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事件的概率

1.1 概率是什么

衡量某种情况(事件)出现的可能性大小的一种指标。

1.1.1 主观概率

见书P002

1.1.2 试验与事件

概率论中事件的含义,分3点在P003到P004,包括试验的含义,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含义。

1.1.3 古典概率

古典概率的定义:设一个试验有 N 个等可能的结果,而事件E恰好包含其中的 M 个结果,则事件 E 的概率,记为 P ( E ) ,定义为
P ( E ) = M / N
局限性:只适用于全部试验结果为有限个,且等可能性成立的情况。某些情况下这个概念可稍稍引申到试验结果有无限多个的情况,就是所谓的几何概率。
古典概率的计算主要基于排列组合。

1.1.4 概率的统计定义

概率的统计定义:通过实验去估计概率的方法(频率估计概率)。
重要性:1.提供一种估计概率的方法。2.提供一种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准则。(见P008)
认为,频率只是概率的估计而非概率本身,或者说说概率就是当试验次数无限增大时频率的极限。

1.1.5 概率的公理化定义

柯氏公理体系(见P009)

1.2 古典概率的计算

1.2.1 排列组合的几个简单公式

  1. n 个不同物件取 r 1 r n 个的排列总数,为
    A n r = n ( n 1 ) ( n 2 ) . . . ( n r + 1 )
  2. n 个不同物件去 r 1 r n 个的不同组合总数,为
    C n r = A n r / r ! = n ! / ( r ! ( n r ) ! )
    也可以写成
    C n r = n ( n 1 ) . . . ( n r + 1 ) / r !
    只要 r 为非负整数, n 不论为任何实数,不必限制为自然数。
  3. 与二项展开式的关系
    a = b = 1 可得
    i = 0 n C n i = 2 n
    a = 1 , b = 1 可得
    i = 0 n C n i ( 1 ) i = 0
    还可由恒等式 ( 1 + x ) m + n = ( 1 + x ) m ( 1 + x ) n ,即
    j = 0 m + n C m + n j x j = i = 0 m C m i x j j = 0 n C n j x j
    x k 项的系数可得:
    C m + n k = i = 0 k C m i C n k i
  4. n 个不同物件分成 k 堆,各堆物件数分别为 r 1 , . . . , r k 的分法是
    n ! / ( r 1 ! . . . r k ! )

    C n r 1 C n r 1 r 2 C n r 1 r 2 r 3 . . . C n r 1 r 2 . . . r k 1 r k

1.2.2古典概率计算举例

例题比较经典

1.3 事件的运算,条件概率与独立性

1.3.1 事件的蕴含,包含及相等

蕴含与包含同义,见书P017

1.3.2 事件的互斥与对立

A B 两事件不能在同一次试验中发生(但可以都不发生),则称他们是互斥的。

1.3.3 事件的和(或称并)

见书P019

1.3.4 概率的加法定理

定理3.1 若干个互斥事件之和的概率,等于各事件的概率之和。
事件的个数可以是有限的或者无限的,其重要条件是两两互斥。
属于柯氏公理体系,见书P021.
系3.1 A 表示 A 的对立事件,则
P ( A ) = 1 P ( A )

1.3.5 事件的积(或称交),事件的差

定义见书

1.3.6 条件概率

定义3.1 设有两个事件 A B ,而 P ( B ) 不等于0,则“在给定 B 发生的条件下 A 的条件概率”,记为 P ( A | B ) ,定义为
P ( A | B ) = P ( A B ) / P ( B )
P ( B ) = 0 时,该公式无意义,在高等概率论中也要考虑 P ( A | B ) P ( B ) = 0 时的定义问题。

1.3.7 事件的独立性,概率乘法定理

设有两个事件 A B A 的无条件概率 P ( A ) 与其在给定 B 发生之下的条件概率 P ( A | B ) 一般是有差别的,这反映了这两个事件之间存在这一些关联。例如,若 P ( A | B ) > P ( A ) B 的发生使 A 发生的可能性增大了,即 B 促进了 A 的发生。
反之, P ( A ) = P ( A | B ) ,则 B 的发生与否对于 A 的发生的可能性毫无影响,这时,在概率论上称 A B 两事件独立。有
P ( A B ) = P ( A ) P ( B )
定义3.2 两个事件 A B 若满足上式,则称 A B 独立。
定理3.2 两独立事件 A B 的积 A B 的概率 P ( A B ) 等于其各自概率的积 P ( A ) P ( B )
即概率的乘法定理,也就是独立性的定义。
定义3.3 A 1 A 2 ,···为有限或无限个事件。如果从其中任意取出有限个 A i 1 A i 2 ,···, A i m ,都成立
P ( A i 1 A i 2 · · · A i m ) = P ( A i 1 ) P ( A i 2 ) · · · P ( A i m )
则称事件 A 1 A 2 ,···相互独立,简称独立。
这个定义与从条件概率出发的定义是等价的,后者是说,对任何互不相同的 i 1 i 2 ,···, i m ,有
P ( A i 1 | A i 2 · · · A i m ) = P ( A i 1 )
即任何事件 A i 1 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不受其他事件发生的影响。
但是上式左边依赖于 P ( A i 1 | A i 2 · · · A i m ) > 0 而定理3.3就没有这个问题。
由独立性定义易推出如下定理。
定理3.3 若干个独立事件 A 1 ,···, A n 之积的概率,等于个时间概率的乘积:
P ( A 1 · · · A n ) = P ( A 1 ) · · · P ( A n )
系3.2 独立事件的任一部分也独立。
进一步可推广为:由独立事件决定的事件也独立
系3.3 若一列事件 A 1 A 2 ,···相互独立,则将其中任意部分改为其对立事件,所得事件列仍为相互独立。(可使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对于独立性,存在两两独立但是不相互独立的情况,详情见书P027以及后面的例题。

1.3.8 全概率公式与贝叶斯公式

  1. 全概率公式
    B 1 B 2 ,···为有限或无限个事件,它们两两互斥且在每次试验中至少发生一个,即
    B i B j = ( i j )
    B 1 + B 2 + · · · = Ω
    把具有这些性质的一组事件称为一个完备事件群,注意,任一事件B及其对立事件组成一个完备事件群。
    现考虑任一事件 A ,因 Ω 为必然事件,有 A = A Ω = A B 1 + A B 2 + · · · ,因 B 1 B 2 ,···两两互斥,显然 A B 1 A B 2 ,···也两两互斥,故有
    P ( A ) = P ( A B 1 ) + P ( A B 2 ) + · · ·
    再有条件概率的定义,有 P ( A B i ) = P ( B i ) P ( A | B i ) ,故有全概率公式
    P ( A ) = P ( B 1 ) P ( A | B 1 ) + P ( B 2 ) P ( A | B 2 ) + · · ·
    在复杂条件下直接算 P ( A ) 不易,但 A 总是随着某个 B i 伴出,适当去构造这样一组 B i 往往可以简化计算。
    或者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 B i 看做导致事件 A 发生的一种可能途径,对不同途径, A 发生的概率即条件概率 P ( A | B ) 各不相同。而采取哪个途径却是随机的。这种机制下, A 的综合概率 P ( A ) 应该是诸 P ( A | B i ) ( i = 1 , 2 , · · · ) P ( B i ) ( i = 1 , 2 , · · · ) 为权的加权平均。
    详情见书P032
  2. 贝叶斯公式
    在全概率公式的假定下,有
    P ( B i | A ) = P ( A B i ) / P ( A ) = P ( B i ) P ( A | B i ) / j P ( B j ) P ( A | B j )
    该公式之所以著名,在于其现实乃至哲理意义的解释上:先看 P ( B 1 ) P ( B 2 ) ,···,它是在没有进一步的信息(不知 A 是否发生)的情况下,人们对诸事件 B 1 B 2 ,···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认识,现在有了新的信息(知道 A 发生),人们对 B 1 B 2 ,···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有了新的估价。
    如果我们把事件 A 看成结果,把诸事件 P ( B 1 ) P ( B 2 ) ,···看成导致这个结果的可能的原因,则可以形象的把全概率公式看作由原因推结果,而贝叶斯公式则恰好相反,其作用在于由结果推原因,现在有一个结果 A 已经发生了,在众多可能的原因中,到底哪一个导致了这个结果。贝叶斯公式说,各原因可能性大小与 P ( B i | A ) 成比例。其后例题也有说明,详见书P033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sinat_16709955/article/details/80886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