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笔记】运筹学第一章:线性规划

标题~


听说运筹学这门课挺好的,有值得一听的必要;此篇用作课堂总结、期末复习及记录。
或许与教材内容会有很大程度重复。
第一张主要讲了线性规划问题,并介绍了两种求解方法:
图解法、单纯形法

本系列文章主要用于笔者期末复习,行文混乱,请见谅

对于以后期末复习

  • 知道单纯性表法和两阶段法的区别
  • 知道单纯形表的几种情况【唯一解、多解、无解】
  • 会算检验数
  • 弄清楚基本解可行解最优解退化解

线性规划

指在一定的线性约束条件下,求一个线性函数的极值问题

写在前面:名词解释及关系

线性规划(LP)问题

min ⁡ S = C X  s. t.  { A X = b X ⩾ 0 \begin{array}{c} \min S=\boldsymbol{C} \boldsymbol{X} \\ \text { s. t. }\left\{\begin{array}{l} \boldsymbol{A} \boldsymbol{X}=\boldsymbol{b} \\ \boldsymbol{X} \geqslant \boldsymbol{0} \end{array}\right. \end{array} minS=CX s. t. { AX=bX0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min对应 ⩾ \geqslant 【在第一章好像还没找到对应的部分,但是做题是这样的】

可用这一向量形式表示的问题

可行解

满足上述线性规划问题条件的所有解 X \boldsymbol X X

最优解

可行解中满足条件 min ⁡ S = C X \min S=\boldsymbol{C} \boldsymbol{X} minS=CX的解

基本解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2.2中 X = ( B − 1 b 0 ) X=\left(\begin{array}{l} B^{-1}b \\ 0\end{array}\right) X=(B1b0)是基 B B B的基本解

可行基/基本可行解

B − 1 b ⩾ 0 B^{-1}b\geqslant 0 B1b0,则称 B B B可行基 X = ( B − 1 b 0 ) X=\left(\begin{array}{l} B^{-1}b \\ 0\end{array}\right) X=(B1b0)基本可行解

定理:基本解与基本可行解

若X中非零分量所对应的列向量线性无关,则 X是(LP) 的一个基本可行解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回复: 15268502 查看本文章

最优基/最优基本可行解

B − 1 b ⩾ 0 B^{-1}b\geqslant 0 B1b0 C − C B B − 1 A ⩾ 0 C-C_BB^{-1}A\geqslant0 CCBB1A0,则称 B B B最优基 X = ( B − 1 b 0 ) X=\left(\begin{array}{l} B^{-1}b \\ 0\end{array}\right) X=(B1b0)最优基本可行解

最优性判别定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退化/非退化基本可行解

B − 1 b B^{-1}b B1b中至少有一个分量为 0,则称该基本可行解为退化基本可行解
例如: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凸组合

X 1 , X 2 , ⋯   , X k \boldsymbol{X}_{1}, \boldsymbol{X}_{2}, \cdots, \boldsymbol{X}_{k} X1,X2,,Xk R n \mathbf{R}^{n} Rn 中已知的 k k k 个点, 若对于某点 X ∈ R n \boldsymbol{X} \in \mathbf{R}^{n} XRn , 存在非负常数 λ 1 , λ 2 , ⋯   , λ k \lambda_{1}, \lambda_{2}, \cdots, \lambda_{k} λ1,λ2,,λk , 使得

X = ∑ i = 1 k λ i X i ,  且  ∑ i = 1 k λ i = 1 \boldsymbol{X}=\sum_{i=1}^{k} \lambda_{i} \boldsymbol{X}_{i}, \quad \text { 且 } \sum_{i=1}^{k} \lambda_{i}=1 X=i=1kλiXi,  i=1kλi=1

则称 X \boldsymbol{X} X X 1 , X 2 , ⋯   , X k \boldsymbol{X}_{1}, \boldsymbol{X}_{2}, \cdots, \boldsymbol{X}_{k} X1,X2,,Xk 的凸组合.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凸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极点

X \boldsymbol{X} X是凸集 D D D中的一点,如果 X \boldsymbol{X} X不能表示为 D D D中两个相异点的凸组合,则 X \boldsymbol{X} X称为 D D D的极点.

如:多面体极点,球体球面上的点。

定理:极点与基本可行解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典式

对于每一个基本可行解,线性规划问题都有一个典式。
按照2.2的推导过程,可得到典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按照上述方法展开,可以得到典式的另一种表达形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注意细节:表达规范,如max/min

典式指的应该就是,能找出一组单位向量【与列向量数目相同】的式子?】

单纯形表

按照上面的【展开后的】典式表达,单纯形表长这样: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其中第0行的-S因为在迭代中不会变化,因此省略

注意做题规范

应当保证单纯性表中的基向量第零行对应系数为0,若不为0,需要进行行间的加减操作。
同时应该保证第 i i i行的基向量 x j x_j xj所对应列只有第 i i i个数为1,其他为0
c j c_j cj是第零行 x j x_j xj对应系数。

1 线性规划的标准形式

min ⁡ S = c 1 x 1 + c 2 x 2 + ⋯ + c n x n  s. t.  { a 11 x 1 + a 12 x 2 + ⋯ + a 1 n x n = b 1 a 21 x 1 + a 22 x 2 + ⋯ + a 2 n x n = b 2 ⋮ a m 1 x 1 + a m 2 x 2 + ⋯ + a m n x n = b m x 1 ⩾ 0 , x 2 ⩾ 0 , ⋯   , x n ⩾ 0 \begin{array}{c} \min S=c_{1} x_{1}+c_{2} x_{2}+\cdots+c_{n} x_{n} \\ \text { s. t. }\left\{\begin{array}{c} a_{11} x_{1}+a_{12} x_{2}+\cdots+a_{1 n} x_{n}=b_{1} \\ a_{21} x_{1}+a_{22} x_{2}+\cdots+a_{2 n} x_{n}=b_{2} \\ \vdots \\ a_{m 1} x_{1}+a_{m 2} x_{2}+\cdots+a_{m n} x_{n}=b_{m} \\ x_{1} \geqslant 0, x_{2} \geqslant 0, \cdots, x_{n} \geqslant 0 \end{array}\right. \end{array} minS=c1x1+c2x2++cnxn s. t.  a11x1+a12x2++a1nxn=b1a21x1+a22x2++a2nxn=b2am1x1+am2x2++amnxn=bmx10,x20,,xn0

式中 b i , c j , a i j b_{i}, c_{j}, a_{i j} bi,cj,aij为实常数, 且 b i ⩾ 0 b_{i} \geqslant 0 bi0 ;
x j x_{j} xj 一一要求的一组变量.
写成向量形式,有
min ⁡ S = C X  s. t.  { A X = b X ⩾ 0 \begin{array}{c} \min S=\boldsymbol{C} \boldsymbol{X} \\ \text { s. t. }\left\{\begin{array}{l} \boldsymbol{A} \boldsymbol{X}=\boldsymbol{b} \\ \boldsymbol{X} \geqslant \boldsymbol{0} \end{array}\right. \end{array} minS=CX s. t. { AX=bX0

为了将线性约束转为标准形式,需要进行一些转换,如:

  • 将求极大转化为求极小:取负号
  • 将不等式转化为等式:引入松弛变量 y i ⩾ 0 y_i\geqslant 0 yi0剩余变量 y l ⩾ 0 y_l\geqslant 0 yl0
    • 大于等于
      a i 1 x 1 + a i 2 x 2 + ⋯ + a i n x n ⩽ b i a_{i 1} x_{1}+a_{i 2} x_{2}+\cdots+a_{i n} x_{n} \leqslant b_{i} ai1x1+ai2x2++ainxnbi
      化为
      a i 1 x 1 + a i 2 x 2 + ⋯ + a i n x n + y i = b i a_{i 1} x_{1}+a_{i 2} x_{2}+\cdots+a_{i n} x_{n}+y_{i}=b_{i} ai1x1+ai2x2++ainxn+yi=bi

    • 小于等于
      a l 1 x 1 + a l 2 x 2 + ⋯ + a l n x n ⩾ b l a_{l 1} x_{1}+a_{l 2} x_{2}+\cdots+a_{l n} x_{n} \geqslant b_{l} al1x1+al2x2++alnxnbl
      化为
      a l 1 x 1 + a l 2 x 2 + ⋯ + a l n x n − y l = b l a_{l 1} x_{1}+a_{l 2} x_{2}+\cdots+a_{l n} x_{n}-y_{l}=b_{l} al1x1+al2x2++alnxnyl=bl

  • 将自由变量化为非负变量
    如某个变量 x k x_k xk没有大小要求,则称之为自由变量,用两个非负变量相减代替之
    x k = x k ′ − x k ′ ′ , x k ′ ⩾ 0 , x k ′ ′ ⩾ 0 x_k=x_k'-x_k'',x_k'\geqslant0,x_k''\geqslant0 xk=xkxk′′,xk0,xk′′0

2 线性规划问题的求解

在以后的讨论中,我们都假定 A A A的秩为m (自然m≤n).我们从 A A A的n列中选出m个线性无关的列组成一个m阶矩阵。【为了表达方便起见,假定选择的是 A A A的前m列,并且用 B B B表示这个矩阵,于是 B B B非奇异的,称为(LP)的一个基】

2.1 分解约束条件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重写线性规划问题,有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非基 X N X_N XN可以用基 X B X_B XB表示因此可令其为0,基不唯一】

2.1.1 定义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定义见上方

2.2 分解目标函数

相对应的对 C C C进行分解,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2.1 定义 最优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注意这里的等效

2.3 概念区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 图解法及集合理论

3.1 解法

高中知识,略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2 几何理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推论1 若凸集 D={X|AX=b,x>0}非空,则它至少有一个极点.
推论2 如果一个线性规划问题有有限的最优解,则必有一个最优解是 D的极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Q:极点和顶点的区别?

Q:线性规划问题的任一可行解都可以用全部基可行解的线性组合表示 这句话为什么错了

根据定理1—4,X可以由凸集顶点的凸组合表示,那更能被基可行解线性表示吧

4 单纯形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线性规划问题的目标函数的最小值(或最大值) 一定在基本可行解(即极点)上达到。所以,在寻找最优解时,只需要考虑基本可行解就够了。
单纯形法的基本思想是从一个基本可行解出发,转移到另一个目标函数值更小的基本可行解
如此逐次转移下去,当目标函数值不能再减小,即满足最优性条件: C − C B B − 1 A ≥ 0 C-C_BB^{-1}A≥0 CCBB1A0时,计算结束,得到最优基本可行解。

4.1 求一个可行解

4.2 从可行解迭代求出最优解

迭代原理【方法的关键,有助于理解】

由最优性判别原理,
(1) 若 y 0 j ⩾ 0 , j = m + 1 , ⋯   , n y_{0 j} \geqslant 0, j=m+1, \cdots, n y0j0,j=m+1,,n 根据最优性判别定理, X 0 \boldsymbol{X}^{0} X0最优解.
(2) 若有某些检验数 y 0 j y_{0 j} y0j 是负的, 例如设 y 0 q < 0 , m + 1 ⩽ q ⩽ n y_{0q}<0, m+1 \leqslant q \leqslant n y0q<0,m+1qn,这时 X 0 \boldsymbol{X}^{0} X0 不是最优解.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因为此时还可以下降
【1-17】在上面的“典式”的定义中

✨✨✨迭代方法:进基、换基、出基

检验数【检验 X 0 X^0 X0是不是最优解】:若 C − C B B − 1 A ≥ 0 C-C_{B} B^{-1} A \geq 0 CCBB1A0 C N − C B B − 1 N ≥ 0 C_{N}-C_{B} B^{-1} N \geq 0 CNCBB1N0 ,
即非基变量 x j x_{j} xj 的检验数 y 0 j = c j − C B B − 1 p j y_{0 j}=c_{j}-C_{B} B^{-1} p_{j} y0j=cjCBB1pj ≥ 0 \geq 0 0, 则 X 0 X^{0} X0 是最优解。
——也就是说,如果有一个检验数 y 0 j < 0 y_{0 j}<0 y0j<0的话,这个检验数就具备了“出基”的条件
如果有不止一个负检验数,则有两种方法确定进基变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翻译翻译就是:采用Bland规则,算出来的检验数中,最负 y 0 q y_{0q} y0q对应的那一列 x q x_q xq进基。

问题

请结合做题时检验数的求解,说人话:比如检验数怎么算,多个负检验数时怎么办
一般检验数不会写在单纯性表里,而是写在草稿纸上。。。。吗???

进基:接上文, x q x_{q} xq 由非基变量变为基变量。

出基:同时原基变量中必有一个 x i x_i xi取值为 1 的基变量变为取值为 0 的非基变量

选取方式:求出最小比值 x q = y p 0 / y p q x_{q}=y_{p 0} / y_{p q} xq=yp0/ypq 所在行。原基变量 x p x_{p} xp 变为 0 0 0 , 有三种情况: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第三种情况:无穷多最优解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换基:在这种情况下,由 负检验数 y 0 q y_{0q} y0q 所对应的非基变量 x q x_q xq代替原基变量 x p x_p xp 成为新的基变量。
此时新基变量系数为1,检验数为0【第p列只有一个位置是1,其他都是0】

通过行加减实现


4.3 两阶段法

Q: 何时使用两阶段法?
A: 取决于标准型是不是典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第一阶段

建立辅助(LP),求出原(LP)的一个初始基本可行解。
具体方法:加入m个人工变量,手动变成典式,然后用单纯形法求解
例如: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注意,加入了 y i y_i yi变量,并且求的值变成了y的求和的最小值

辅助(LP)的最优解与原(LP)的初始基本可行解的关系:
  1.  若  Z ∗ = ∑ i = 1 m y i ∗ > 0 , 则原  ( L P )  无可行解。  \text { 若 } Z^{*}=\sum_{i=1}^{m} y_{i}^{*}>0 \text {, 则原 }(L P) \text { 无可行解。 }   Z=i=1myi>0则原 (LP) 无可行解。 
    证明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  若  Z ∗ = ∑ i = 1 m y i ∗ = 0 , 则原  ( L P )  有一个初始基本可行解。  \text { 若 } Z^{*}=\sum_{i=1}^{m} y_{i}^{*}=0 \text {, 则原 }(L P) \text { 有一个初始基本可行解。 }   Z=i=1myi=0则原 (LP) 有一个初始基本可行解。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所以在最后做题时,每一步单纯形法要让一个y作为出基变量,有几个y至少迭代几轮。

做题方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样,我们最终得到了一个基本可行解 X ∗ X^* X

第二阶段

结合上一步得到的基本可行解 X ∗ X^* X,再用单纯形法去求原LP的最优解

问题

这一步具体是怎么样的?在单纯表中是怎么用上的基本可行解的
——在辅助 (LP) 的最优表中删去人工列检验数行
补上原 (LP)的检验数行
Q:怎么补,检验数行怎么求【跟上一个问题重复了】

问题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第二章看到了这个式子,线性规划的标准型是什么样的?

单纯形法应试

例题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标准单纯性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b b b A A A【系数量】每次迭代都会变化

检验数的可能情况,选入基变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基变量的检验数一定是0
  • 如果存在大于0的检验数,取最大的作为入基变量

选出基变量并迭代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计算 θ \theta θ负的和0不用管,选择最小的一项,该行对应基变量出基

  • 若全部 a i j a_{ij} aij均小于等于零,相当于资源越来越多
    迭代
    行变换,把入基变量那一列变标准

例题二【大M法,不考】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加人工变量

加入人工向量,并设置条件让它强制为0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例题三【两阶段法,与大M法目的相似,解决的是基变量不足时的问题】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第一阶段:添加人工变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迭代,直到人工变量被全部筛选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注意目标函数变了, c j c_j cj是人工变量取-1

第二阶段:单纯形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注意 c j c_j cj变成原来的了

  • 人工变量法和两阶段法中,当求解结果出现所有检验数均小于等于0,但基变量中仍存在非零的人工变量(两阶段法第一阶段目标函数值不为0)时,表明问题无可行解.
    即人工变量最终求解结果必须为0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51772802/article/details/129268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