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人才管理的艺术》中的看简历的技巧

      看《软件人才管理的艺术》的第三篇,我觉得关于看简历的那一章写的不错,特摘抄一部分并附上自己招聘时的实际做法和感想,总结一下。其中部分内容不仅仅局限于看简历的过程上,也给写简历的人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简历给我留下印象只需30秒

      这点我也类似,不过没有用秒表掐过是否是30秒。拿到一份简历,先看姓名(自己会念不)、性别(确定是否是女程序员)、年龄(与工作年限相关,不出意外会给一个大致的工资范畴);然后看学校、学历、专业(这三点能决定人的一部分基本素质);最后看工作年限,换了哪几家公司,各工作多少年。

      差不多30秒至1分钟吧,此时人的基本印象已经形成。

再细看一遍

      可惜的是,可能由于招聘网站设置通用简历模板的缘故,书中强调的诸如求职者的专业目标这种自我要求的东西,我在简历中看到的很少。我想,如果有人写这些内容,比如“我立志成为一名合格的架构师,为此我做了如下努力……”,我想会额外增加对其的好感,让我更加有面试他的欲望。

      作为一名技术人员,如果简历中可以附上自己的技术博客地址、或者开源项目的地址(如github、google code),那么他一定会受到招聘者的青睐!这点目前我面试的人中非常之少见……

      好吧,如果以上两点都没有,那就让我们看看有的那部分。面对一份技术人员的简历,我会更加关注其中的技能部分。不过诸如“xx语言 xx月”这样的列表还是不要附上了,因为我根本不会看,这些内容我会在你的工作经历中寻找,或者面试的时候询问。简历嘛,要突出“简”字,去掉无用信息。

      简历的核心应该是你的工作历史——专业经历。这部分诚如作者所言,需要认真阅读。如职责是否连贯,时间是否线性,职位是否有成长,职责与职位是否匹配,是否频繁跳槽,工作中解决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等等。另外,学校和学历也会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不过作者认为应该后看学校,以免因为求职者学校的好坏,影响自己对其专业经历的判断。作者不计较专业,而我却认为,在评估工作年限短的求职者时,专业的比重要大一些。我很少看到一些文科的学生准备转行做软件开发时会把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基础知识看一遍,而数学、物理专业的学生往往逻辑思维要偏好一些,基础也扎实。所以,我建议想转行做软件开发的求职者多看看计算机基础知识,并体现在你的简历中。

差异化,不要怕麻烦

      例如,简历格式要整齐,最好能新颖点,吸引招聘者的注意力。

      不要附带求职信,因为里面的内容一般会比较虚,招聘者往往会忽略。

      书中认为,对于一些行业内的用语需要谨慎。这点我非常认同。比如有的求职者会写“精通Java语言”,我就会立刻拿自己与其做比较,然后发现自己也不敢称“精通”,那么如果进入面试环节,我就会重点关注你的精通部分。如果我认为你还未精通,此时求职者在我心中的印象就会打折扣……

      简历是写给人看的。这点很重要,很多求职者的简历有错别字,甚至会拼错专业英语的单词,这点会让招聘者产生你不严谨、稳重的印象。写的内容不要太笼统,诸如“为一个关键任务系统规划、设计并协调工程师工作”的表达,会让招聘者不知道你具体做了什么,从而无法获知有效信息。

一些亮点

      经常看一些学生的简历,有的会写参加数学竞赛、编程大赛、去某某软件公司实习、获得某某证书,这些都是个人的亮点,需要在简历中体现。例如我去东大软件学院招聘时,很多学生都会写他们自发的参加一些全国性的编程大赛,并进入了第几轮复赛。

      一些非技术的经历往往也是亮点,例如参加社团活动锻炼了表达、组织能力;参加体育活动提高了意志力和领袖气质,这些都是个人的亮点。

      招聘者需要关注这些亮点,这样对面试者的印象会更加的丰富。

猜你喜欢

转载自former.iteye.com/blog/1657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