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不惑,程序员的中年危机

今年刚好 40 岁,在一家著名外企做到技术专家的位置,在亲戚朋友眼中,俨然已算半个“成功人士”,但内心深处,却无一刻不战战兢兢。我知道,自己就像一个风雨中的高跷人,哪怕一阵风,一个闪失,都会重重跌倒,甚至于再也爬不起来。

我有一个习惯,每年定期更新简历,一则看是否有更好的机会,二则了解市场行情与技术动向,也作为自己下一年努力的方向。

从 30 岁到 40,整整 10 年,年年如斯,这种形式一直有效的鞭策我努力学习和工作。因为我相信只要我保持努力,就会永远站在技术的前沿,就会永远保有强劲竞争力,所谓的“中年危机”永远也不会落在我的头上。

然而随着年岁增加,随着面试境况的逐年下行,我越来越怀疑“努力”的价值,也渐渐能理解年轻时听到的那句话:“所谓悲剧的人生,并不仅仅在于被不幸击中,更在于这种不幸的不可避免性”,而“中年危机”就是这样一个不可避免的人生悲剧,就绝大多数人来说,无论如何挣扎,都逃无可逃。

年初,跨过大半个北京城,来到某视频网站应聘高级软件工程师,我准备充分,状态神勇,在技术环节过关斩将。因此,当我在会议室等待总监面试的时候,踌躇满志,心想这个 offer 十拿九稳了。

我已经想好了,当总监坐下和我谈理想的时候,我一定要把我的技术深度和广度充分展现,我要和他谈架构,谈趋势,谈…,然而就在总监推门而进,我起身相迎的瞬间,从总监脸上我读到不是微笑,而是分明的惊诧和失望。他甚至都没有坐下,只是简单问了个数据库并发问题,就草草结束了这次面试。

这次面试,即使是事过数月,我依然清楚的记得哪位总监脸上的表情,他期待的显然不是一个奸滑,油腻的中年大叔,而是一个血气方刚,听话,能加班的精壮小伙。

于是,我调整了策略,把求职的方向改为了架构师。这次显然对路了,面试和谐多了,再没碰到早前面试纯开发岗的尴尬。

国内某著名商城的大数据架构师职位,技术环节,面试我的是一个 30 出头的小伙,人很 nice,整个过程我俩的思路一直比较 match,能看出小伙对我很满意,所以当面试结束,小伙子说让我回去等通知的时候,我内心相当惊诧,觉得自己可能被悲剧的“套路”了,索性直接问:“我是不是挺让你失望的,所以套路我,让我回去等消息呢?”小伙子是个直爽人,甚至有点激动,转身拿过来几分简历递给我说:

“你看,这是最近面过的候选人,这是 XXX 的首席科学家,这是 XXX 的 VP,这是…,相比之下,你的背景真的是太一般了,我也是看你技术不错,才让你进入候选名单的。真不是忽悠你,架构师只有一个,公司肯定要在其中反复筛选,我也是看咋俩聊的不错,才给你看这些东西的。”

事后证明小伙确实是个实诚人,很快我就收到了复试通知,接下来又经过前前后后 2 个月,总共 6 轮面试,我才艰难的拿到了最终 offer。然而其中的忐忑,抑郁,自不可为人道,再叠加此前面试高工时的屈辱,使我分明的觉出了这个年龄职场人的窘迫。

找工作使我确认了一个问题:纯粹的技术岗,只要到了年龄红线(大概 34 岁),即使你再努力,技术再好,再有热情,也是白搭,人家甚至连面试的机会都不会给你。因此,年龄大了,如果还想有口饭吃,就必须削尖脑袋往上走,做架构师,做管理。但残酷的是,在金字塔式的组织架构下,这些岗位必然是相对稀少的,那些没有走上管理岗的大龄技术人员的出路又在哪里呢?

作为一名 90 年代的大学生,曾经的“天之骄子”,从学生时代,我就时刻鞭策自己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生怕哪步走错了,被技术,被时代抛弃。然而现实是什么?即使你精通多门编程语言,熟悉各种设计模式,懂大数据,懂 AI,然而那又如何?

你不想做总监,不想做 CTO,就是想安安静静的研究技术,这个要求高吗?然而现实就是如此残酷,你要么努力“奋斗”,踩着众人的失败成为所谓的“管理者”,要么就会跌成可悲的 loser,这中间没有任何温情的中间地带。

在我们的价值体系中,“努力”是一件无比正确的事情,但在我们努力的同时,其实并不会去思考努力背后的价值,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享受这种“努力”的感觉,因为在沉重的现实面前,只有不断的“努力”才能稍稍减轻我们巨大的焦虑感

那些毒鸡汤,教人要努力,要超越,要成功,要做人上人!然而对一个群体来说,这种毒鸡汤却毫无营养,因为就一个群体来说,成功的永远只能是少数,所谓的努力只是徒然增加了整个群体的生存难度(想想那些无底线加班),至于整个群体的成功率则不会有任何改变。

而要提高整个群体的成功率,这个社会就要能容纳更多元化的价值观:你擅长沟通,喜欢管理,可以,努力奋斗吧骚年,向着 CEO 前进!而你喜欢技术,可以,我也欣赏你,创造条件让你沉浸于研究,也满怀信心的期望你的创新。哪怕你就是如此不思上进,就是满足于“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日子,我虽然不赞赏你,但也绝不鄙视你,是谁规定了“奋斗”的人就比不“奋斗”的人更高尚呢?

而要提高整个群体的成功率,除了更多元的价值观,亟待改变的还有当前恶劣的劳动关系,例如恶性加班(如 996),年龄歧视,性别歧视。因为只有这样,才可能最大限度的延长员工的职业寿命,才使个人努力有讨论的空间。否则所谓的努力最终都会异化为年轻时在血汗工厂出卖青春,而年老色衰,加不动班了,就会被资本家无情的扫地出门,空留一声叹息!

10 年的时间,生活的磨砺,逐渐把我从一个盲目乐观的青涩小伙,变成一个悲观主义者,但无疑却是历史上最好的我。我已接受了自己的平庸,放弃了虚幻的主角光环,承认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

我是悲观的,但更是理智的,因为保持理智的最佳方法就是彻底掌握悲观主义,比如塞内卡就认为,愤怒和失望就是源于乐观主义的预期。北欧的居民不会因为下雨而愤怒,因纽特人也不会下雨而失望,我也不会因为将来的生活对我的捶击而放弃,因为这都没有超出我的预期。

然而,即使如此,我依然要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来,把我的思索表达出来,那是因为:

虽然我们都是挣扎在底层的普通人,无奈,卑微,懦弱,但我们绝不傻,绝不麻木。我们虽然无力改变这荒谬的现状,但也绝不会为这荒谬的现状叫好,更不会把这种荒谬合理化,成为一个可悲可恨的“奋斗逼”!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 顾城《一代人》

作者补充的评论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但更重要的怎么辨别方向。

就我们普通人来说,无非就两个方向:做技术或做管理。做技术,年龄大了,社会的容忍度很低,人家甚至不给你机会。做管理,职位少,就整个群体来说,把管理作为一个方向指出来是根本不成立的,就好像不能把考前三名作为一个班级学生的方向一样。

40 +怎么就不能应聘初级的技术岗(在我眼中“高级软件工程师”也不算初级岗位)?你要是读过我其他的文章,就知道我曾经做过不短时间(5 年)的管理岗,但因为个人的兴趣点更多在技术上,所以就主动又转回技术岗了。您的观点其实也反映了这个社会对大龄技术人员缺乏容忍度。

还有您说我应该去争取下 CTO,除非您说的是只有 3,4 条枪,而且朝不保夕的小公司,据我所知,那些上规模公司的 CTO,要么是公司的早期技术创始人,要么是业界知名经理人,人到那个层次,难道还需要去人才市场公开求职?

还有您把一个机会低于 1%的小概率机会(CTO)作为一个选择拿出来讨论,您觉得对这篇文章的人有任何建设性吗?

您要是读过我其他文章,就会知道我的核心观点:在当前,因为恶劣的劳动关系(例如年龄歧视,高强度加班),导致所有的职场人的路子都会越走越窄(无论管理还是技术),都会遭遇所谓的“中年危机”。至于如何破这个局,从个人出发很难,因为这本质上是一个社会问题,而个人能做的无非是调整心态等修修补补的事情,对整个现状的改变并没有作用。

但我想您肯定还有一个疑问:既然个人的努力很难避免中年危机得悲剧,那为什么我还要写这些文章呢?那是因为:

虽然我们都是挣扎在底层的普通人,虽然眼含泪水,卑微,懦弱,但我们绝不应该麻木,我们虽然无力改变这荒谬的现状,但也绝不应该为这荒谬的现状叫好,甚至试图把这种荒谬合理化,从而沦落成一个可悲可叹的“奋斗逼”!

Hooke 的评论

关注沈老师一段时间了,很多回答都是关注在大龄 IT 从业人员的前景以及生活状态等方面的,基本上大多数的观点我还是比较认同的,也学习到了很多,沈老师的这篇文章我觉得写得还是比较符合现实的,很多时候的努力确实能够带来的改变比你预期的要低很多,我现在 30 出头了,自己觉得在价值观以及性格上与沈老师有很多相近之处,最近也总是会思考类似的问题,也有一些想法,大家参考交流。

思考以及焦虑的来源:

  • 我个人觉得进行类似问题考虑的人大多数在通俗成功定义来讲都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在行业中混的还可以,还是远没有达到顶尖的层次,但是个人自身的成长教育经历可能给自己一个能够成为“顶尖”的错觉,年轻的时候会觉得现在不是顶尖,可能还是在蛰伏,通过努力是可以达到顶尖,或者最起码说是不掉队的那种,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这种达到“顶尖”的无力感越来越强,与儿时或者青年时期梦想的生活有所不同,因而会产生或多或少的“中年危机”这种焦虑。

  • 从心理角度深层分析可能有部分自恋倾向+安全感缺乏,觉得通过自身的努力从二线或以下城市到一线城市立足了已经比较不容易了,容易让人有一定的自恋感觉,同时又特别害怕由于哪一步的错误失去这一切,居安思危的意识特别强,努力的让自己有安全感,从统计角度来看有这些想法人比例还是很高的。大概本科阶段曾经有人给我说过我有自恋倾向,当时比较嗤之以鼻,现在看来感觉说的挺有道理,比较认同,对自身的认识确实是一个长期持久的过程。

我自身对此类问题是这样看的:

  • 人人都应该有一定的危机意识,多思考后路没有坏处,但是一定要活着当下,好好的享受当下的生活,生活是否幸福与所处的阶层,挣钱多少真的关系不大,重要的是否有幸福的能力。充分认识到能力以及机遇的重要性,不强求。我记得在读研阶段有位老师曾经说过在科研发文章这方面努力做自己就好,一定要认识人能力上的差距,不然特别容易心态失衡陷入抑郁的,运气和机遇就更不用说了,正确看待就好。找好自己的定位,多和自己纵向比较,少做横向对比,很多时候个人努力奋斗可能带来结果并不如预期,但是我们可能通过这个过程缓解了焦虑,增强了安全感,可能存在一定假象,但是这也足够了。

  • 多以自然法则看待这个社会,现实是残酷的,年轻能够拼命的狮子就是会取代年老狮子的位置,更能够适应环境,少幻想转管理或者专研技术就一定能够利于不败之地,接收世界的概率性法则,成事在人,谋事在天,如果失败了掉队了也正常,人生不过百年而已,不用看的这么重。我也是比较认同沈老师“更多元价值观”这个观点,但是也不一定要社会认同,自身认同就行,我觉得社会必然是认同能够获取更多资源(人,权,钱)就更成功的价值观,这样能够推动社会向前进。遵从自身的内心,摒除既能够让自己过得爽,又能够让大多数人羡慕的想法,不排除可以做到同时兼顾,但是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有冲突的。

  • 更多的以参与者的视角,而不是弄潮儿的视角看待并感受这个世界,我从本科毕业到现在可以说一直在追逐所谓的风口热点,07-08 年左右的嵌入式系统研发,09-15 年的读研以及航天梦,16 到现在的互联网研发,在很多人看来职业生涯可能有点不够专注,但是我会觉得我经历了,以从业者的身份感受到了时代的变迁,技术带来的变革,内心得到了满足。未来我还会追逐 AI 方向,不是因为待遇更好一些,而是比较喜欢(10 年左右读研阶段就想过将当时的 AI 技术——专家系统技术用于航天领域作为课题开题,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现),能够更好的在第一线感受“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这种变化,会让我感觉如饮甘甜。

  • 上面有评论说沈老师再贩卖焦虑,沈老师自身觉得并没有,我个人的感觉是沈老师的这篇文章还是表达出了一些焦虑的,将焦虑包装了一下,写的人感觉不大,看得人还是能够感觉到的,其实这也没啥,很正常,人人都有,不同人应对的方法不一样。

上面很多都是有感而发,条理性不强,我后面整理整理单独发一遍相关的文章供大家讨论。

欢迎工作一到五年的Java工程师朋友们加入Java高级架构:964357187
群内提供免费的Java架构学习资料(里面有高可用、高并发、高性能及分布式、Jvm性能调优、Spring源码,MyBatis,Netty,Redis,Kafka,Mysql,Zookeeper,Tomcat,Docker,Dubbo,Nginx等多个知识点的架构资料)合理利用自己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来学习提升自己,不要再用"没有时间“来掩饰自己思想上的懒惰!趁年轻,使劲拼,给未来的自己一个交代!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javaMare/article/details/8780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