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裔射日


后裔射日
2010年07月27日
  后羿射日神话中的潜在含义与现代意义??中国民族文学网
  羿射十日成为我们民族信奉的神话,不是偶然的,它有其坚实的文化基础。中华民族在其适应环境、创建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文化精神。这种文化精神,既讲究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又注重天人合一,德化天下,坚持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民族精神。具体到我们探讨的主题,这种精神一方面体现在后羿神话除害救灾,与天奋斗,刚健有为,一往无前的精神之中;一方面又体现在寻求以积极的态度实现自然界和谐发展的中国传统射礼礼制中。
  据史书记载,中国自黄帝时代起即有射礼的礼制,商代也有武丁射天、射阳的传说,可见这种礼制流传久远、深入人心。射礼具有很强的华夏民族精神,是重礼制、重象征文化精神的产物,因此,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极力推崇射礼,并把“射”作为培养学生必修课,故历史上的“六艺”,其中就有称为“射”的课程。可见“射”的礼制在我国有着坚实社会基础。《礼记•射义》是专门记载射礼礼制的篇章。它说:“故男子生,桑弧蓬矢六,以射天地四方。天地四方者,男子之所有事也。故必先有志于所由事,然后敢用谷也,饭食之谓也。”这是我国文化中阳刚之气在生活中的反映。在古代生活中,古人十分注重以射来比德――象征人的道德。《礼记•射义》:“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体外直,然后持弓审固……此可以观德行矣。……故圣王务焉。”其三,射礼又是中华文化追求和写的产物。东汉初年,班固著《白虎通义》,曾专题解释中国历代的这种传统:“天子所以亲射何?助阳气达万物也。春气微弱,恐物有窒塞不能自达者,长射自内发外,贯坚入刚,象物之生,故以射达之也。”可见中国的射礼射天地四方,一则是为了畅达“男子之所有事”,使事业顺畅。二则是为“助阳气达万物”,实现阴阳二气的和谐,使万物生生不息,繁荣昌盛。射礼,用射天地四方这种仪式,承载了中国文化肯定人在天地间的积极作用和实际的积极参与态度,其目的在于力争实现阴阳平衡,自然和谐,寻求事业发展的良好祝愿。所以,射礼可以说是中华文化寻求和谐发展思想的一个具体表征。
  后羿神话与文化精神对于今天的建设和发展实践是具有重大启示意义的:
  其一,成就事业,必须奋发有为。在中国思想史上“有为”与“无为”一直是儒道两家重要的分水岭。儒道两家各自从它所坚持的文化起点和原则主场出发,儒家倡导积极用世,奋发有为。道家坚持无为而治,全身远祸。很明显,后羿神话代表的是奋发有为的价值取向,是一种积极用世的态度。这种有为才能有位,有位才能有为的积极态度是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即使在今天,也完全符合当今的价值取向,是我们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值得借鉴的民族文化资源。
  其二,成就事业又要力求完善,不断超越自我。后羿功业流芳后世,成为万民仰视的英雄,其原因除了奋发有为、积极用世之外,还在于其追求技艺的精湛。关于这一点,历史典籍多有称颂:《论语•宪问》:“羿善射”。《庄子•桑庚楚》:“一雀适羿,羿必得之。”《管子•形势解》“羿,古之善射者也。调和其弓矢而坚守之,其操弓也,审其高下,有必中之道,故能多发而多中。”《荀子•王霸》:“射远中微,则莫若羿”。正因为后羿具有“一雀适羿,羿必得之”的追求,做事务求其精,才能够掌控“必中之道”,百发而百中。当今之时,人浮于事,急功躁进者有之;不下苦功,弄虚作假者有之;攀龙附凤,巧取豪夺者有之,追求的多是舍本逐来的小伎俩,缺少后羿力求其善的精神。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当今之时,需要大力提倡和躬行,后羿务求其善之精神。
  其三,中国射礼中表现出的和谐精神对今天具有启示意义。中国射礼礼仪中的核心是人的参天地之化育。人的“参天地之化育”,又叫“赞天地之化育”,表述的是古人对于人与天地自然关系的认识。这种思想所追求的不是“制天地而胜之”,不把天地作为战胜和制服的对象,而是积极参与天地自然化育万物的过程,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此过程中,人应持一种积极而有分寸的态度。这是一种由来古远而正确的天人关系定位。参天地之化育精神,把人的位置定位在参与、实现人可以与天地参的境界。人在自然面前首先应该是积极的,但又应该是有节制的。具体地说,射阳看似一种征服的举动,而其实质则是为了助阳气之生长,实现阴阳平衡和谐,使阳能够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这种古老传统是一种积极的和谐发展观,具有极强的可持续发展性。这是值得今天的政治家很好借鉴的古代智慧,一种与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大智慧。这种可持续发展的大智慧正是中华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开出的“善循环”――良性循环。

猜你喜欢

转载自dz130dz.iteye.com/blog/1358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