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第二十三章 信息系统综合测试与管理(考点汇总篇)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第二十三章 信息系统综合测试与管理(考点汇总篇)

考点分析与预测

本章内容属于第三版教材新增的内容,总共80多页,但在上午考试中只考2分。一般来说还会在案例分析中涉及一个关于测试的小问题,在论文中,测试也可以在质量控制中写到,大家可以把教材大致过一遍。

在下午的案例中,它归在了信息化和信息系统开发中,考纲上有的条目有:测试的内容和方法测试的需求分析与设计测试流程测试的执行与评估测试过程管理。对有软件工程基础的我来说,应该不会太难。而且是第三版教材的内容,在19年上半年就算考到也只会考些基础的概念。

知识点汇总

软件测试过程的主要模型有:V模型,W模型,H模型,X模型,前置测试模型。

按照开发阶段划分: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

按照测试技术划分:黑盒测试,白盒测试,灰盒测试。

软件测试按照实施组织划分:开发方测试,用户测试,第三方测试。

性能测试包括负载测试,压力测试,稳定性测试。而压力测试又包括:并发测试和大数据量测试。

软件测试按照测试执行方式划分:有静态测试和动态测试两种。

No 模型 说明
1 V模型 是瀑布开发模型的一个变种,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求分析或系统设计阶段隐藏的问题一直到后期验收测试才被发现。
2 W模型 又叫双V模型。一个是开发V,一个是测试V。它增加了软件各开发阶段中同步进行的验证和确认测试活动。表示出了测试与开发的并行关系。
3 H模型 V模型和W模型都将软件的开发视为一系列串行的活动,但实际上串行的活动之间存在着相互牵制的关系。H模型将测试活动完全独立出来,形成一个完整独立的流程。它说明了软件测试是一个独立的流程,贯穿于整个软件生命周期,与其他流程并发的进行。
4 X模型 是对V模型的改进。它针对专门的程序片段进行相互分离的编码和测试,此后通过频繁的交接和集成,最终合成为可执行的程序。X模型还定位了探索性测试,这是不进行实现计划的特殊类型的测试。
5 前置测试模型 将测试和开发紧密结合。提供一种轻松的方式,使项目可以加快速度。他将开发和测试的生命周期整合在一起。并在开发阶段以编码-测试-编码-测试的方式来体现。前置测试模型用较低的成本来及早发现错误。强调测试对系统高质量的重要意义。

软件测试按照实施组织划分:

测试类别 说明
开发方测试 通常叫验证测试或阿尔法测试。通常不是由有程序员或测试员完成。是由一个用户在开发环境下进行的测试。
用户测试 用户测试是在用户的应用环境下。检测与核实软件是否符合自己的预期。通常情况下,用户测试不是指的是验收测试。而是指用户的使用性测试。
第三方测试 也称为独立测试。世界语软件的开发方和用户方之间的测试组织的测试。第三方测试还可以适当兼顾初级监理的功能。其目的是为了保证测试工作的客观性。

beta测试:是在开发者无法控制的环境下进行的软件现场应用。一般由软件的最终用户们在客户现场进行的测试。

gama阶段:此时产品已经相当成熟。只需在个别地方再作进一步优化处理,即可上市发行。

按照测试技术划分:分为黑盒测试,白盒测试和灰盒测试。

测试类别 说明
黑盒测试 对界面测试,对功能测试,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测试。
白盒测试 检查所有的结构和路径是否正确,检查软件的内部动作是否按规定进行。它是一种穷举路径的一种测试方法。
灰盒测试 在黑盒测试过程中,使用白盒的测试的手段就是灰盒测试。关注输出对于输入的正确性,介于黑盒和白盒之间,关注内部表现。它结合了外部表现和内部逻辑结构来设计用例。
静态白盒测试 在不执行的条件下,有条理地仔细审查软件设计,体系结构和代码,从而找出软件缺陷的过程。
动态白盒测试 又叫做结构测试,因为软件测试员可以查看并使用代码的内部结构,从而设计和执行测试。

黑盒测试的方法包括:等价类划分,边界值分析法,错误推测法,因果图法,判定表法,正交实验设计法,功能图法,场景分析法。

白盒测试的原则:
1.保证一个模块中的所有独立路径至少被测试一次。
2.所有逻辑值都必须测试真和假两种情况
3.检查程序的内部数据结构,保证其结构的有效性。
4.在上下边界和可操作范围内运行所有循环。

灰盒测试的缺点:
1.投入的时间大概比黑盒测试多20%到40%
2.对测试人员的要求比黑盒测试高,但又没有白盒测试深入。
3.不适用于简单的系统。

软件测试按照测试执行方式划分:有静态测试和动态测试两种。

测试类别 说明
静态测试 包括代码检查和静态结构分析,代码质量度量等。
动态测试 通过运行被测程序,检查预期结果和运行结果的差异。它包括编写测试用例,执行程序,分析程序的输出结果。

性能测试:
性能测试包括负载测试,压力测试,稳定性测试。而压力测试又包括:并发测试和大数据量测试。

测试类别 说明
负载测试 强度测试,逐步增加负载系统,测试系统性能的变化。并最终确定在满足性能指标的情况下,系统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载量的测试。
压力测试 压力测试又包括:并发测试和大数据量测试。
    →并发测试 是指当测试多用户并发访问同一个应用,模块,数据时是否产生隐藏的并发问题。如内存泄露,线程锁,资源征用等问题。几乎所有的性能测试都会涉及并发测试。
    →大数据量测试 包括独立的数据量测试和综合数据量测试。
稳定性测试 也叫疲劳强度测试。通常是应用系统稳定运行情况下的并发用户数,或者日常运行的用户数。持续运行较长一段时间,保证达到系统疲劳强度需求的业务量。稳定性测试是概率性的测试,即使稳定性测试通过,也不能保证系统实际运行的时候不出问题。

测试管理
为了实现测试工作的预期目标,以测试人员为中心,对测试生命周期及其所涉及的相应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协调活动。
主要因素包括测试策略的制定,测试项目进度跟进,项目风险评估,测试文档管理评审,测试内部和外部的协调沟通,测试人员的培养等。
测试管理的内容按照管理范围和对象,一般可分为测试部门管理测试项目管理两种。测试部门管理包含部门日常事务,部门人员,部门下属项目,部门资产等的跟踪及管理工作。测试项目管理包含测试人员管理测试计划和测试策略的编写,测试评审的组织,测试过程的跟进,测试内外部的沟通协调,缺陷跟踪等。
测试过程中的配置管理不仅包括搭建满足要求的测试环境,还包括获取正确的测试,发布版本。
测试监控的目的是为测试活动提供反馈信息和可视性。监控的内容:
1.测试用例执行进度
2.缺陷的存活时间
3.缺陷的趋势分析
4.缺陷的分布密度
5.缺陷修改质量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Last_Impression/article/details/88701269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