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心理学笔记

临床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   临床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临床心理学的一般概念

1896年,Witmer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间心理诊所,并首先应用“临床心理学这个属于,标志着临床心理学学科的正式诞生。

学者将临床心理学看做是既提供心理学知识,也运用这些知识去理解和促进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心理学分支学科之一,它更加偏重于对个体和群体的心理问题的科学研究和严重心理障碍的治疗。

临床心理师的工作任务:

1.         运用心理测量、会谈、行为观察和实验室检查等技术,评估和诊断心理健康问题;

2.         通过各种心理治疗形式(如心理分析、认知疗法、行为疗法、人本心理疗法、户您和家庭心理疗法等)来处理心里讲课方面的问题;

3.         残余同心理因素有关的躯体疾病(心身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4.         指定心理健康问题和新生问题的预防方案,女里帮助人们增进心里健康和身体健康,提高社会功能;

5.         开展研究工作,以便更好地理解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问题的性质、原因和发病机制,改进心理评估和诊断的方法,评价新的治疗和预防方法的效果。

临床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第一类是基础心理学科

第二类是生物学科

第三类是社会学科

临床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可分成两大类):

第一类是主要关注健康和疾病问题的应用心理学科

第二类是医学学科

同临床心理学联系最为密切、有时甚至难以区分的学科是咨询心理学,但它们之间又有一些区别:

1.         传统上,咨询心理学更关注正常人的成长与发展,关注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并以增进个体良好适应和应对为目的;而临床心理学更关注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

2.         在美国,咨询心理学的训练大多在教育学院和教育系进行,而临床心理学的训练则在大学的心理系进行。

3.         尽管这两个专业的训练的主要内容都包括心理评估和心理治疗,但立场心理学家的训练更强调研究方法和人格理论等内容。

4.         咨询心理学更多地受到职业知道运动和人本心理学的影响,而临床心理学家的训练更强调研究方法和人格理论等内容。

医学心理学研究医学中的心理学问题;

心身医学和行为医学都是特别关注人类身体健康和疾病中心理因素的作用的一学分支学科;

健康心理学是行为医学基础上行程的一个心理学分支学科;

精神病学是用来探讨精神疾病的发病原因、机制以及精神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的医学分支学科。

第二节 临床心理学的历史和发展

临床心理学的主要工作领域报考研究,心理评估与诊断,心理治疗和心理预防。

现代的心理测验是从19世纪开始的。

心理治疗的近代史起源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

第三节 临床心理学工作的职业化

美国临床心理师的培养采用两种模式,一种是哲学博士(PhD)模式,另一张是心理学博士学位(PsyD)模式。

中国临床与咨询心理师的培养方案:氛围说是水平和博士水平两种。

《伦理守则》

中国心理学会制定临床与咨询工作伦理守则,通过七个分则进一步规范临床心理师和咨询心理师的职业工作:

1.         专业关系

2.         隐私权与保密性

3.         职业责任

4.         心理测量与评估

5.         教学、培训和督导

6.         研究和发表

7.         伦理问题处理

第二章   临床心理学研究

第一节 临床心理学研究的几个一般性问题

一、临床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目的

临床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目的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对行为进行描述

估计总体参数

检验变量之间关系的假说

推断异常行为的发展变化

最终目的或目标是,通过对引起心理障碍的因素和发病机制的全面了解以开发出多种准确的心理批inggujishu和有效的预防与治疗方法,以便预防、诊断和治疗各种心理疾病。

二、临床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分类和选择

临床心理学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有临床观察法、会谈法、个案研究法、调查法、相关研究法和实验法等,其中最为基本的研究方法是观察法和实验法。此外,临床心理学也借鉴了医学的研究方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方法是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这些方法各有其优点与不足,分别适用于不的目的和问题。

三、信度和效度

信度是指该研究所得到的结果的可重复性。

效度是指该研究结果或推论的真实性,即研究结果同实际相符合的程度。

一个研究只有具有较高的信度才有可能拥有搞的效度。

效度可以进一步区分为内效度和外效度,而外效度是指研究结论可以外对到其他人、其他条件、其他场合或情境的程度。内效度是外效度的必要条件。但是内效度并不是外效度充分条件。增加内效度和外效度的目标常常是相互冲突的。

四、期待效应与客观性原则

在临床心理学研究中,研究中不能直接观察到发生在受试者内部的心理活动,而只能通过他们外显行为、生理反应和对刺激情境的分析,通过他们的内省报告加以推测。从而使研究结果带有较多的主观成分。因此,临床心理学研究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避免先入为主或带着框框进行研究。

期待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

第二节 临床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六个基本的步骤或过程:

确定要回答的问题并提出假设,确定关键的变量和测量方法,研究设计,选择样本,试试研究验证假设,对研究结果进行解释和发布。

一、确定要回答的问题并提出假设

1.         临床实践

2.         理论

3.         以往研究的结果

二、确定关键的变量和测量方法

1.         关键变量的选择

2.         选择并确定对于关键变量的具体的策略方法

临床研究中采用的策略或评估方法有:直接观察法、被试的自我报告法(利用问卷或调查表收集受试者个人报告资料),生理(生化)测量法和实验任务的作业测量法。

3.         心理侧测量法的应用

1)        着重考察的心理测量的信度包括:评分者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

2)        着重考察的效度包括:结构效度、同时效度、预测效度、会聚效度、区分效度。

4.         生理(生化)测量法的应用

将生理(生化)测量用于临床心理学研究中,主要依据下属基本假设:

1)        “刺激-反应”的特异性

2)        “行为型式-生理反应”的特异性

3)        症状的特异性

4)        一般的激活或唤起水平影响人对刺激物的生理反应的强度

生理测量有下列优点:

1)        测量装置可以自动记录,因此较为客观,没有人工测量的偏向性

2)        只要保持测量条件不变,生理一起可以相对稳定地工作,congestion是所获记录能够比较准确反映受测者的情况

3)        生理测量可以持续进行,资料可在线,对其变化趋势可以做数量化分析

4)        便于观察同时发生的许多现象,如环境事件、生理变化和不断发生的行为

三、研究设计

有四种基本的研究设计形式:个案设计、描述设计、相关设计和试验设计。

四、样本的选择

样本的选择和征募对于研究结果最终的概括能力(外效度)非常重要。

五、研究计划的实施与假设检验

完整的假设检验通常包含以下步骤:

第一步、确定研究结果的统计学意义

第二步、确定效应或效果的大小

第三步、确定研究结果的临床意义

六、结果的解释和发表

第三节 临床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类型

按照收集数据(资料)时所采用的研究策略,可以将大多是临床心理学研究分成四种类型:描述研究、相关研究,操控(实验)研究和流行病学研究。

一、描述研究

描述研究指观察、测量和记录受试者在线上世界主所发生的行为现象的研究,这是获得科学知识的基本途径。描述研究的目的是描述某个或某些特定现象的状况,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临床(自然)观察法、会谈法、个案研究法(问题:个案研究法可应用在哪些方面?)、调查法(利用问卷搜集有关资料)心理测验法。

1.         “婴儿传记”式的个案(描述)研究

2.         临床心理师的个案描述研究。

临床心理师的个案描述研究可用于下列方面:

1)        为罕见的或不寻常的现象及重要的、新异的会谈、诊断与治疗方法或程序提供详细描述。

2)        置疑某一理论观点的普遍适用性

3)        形成假设

3.         形成假设

二、相关研究(问题:以心理健康为题,自己设计一个相关研究)

相关研究是利用相关分析的统计技术来考察两个或两个以上便利之间是否有联系及其相互关联的程度的研究。

1.         典型的相关研究

相关系数r (-1≤r≤1)   如果r大于0,为正相关;如果r小于0,为负相关。

2.         相关研究与实验研究的区别

相关研究观察的是两个自然发傻的变量间的关系;二中实验研究中,研究者系统地改变其中的一个变量(自变量),控制所有其他因素(无关变量),同时观察自变量的这种变化对其他便利(因变量)的影响。

3.         相关研究的局限性

1)        两个变量间有想干关系,意味着其中一个变量的值改变时,另一个变量的值也发生某种变化;但这不一定意味着一个“引起”另一个。也就是说,相关关系不等于因果关系。

2)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是,一个中介变量导致两个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3)        其次,即使假定两个变量间有因果关系,仅凭相关研究往往也难以断定哪个为因,哪个为果。

4.         相关研究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通过一洗了变量的测量,相关研究科考察这些变量之间的相互关联的程度和方向,并可以从一个或几个已知变量预测另一变量。

2)        相关研究不要求对变量试试操控,允许研究者在较大范围内确定要研究的变量及其水平,也不要求随机分派受试者。

3)        相关研究可帮助我们初步了解可能造成心理障碍的变量(因素),并在此基础提出病因假设。

4)        相关研究也可为许多心理评估方法的评价奠定基础。

三、操控(实验)研究

研究者操控受试者换精湛的一些因素或有计划地改变受试环境中的一些因素或有计划地改变受试者自身的状况,以观测记录他们行为上的变化。

操控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实验法。因此,操控研究策略也可称作实验研究策略。

临床心理学的实验研究设计科分成三大类: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就因果关系推论的效度而言,准实验设计高于前实验设计,而真实验设计又高于准实验设计。

1.         前实验设计(不严格)

2.         真实验设计(最严格):

真实验设计邀请从单一总体中随机选取受试者,而后随机地分派到不同的实验条件下接受不同的实验操纵或处理。真实验设计要求设立实验组和控制组(对照组)。判断一个实验设计是不是真实验设计,主要看受试者是如何选择和分派的。

临床心理研究者较常使用的真实验设计有:

1)        独立组设计

2)        随机区组设计:要求从单一总体中随机选取受试者,但分派到各个组去的方法不同于独立组设计。(有两种分派方法)

3)        平衡重复测量设计

(问题:假设你自己设计了一个实验研究,如何测试该研究的效果,以及如何处理可能出现的状况?)

3.         准实验研究

准实验研究是指那些对实验条件有控制,但又未能满足真实设计的严格要求的操控研究。

两种常用的准实验研究:

1)        不相当的独立组设计

2)        匹配组设计:根据一个或几个据信同因变量有关的因素,将来自于两个不同总体或同一个总体的两个极端的受试者一对一对(或三人一组、四人一组,依所需要的组数而定)地匹配起来,使之具有可比性或相当性,给予同样实验操纵,而后比较其影响的不同。

4.         模拟实验与动物模型

通过设计一个类似于真实生活的实验情境以考察心理病例如何发生和消除,这种研究策略成为模拟实验研究。

5.         个案实验研究

个案实验是以单一受试者为对象的实验研究,多用于心理治疗后果的评价。

四、流行病学研究

流行病学研究是通过考察人群中某种心理疾病的患病请看来探索病因、拟定放置对策和检验放置效果的一类研究。

描述性研究通过对某一疾病在不同人群、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分布特点的描述,揭示此病的流行规律,并为提出病因线索的假设和防止对策的建议提供依据。

统计分析指标是发病率、患病率。

第三章   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社会文化因素

一、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被认为是个体成长与发展的三个支柱,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家庭教育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1.         家庭氛围:家庭氛围是指以家为中心的周围的一种气氛和情调。

2.         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教育方式作为环境因素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子女的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3.         家庭结构:家庭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社会组织,是人类关系得以长久维持的初级群体。

二、人际关系因素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是人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

1.         亲子关系与子女的心理健康

不良影响的亲子关系一般有以下几种:

1)        拒绝型亲子关系

2)        溺爱型亲子关系

3)        支配型亲子关系

2.         同伴关系与心理健康

3.         师生关系与心理健康

三、学校因素

1.         教师的影响

2.         校园文化

四、经济因素

第二节 心理因素

一、心理动力学因素(精神分析)

无意识矛盾冲突

1.         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2.         性本能与心理-性发展

3.         性本能对人的行为具有推动作用。(广义的性指人们乙炔追求快乐的欲望)

二、学习因素(行为主义)

华生主张,心理学应该只研究能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甲乙测了的刺激和反应;

斯金纳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对花生的极端观点进行了修正,将公式S-R修改为S-O-R,这里,O是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班杜拉又提出了社会学习论,将观察学习引进了学习理论。

1.         经典条件反射与适应不良行为(心理障碍)的习得

巴甫洛夫通过动物实验,提出了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

华生利用条件左右的原理进行实验。

2.         操作性条件作用与心理障碍:

在巴甫洛夫工作的基础上,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概念。即人和动物为了达到某种合意的结果而作用于环境的过程。

斯金纳认为:报考心理疾病在内的大多数行为都是习得的。

3.         观察学习与心理障碍

班杜拉指出,不通过直接强化,只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行为后果(得到奖赏或受到惩罚),也可以形成新行为。

三、认知因素

认知观点主张:人的行为与其说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不如说是个体对这些刺激的心理加工的结果;异常行为是适应不良认知的产物。

1.         不合理信念:艾利斯提出了著名的情绪ABC理论

2.         认知歪曲:贝克提出的情绪障、碍认知理论认为,个人的思想和信念是他的情绪状态和行为表现的原因,即每个人的情感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认识外部世界、处世的方式或方法决定的。

贝克把抑郁症病人对客观实践的错误逻辑推论归纳为四种:

1)        任意的推断

2)        选择性抽象

3)        超泛化

4)        放大和缩小

3.         归因风格

四个归因维度上,内在-外在、稳定-不稳定、整体-局部、可控制-不可控制。

研究认为,对正、负事件的归因是相互独立的;如果一个人习惯于将失败归因于内在的、稳定的、整体的因素,把成功归因于外在的、不稳定的、局部的因素,那么他便更易于产生无望和无助感,进而导致抑郁的出现。

四、人格因素

人格是个体带有动力倾向性的心理获得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的总的精神面貌的反映。人格报考个性倾向性和个性特征两个方面。

1.         艾森克人格类型与心理健康

青少年心理健康与人格的内外倾和神经质维度相关。

2.         坚韧人格与心理健康

3.         A型人格与心理健康

4.         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

5.         乐观主义与心理健康

五、其他心理因素(人本主义、存在主义)

1.         自我实现驱力受阻

2.         存在空虚

第三节 生物学因素

一、心理障碍的遗传因素

多种心理障碍具有遗传倾向。

二、脑病变与心理障碍

三、神经生化变化与心理障碍

第四节 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整合的观点

一、素质-应激论

某些基因或基因的组合可以造成一种素质,也就是患某种心理障碍的倾向。

二、从个体水平上,人有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功能获得,它们之间互相联系、相互影响。心理障碍绝不会是单一因素造成的,任何心理异常现象的产生都是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系统论

系统观点,试图以一个人所处的社会团体,诸如夫妻、家庭或者更大的社会系统背景来解释一个人的行为。

第四章     心理应激、应对与健康

第一节        心理应激的一般概念

1、   应激现象的特点:

1)        应激是一种涉及心身两个方面的紧张状态。

2)        引起应激反应的刺激物的范围广泛,既有物质性的刺激物(如生物学和理化),又有象征性或符号刺激物(心理、社会和文化性刺激物)。

3)        应激是一种内部状态,应激一旦产生,便会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在多数情况下,生理反应同心理反应是并存的。

4)        在对应激的反应性上存在着个体差异,这种差异来自于不同个体的不同身心特点。

5)        在多数情况下应激既不完全是刺激物作用的结果,也不完全取决于当事者的身心特点,应激是个体同刺激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2、   应激——是由人在生活适应过程中的实际上的或认识上的至关重要的内在环境要求所引起的一种倾向于通过多式多样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而表现出来的身心紧张状态。

3、   心理应激指应激现象的心理方面。在心理应激中,心理方面起主导作用。在心理应激的发生过程中,对环境要求的认知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4、   心理应激(概念)——是一个人在察觉到或认识到自己正面对着至关重要而又难以应对的环境要求时产生的一种倾向于通过各式各样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而表现出来的心身紧张状态。

5、   应激原——向机体提出适应和应对的要求并进而导致充满紧张性的生理和心理反应的各种环境刺激物。

6、   一种刺激物能否成为应激原,除了同该刺激物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有关外,还取决于当事人对它的态度、认识评价和适应应对能力等主体因素以及环境特点等。

7、   应激原分为两大类:躯体性的和心理社会性的。前者可称作物质性的;后者则属于“精神性的”或称作“符号”刺激物。

u        躯体性应激原——指作用于人的肉体、直接产生刺激作用的刺激物,包括各种理化和生物学刺激物。

u        心理社会性应激原分为社会性应激原、生活应激原、工作(学习)应激原、文化性应源原和心理性应激原。

1)        社会性应激原——指那些造成人生活风格上的变化、并要求对其适应和应对的社会情境和事件。

2)        生活应激原——包括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种种变故或生活事件和日常生活小事。

3)        良性应激——由积极的小事引起的应激。

4)        工作应激原——又称职业性应激原,指职业活动或工作中影响劳动者心理和生理稳态的诸因素。

5)        文化性应激原——指要求人们适应和应对的生活的文化方面。

6)        心理性应激原——指一个人头脑中的不切实际的预测、预期、凶事预感以及内必的矛盾冲突等。

u        心理社会性应激原致应激作用评估中采用的量表: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SRRS)、杨德森和张亚林编的《生活事件量表》(LES)、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

第二节        应激的生理反应及其调节和整合机制

1、   应激期间发生的生理反应既是身体对应激的适应、调整活动,又是在某些情况下导致疾病的生理基础。因为这些反应如果适度,有助于身体对抗应激原所造成的变化、恢复内稳态;但如果它们过于剧烈、过于持久,便会损害人的适应能力,从而引起身心症状和机体对各种疾病的易感状态,甚至造成疾病。

2、   影响应激的生理反应的类型和强度的因素:

1)        应激原本身的性质和强度;

2)        当事人本人的特点(特别是体质和健康状况);

3)        环境因素。

3、   应激的生理反应的几个经典模型:

1)        坎农的应急反应模型;

2)        塞里的全身适应综合征模型(GAS):分为警戒期、抵抗期、耗竭期三个阶段;

3)        英格尔的保存---退缩反应模型。

第三节        应激的心理反应及其调节与中介机制

1、   应激的心理反应包括情绪反应、认知反应和行为反应。从功效上可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类型。

2、   应激下的情绪反应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情绪反应包括快乐、幸福和精神振奋的内心体验,多见于积极的生活事件之后。应激条件下主要的情绪反应是消极的,其中最常见的有焦虑、愤怒、恐惧和抑郁。这些消极的情绪反应又称作“情绪应激”。

消极的情绪反应的类型:焦虑与恐惧、愤怒和怨恨、抑郁。

3、   抑郁反应的4组特征:悲观、悲哀、失望乃至冷漠或绝望的心境。

4、   处于较强应激中的人常常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认知功能的障碍。

5、   在不良情绪与认识功能障碍间会形成恶性循环:不良情绪→认识功能障碍→失败与挫折增多→不良情绪反应增强→认识功能进一步下降。。。。。。

6、   自我评价下降的原因:

1)        应激原所引起的心理失衡会损害人的自主感和自负感。

2)        应激常常是同对人生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如健康、友谊、亲人)的威胁或实际的丧失有联系的,这会使人感到悲伤、忧郁,从而降低了自我价值感。

3)        应激下的人往往担心自己不能成功地应付应激原的挑战,从而使自信力下降。

7、   行为反应可以看作是情绪和生理反应的外在表现。

8、   行为反应——主要涉及面部表情、手势、目光、身体姿态和动作等,也涉及说话的声调、节奏、语速和重音等所谓“副言语”方面的变化。

9、   影响应激的心理反应的类型和强度的因素:

1)        刺激特的性质与特点;

2)        当事人本身的心身特点;

3)        环境因素(包括自然和社会环境)。

10、    躯体性应激原造成心理应激反应的机制:像微生物这样的应激原首先引起生理的应激反应,之后随着人们对生理反应的认知评价和归因过程,导致心理应激和心理反应。

11、    知觉在心理应激中的中介作用:

1)        心理应激产生于应激原或环境要求的知觉觉察和识别;

2)        知觉到的信息的数量也同心理应激有关系。过多的刺激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官,会增加知觉的负担,造成心理超负荷状态,并引起心理应激;

3)        知觉也有抵御心理应激的功用;

4)        知觉的抵御心理应激的功用还表现在选择性地注意和知觉某些类型的刺激,避免某些类型的刺激信息进入知觉系统。

12、    评价——是一个按照一定标准为某一具体事物确定价值或判断其性质的复杂的认知过程。评价意味着价值或意义的判断,它需要感知、记忆和思维等认识活动的广泛参与,所以又称为认知评价。

评价影响甚至决定应激反应。

13、    拉扎勒斯关于评价过程的观点:提出心理应激的评价模型,将评价分成初级评价和次级评价。

1)        初级评价  初级评价涉及所遭遇到的问题或情境对个人的意义的判断。

a)      初级评价有三种不同的结论:第一种是“无关”的评价;第二种是“好事”的评价;第三种是“应激性”评价。

b)      第一种评价结论不会引起应激反应;第二种评价结论在多数情况下也不会引起应激反应;第三种评价结论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导致应激反应。

c)       拉扎勒斯将第三种评价分为三类:

“丧失-伤害”的评价;“威胁”的应激性评价;“挑战”的应激性评价。

2)        次级评价的任务---是对个人的应对资源(能力、经验和技巧)与应激情境的要求间的匹配程度做出判断。

14、    影响认知评价的心理社会因素:

1)        应激原本身的性质和特点

a)            应激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消极的生活事件最可能造成心理应激并由此发展成为疾病。

b)            应激原本身的可控性和可预料性,是影响人们的主观认识、判断与评价的另一个因素。

2)        心理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支持——指来自于家庭、亲友和社会各方面(同事、组织、团体和社区等)的情绪上和物质上的帮助和援助。

3)        当事人本人的心身特点

l         个人心身特点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人口统计学特征,第二类是身体或生物学因素,第三类是心理特点。

l         影响个体对刺激物和态度和认知评价的个人心理特点,主要有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价值观和世界观等个性倾向,性格、气质和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以及自我概念等。

l         心理特点:

a)        认知和归因风格;

b)        人格特点;

c)         情绪状态;

d)        应对能力和应对风格;

e)         人格动力特征;

f)         自我概念:包括自我评价、自我效能感

g)        自我效能感——是关于个人有能力控制环境事件的影响或应对环境要求的信念。

第四节        心理应激的自我防御和应对机制

1、   防御机制——是人对付体内外各种紧张性刺激(应激刺激)、维护康宁的无意识的心理手段。

2、   常见的防御机制:否认、压抑、曲解、倒退、固着、投射、幻想、隔离、转移、转换、反向形成、抵消、理想化、合理化、补偿、理智化、幽默、升华。

3、   关于防御机制的一些基本观点:

1)        应激条件下,人们可能会采用多种多样的防御机制以摆脱情绪困扰。

2)        防御机制的适当应用可以有效地减轻或消除情绪应激,为人们赢得时间和条件以便从正面处理应激情境或外界环境的挑战。

3)        心理健康的人一般不会极端地或长期单独应用防御机制,而心理障碍者可能唯一地依赖防御机制,或毫无变通地采用某一机制处理各种不同的问题;防御机制的极端应用和发展会形成神经症和精神病症状。

4)        自我防御机制同一个人的人格有密切联系。

5)        弗洛伊德认为防御机制属于自我的潜意识部分。

6)        防御机制是通过对人行为方式的观察而推测出来的东西,它们不能完全解释人类在应激条件下的复杂行为。

4、   应对——又称“应付”和“因应”,指一个人努力处理充满紧张性的环境要求及其对个人的心理生理影响的过程。

5、   关于应对的理论观点:

1)        应对的过程理论:包括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认知评价,第二个阶段是应对行为。

2)        应对和特质理论:特质论认为一个人在应激条件下所采用的应对方式也具有稳定性或跨情境的、跨时间的一致性。

3)        应对情境---特质理论:应对的情境—特质理论认为,过程(情境)理论和特质理论不应当互相排斥,而应当相互补充。在应激条件下,一个人的应对方式既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毫无规律的变动不定。人格是导致不同的人在相同的应激情境中采用不同应对方式的重要的决定因素,而应激情境则是造成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采用不同的应对方式的决定因素。

6、   应对方式的分类:

1)        注重情绪的应对——指将应对的重点放到对应激的情绪反应上,努力减轻情绪应激或心理压力,而不是直接处理造成焦虑等情绪应激反应的应激原。

2)        情绪的应对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和行为策略

3)        注重问题的应对;

4)        注重情绪的应对同注重问题的应对相互促进,也会相互干扰或妨碍

第五节        心理应激与健康

1、   良性应激——适度的心理应激对人的健康和功能有促进作用,这类应激被称为“良性应激”。

2、   心理应激对健康的积极影响:

1)        适度的心理应激是人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2)        适度的心理应激是维持人正常功能活动的必要条件。

3、   心理应激对健康的消极影响:

1)        心理应激引起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可以以症状和体征的形式见于临床,成为人们身体不适、虚弱和心理痛苦的根源和就医寻求帮助的原因;

2)        心理应激可以加重已有的精神障碍和躯体疾病,或使这些疾病复发;

3)        心理应激可以造成对疾病的易感状态,并且在其他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导致新的精神障碍和躯体疾病。

4、   急性心理应激的临床表现:

急性焦虑反应;血管迷走反应;过度换气综合征。

5、   慢性心理应激的临床表现:它是由长期性的应激事件引起的紧张状态。慢性心理应激所造成的典型综合征是“神经血管性虚弱”。

第六节        心理应激的管理

1、   管理心理应激及其消极影响的策略主要有:

1)        消除压力源(紧张性环境要求);

2)        改变对环境要求的认知评价;

3)        改进应对方法和策略;

4)        做好时间管理;

5)        寻求并利用社会支持;

6)        身体应对策略;

7)        培育坚韧人格;

8)        必要时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

第五章     躯体疾病中的心理社会因素

1、   人类躯体性疾病的致病原因大体上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生物学因素,一类为心理社会因素。

2、   医学将人类的疾病分成两大类: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

第一节        心理生理疾病概述

u       心理生理疾病——又称心身疾病。狭义定义:即使不是完全,至少部分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疾病。广义定义:把心理生理疾病看做是心理因素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疾病和躯体功能障碍的总称。

心身障碍或心理生理障碍——指只有躯体功能障碍、没有器质性病理改变的情况。

u       心理生理疾病的判定标准:

1、   具有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症状;

2、   该躯体症状或者有明确的器质性病理改变,或者有已知的病理生理学变化为基础;

3、   不是神经症或精神病。

u       心理生理疾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有三种理论——生物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和心理生理学理论。

1、   生物学理论认为:心理生理疾病是由于个体身体器官或系统脆弱,或对心理应激刺激的过度反应所致。

特定反应理论认为:不同的人在对心理应激的反应方式上存在着个体差别,这种差别很可能是由遗传决定的。个体以自己特殊的方式对应激刺激做出反应,对应激刺激最为敏感的身体器官或系统便易于发生心理生理疾病。

2、   心理学理论包括:心理动力学理论和行为心理学理论。

1)    心理动力学理论:

a)      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冲突在疾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b)      心理动力学的心身疾病理论的代表人物有亚历山在和邓巴。

c)       亚历山大提出“冲突特异理论”,强调心理冲突在心理生理疾病中的作用。他认为,心理生理疾病的发病有三个要素:

                                            i.      未解决的心理冲突;

                                          ii.身体器官的脆弱易感倾向;

                                        iii.植物神经系统的过度活动性;

邓巴提出了“疾病的人格特异性理论”,认为人格类型同心理生理疾病有特异关系。一个人的人格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对心理应激刺激的反应的性质和强度,决定了他是否会因心理刺激而罹患心理生理疾病以及患何种心身疾病。

2)    行为心理学理论

a)      行为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类的某些心理生理疾病的获得有学习的成分,包括经典条件反射式的学习、操作条件作用式的学习和观察学习。

b)      行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米勒。他认为,人类的某些具有方向性改变(如血压升高或降低、腺体分泌能力的增强或减弱、肌肉的舒缩等)的疾病可以通过操作条件作用式的学习的方式而获得。

3、   心理生理学理论

从心理生理学的角度看,心理性、社会性和文化性应激原所引起的心理应激须通过心理生理反应作用于脆弱易感的身体器官方可最终造成疾病。

u       心理生理反应与心理应激状态下的人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类别有关系。

u       应激原的情绪反应分成两大类:

1、   情绪反应包括愤怒、焦虑和恐惧等;

2、   情绪反应包括忧郁、悲伤、失望和无助等,

u       应激原的行为反应的形式分成两类:

1、   行为反应同愤怒、虑和恐惧等情绪相联系;

2、   忧郁、悲伤、失望和无助的情绪。

第二节        几种心理生理疾病中的心理社会因素及其作用

疾病类型

与疾病有关的心理因素

心理治疗或干预措施

原发性高血压

1、放松疗法;2、生物反馈疗法;3、行为矫正;4、其他心理疗法(音乐疗法、环境疗法、运动疗法)

消化性溃疡

1、心理应激因素;2、人格因素;3、焦虑和抑郁情绪

1、支持性心理治疗;2、松驰训练、脱敏疗法、自生训练法;3、配合使用抗焦虑和抗抑郁药物。

冠心病

1、一般的心理支持疗法;2、A型行为的矫正:冠心病知识和A型行为知识教育;3、其它不良行为的矫正。

肥胖症

1、心理应激因素;2、社会文化评价;3、社会经济状况;4、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变化;5、人格因素

改变对肥胖的不正确认识与态度,改善情绪状态,提高对应激的应对能力,控制饮食量和增加体力活动量

糖尿病

1、情绪应激;2、生活事件;3、人格因素

1、支持性心理治疗;2、认知疗法;3、行为疗法

支气管哮喘

1、家庭关系;2、人格;3、情绪;4、条件反射

1、针对病人的心理反应进行;2、发病时给予安慰和情绪支持;3、给予病人安全感。

1、   A型行为(冠心病的主要致病因素)的典型表现:

1)        强烈的时间紧迫感、催促感;

2)        急躁、无耐心;

3)        醉心于工作,追求完美,为工作甘愿牺牲休息、娱乐、家庭生活和社会活动;

4)        争强好胜、雄心勃勃,经常将目标制定过高;

5)        对人常怀有敌意,有支配他人的倾向,若处于领导地位其行为常带有侵犯性;

6)        不能放松,总想找点事做,若不能“有利可图”地占用时间就只会引起内疚;

2、   B型行为者表现:做事从容不迫、耐心、稳重、现实、悠然自得、待人随和。

第三节        心理生理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的一般原则与方法

1、   心理生理疾病是多种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2、   心理卫生学和健康心理学应成为心理生理疾病预防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方法源泉。应激接种训练,行为的自我监测和自我控制,行为协议和反应代价法,放松训练、示范法和认知疗法等,都可被用来促使人们遵从医生的劝告和减轻应激,使预防措施得以实施。

3、   心理生理疾病的诊断:

1)        躯体诊断:需要对病人的身体异常的性质、类型、部位和严重程度等做出判断。在躯体诊断中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有些病人可能有许多躯体症状,而没有相应器官的组织损害。心理检查的常用方法是会谈法和心理测量。

2)        心理诊断:(1)病人的人格(或性格特点或类型);(2)当前的心理(情绪)状态;(3)影响疾病的心理社会因素(如生活或工作应激因素、心理冲突或挫折)

3)        社会功能情况的诊断:可以根据病人当前的工作和学习能力、人际交往与沟通的能力、操持家务的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并对照病前的情况,做出判断。

4、   心理和社会水平上的干预或治疗,主要有三个目标:

1)        努力帮助病人消除致病的心理社会因素,例如移除应激的来源,或增强病人的应对能力;

2)        努力矫正由应激原引起的生理反应,以减轻其对身体器官的冲击;

3)        设计适当的治疗方案以降低身体器官对心理生理反应的脆弱程度。

5、   心理生理疾病的治疗措施:

1改变环境;2精神药物治疗;3心理治疗。

6、   心理生理疾病病人的行为治疗主要采用两大类行为技术:

1)        自我调整技术:分为基于学习原则的行为技术(如放松术、认知行为矫正和应激接种训练等)和其他自我调整法,如静默、自生训练、自我催眠和气功、瑜珈等。

2)        生物反馈技术。

                                                

第六章          临床心理评估与诊断技术

第一节        临床心理评估的一般概念

1、   心理评估——运用多种手段从各个方面获得信息以对某一心理现象作全面、系统和深入的描述的过程。

2、   心理评估临床上的用途:

1)        单独或辅助做出心理诊断;

2)        指导制定心理干预措施,并用作干预效果的评价指标;              3科学研究。

3、   临床常用的心理评估手段:

1)        观察法;2会谈法;3心理测量法;4调查法;5实验室检查与躯体检查。

4、   临床心理评估——指临床心理师利用观察、会谈和心理测验等方法所获得的来访者信息,对来访者的心理现象作全面、系统和深入的客观描述的过程。

5、   临床心理评估的主要目的:

1)        对心理障碍或疾病做出诊断;

2)        全面了解来访者目前的机能以及在出现问题之前的机能,并根据其可利用的资源指导制定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防治措施;

3)        为估计心理障碍或疾病预后提供依据。

6、   临床心理评估的一般步骤:

1)     决定评估的内容              2确定评估的目标;         3选择作决策的标准;

4收集评估资料;                    5判断和决策;                6交流信息

第二节        临床会谈

1、   临床评估性会谈的类型:

1非结构式会谈;2结构式会谈;3半结构式会谈。

2、   会谈技巧:

1)        注意倾听的技巧;

2)        提问技巧;

3)        澄清技巧。

3、   心理状态检查主要包括的内容:

1)        外表和行为;

2)        思维过程和言语;

3)        心境和情感;

4)        知觉经验;

5)        认知功能。

第三节                 心理测验

 

1、   心理测验——是测量个体之间在心理上的个体差异的方法、技术。

2、   心理测验的种类:

1)        按测验材料性质分: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

2)        按施测方式分:团体测验和个体测验;

3)        按测验材料的意义是否肯定和回答有无限制分为:常规测验和投射测验;

4)        按测验目的和功能分:能力测验、人格测验、神经心理测验、临床评定量表和职业咨询测验等。

3、   标准化测验的基本要求如下:

1)        标准条件2信度;3效度;4常模。

4、   国内常用的智力测验:

1)        中国比内测验:1981年,吴天敏修订。是对一般能力的测量,适用于2~18岁,最佳适用年龄为6~14岁。量表的编制每岁为3个试题,共51个试题。

2)        中国韦氏儿童智力量表(C-WISC):1993年,湖南医科大学龚耀先修订,适用于6~16岁农村和城市儿童年使用。量表的文字部份称为:言语分量表(V),操作部分称为操作分量表(P)。分别计算出言语智商(VIQ)和操作智商(PIQ)。C-WISC包括11项分测验。

3)        中国联合型瑞文测验(CRT-C):1978年,李丹和王栋编制,分别编制出城市和农村儿童智商常模。CRT由六个单元构成,每个单元有12个测题,每个由一张抽象的图案或一系列无意义的图形构成一个图阵。CRT的最大优点是测验对象不受文化、民族和言限制。另一优点是可用于团体施测(一个班级)。

5、   人格测验的主要方法有:情境测验、问卷式测验和投射测验。

6、   问卷式测验——是以自我报告形式出现的自陈量表。

7、   国内应用广泛的人格问卷:

1)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有10个临床量表,4个效度量表。MMPI共有566个项目(陈述句),其中16个为重复项目。与临床量表有关者多集中在前399题。临床上,人们主要是通过对所有10个临床量表得分剖面图的评价来解释MMPI测量的结果。MMPI的优点是题目多,信度与效度高。

2)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发表于1975年,分儿童(7-15岁)、成人(16岁以上)。量表的题目分属于四个量表:内向-外向(E)、神经质(N)、精神质(P)和测谎(L),前三个量表代表EYSENCK人格理论中的三个维度。四个量表的题目混合编排,全部题目答完后,计算出各量表原始分,而后换算成T分(平均分为50,标准差为10)。L量表T分大于70者无效。P量表的T分值在56.7~61.5区间内外,E量表的T分值在38.5、38.5~43.3、43.4~56.6、56.7~61.5区间内外。N量表类推,亦分为5种类型:稳定型、偏稳定型、中间型、偏不稳定型和不稳定型。

N量表测评情绪的稳定性:高分为不稳定型,低分者为稳定型;

E量表测评性格内外向:高分表示外向,低分表示内向;

P量表测定精神质:极端高分者孤僻,低分者合群,适应性强;

L量表分除反映回答时说谎或自身掩饰外,也可能反映了被试者在社会纯朴性及幼稚程度。若因前者而致总分增高,则测验无效。

四个气质类型:抑郁质、粘液质、胆汁质、多血质。

3)    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16PF每种人格因素都含有10个以上测题,共187个题目,由受试者在“是”与“否”及“不一定”三者中选答。适用于初三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壮年和老年人,属团体测验。临床适用的有内外向、适应与焦虑、心理健康因素等。

4)  大五人格问卷(NEO-PI-R):该问卷适用于16岁以上的青少年和成人,量表包括五个维度: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责任感,每个维度又包含六个子维度。NEO-PI-R中每个维度的子维度包括8个项目,每个维度分量表包括48个项目,全量表总共240个题目。

修订的大五人格问卷(NEO-PI-R)包括自我报告和观察者报告两种形式,分为五个等级来记分。

8、   投射人格测验——是向受试者提供一些模糊的、无结构的刺激情境,让其在不受限制的条件下,自由做出反应。

9、   投射技术分为五大类:

1)        联想技术:墨迹测验、词的联想测验;

2)        构造法:主题统觉测验(TAT);

3)        表露法:画人测验、游戏测验、投射性玩偶剧、木偶和字迹分析等;

4)        完成法:句子完成测验和图片挫折测验;

5)        选排法;

10、              临床神经心理测验的分类:

1)        单个的测验:如格式塔测验,主要测查空间能力;

2)        成套测验:如HR神经心理成套测验(HRB),中国版本HRB(A)-RC包括6个分测验:范畴、触觉操作、音乐节律、词语声音知觉、手指敲击和连线测验;4种检查:握力、感知觉、失语甄别和侧性优势检查。

第四节        生理评估

1、   监测心血管功能:心电图ECG;

2、   测量肌肉的电活动水平:肌电描记器(EMG);

3、   人在感觉紧张时会出汗,会引起皮电(GSR)的变化,皮电是情绪反应的敏感指标。

4、   评估活脑的最早技术之一就是脑电图(EEG),EEG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以确定脑部是否存在疾病,比如癫痫、睡眠障碍、脑瘤。

5、   电脑断层扫描(CT或者CAT),用于确定精神分裂症患者和非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结构是否不同。

6、   另一个评估脑结构的成像技术就是核磁共振成像(MRI),现在出现了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

7、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扫描(PET)是另一种评估大脑功能异常的神经成像技术。

第五节        行为评估

 

1、   行为评估量表——就是提供有关问题行为的频率、强度和范围信息的清单。

第六节        临床常用评定量表

1、   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由90个反映常见心理症状的项目组成,从中分出9个症状因子,采用5级评分,但在计算总分时,应将所得总分减去90。

l         总分:将所有项目评分相加,即得到总分。

l         阳性项目数:大于或等于2(或1)的项目数。

l         因子分:将各因子的项目评分相加得因子粗分,再将因子粗分除以因子项目数,即得到因子分。

u         9个因子的定义及其含义如下:

1)            躯体化:主要反映主观的身体不舒适感受和焦虑的其他躯体表现;

2)            强迫症状:主要反映那些明知道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和行为;

3)            人际关系敏感:主要反映个人的不自在感和自卑感;

4)            抑郁:主要反映抑郁症状,包括有关死亡的思想和自杀观念。

5)            焦虑:主要反映焦虑症状;

6)            敌对:主要反映敌对的思想、情感或和行为;

7)            恐怖:主要反映恐怖症状;

8)            偏执:主要反映偏执性思维;

9)            精神病性:主要反映各式各样的急性精神分裂症症状。

10)         附加项,主要反映睡眠和饮食情况。

2、   抑郁自评量表(SDS),用于衡量抑郁状态的轻重程度及其在治疗中的变化。SDS由20个与抑郁症状有关的条目组成,反映了四种抑郁状态的特异症状:精神性-情感症状、躯体性障碍、精神运动性障碍和抑郁的心理障碍。受测者须根据个人当前或近一周内的实际情况作答。

SDS按4级评分,将所有项目得分相加,即得到总分,在计算出抑郁指数(抑郁指数等于总分/80),此指数的范围在0.25~1.0,指数越高,抑郁程度越严重。

3、   焦虑自评量表(SAS):4级评分,将所有项目得分相加,即得到总分。总分超过40分可考虑筛查阳性。

4、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由27个负性生活事件构成。评定期限为最近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年,分5级评定。此量表包括以下6个因子:人际关系因子、学习压力因子、受处罚因子、亲友与财产丧失因子、健康与适应问题因子、其他因子。

5、   应付方式问卷:包含62个条目。

6、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

7、   康奈乐医学指数(CMI)

第七节    心理障碍的诊断

 

1、   心理诊断虽然就其内涵来说仍然是通过个案法、会谈法、观察法、测验法、临床神经心理学检查等方法获取临床资料,而后通过资料的分析与综合,对来访者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智力水平以及个性特征等做出判断。

广义的心理诊断既涉及临床心理学中的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的诊断,也涉及临床精神病学的辅助诊断、疗效和预后评定问题。

狭义的心理诊断则是专指临床心理学中对各类心理紊乱的定性区分。

2、   美国心理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

DSM-Ⅳ的5个轴:

1)      临床障碍;

2)      人格障碍;

3)      躯体情况;

4)      心理社会和环境问题;

5)      全面功能评估。

在5个轴中,轴Ⅰ和轴Ⅱ是对障碍进行分类,包含了所有的心理诊断,后三个轴是对患者更完整的描述。

3、   国际疾病分类第十次修订版(ICD-10):是由世界卫生组织(WHO,1990)制定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

4、   中国心理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其诊断标准部分参考了ICD-10研究标准和美国的DSM-Ⅳ,尽量向ICD-10靠拢。CCMD-3的分类兼顾病因病理学分类和症状学分类。

第七章   心理干预

第一节   心理干预概述

1、 心理干预的概念:

从广义上来讲,心理干预是指引导人的心理和行为发生改变的各种专业活动。

      心理干预的分类:①根据干预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心理疗法(包括个体心理疗法和集体心理疗法等)和生物学方法(包括药物疗法、电痉挛疗法和精神外科疗法等)。②根据干预的目标、形式和过程的不同,可分为:健康促进、心理预防和心理治疗三种形式。

从狭义上来讲,心理干预就是心理治疗,即在良好的治疗关系基础上,由经过专业训练的治疗者运用心理治疗的有关理论和技术,对来访者进行帮助的过程,以消除或缓解来访者的问题或障碍,促进其人格向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

      心理干预的分类:①根据所依据的理论和使用技术的不同,可分为:心理分析疗法、行为疗法、人本—存在疗法和认知疗法等。②按照心理治疗进行的方式,可分为:个别心理治疗和集体心理治疗。③按照治疗疗程的长短,可分为:长程心理治疗和短程心理治疗。

2、 心理治疗的适应症:

①各种神经症性障碍。

②心身疾病。

③其他躯体疾病伴有各种心理问题的情况。

④应激相关障碍。

⑤人格障碍。

⑥精神分裂症。

⑦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

⑧其他。(包括非器质性睡眠障碍、进食障碍、性心理障碍等)

3、 各种心理疗法的共同因素包括:

①温暖和信赖的治疗关系。

②保证和支持。

③脱敏。

④理解或领悟。

⑤适应反应的强化和学习。

⑥宣泄。

第二节            心理干预的结果评估

1、 心理治疗结果评估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①对心理治疗进行结果评估,可以帮助临床心理学家们弄清楚众多心理治疗方法中哪一种的疗效最佳,也就是说,对于某种特殊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来说,哪种预防或治疗措施最有效。

②从职业道德的角度来说,临床心理学家们有责任和义务对来访者采用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且这种方法的疗效已经得到了对照研究的证实。心理治疗效果评估恰好能帮助临床心理学家们采用最有效的方法帮助来访者。

③对心理治疗的结果评估可以促进临床心理学的发展,并由此确定针对不同心理障碍的有效预防和治疗措施。

④对心理治疗的结果评估还可以为各种心理治疗方法的基础理论提供效度资料,促进基础理论的发展。

2、目前认为,必须采用多种来源的评定,才能对治疗结果做出科学评估。具体应包括:

①病人自己的报告。

②治疗者的判断与估计。

③受过训练的“盲法下的观察者”(指不知病人接受何种处理的人)对病人的观察结果。

④病人身边人的估计。

⑤专业人员的独立判断。

3、评定内容包括:

①有效性。

②治疗结果的持久性。治疗结果的持久性是指治疗效果能保持多长时间。

③治疗的效率。

④不良结果。

4、 心理治疗结果评估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个案研究、组间设计元分析法等。

5、 个案实验设计最常用的两种方法ABAB设计多基线设计。在A—B—A—B设计中,实验的次序是:基线阶段(A)—治疗阶段(B)—基线阶段(A)—治疗阶段(B)。

第三节   心理分析的理论观点和治疗技术

1、  潜意识理论是经典心理分析的最核心理论之一。

2、  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结构理论,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遵循“不可抗拒的”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是人格结构中最道德的部分,遵循道德原则。自我在本我、超我和现实之间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自我一方面要同时满足超我、本我和现实这三者的要求,又要抵御它们的过分要求。当本我和超我威胁到自我的控制的时候,一个人便会感到焦虑。自我被削弱,自我的能量被耗竭,是许多心理障碍的根源。

3、  心理分析理论家认为,防御机制的极端的和毫无变通的应用不仅会妨碍个体准确地考察现实和从根本上解决所面对的问题,而且会成为心理障碍的一个根源和表现形式。

4、 按照出现的先后和同心理障碍的联系,防御机制被分成四类:

①精神病性防御机制。包括否认、曲解和投射等。

②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包括倒退、幻想和内向投射等。

③神经症性防御机制。包括合理化、抵消、反向形成、隔离和转移等机制。

④成熟的防御机制。包括升华、幽默和理智化等。

5、 弗洛伊德将性本能所具有的这种内在力量称作“力比多”。性心理发展也称心理—性发展,包括五个发展的过程:

①口欲区(0岁—1岁)

②肛欲区(1岁—3岁)

③前生殖器期(性蕾期)(3岁—5、6岁):在这个时期男孩会出现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女孩会出现爱莉克拉情结(恋父情结)
④潜伏期(6岁—11、12岁)

⑤生殖器期(12、13岁—17、18岁)

6、 心理分析的治疗技术:

①自由联想:治疗者坚持让病人说出心中所想的事情,不要琢磨,甚至说出他们认为是不真实的,可能伤害治疗者的或者他们所爱的人的内容。这种方式被称为自由联想。

②梦的解析:弗洛伊德将梦的内容分为两个水平:梦的显意和梦的隐意。
③阻抗:阻抗是病人抵制治疗过程的各种力量,主要包括:安于现状;害怕引起良心上         的过分谴责;不肯放弃那些形成心理疾病的幼稚的冲动。
④移情:移情是指在心理分析过程中,病人对治疗者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情感,是病人将     自己过去对生活中某些重要人物的情感转移到治疗者身上的过程。

⑤解释:解释的目的是让病人正视他所回避的东西或尚未意识到的东西,使无意识之中的内容变成意识的。

第四节   行为治疗的理论观点和治疗技术

1、 人出生后获得新行为(包括适应不良行为)的基本的学习方式经典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观察学习。经典性条件反射是由巴甫洛夫提出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是由斯金纳提出的;观察学习是由班杜拉提出的。

2、 基本的学习规律:

①强化

A、在经典条件反射中,强化物出现于欲增强的反应之前;而在操作条件反射中,强化物出现于被增强的反应之后。

B、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将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指通过提供当事人所欢迎的事物或奖赏(正性强化物)来增强行为或反应的过程。负强化是指通过移除个体希望避开的刺激来增强某一行为或反应的过程。负强化的过程又称作“回避学习”。

C、强化可分为连续强化和间断强化。

②惩罚

A、惩罚也有正负之分。正惩罚是指通过提供当事人希望获得的结果来减少一种行为的强度或频率的过程。负惩罚是指通过提供当事人希望避免的结果来减少某一行为的强度与频率的过程。

B、 在区分是正负强化,还是正负惩罚时,可以采取以下步骤:第一步,确认靶行为与靶结果;第二步,确定靶行为被增加了(强化)还是减少了(惩罚);第三步,确定这一变化的影响是获得靶结果(正的)还是避免靶结果(负的)。

③消退   通过终止条件作用而消除其所造成的反应的过程,称作消退。

④泛化与分化

A、泛化指条件反应由条件刺激物自然地转向类似刺激物的现象。

B、 分化是指将某反应只限于针对某一特殊刺激物的现象。

⑤习惯化  通过反复地暴露于某一刺激物以减少对该刺激物的反应频率与强度的过程,称作习惯化。

3、 行为治疗的常用技术:

①放松训练:放松训练对紧张、焦虑不安、愤怒等情绪具有较好的调节作用,主要包括渐进放松术、想象放松术和深呼吸法。渐进放松术是最常用的一种放松方法。放松的顺序一般是从手臂部→头部→躯干部→腿部。

②系统脱敏法:系统脱敏法适用于焦虑或恐怖症。

③模仿学习:

④角色扮演:

⑤决断训练:决断训练又称肯定性训练和自信训练。决断训练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A、确认需要进行决断训练的问题;B、提高来访者进行决断训练的动机;C、定义适当的行为;D、决断行为的训练阶段。

⑥塑造:塑造是利用强化的原理,矫正人的行为。

第五节   人本—存在主义治疗的理论观点和治疗方法

1、人本主义、存在主义和经验性心理治疗模式的发展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是罗杰斯

2、 人本—存在主义二者共同的一些基本理论(大多数人本—存在主义心理学家赞同下述观点):

①采用现象学方法:心理学家必须进入当事人的内心世界,这是了解一个人的唯一可靠的方法,这种探讨人的心理的方法,便称作现象学方法。

②强调个体的独特性:

③重视人的潜能:每个人既有自己的长处,又有短处或局限,每个人都有能力改变自己,有潜力变成自己理想中的人,因此每个人都值得受到别人的积极关心、接纳与尊重。

④强调自由与责任:

 

3、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与其他动物的最主要区别是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或内驱力。当一个人的自我实现的内驱力受阻、自我实现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一个人便可能会产生心理障碍。造成自我实现的内驱力受阻碍的原因有:①由于个人的行为同其真实的自我之间不协调一致(罗杰斯的观点);②由于个人的基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马斯洛的观点)。

4、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有自我指导的能力。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目的不仅仅是帮助那些心理上受到伤害或心理有障碍的人,而且应当帮助那些心理功能正常或适应良好的人过上更加丰富多彩、富有意义的生活。

5、 人本—存在主义心理学的最大贡献是为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原则和有价值的看法,包括:

①真诚、共情、积极关注来访者。

②对人性的积极看法,如相信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来访者有能力自己改变自己。

③将关注的重点放到当前而不是遥远的过去,更多地关心来访者的心理成长而不仅仅是治疗心理障碍和调适。

④将来访者视作一个整体,强调整体性,而不仅仅是他的心理障碍。

6、 罗杰斯指出,治疗者的主观态度可以被理解为是以人为中心疗法的主要技术,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

①共情:

②真诚: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A、从角色中解放出来;B、自发性的交流;C、非防御的态度;D、一致性;E、自我暴露;

③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第六节   认知治疗的理论观点和治疗技术

1、 合理情绪治疗对人性的看法(埃利斯的对人的本性的看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人既可以是有理性的、合理的,也可以是无理性的、不合理的,当人们按照理性去思维、去行动时,他们就会是愉快的,富有竞争精神以及行有成效的人。

②情绪是伴随着人们的思维而产生的,情绪上或心理上的困扰是由不合理的、不合逻辑的思维所造成的。

③人同时具有生物学的和社会学的倾向性,倾向于存在有理性的合理思维和无理性的不合理思维。即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的思维与信念。

④人是有语言的动物,思维借助于语言而进行。不断地用内化语言重复某种不合理的信念就会导致无法排解的情绪困扰。

⑤情绪困扰的持续是由于那些内化语言持续的结果。

2、  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

 

3、不合理信念的特征(埃利斯经过归纳研究,总结出了不合理信念的几个特征)

①绝对化要求。

②过分概括化。这是一种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

③糟糕至极。

 

4、合理情绪治疗的基本步骤:

①向来访者指出其信念是不合理的,帮他们搞清楚为什么会这样,怎么就变成现在这样了,讲清楚不合理的信念与他们的情绪困扰之间的关系。

②向来访者指出,他们的情绪困扰之所以延续至今,是由于他们自身所存在的不合理信念所导致的。

③通过使用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方法为主的治疗技术,帮助来访者认清自己信念中的不合理性,进而放弃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帮助来访者产生某种认知层面的改变。这是治疗中最重要的一环。

④不仅要帮助来访者认清并放弃某些特定的不合理信念,而且要从改变他们常见的不合理信念入手,帮助他们学会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以避免重做不合理信念的牺牲品。

5、合理情绪疗法的技术:

①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方法:

  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几个具体问题:A、找到不合理信念;B、苏格拉底式积极提问;C、辩论的具体方法(按提问形式分类,可以分为质疑式和夸张式两种)。

②合理情绪想象技术:

   合理情绪想象技术的主要步骤如下:A、使来访者在想象中进入他产生过不适当的情绪反应或自感最受不了的情境之中,体验在这种情境下的强烈的情绪反应;B、帮助来访者改变这种不适当的情绪反应并体验适度的情绪;C、停止想象,让对方讲述他是怎么想的,就使自己的情绪发生了变化的。此时治疗者要强化来访者的新的合理的信念,纠正某些不合理的信念,补充其他有关的合理信念。

③认知家庭作业:

第八章   几种常见心理障碍的心理病理机制与心理干预策略

第一节   抑郁症

1、抑郁症——是一组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症。抑郁症可以是原发的,也可以是继发的。它可以以明显的方式表现出来,也可能是隐匿性的。

2、心理病理机制的概念:

①狭义上来讲,是指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一种心理障碍形成原因的解释;

②广义上来讲,则可以指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在一种心理障碍的形成方面的作用;

3、  早期的心理动力学家认为,抑郁症是童年期的丧失被重新激活所致。

4、心理动力学家提出了许多理论,这些理论的基本点在于:

①抑郁症源于患者婴儿期的某些欠缺,尤其是父母的丧失和潜在的丧失;

②某些事件(如离婚、失业)可再度激活这些最初的创伤,不论促发时间是什么,人们都重新陷入婴儿期的灾难之中;

③这种倒退的一种最主要结果是失望感和无助感,这是婴儿式的、对伤害的无能为力的反映;

④许多理论家不再认为愤怒内化是抑郁症的中心,认为对内投物(被内化之爱物)的矛盾态度是抑郁症情绪困扰的基础;

⑤自尊的丧失是抑郁症的原发特征;

5、行为心理学观点:

①消退假说:许多行为主义学家认为,抑郁症是消退的结果。也就是说,一旦某行为得不到强化,人们就停止该行为,便会变得不活动或退缩等,这便是抑郁。

②令人反感的社交行为;

6、人本—存在主义观点:

①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抑郁症是丧失无条件积极关注的结果,从而造成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不一致,抑郁病人常常有内疚和负罪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没能发挥自己的潜能。

②存在主义心理学认为,如果一个人不能完满和真实的生活,他便可能产生空虚或不真实感,对这种感受的反应便是抑郁。

 

7、 认知观点:

①     习得性无助与消极归因方式

归因假设:如果一个人将负性事件归因为自身的、整体的和持久的原因,而将正性事件归因为他人的、局部的和暂时的原因,那么他便很可能变得无望,进而患上抑郁症。

②消极的自我图式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关于自身、周围世界及未来的认知模式,这个模式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情绪和行为。如果一个人的自我图式存在负性偏差,倾向于将自我看成“失败者”,那么他便成为抑郁症的易感者。

8、  社会文化观点:社会文化理论家强调社会文化和经济因素在抑郁症发病中的作用,他们的研究发现,在相对传统的社会群体中,抑郁症的发病率相对较低。

9、生物学观点:家系调查表明,抑郁症患者的一级家属比其他人更容易患抑郁症。

10、抑郁症的治疗方法较多,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①要对病人进行全面准确地评估。

②要确定选择具体的治疗方案,先确定是否需要生物学治疗。

③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11、抑郁症的心理干预策略:

①心理治疗:包括A、心理动力学治疗;B、行为疗法;C、人本—存在主义治疗;D、认知疗法(认知治疗一般包括两个阶段:减轻症状阶段和图式聚焦阶段);E、人际心理治疗(人际心理治疗简称IPT,是一种短程个别治疗。IPT强调对病人目前存在的人际交往问题的治疗,治疗目标是要帮助病人恢复到早先的功能水平和改善社会功能。IPT分为三个阶段:1、早期阶段;2、中间阶段;3、结束阶段;)

②生物学疗法:主要包括药物疗法和电痉挛疗法。

12、学习如何进行个案分析:(P181—183)

第二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

1、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指由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心理障碍。

2、创伤性事件(战争、被强暴、目睹他人惨死、严重事故等)是PTSD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3、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病理机制:

①心理学观点:包括A、行为理论(采用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结合的双因素理论解释PTSD症状。经典条件反射理论被用来解释那些有创伤经历的个体后来的高水平的痛苦和恐惧。)B、认知理论。

②生物学观点:早期的精神创伤可能导致个体发生神经生物学改变。

4、 创伤后应激障碍恢复期的五个阶段:

①紧急期或呐喊期;

②情感麻木和否定期;

③重复侵入期;

④反应转折期;

⑤整合期;

5、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干预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治疗时机的选择;

②治疗师的治疗态度;

③治疗形式的选择;PTSD的治疗形式主要包括团体治疗和个别治疗。

 

6、 创伤后应激障碍个别治疗中常用的两种方法:

①认知加工治疗(CPT):

A、认知加工治疗(CPT)是专门用来处理遭到性攻击的PTSD受害者症状的治疗。CPT的理论基础是PTSD信息加工模型,共包括12次结构化治疗,它同时包含了暴露治疗的主要成分和认知治疗的主要成分。

B、 在PTSD治疗中,CPT中的暴露治疗都是想象暴露,一般会连续进行两次治疗。让病人充分地想象和回想所有的事件,并加上他们和创伤性事件有关的想法和感觉。

②眼动脱敏和再加工:

7、  学习如何进行个案分析:(P187—189)

第三节   神经症

1、神经症包括恐惧症焦虑症强迫症躯体形式障碍神经衰弱和其他。

2、神经症性障碍的心理病理机制:

①心理学观点:

A、心理动力学观点:弗洛伊德认为,神经症是本我欲望与超我和自我之间在潜意识领域冲突的结果,本能的欲望由于某种原因未能得到满足,便被压抑在潜意识中。弗洛伊德认为焦虑是神经症的核心主题,他通过精神分析,使神经症的症状还原到被压抑的内心冲突状态,然后再使其转入意识状态。

B、 行为心理学观点:行为主义心理学派认为,,人的行为源于外界的刺激,都是后天学习与环境决定的结果,都是通过条件反射习得的。

C、 人本—存在主义观点: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神经症是自我潜能遭到压抑、发生歪曲的外在表现;存在主义理论家强调,人有追求真实性的内驱力,焦虑来自真实的自我和虚假的自我之间的分离的意识。

D、认知观点:认知心理学强调,情绪与行动的发生一定要通过认知的中介作用。在情绪障碍中,认知歪曲是原发的,情绪障碍是继发的。

E、 森田的神经质理论:森田疗法的主要原理在于采用“顺应自然”的方法。

②生物学观点:

4、 神经症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的联合应用。神经症的心理治疗可以采用多种理论和方法,包括心理动力学疗法、人本—存在疗法、行为治疗和认知疗法等。治疗不仅可以缓解症状、加速治愈过程,而且能帮助患者学会新的应付策略和解决未来问题的方法。

5、神经症的心理干预策略:

①心理治疗:

A、心理动力学疗法:心理动力学治疗的一个目标是将自我从精心的防御工作中解放出来,因为防御工作垄断并且耗竭了神经症患者的自我,使自我不能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解放自我的手段是将自我消耗能量、努力加以压抑的潜意识材料暴露出来。为达此目的,心理动力学家主张采用自由联想、梦释、错误分析和解释等心理分析技术。

B、行为疗法:行为治疗家经常采用的行为技术包括系统脱敏疗法、冲击疗法、示范法、放松疗法和生物反馈疗法等。

C、人本—存在疗法:存在主义治疗家不太关心病人的症状,而将自己治疗工作的重点放在恢复病人的完整感和自由上。

D、认知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对于神经症的治疗效果好于心理动力学疗法和药物疗法。

②药物治疗:抗焦虑药和某些抗抑郁药是神经症药物治疗中的常用药物。

6、学习如何进行个案分析(P193—194)

第九章   普通医学病人的心理问题与心理干预

第一节   普通医学的病人的一般心理变化

1、病人中常见的情绪反应:

①焦虑与恐惧反应;

②愤怒反应;

③抑郁反应;

2、人格具有稳定性的特点,然而“稳定”是相对的,在患病条件下,一个人的人格也可发生一些变化。

3、人格的变化:

①表现于心理活动过程中的人格变化:一个人的人格对其心理活动有重要影响;反过来,从对心理过程特点的分析中,可以揭示一个人的人格特征。一些人患病后变得过分依赖或易激惹;另一些病人提出过分的要求或要求过多,明知无用也要求医生或家属去做某些事以求心理安慰。

②自我概念的变化:

第二节   不同病程中病人的心理反应

1、影响求医行为的因素(影响有病痛的人求医的因素主要有)

①对症状(病痛)的认识评价;

②医疗服务的特点;

③害羞、害怕与迷信观念;

④社会经济状况;

2、与住院有关的心理反应(住院病人的不良心理反应同下述三方面的因素有关):

①医院环境;

②疾病;

③特殊检查与治疗;

3、为减少住院病人的不良心理反应,临床心理师可以指导医护人员帮助病人尽快熟悉医院的自然环境和相关人员,鼓励病人采用适当的应对方式处理各种挑战,向病人提供所需的信息和情绪支持,消除误解和错误信念,并为接受特殊检查和治疗的病人做好心理准备。

4、在药物治疗中,影响心理效应的主要因素有:

①医生在病人心目中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②医患关系的性质与医疗环境的特点;

③病人的人格特点,社会文化背景,期望、情绪和疾病的性质。

④药品的剂型、包装、产地与生产厂家以及价格等。

5、 康复期病人的心理变化

①康复期病人的心理变化及其影响:有些病人由于不能适应由慢性疾病所带来的变化,心理社会功能均可受到显著的影响。在这些病人中常可以见到焦虑、抑郁、愤怒、敌意、哀怨和自怜情绪,他们的认知功能、意志乃至人格等也可发生变化。

②遵从医嘱问题:A、病人不遵从医嘱的原因:病人不遵从医嘱既有病人的原因,也有医生的责任;B、提高病人对于医嘱的遵从率的方法:

 

第三节   几类病人的特殊心理问题

1、 癌症病人常见的心理变化:

①医疗接触期病人的心理变化:

得知患有癌症后的心理反应其心理反应历程可大致分为四个期

  A、休克—恐惧期;

  B、否认—怀疑期;

  C、愤怒—沮丧期;

  D、接受—适应期;

③治疗阶段病人的心理变化:

2、 癌症病人心理问题的干预:

①告知癌症诊断的原则:

②纠正错误认识:

③引导病人采用自我防御机制:

④情绪支持:

⑤其他:手术、化疗和放疗前为病人做好心理准备和必要的物质准备。

3、 手术病人术前的心理反应(常见的心理反应可概括如下):

①情绪反应:最常见的情绪反应是焦虑和恐惧。病人一怕手术和麻醉有危险,使自己丧生;二怕手术引起的疼痛、痛苦与不适;三怕手术会留下后遗症,使自己丧失工作和生活能力。

②自我防御反应:

③期望:

④心理冲突:

4、 手术病人的心理准备(心理准备的主要方法有):提供有关信息,示范,脱敏,行为应对方法训练,提供情绪支持,认知矫正,分心,催眠。

 

5、 ICU综合症——这种特殊环境,加之伤病和治疗的影响,可使病人进入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从而引起认知缺陷(包括定向障碍、记忆和判断力受损,不能集中注意力等)和情绪波动等。这种意识状态有时很像急性精神病状态,因为它可引起妄想和幻觉。病人可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包括焦虑、恐惧和抑郁等,也可产生冲动行为。病人可能不服从治疗,从而病情加重。这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和情绪反应,被称之为“ICU综合症”。

6、 预防、减轻或消除ICU综合症的方法:

①尽可能在病人进入ICU前做好心理准备;

②尽可能改变ICU的环境结构和所用药物;

③引导病人适当地采用防御机制;

④重视同病人的心理沟通,重视ICU的非技术或心理问题;

⑤预防ICU依赖症;

7Levy1992)将透析治疗病人的心理反应分成四期:

①悲观、绝望期;

②蜜月期;

③沮丧、平衡期;

④适应期;

8、终末期病人的心理反应(分成五个阶段):

①否认阶段;

②愤怒阶段;

③交易阶段;

④抑郁阶段;

⑤接受阶段;

9、终末期病人的心理照料:

  ①终末期病人照料的重点不是挽救生命,而是为病人减轻痛苦和送终。这既是此期病人医疗工作的主要目标,又是一个人道主义课题。终末期照料或临终关怀的核心是心理上的,而不仅是躯体上的;终末期照料应当有临床心理师的积极指导与参与。

②终末期病人最怕疼痛和痛苦,而疼痛和痛苦又往往是造成病人许多负面反应的根源。因此应当使用有效剂量的麻醉药物,并且于疼痛发作前就使用。

③为了防止和减少病人的孤独感,消除病人对孤单死去和被抛弃的担忧,医护人员应增加同病人在一起逗留的时间。

④医护人员应在临床心理师的具体指导下,依病人的具体情况向病人提供必要的保证与情绪支持,多鼓励家属陪伴病人。

⑤对处于终末期的病人,是否应将疾病真情如实相告,目前国内外有两种主张:一是主张告诉病人;二是不主张告诉病人;总之,处于终末期的病人,是否应真情相告,应根据病人的情况作出抉择。

第十章   心理障碍的预防

第一节   社会预防措施

1、“三级预防”模式的主要内容包括:在社区中减少精神疾病的发生(一级预防);对现症病人早期发现、早期干预、缩短病程、减少复发(二级预防);做好精神病人的社会安排,施行有针对性的康复措施,以减少因精神疾病所致的功能残疾(三级预防)。

2、一级预防即病因预防,主要是通过消除或减少病因或致病因素来预防或减少心理障碍的发生。初级预防是真正的预防。这是最积极、最主动的预防措施。

 

3、二级预防的重点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并争取疾病缓解后有良好的预后,防止复发。二级预防是心理障碍防治工作中极为重要的环节,也成为心理障碍社会预防的第二道防线。

4、三级预防的主要目标是做好心理障碍患者的康复工作,减少其能力丧失,延缓疾病恶化的进程,减轻病人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兔帅兔的角落 http://u16092337.xici.net)

2008年4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临床心理学(课程代码5622)

一、             单项选择(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作为科学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临床心理学开端于(  B  )

A、19世纪中叶      B、19世纪末       C、20世纪20年代        D、20世纪中叶

2.就因果关系推论的效度而言(  B  )

A、前实验研究高于准实验研究,而准实验研究又高于真实验研究 

B、准实验研究高于前实验研究,而真实验研究又高于准实验研究  

C、前实验研究高于准实验研究,而准实验研究又低于真实验研究     

D、准实验研究高于前实验研究,而真实验研究又低于前实验研究

3.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的人际关系因素是(  B  )

A、伙伴关系      B、亲子关系   C、师生关系      D、同学关系

4.塞里将严重威胁内稳态的任何动因的影响称为(  C  )

A、应急          B、压力       C、应激          D、应力

5.以”时间紧迫感、急躁、争强好胜、怀有敌意”等为特点的性格称为(  D  )

A、D型性格      B、C型性格   C、B型性格           D、A型性格

6.中国韦氏儿童智力量表中不包含的分测验是(  D  )

A、填空          B、算术       C、编码               D、推理

7.按照心理动力学观点,产生抑郁症的最重要的原因是(  C  )

A.童年期行为没有得到强化     B、丧失了积极关注   

C、童年期的丧失被重新激活     D、消极的归因方式

8.按照1到5记分,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阳性项目数的准确计分值为(  C  )

A、小于或等于2    B、小于或等于3   C、大于或等于2   D、大于或等于3

9.弗洛伊德认为,神经症的核心主题是(  D  )

A、行为           B、恐惧          C、认知           D、焦虑

10.在A-B-A-B设计中,实验的次序是(  A  )

A、基线阶段-治疗阶段-基线阶段-治疗阶段  

B、基线阶段-治疗阶段-治疗阶段-基线阶段  

C、治疗阶段-基线阶段-治疗阶段-基线阶段  

D、治疗阶段-基线阶段-基线阶段-治疗阶段

11、埃利斯经过归纳研究总结出不合理信念的几个特征,不包括(  C  )

A、糟糕至极   B、绝对化要求   C、注定会孤独   D、过分概括化

12.人本-存在主义治疗的基本理论(主张)不包括(  B  )

A、采用现象学方法    B、强调个体的共性   C、重视人的潜能   D、强调自由与责任

13.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为工作重点的预防是(  C  )

A、初级预防          B、一级预防         C、二级预防       D、三级预防

14.危重病人最重要最优先的需要是(  A  )

A、安全的需要   B、尊重的需要   C、归属的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15.对于终末期病人,医护人员与病人家属的共同的情绪反应是(  C  )

A、焦虑    B、惊慌   C、悲哀   D、愤怒

二、多项选择题(5小题,每题2分,共10分)

16.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干预应注意(ACD

A、治疗时机选择      B、心理师的派别        C、治疗形式选择          D、心理师的态度          E、心理师的性别

17.关于移情,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BCDE

A、移情是治疗者对病人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情感

B、移情是病人将自己过去对生活中某些重要人物的情感转移到治疗者身上的过程

C、对移情的分析是将潜意识意识化和解决潜意识冲突的最有力的技巧

D、强烈的移情可以被病人当作“防御”的手段,用以避免想到形成症状的冲突

E、移情提供了一个理解和修通病人早年重要生活经历的机会

18、对手术病人的情绪支持与行为应对训练的目的有(ABC

A、减轻病人的焦虑            B、减轻病人的恐惧             C、克服治疗中的挫折与痛苦             D、自我催眠              E、示范与脱敏

19、应激的生理反应强度和类型取决于(ABCDE

A、应激源的性质       B、应激源的强度         C、当事人的健康状况       D、当事人的体质状况              E、环境因素

20、临床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目的有(BCE

A、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                 B、对行为进行描述

C、检验变量之间关系                   D、探讨心理咨询技巧

E、估计总体参数

三、填空题(7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21.消化性溃疡发病的心理因素主要涉及     心理应激      人格因素   以及焦虑和抑郁情绪。

22.预防高血压的心理措施包括   注意调节情绪    、减少工作和生活应激、矫正不健康行为、培养健全的人格等。

23.康奈儿医学指数用于筛查心理障碍、评价健康指标和  采集标准病史 

24.人出生后获得新行为(包括适应不良行为)的基本学习方式包括经典性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                观察学习        

25.心理治疗结果评估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个案研究、组间设计和  元分析法  

26.对于特定病人,为了提高疗效,医生往往利用自己在治疗过程中的    特殊地位    

病人的     期待心理      来扩大心理效应。

27.   1896    年,Witmer 在宾西法尼亚大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间心理诊所,并首先应用“临床心理学”术语,标志着临床心理学学科的正式诞生。

四、判断题(5小题,每题2分,共10分,正确括号内划)

28、中国韦氏儿童智力表主要适用于3-14的农村和城市儿童使用。(×

改正:“3-14岁”改为“6-16”岁。(1岁)

29、在操作条件反射中,反应的后果决定了该反应再次发生的可能性。(

30、抑郁症是一种以联想困难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改正:“联想困难”改为“心境低落”。(1岁)

31、在各类心理变化中,认知功能变化是多数普通医学病人在患病过程中所体验到的最重要、最常见的心理变化。(×

改正:“认知功能变化”改为“情绪变化”。(1岁)

32、心理障碍的二级预防的主要目标是做好心理障碍患者的康复工作。(×

改正:“二级预防”改为“三级预防”。(1岁)

五、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33、简述临床心理师的具体工作任务。

答:

1)运用心理测量、会谈、行为观察和实验室检查等技术,评估和诊断心理健康问题;(1分)

2)通过各种心理治疗形式来处理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1分)

3)参与同心理因素有关的躯体疾病(心身疾病)的预防和治疗;(1分)

4)制订心理健康问题和心身问题的预防方案,努力帮助人们增进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提高社会功能;(1分)

5)开展研究工作,以便更好地理解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问题的性质、原因和发病机制,改进心理评估和诊断的方法,评价新的治疗和预防方法的效果。(1分)

34、简述心理治疗的主要分类。

答:

根据所依据的理论和使用技术的不同,心理治疗可分为心理分析疗法、行为疗法、人本-存在主义疗法和认知疗法等(2分)

按照心理治疗进行的方式,可分为个别心理治疗、夫妻治疗、家庭治疗、集体心理治疗等(2分);

按照进行时间的长短,可分为长程心理治疗和短程心理治疗等(1分)

35、判断心理生理疾病的标准是什么?

答:(1)具有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症状;(1分)

2)该躯体症状或者有明确的器质性病理改变(1分),或者有已知的病理生理学变化为基础(1分);

3)不是神经症或精神病(2分)

36、简要说明相关研究的价值和局限性。

答:相关研究的价值:

1)可考察一系列变量之间的相互关联的程度和方向,并可以从一个或几个已知变量预测另一变量;(1分)

2)不要求对变量实施操控,也不要求随机分派受试者;(1分)

3)可帮助研究者初步了解可能造成心理障碍的变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病因假设;(1分)

4)可为许多心理评估方法的评价奠定基础。(1分)

局限性:相关研究难以确定变量间存在因果关系;即使假定两个变量间有因果关系,仅凭相关研究往往也难以断定哪个为因,哪个为果。(1分)

37、“ICU综合征”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答:

1)认知缺陷:具体表现为定向障碍、记忆力和判断力受损、注意力分散等;(2分)

2)情绪波动:出现焦虑、恐惧和抑郁等症状,可产生冲动行为;(2分)

3)反应强烈的病人可能不服从治疗而病情加重。(1分)

六、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8、试述拉扎勒斯的心理应激的评价模型。

答:(1)拉扎勒斯提出评价可以分为初级评价和次级评价;(1分)

2)初级评价是指涉及所遭遇到的问题或情境对个人的意义的判断;(1分),包括无关评价、好事评价和应激性评价三种结论(1分)

3)不同结论产生三中结果,即:无关评价不产生应激;好事评价一般不产生应激,即便发生也多伴有积极情绪;应激性评价大多会产生应激;(1分)

4)应激性评价结论分为三类:丧失-伤害评价,威胁评价和挑战评价(1分);它们所产生的应激强度不同,丧失-伤害评价和威胁评价易引发消极情绪,挑战评价对健康的消极影响较小(1分)

5)次级评价是对个人的应对资源与应激情境的要求间的匹配程度作出判断(1分),决定了不同应激情境下的应对方式(1分)

6)总结:事件经过初级评价是对个人至关重要的,再经过次级评价,若当事人认为无法有效应对,会引发心理应激反应(1分),若当事人次级评价后认为能有效应对时,就不会引起应激反应,或只引起较轻的反应(1分)

39、论述归因风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答:

1)归因指观察者对他人的行动过程或自己行为过程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1分)

2)归因风格指个体对事件发生的原因习惯上倾向于做出怎样的解释;(1分)

3)归因风格一旦形成,就会对个人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社会认知、人际关系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2分)

4)归因风格不同,造成个体对外部环境和自身认识的不同,导致不同的心理健康状态;(1分)

5)归因风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体现在四个维度上;内在-外在、稳定-不稳定、整体-局部、可控制-不可控制

6)一个人习惯与将失败归因于内在的、稳定的、整体的因素,把成功归因于外在的、不稳定的、局部的因素,就会产生失败和无助感,进而导致抑郁。(1分)

七、案例分析题(1题,10分)

 

40.一般资料:来访者,男性,38岁,某外企公司高级经理。

案例介绍:五年前来访者乘飞机到某国出差,发生坠机事故,同机死伤80余人,来访者较幸运,多处骨折,脾脏破裂,住院治疗半年,伤愈后上班。但来访者从此不由自主地想起当时的情景,并伴有心慌、发抖、胸闷、憋气、出冷汗等。认为自己必须摆脱事故的影响,但就是难以摆脱,自己非常痛苦。几年来睡眠差,往往被噩梦惊醒。身为高级经理,需要经常出差,但自从出事后一直不敢乘飞机,一想起飞机,眼前就出现当年的情景,为此回绝去国外,在国内出差时只能乘火车或汽车。因拒绝去国外培训,实际上已经影响了工作,受到批评。为此不惜放弃美好前景调动工作,但到新单位后仍摆脱不了,甚至不愿与人交往,经常找理由不参加公司或亲朋好友的聚会,连春节都没回老家看父母。为此无法安心工作,也没心思照顾妻子孩子,痛苦不已。几年来情绪低落,心情不好,甚至想轻生,但却下不了决心,主动前来咨询。

临床心理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来访者性格较内向,能力很强,做事严谨,人际关系良好,工作勤奋努力,五年前遭坠机事故。

(1)       对该案例的来访者进行心理评估,需选用何种量表?请说明理由。(4分)

答:(1)对该来访者可以选用的心理测验包括:

SCL-90:用来了解其躯体症状情况,并做量化评估;

SASHAMA:用来了解其焦虑情绪,并做量化评估;

EPQ16PF:用来了解其人格特征;

MMPI:用来了解病理人格特征;

(2)       对该来访者进行心理干预的策略与方法有哪些?(6分)

答: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其中心理治疗包括:

①认知加工治疗,这是专门针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受害者症状的治疗方法,理论基础是信息加工模型。一个潜在假设是症状来自于新的信息和旧的认知图式之间的冲突,治疗的重点在于识别和调整“停滞点”

②眼动脱敏和再加工,包括眼动脱敏,暴露和认知的成分,通过促进创伤事件的信息加工过程,促进创伤相关的负性认知重构。一般包括8个治疗阶段。

临床心理学试题分析

08

总计

单选

1

1

1

1

1

2

3

2

2

1

15

多选

 

2

 

2

 

 

2

2

2

 

10

填空

1

 

 

 

3

1

3

 

2

 

10

判断

 

 

 

 

 

2

2

2

2

2

10

简答

5

5

 

 

5

 

5

 

5

 

 

论述

 

 

10

10

 

 

 

 

 

 

 

案例

 

 

 

 

 

5

 

5

 

 

 

总计

7

8

11

13

9

10

15

11

13

3

100

晕,除了第十章,其他基本都分配很平均

最最最重点的就是第七、九章了。因为各个题型都有。次重是第四、六、八章。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67692062/article/details/130093200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