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心理学

第一讲 心理应激的理论

Psychological Stress

主要内容

心理应激的概念

应激源与应激反应

应激的中介机制

心理应激在临床医学中的意义

一、心理应激的概念

※观点一:

应激是引起机体发生应激反应的刺激物

※观点二:

应激是机体对有害刺激的反应

※一般适应综合征

每一种疾病或有害刺激都有相同的、特征性的和涉及全身的生理生化反应过程。

※一般适应综合征的分期

警戒期(动员期)

阻抗期(抵抗期)

衰竭期

※观点三:

应激是应激源和应激反应的中间变量。

※应激的交互作用模式

需求 认知评价 能力

察知的需求 察知的能力

不平衡

应激反应

心理反应 生理反应

※心理应激------

个体察知的需求与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均衡时所产生的心身紧张状态。

※概念的含义

应激是个体对环境威胁和挑战的适应和应对过程,其结果可以是适应的或不适应的;

应激源可以是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和文化的;

应激反应可以是生理 、心理、行为的;

应激过程受个体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

认知评价在应激作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应激概念的理解

应激是引起机体发生应激反应的刺激物------自变量

应激是机体对有害刺激的反应------因变量

应激是应激源和应激反应的中间变量------插入变量

应激的心理模式

病原——机体——疾病

压力——承受力——心身反应

应激源——中介机制——应激反应——结果

二、应激源与应激反应

※生活事件---应激源

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是造成心理应激并可能进而损伤躯体健康的主要刺激物。

※生活事件分类

躯体性应激源—生物性应激源

按事件属性 心理性应激源

社会性应激源 心理社会因素

文化性应激源

不同年代死亡谱(美国)

1866 1916 1974

腹泻性疾病 心脏病 心脏病

腹泻(5岁内) 肺炎 肿瘤

神经系统疾病 肺结核 脑血管病

肺结核 肾病 事故

肺炎 暴力 流感、肺炎

事故杀人自杀 肿瘤 婴儿疾病

猩红热 腹泻(5岁内) 糖尿病

心脏病 肺外结核 动脉硬化症

气管炎 白喉喉炎 肝硬化

伤寒 气管炎 气管炎哮喘

我国前10位死因与主要因素的比例

死因 % 生活方式 生物 环境 保健服务

心脏病 26.68 45.70 29.00 19.15 6.15

脑血管病22.17 43.26 36.60 15.09 5.05

恶性肿瘤18.74 43.64 45.92 6.65 3.78

意外死亡 8.56 18.34 2.34 67.34 11.98

呼吸系统 5.36 41.09 27.76 18.20 12.95

消化系统 5.31 25.95 27.62 19.00 27.42

传染病 4.98 16.41 6.70 18.74 58.16

泌尿系统 1.64 13.74 43.13 23.96 19.17

神经精神 1.12 2.53 35.86 43.94 17.68

内分泌病 0.70 14.81 58.52 20.00 6.67

平 均 34.73 31.48 20.04 10.80

按事件影响 正性生活事件—负性生活事件

按主客观性 客观事件---主观事件

※生活事件的量化研究

霍姆斯和雷赫(Holmes Rahe)

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SRRS)

生活变化单位(life change units,LCU)

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

事件 LCU

配偶死亡 100

离婚 73

退休 45

迁居 20

微小违规 11

应激的情绪反应

焦虑 预期将要发生危险和不良后果时的心境

恐惧 面对伤害和威胁时的激情状态

愤怒 有目的的动机行为受阻时的激情状态

抑郁 伴随丧失感的悲哀、孤独心境

应激的行为反应

逃避与回避 (escape and avoidance)

退化与依赖 (regression and dependence)

敌对与攻击 (hostility and attack)

无助与自怜 ( helplessness and self-pity)

行为反应与情绪反应的关系

逃避与回避 焦虑

退化与依赖 恐惧

敌对与攻击 愤怒

无助与自怜 抑郁

应激反应的行为指征

工作能力下降 失误增加,判断力下降

健忘,思维突然停顿 难以注意细小事物

白日梦或“走神” 不能集中注意工作和学习

创造性缺乏 饮酒量增加或药物成瘾

吸烟量急增 旷工、迟到、经常生病

缺乏生气 兴趣减退

容易发生事故

应激反应的躯体指征

血压升高 肌肉紧张

脉搏、呼吸加快 手心出汗

手足发冷 萎靡不振

紧张性头痛 胃痛

低热 食欲下降

尿频 休息欠佳

难入睡或易醒

应激反应的情绪特征

急躁不安 紧张感

激惹 恐惧和焦虑

倾诉 哭泣

抑郁 敌意和冲动

自残或毁物 怨天尤人

内疚和自责 无价值感

多疑

三、应激的中介机制

1、应激的生理中介机制

应激刺激------(感觉通路)------中枢神经-----(加工整合)------下丘脑------

植物神经

内分泌系统 --------------生理活动

免疫系统

大脑前额区------认知脑

大脑边缘系统---情绪脑 ----心理活动

※心理—神经中介机制

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激活

网状结构—-----警觉性敏感性

骨骼肌系统—--躯体张力

中枢神经兴奋性 交感神经—- ---内脏生理

副交感神经-----内脏生理

※心理—神经—内分泌中介机制

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激活

(CRH)(ACTH)(皮质激素)

※心理—神经—免疫机制

神经---免疫系统

短暂而不太强烈---不影响或略增强

中等程度------------增强

强烈------------------显著抑制细胞免疫

长期较强烈---------损害下丘脑,皮质激素分泌过多,胸腺和淋巴组织退化,巨噬细胞活力下降等,免疫功能抑制。

2、应激的心理中介机制

※认知评价------

个体从自己的角度对遇到的生活事件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作出估计。

※情绪产生的原因

环境---诱导---诱因---外在因素

生理---始动---前提---内在因素

认知---折射---中介---决定因素

※生理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

环境变化 认知评价 心身反应

生理基础

※应激过程

环境变化------认知评价------ 心身反应
应激源 ------中介机制 -------应激反应

※影响认知评价的中间变量

需求 认知评价 能力

察知的需求 察知的能力

内部资源 外部资源

(应对、心理防御、个性等) (社会支持等)

四、心理应激在临床医学中的意义

※1、为心理病因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框架思路:

健康状况与心理应激多因素的作用过程有关;

不良生活方式与心理应激存在相互作用关系;

现代化带来的激烈竞争提高了心理应激水平;

身体不适和精神痛苦的根源是心理应激反应。

※ 2、为临床工作提供了一种心理干预的策略:

控制或回避应激源;

改变认知评价;

提供或寻求社会支持;

应对指导;

松弛训练或药物阻断等。

临床心理学(研究生选修)

第二讲 应对方式的研究

Coping styles

主要内容

应对方式的概念

应对方式的种类

应对影响健康的途径

应对指导

应对方式与心理防御机制

应激的应对方法

一、应对方式的概念

应对方式------

个体对生活事件以及因生活事件而出现的自身不平衡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

应对方式的理解一:

个体减轻或消除应激状态及伴随的情绪痛苦的恒定的认知性和行为性努力。

1、素质性观点 又称素质性应对,源于自我精神分析模式(Freud)。该观点认为,自我过程属于一种无意识的认知机制,其主要功能是心理防御(歪曲现实)和情绪调节(减轻紧张)。防御机制的评估可通过精神分析、访谈、心理测验获得。

2、情境性观点 又称情境性应对,源于应激认知评价模式(Lazarus)。该观点认为,应对是特殊应激情境的一种反应,随个人和环境的需要与个人的认知评价的改变而不断变化。应对方式的评估可采用调查冲突情境中个体思维和行动方式获得。

3、综合性观点 素质性观点强调个人通常偏好的应对方式,以此改变应激性情境对个体的影响;情境性观点强调个体如何应对特殊环境中的应激事件,反映了个体处于应激时的应对努力状况;综合性观点强调两种观点的共同点,认为应对方式是个体在变化的应激因素相互作用中所作出的应对努力。

应对方式的理解二

应对是一种健康的和不健康的、意识的和无意识的努力,用以预防、消除或减弱应激源或用最小的痛苦来耐受应激带来的效应。

1、人们并不总是使用最健康的应对策略;如否认、歪曲、多食、酗酒、敌对、暴力

2、人们并不都很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用策略就是应对策略;

3、应对策略并非要完全消除应激源,也可能用于预防其发生或仅仅是减弱应激源;

4、应对策略是用于减少情感上或躯体上的痛苦,而且任何时候处理应激源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二、应对方式的种类

指向性 问题关注应对—情绪关注应对

健康影响 积极应对—消极应对

努力方式 认知性应对—行为性应对

综合分类

基本类型 亚型(询问方式)

认知探索型 逻辑分析型(考虑过不同处理问题的方法吗)

择优型(遇到相同问题,怎样比别人过的好)

行为探索型 寻求支持型(与朋友讨论过这个问题吗)

采取行动型(制定了计划并执行了吗)

认知回避型 忘记事件型(试图忘掉整个事件吗)

转换目标型(想过另设目标吗)

行为回避型 寻求新欢型(参加过其他新的活动吗)

情绪释放型(试过喊叫直到筋疲力尽吗)

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rait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TCSQ)

备选答案从“肯定是”到“肯定不是”采用5级记分。

1、能尽快地将不愉快忘掉

2、陷入对事件的回忆和幻想不能摆脱

3、当作事情根本未发生过

4、易迁怒于别人而经常发脾气

5、通常向好的方面想,想开些

6、不愉快的是很容易引起情绪波动

7、将情绪压在心底不表现出来

8、与类似的人比较,觉得算不了什么

9、将消极因素化作积极因素

10、遇烦恼很想哭一场

11、旁人很容易使你重新高兴起来

12、与人冲突后长期不理对方

13、对重大困难举棋不定

14、对困难和痛苦能很快适应

15、相信困难和挫折可以锻炼人

16、长时间回忆不愉快的事

17、遇难题责怪自己无能

18、认为没什么大不了的事

19、遇苦恼喜欢一人独处

20、以幽默方式化解尴尬局面

积极应对1、3、5、8、 9、11、14、15、18、20的评分累加,常模为30.22+8.72;

消极应对2、4、6、7、10、12、13、16、17、19的评分累加,常模为23.58+8.41.

三、应对影响健康的途径

通过影响个体所体验的应激反应频率、强度及特征的作用;

通过习得与应对方式有关的生理功能;如血压升高可伴随压力感受器的兴奋而产生镇静作用,故通过长跑带来的升压反应可以短期降低焦虑情绪。

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如通过吸烟、酗酒应对应激,从而引发或加重疾病。

四、应对指导

通过“问题解决”的方法消除应激源的影响;

进行“再评价”应对,改变认知评价;

采取“求助”的方式应对,寻求社会支持;

采用“转移”的方式应对,分散注意力;

采用“松弛”的方式应对,降低紧张度。

五、应对方式与心理防御机制

1、区别

基础不同 意识性------潜意识

作用不同 缓解应激------减轻焦虑

范围不同 影响全过程------影响心理过程

2、概念

心理防御机制------

个体不自觉地用自己所能接受的方式解释和处理主客观间的冲突,以减轻焦虑,保持情绪活动平衡和稳定的心理机制。

3、分类

精神病性(婴幼儿)否认、曲解、外射等

不成熟型(幼儿)退行、幻想、内射等

神经症性(少儿)合理化、反向、转移、隔离等

成熟型(成人)幽默、升华、压抑等

六、应激的应对方法

1、一般应对方法

常规运动锻炼 通过增加血液循环,改善肌肉张力和姿势,减轻紧张

饮食和营养 补充因能量代谢加快造成的消耗,增强抗应激能力

休息 安排足够的休息睡眠,以消除疲劳、放松紧张

时间管理技术 建立符合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任务表,从容应对生活

心理和社会支持 清醒认识处境,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

2、危机干预方法

保持和危机者密切接触

及时给予危机者心理支持

调动可利用的社会支持资源

帮助危机者认识所发生的事件

帮助危机者建立积极应对策略

鼓励危机者在现实中解决问题

3、精神药物治疗

临床心理学(研究生选修)

第三讲 心身疾病的认识

Psychosomatic Diseases

主要内容

心身疾病的概念

心身疾病发病机制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

心身疾病------

或称心理生理疾病,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心理因素与生物因素相互作用

心理因素 生物因素

心理疾患 生理疾病

心理因素对生理的影响

心身反应——心理社会因素作用期间,生理功能性改变

心身障碍——心理社会因素作用过后,生理功能性改变

心身疾病——心理社会因素作用过后,生理器质性改变

身心反应

躯体疾病对病人感知的影响;

躯体疾病引起病人的心理反应;

躯体疾病对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

不同躯体疾病可以通过对神经系统直接、间接作用而影响心理活动。

二、发病机制

心理动力学

心理生理学

学习理论

综合的心理疾病发病机制

1、心理动力学

精神分析理论---潜意识理论

意识---与语言有关的,人们当前能够注意到的心理活动;

潜意识---无法被个体感知到心理活动;

前意识---目前未被注意到,但通过集中注意或提醒能被带入意识区域的心理活动。

※精神分析理论---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动机激发作用---唯乐原则

自我---关系调节作用---现实原则

超我---行为监督作用---至善原则

※精神分析理论---人格发展理论

口腔期(出生—1岁)

肛门期(1岁---2岁)

性蕾期(3岁---5岁)

潜伏期(6岁---12岁)

两性期

发病机制

心理冲突多出现于童年时代,常常被潜抑到潜意识之中,在个体成长的生活过程中,受到许多生活变故或社会因素的刺激,这些冲突会重新出现。如果这些复现的心理冲突找不到恰当的途径疏泄,就会由过度活动的植物神经系统引起相应的功能障碍。

Alexander认为:特定的未解决的潜意识的冲突与一些躯体疾病有因果联系,被压抑的情绪和心理冲突可伴随某些躯体疾病。人想消除矛盾情绪和避开危险时,不是通过意识行为,而是通过躯体症状来表达。如哮喘就是解决这种矛盾情绪或逃避困难的表现。

另有学者认为:情绪冲突与器官功能之间没有任何特定联系,在迷走神经功能亢进的基础上发生的各种心身疾病如消化性溃疡,主要的冲突是婴儿期照顾和注意的需求受到阻抑或不得满足;而在交感神经亢进基础上所发生的原发性高血压、甲亢等主要的冲突是被压抑的攻击性冲动。

2、心理生理学

※心理—神经中介机制

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激活

网状结构—-----警觉性敏感性

骨骼肌系统—--躯体张力

中枢神经兴奋性 交感神经—- ---内脏生理

副交感神经-----内脏生理

※心理—神经—内分泌中介机制

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激活

(CRH)(ACTH)(皮质激素)

※心理—神经—免疫机制

神经---免疫系统

短暂而不太强烈---不影响或略增强

中等程度------------增强

强烈------------------显著抑制细胞免疫

长期较强烈---------损害下丘脑,皮质激素分泌过多,胸腺和淋巴组织退化,巨噬细胞活力下降等,免疫功能抑制。

3、学习理论

行为的含义

狭义的行为------指个体活动中可以直接观察到的部分;

广义的行为 ------包括外部动作、内脏活动和心理活动。

※行为治疗的原理

人的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异常行为也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再学习可以矫正不良行为。

※经典条件反射(Pavlov)

食物(UCS)------唾液分泌(UCR)

食物(UCS)

铃声(CS) ----- 唾液分泌(强化)

铃声(CS) 唾液分泌(CR)

发病机制

许多疾病的症状和不良行为实际上是通过不良学习固定下来的,或者说是一种由于内外环境适应不良而造成的错误的习得行为。

4、综合的心身疾病发病机制

心理社会刺激物传入大脑

大脑皮质联合区的信息加工

传出信息触发应激系统引起生理反应

心身疾病发生

综合的发病机制模式

应激刺激------(感觉通路)------中枢神经-----(加工整合)------下丘脑------

植物神经

内分泌系统 --------------生理活动

免疫系统

大脑前额区------认知脑

大脑边缘系统---情绪脑 ----心理活动

临床心理学(研究生选修)

第四讲 心身疾病的心理治疗

psychotherapy

主要内容

A型行为与冠心病

心身疾病的特征

心理治疗的原理

冠心病认知行为干预

一、A型行为与冠心病

A型行为的核心成分

时间紧迫感 过分的竞争性和敌意

AIAI情绪反应

易恼火(aggravation)

易激动(irritation)

易发怒(anger)

易急噪(impatience)

二、心身疾病的特征

发病因素与情绪障碍有关;

多数与某种特殊性格类型相联系;

不同心身疾病的发病率有明显差异;

同一患者可有几种疾病同时存在或交替发生;

常有相同和类似的家族史;

疾病经常有缓解和复发倾向。

三、心理治疗的原理

1、精神分析疗法的原理

通过“梦境的分析”或“自由联想”挖掘潜抑的心理冲突并加以疏泄,起到缓解症状、治疗疾病的目的。

※精神分析疗法的内容

自由联想---通过不加意识评价的联想将潜意识中的心理冲突挖掘出来

抗拒---涉及心理冲突时的联想困难

移情---怨恨或爱怜情感通过转移抒发

释梦---挖掘梦境潜意识的含义

解释---对潜意识的含义解释和引导

短期精神动力学疗法(STPP)有限时间疗法

传统精神分析疗法强调潜意识的作用、强调心性发展中的冲突、强调自由联想与梦的分析、强调治疗是心理重建工程,疗程长,流失率高。

短期精神动力学疗法的特点

明确具体治疗目标;

双方采取主动态度;

治疗时间明确有限;

主要用于抑郁治疗。

例:神经性贪食症的治疗(Rosen)

进行18周19次治疗

指导患者注意引发过量进食的事件和情绪;

帮助来访者观察并认可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向来访者提供暴食潜在危害的信息。

2、行为治疗的原理

人的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异常行为也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再学习可以矫正不良行为。

行为治疗的分类

经典条件反射---------应答式行为治疗

操作条件反射---------操作式行为治疗

内脏操作条件反射---生物反馈

放松训练

社会学习理论 --------替代式行为治疗

3、行为分析ABC

坚持对行为和目标的详细说明是行为治疗的重要特征。对有关行为进行详细检查的方式称为行为分析ABC。

A 何时出现症状和行为类型;

B 有何诱因和可能的促发因素;

C 会出现何种后果及可能的强化因素。

※认知治疗的特点

不同于行为治疗---重视认知方式改变和认知—情感—行为三者的和谐;

不同于精神分析---重视目前患者的认知对其身心的影响,即重视意识中的事件。

是沟通分析治疗和行为治疗的桥梁,使两大对峙流派走向整合。

精神分析——关注情绪

行为治疗——关注行为

认知治疗——关注思维

※认知治疗的理论假设

不良认知或认知歪曲是导致疾病和精神障碍的原因。常见形式:

任意的推断(证据不充分时草率作出结论)

选择性概括(根据个别细节对事件作出结论)

过度引申(以某事件为基础作出普遍性结论)

夸大或缩小(对客观事件的意义作出歪曲的评价)

“全或无”的思维(全对或全错的绝对化思维)

※认知—情感发生框图

原发性假设(如果我很完美,不可能发生不幸)

继发性假设(我不完美)(我完美—生活不公)

自动性想法(因为我---)(因为社会或他人---)

情感 沮丧、抑郁 愤怒

※认知治疗的基本技术

识别自动性想法(介于外部事件与不良情绪反应之间的个体可能并未意识到的想法)

识别认知错误(5种认知歪曲)

真实性检验(检验并诘难错误信念)

去注意(改变自认为自己是别人关注的中心的意识)

监察苦闷或焦虑水平(自我检测焦虑水平并增强抵抗焦虑的信心)

※合理情绪疗法(RET)

错误的思考方式或不合理信念是心理障碍、情绪和行为问题的症结。

A 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

B 信念(belief)

C 后果(consequence)

D 诘难(dispute)

E 效应(effect)

四、冠心病认知行为干预

冠心病认知行为干预的目标

帮助冠心病患者调节情绪;

帮助患者理解诊断和治疗过程;

强调适当调节生活方式的意义。

干预研究

饮食控制——改善血脂水平、体重、高血压

所有女性的27%、55—74岁女性的50%

A型行为——对核心特征的认知、行为、生理、环境的调节

预防冠心病反复发作(RCPP)干预4。5年

接受心理治疗者心肌梗塞发生率下降44%

美国陆战医院的研究(USAWC)干预9月

A型行为干预措施(MTAIP)比较认知行为法、有氧运动、举重

13~23%行为反应性降低在基线以下,但均未见生理反应性改变。

临床研究常见问题(Price1988)

采用短期干预达到改变A型行为的目的;

采用减轻应激的策略(放松、运动)代替靶成分干预;

无A型行为的科学检测和监测作为评价依据;

研究中缺乏随访远期疗效的资料。

心理治疗

psychotherapy

※心理治疗------

以医学心理学的各种理论体系为指导,以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桥梁,应用各种心理学技术包括医护人员的言语、表情、行动或通过某些仪器以及一定的训练程序,改善病人的心理条件,增强抗病能力,从而消除心身症状,重新保持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达到治疗的目的。

※心理治疗的性质

自主性---实质上的帮助过程

学习性---形式上的特殊交往

实效性---目的上的实际效果

※心理治疗的原则

关系的和谐性 问题的针对性

治疗的计划性 手段的综合性

严格的保密性 方法的灵活性

立场的中立性 亲友的回避性

※精神分析理论---潜意识理论

意识---与语言有关的,人们当前能够注意到的心理活动;

潜意识---无法被个体感知到心理活动;

前意识---目前未被注意到,但通过集中注意或提醒能被带入意识区域的心理活动。

※精神分析理论---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动机激发作用---唯乐原则

自我---关系调节作用---现实原则

超我---行为监督作用---至善原则

※精神分析理论---人格发展理论

口腔期(出生—1岁)

肛门期(1岁---2岁)

性蕾期(3岁---5岁)

潜伏期(6岁---12岁)

两性期

※精神分析理论---病理理论

潜意识中的心理冲突可造成焦虑状态,为缓解焦虑,个体会采取一系列自我防御机制,其中潜抑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各种心理冲突在特定条件下可通过某种转换机制以病态的方式表现出来,形成各种心身症状或精神疾病。

※精神分析疗法的原理

通过“梦境的分析”或“自由联想”挖掘潜抑的心理冲突并加以疏泄,起到缓解症状、治疗疾病的目的。

※精神分析疗法的内容

自由联想---通过不加意识评价的联想将潜意识中的心理冲突挖掘出来

抗拒---涉及心理冲突时的联想困难

移情---怨恨或爱怜情感通过转移抒发

发泄---挖掘梦境潜意识的含义

解释---对潜意识的含义解释和引导

短期精神动力学疗法(STPP)有限时间疗法

传统精神分析疗法强调潜意识的作用、强调心性发展中的冲突、强调自由联想与梦的分析、强调治疗是心理重建工程,疗程长,流失率高。

短期精神动力学疗法的特点

明确具体治疗目标;

双方采取主动态度;

治疗时间明确有限;

主要用于抑郁治疗。

例:神经性贪食症的治疗(Rosen)

进行18周19次治疗

指导患者注意引发过量进食的事件和情绪;

帮助来访者观察并认可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向来访者提供暴食潜在危害的信息。

※行为的含义

狭义的行为------指个体活动中可以直接观察到的部分;

广义的行为 ------包括外部动作、内脏活动和心理活动。

※行为治疗的原理

人的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异常行为也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再学习可以矫正不良行为。

※经典条件反射(Pavlov)

食物(UCS)------唾液分泌(UCR)

食物(UCS)

铃声(CS) ----- 唾液分泌(强化)

铃声(CS) 唾液分泌(CR)

※经典条件反射的特点

强化---非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反复结合,使某种行为反应形成和稳定的过程;

消退---取消非条件刺激和条件刺激的结合,消除已形成行为反应的过程;

泛化---与条件刺激相近的环境刺激引起相同条件反射的现象;

辨别---使相近环境刺激与条件刺激区分开,不再引起相同条件反射的训练过程。

※操作条件反射(Skinner)

动作1 压杠杆(R) 食物奖励(S)

饥饿 动作2 乱窜(R1)

动作3 乱咬(R2)

※操作条件反射的类型

正强化 R S(积极)

负强化 R S(消极)

消 退 R S(积极)

惩 罚 R S(消极)

※内脏操作条件反射(Miller)

有关刺激 心率下降(R) 奖励(S)

(S’) 心率上升(R1)

嘶 叫(R2)

※社会学习理论(Bandura)

示范作用(榜样模仿论)

注意阶段--保持阶段--行动阶段--强化阶段

地位高的易被模仿;

敌对的、攻击性行为易被模仿;

受奖励的行为易被模仿。

※行为治疗的分类

经典条件反射---------应答式行为治疗

操作条件反射---------操作式行为治疗

内脏操作条件反射---生物反馈

放松训练

社会学习理论 --------替代式行为治疗

※行为分析ABC

坚持对行为和目标的详细说明是行为治疗的重要特征。对有关行为进行详细检查的方式称为行为分析ABC。

A 何时出现症状和行为类型;

B 有何诱因和可能的促发因素;

C 会出现何种后果及可能的强化因素。

※认知治疗的特点

不同于行为治疗---重视认知方式改变和认知—情感—行为三者的和谐;

不同于精神分析---重视目前患者的认知对其身心的影响,即重视意识中的事件。

是沟通分析治疗和行为治疗的桥梁,使两大对峙流派走向整合。

精神分析——关注情绪

行为治疗——关注行为

认知治疗——关注思维

※认知治疗的理论假设

不良认知或认知歪曲是导致疾病和精神障碍的原因。常见形式:

任意的推断(证据不充分时草率作出结论)

选择性概括(根据个别细节对事件作出结论)

过度引申(以某事件为基础作出普遍性结论)

夸大或缩小(对客观事件的意义作出歪曲的评价)

“全或无”的思维(全对或全错的绝对化思维)

※认知—情感发生框图

原发性假设(如果我很完美,不可能发生不幸)

继发性假设(我不完美)(我完美—生活不公)

自动性想法(因为我---)(因为社会或他人---)

情感 沮丧、抑郁 愤怒

※认知治疗的基本技术

识别自动性想法(介于外部事件与不良情绪反应之间的个体可能并未意识到的想法)

识别认知错误(5种认知歪曲)

真实性检验(检验并诘难错误信念)

去注意(改变自认为自己是别人关注的中心的意识)

监察苦闷或焦虑水平(自我检测焦虑水平并增强抵抗焦虑的信心)

※合理情绪疗法(RET)

错误的思考方式或不合理信念是心理障碍、情绪和行为问题的症结。

A 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

B 信念(belief)

C 后果(consequence)

D 诘难(dispute)

E 效应(effect)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67692062/article/details/130093848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