不会采用这些变换。然而对数据进行零中心化操作还是非常重要的,对每个像素进行归一化也很常见。

  • 重点
    任何预处理策略(比如数据均值)都只能在训练集数据上进行计算,算法训练完毕后再应用到验证集或者测试集上。例如,如果先计算整个数据集图像的平均值然后每张图片都减去平均值,最后将整个数据集分成训练/验证/测试集,那么这个做法是错误的。==应该怎么做呢?==应该先分成训练/验证/测试集,只是从训练集中求图片平均值,然后各个集(训练/验证/测试集)中的图像再减去这个平均值。

3.2 权重初始化
  • 权重不能全部设置为0,不可以做全零初始化,因为如果网络中的每个神经元都计算出同样的输出,然后它们就会在反向传播中计算出同样的梯度,从而进行同样的参数更新。换句话说,如果权重被初始化为同样的值,神经元之间就失去了不对称性的源头。

  • 小随机数初始化:
    小随机数权重初始化的实现方法是:W = 0.01 * np.random.randn(D,H)。其中randn函数是基于零均值和标准差的一个高斯分布来生成随机数的。根据这个式子,每个神经元的权重向量都被初始化为一个随机向量,而这些随机向量又服从一个多变量高斯分布,这样在输入空间中,所有的神经元的指向是随机的。也可以使用均匀分布生成的随机数,但是从实践结果来看,对于算法的结果影响极小。

  • 使用1/sqrt(n)校准方差。上面做法存在一个问题,随着输入数据量的增长,随机初始化的神经元的输出数据的分布中的方差也在增大。我们可以除以输入数据量的平方根来调整其数值范围,这样神经元输出的方差就归一化到1了。也就是说,建议将神经元的权重向量初始化为:w = np.random.randn(n) / sqrt(n)。

  • 稀疏初始化(Sparse initialization):另一个处理非标定方差的方法是将所有权重矩阵设为0,但是为了打破对称性,每个神经元都同下一层固定数目的神经元随机连接(其权重数值由一个小的高斯分布生成)。一个比较典型的连接数目是10个。

当前的推荐是使用ReLU激活函数,并且使用**w = np.random.randn(n) * sqrt(2.0/n)**来进行权重初始化。

3.3 批量归一化(Batch Normalization)

批量归一化可以理解为在网络的每一层之前都做预处理,只是这种操作以另一种方式与网络集成在了一起。

3.4 正则化(L2/L1/Maxnorm/Dropout)

有不少方法通过控制神经网络的容量来防止其过拟合的:

  1. L2正则化:可以通过惩罚目标函数中所有参数的平方将其实现。L2正则化可以直观理解为它对于大数值的权重向量进行严厉惩罚,倾向于更加分散的权重向量。

  2. L1正则化: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L1正则化有一个有趣的性质,它会让权重向量在最优化的过程中变得稀疏(即非常接近0)。也就是说,使用L1正则化的神经元最后使用的是它们最重要的输入数据的稀疏子集,同时对于噪音输入则几乎是不变的了。相较L1正则化,L2正则化中的权重向量大多是分散的小数字。在实践中,如果不是特别关注某些明确的特征选择,一般说来L2正则化都会比L1正则化效果好。

  3. 最大范式约束(Max norm constraints):另一种形式的正则化是给每个神经元中权重向量的量级设定上限,并使用投影梯度下降来确保这一约束。

  4. 随机失活(Dropout):
    在训练的时候,随机失活的实现方法是让神经元以超参数p的概率被激活或者被设置为0。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在训练过程中,随机失活可以被认为是对完整的神经网络抽样出一些子集,每次基于输入数据只更新子网络的参数(然而,数量巨大的子网络们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因为它们都共享参数)。在测试过程中不使用随机失活,可以理解为是对数量巨大的子网络们做了模型集成(model ensemble),以此来计算出一个平均的预测。

3.5 损失函数

我们已经讨论过损失函数的正则化损失部分,它可以看做是对模型复杂程度的某种惩罚。损失函数的第二个部分是数据损失,它是一个有监督学习问题,用于衡量分类算法的预测结果(即分类评分)和真实标签结果之间的一致性。

  • 回归问题是预测实数的值的问题,比如预测房价,预测图片中某个东西的长度等。对于这种问题,通常是计算预测值和真实值之间的损失。

  • 注意:L2损失比起较为稳定的Softmax损失来,其最优化过程要困难很多。直观而言,它需要网络具备一个特别的性质,即对于每个输入(和增量)都要输出一个确切的正确值。而在Softmax中就不是这样,每个评分的准确值并不是那么重要:只有当它们量级适当的时候,才有意义。还有,L2损失鲁棒性不好,因为异常值可以导致很大的梯度。所以在面对一个回归问题时,先考虑将输出变成二值化是否真的不够用。例如,如果对一个产品的星级进行预测,使用5个独立的分类器来对1-5星进行打分的效果一般比使用一个回归损失要好很多。分类还有一个额外优点,就是能给出关于回归的输出的分布,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毫无把握的输出值。如果确信分类不适用,那么使用L2损失吧,但是一定要谨慎:L2非常脆弱,在网络中使用随机失活(尤其是在L2损失层的上一层)不是好主意。

  • 当面对一个回归任务,首先考虑是不是必须这样。一般而言,尽量把你的输出变成二分类,然后对它们进行分类,从而变成一个分类问题。

4. 神经网络的学习过程

  • 完成以下官方文档的学习:Learning and Evaluation
  • 前面部分讨论了神经网络的静态部分:如何创建网络的连接、数据和损失函数。
  • 下面是神经网络的动态部分,即神经网络学习参数和搜索最优超参数的过程。
4.1 梯度检查
  1. 计算数值梯度时,采用中心化公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 比较数值梯度和解析梯度时,使用相对误差来比较: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 使用双精度:
    一个常见的错误是使用单精度浮点数来进行梯度检查。这样会导致即使梯度实现正确,相对误差值也会很高(比如1e-2)。在我的经验而言,出现过使用单精度浮点数时相对误差为1e-2,换成双精度浮点数时就降低为1e-8的情况。

  4. 在操作的特性模式中梯度检查:
    为了安全起见,最好让网络学习(“预热”)一小段时间,等到损失函数开始下降的之后再进行梯度检查。在第一次迭代就进行梯度检查的危险就在于,此时可能正处在不正常的边界情况,从而掩盖了梯度没有正确实现的事实。

  5. 不要让正则化吞没数据:
    推荐先关掉正则化对数据损失做单独检查,然后对正则化做单独检查。对于正则化的单独检查可以是修改代码,去掉其中数据损失的部分,也可以提高正则化强度,确认其效果在梯度检查中是无法忽略的,这样不正确的实现就会被观察到了。

4.2 合理性(Sanity)检查

在进行最优化之前,最好进行一些合理性检查:

  1. 寻找特定情况的正确损失值:
    在使用小参数进行初始化时,确保得到的损失值与期望一致。最好先单独检查数据损失(让正则化强度为0)。例如,对于一个跑CIFAR-10的Softmax分类器,一般期望它的初始损失值是2.302,这是因为初始时预计每个类别的概率是0.1(因为有10个类别),然后Softmax损失值正确分类的负对数概率:-ln(0.1)=2.302。
  2. 提高正则化强度时导致损失值变大。
  3. 对小数据子集过拟合: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在整个数据集进行训练之前,尝试在一个很小的数据集上进行训练(比如20个数据),然后确保能到达0的损失值。进行这个实验的时候,最好让正则化强度为0,不然它会阻止得到0的损失。
4.3 检查学习过程(babysitt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 在训练神经网络的时候,应该跟踪多个重要数值。这些数值输出的图表是观察训练进程的一扇窗口,是直观理解不同的超参数设置效果的工具,从而知道如何修改超参数以获得更高效的学习过程。
  • 在下面的图表中,x轴通常都是表示周期(epochs)单位,该单位衡量了在训练中每个样本数据都被观察过次数的期望(一个周期意味着每个样本数据都被观察过了一次)。相较于迭代次数(iterations),一般更倾向跟踪周期,这是因为迭代次数与数据的批尺寸(batchsize)有关,而批尺寸的设置又可以是任意的。
损失函数
  • 训练期间第一个要跟踪的数值就是损失值,它在前向传播时对每个独立的批数据进行计算。
  • 损失值的震荡程度和批尺寸(batch size)有关,当批尺寸为1,震荡会相对较大。当批尺寸就是整个数据集时震荡就会最小,因为每个梯度更新都是单调地优化损失函数(除非学习率设置得过高)。
训练集与验证集准确率

在训练分类器的时候,需要跟踪的第二重要的数值是验证集和训练集的准确率。这个图表能够展现知道模型过拟合的程度: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在训练集准确率和验证集准确率中间的空隙指明了模型过拟合的程度。在图中,蓝色的验证集曲线显示相较于训练集,验证集的准确率低了很多,这就说明模型有很强的过拟合。遇到这种情况,就应该增大正则化强度(更强的L2权重惩罚,更多的随机失活等)或收集更多的数据。另一种可能就是验证集曲线和训练集曲线如影随形,这种情况说明你的模型容量还不够大:应该通过增加参数数量让模型容量更大些。
权重:更新比例

最后一个应该跟踪的量是权重中更新值的数量和全部值的数量之间的比例。

  • 注意:是更新的,而不是原始梯度(比如,在普通sgd中就是梯度乘以学习率)。需要对每个参数集的更新比例进行单独的计算和跟踪。一个经验性的结论是这个比例应该在1e-3左右。如果更低,说明学习率可能太小,如果更高,说明学习率可能太高。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每层的激活数据与梯度分布
  • 一个不正确的初始化可能让学习过程变慢,甚至彻底停止。还好,这个问题可以比较简单地诊断出来。其中一个方法是输出网络中所有层的激活数据和梯度分布的柱状图。
  • 直观地说,就是如果看到任何奇怪的分布情况,那都不是好兆头。比如,对于使用tanh的神经元,我们应该看到激活数据的值在整个[-1,1]区间中都有分布。如果看到神经元的输出全部是0,或者全都饱和了往-1和1上跑,那肯定就是有问题了。
可视化

如果数据是图像像素数据,那么把第一层特征可视化会有帮助: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神经网络第一层的权重可视化的例子。左图中的特征充满了噪音,这暗示了网络可能出现了问题:网络没有收敛,学习率设置不恰当,正则化惩罚的权重过低。右图的特征不错,平滑,干净而且种类繁多,说明训练过程进行良好。
4.4 参数更新

一旦能使用反向传播计算解析梯度,梯度就能被用来进行参数更新了。深度网络的最优化是现在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本节将重点介绍一些公认有效的常用的技巧,这些技巧都是在实践中会遇到的。

一阶(随机梯度下降)方法,动量方法,Nesterov动量方法
  1. 普通更新
    最简单的更新形式是沿着负梯度方向改变参数(因为梯度指向的是上升方向,但是我们通常希望最小化损失函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 动量(Momentum)更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在这里引入了一个初始化为0的变量v和一个超参数mu。说得不恰当一点,这个变量(mu)在最优化的过程中被看做动量(一般值设为0.9),但其物理意义与摩擦系数更一致。这个变量有效地抑制了速度,降低了系统的动能,不然质点在山底永远不会停下来。通过交叉验证,这个参数通常设为[0.5,0.9,0.95,0.99]中的一个。
  • 和学习率随着时间退火(下文有讨论)类似,动量随时间变化的设置有时能略微改善最优化的效果,其中动量在学习过程的后阶段会上升。一个典型的设置是刚开始将动量设为0.5而在后面的多个周期(epoch)中慢慢提升到0.99。
  • 通过动量更新,参数向量会在任何有持续梯度的方向上增加速度。
  1. Nesterov动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学习率退火(衰减)

在训练深度网络的时候,让学习率随着时间退火通常是有帮助的。可以这样理解:如果学习率很高,系统的动能就过大,参数向量就会无规律地跳动,不能够稳定到损失函数更深更窄的部分去。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衰减学习率是有技巧的:慢慢减小它,可能在很长时间内只能是浪费计算资源地看着它混沌地跳动,实际进展很少。但如果快速地减少它,系统可能过快地失去能量,不能到达原本可以到达的最好位置。

  • 随步数衰减:每进行几个周期就根据一些因素降低学习率。在实践中可能看见这么一种经验做法:使用一个固定的学习率来进行训练的同时观察验证集错误率,每当验证集错误率停止下降,就乘以一个常数(比如0.5)来降低学习率。
  • 指数衰减;
  • 1/t衰减。
二阶方法

不常用,这是因为计算(以及求逆)Hessian矩阵操作非常耗费时间和空间。

逐参数适应学习率方法(Adagrad,RMSProp)
  1. Adagrad:
    接收到高梯度值的权重更新的效果被减弱,而接收到低梯度值的权重的更新效果将会增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 RMSProp: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 Adam:
    最近才提出的一种更新方法,像是RMSProp的动量版。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5 超参数调优

训练一个神经网络会遇到很多超参数设置。
神经网络最常用的设置有:

  1. 初始学习率。
  2. 学习率衰减方式(例如一个衰减常量)。
  3. 正则化强度(L2惩罚,随机失活强度)。

注意:

  1. 比起交叉验证最好使用一个验证集。
    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尺寸合理的验证集可以让代码更简单,不需要用几个数据集来交叉验证。
  2. 超参数范围。
    在对数尺度上进行超参数搜索。我们从标准分布中随机生成了一个数字,然后让它成为10的阶数。
  3. 随机搜索优于网格搜索。
  4. 对于边界上的最优值要小心。
    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你在一个不好的范围内搜索超参数(比如学习率)的时候。
  5. 从粗到细地分阶段搜索。
    在实践中,先进行初略范围(比如10 ** [-6, 1])搜索,然后根据好的结果出现的地方,缩小范围进行搜索。进行粗搜索的时候,让模型训练一个周期就可以了,因为很多超参数的设定会让模型没法学习,或者突然就爆出很大的损失值。第二个阶段就是对一个更小的范围进行搜索,这时可以让模型运行5个周期,而最后一个阶段就在最终的范围内进行仔细搜索,运行很多次周期。

5. 神经网络的评价

模型集成

在实践的时候,有一个总是能提升神经网络几个百分点准确率的办法,就是在训练的时候训练几个独立的模型,然后在测试的时候平均它们预测结果。集成的模型数量增加,算法的结果也单调提升(但提升效果越来越少)。还有模型之间的差异度越大,提升效果可能越好。进行集成有以下几种方法:

  1. 同一个模型,不同的初始化。
    使用交叉验证来得到最好的超参数,然后用最好的参数来训练不同初始化条件的模型。这种方法的风险在于多样性只来自于不同的初始化条件。
  2. 在交叉验证中发现最好的模型。
    使用交叉验证来得到最好的超参数,然后取其中最好的几个(比如10个)模型来进行集成。这样就提高了集成的多样性,但风险在于可能会包含不够理想的模型。在实际操作中,这样操作起来比较简单,在交叉验证后就不需要额外的训练了。
  3. 一个模型设置多个记录点。
    如果训练非常耗时,那就在不同的训练时间对网络留下记录点(比如每个周期结束),然后用它们来进行模型集成。很显然,这样做多样性不足,但是在实践中效果还是不错的,这种方法的优势是代价比较小。
  4. 在训练的时候跑参数的平均值。
    和上面一点相关的,还有一个也能得到1-2个百分点的提升的小代价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在训练过程中,如果损失值相较于前一次权重出现指数下降时,就在内存中对网络的权重进行一个备份。这样你就对前几次循环中的网络状态进行了平均。你会发现这个“平滑”过的版本的权重总是能得到更少的误差。直观的理解就是目标函数是一个碗状的,你的网络在这个周围跳跃,所以对它们平均一下,就更可能跳到中心去。

6. 总结

训练一个神经网络需要:

  • 利用小批量数据对实现进行梯度检查,还要注意各种错误。
  • 进行合理性检查,确认初始损失值是合理的,在小数据集上能得到100%的准确率。
  • 在训练时,跟踪损失函数值,训练集和验证集准确率,如果愿意,还可以跟踪更新的参数量相对于总参数量的比例(一般在1e-3左右),然后如果是对于卷积神经网络,可以将第一层的权重可视化。
  • 推荐的两个更新方法是SGD+Nesterov动量方法,或者Adam方法。
  • 使用随机搜索(不要用网格搜索)来搜索最优的超参数。分阶段从粗(比较宽的超参数范围训练1-5个周期)到细(窄范围训练很多个周期)地来搜索。
  • 进行模型集成来获得额外的性能提高。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43348528/article/details/104423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