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学习] 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 澶渊之盟后的政治形势

摘录

景德元年(1004年)末,宋辽缔结“澶渊之盟”,北方的威胁终于解除。宰相寇準、毕士安等开始致力于裁减北方的边防军事力量,使民众得以休养生息,恢复生产,发展经济。

其时宋政府与党项李德明议和已开始进行,虽议定尚需时日,但议和已成定局,西北形势的缓和,使得宋政府决定精简禁军。同年六月开始直至年末,又对正规军“禁军”进行精简,以达到淘汰老弱、减去冗员、节省军费开支的目的,即所谓“谋省兵惜费”(2)。

景德三年初,王钦若利用宋真宗的虚荣心,向宋真宗进谗言说,寇準力劝真宗亲征,是利用他“孤注一掷”,澶渊之盟是城下之盟,是一件蒙受耻辱的事。王钦若别有用心地将澶渊之盟的责任,完全推到反对议和主张抗辽的寇準身上。显然,王钦若的离间计发生了作用,景德三年二月,寇準被罢相出任地方官,副相王旦升为宰相,王钦若也因而升为执政,任知枢密院事。

罢免寇準,起用王钦若,并不能改变王钦若所说的城下之盟的耻辱,宋真宗为此常常闷闷不乐,因为当初拒绝采用寇準主张抗辽,“可保百年无事”之策(3),而竭力主张签订这城下之盟的正是真宗本人。

于是,宋真宗向王钦若询问雪耻之策,王钦若明明知道真宗当初因惧辽而求和才签订这城下之盟的,却故意说:“陛下以兵取幽蓟,乃可刷此耻也。”真宗当然不敢采纳出兵以雪耻的对策。王钦若就乘机提出,只有举行封禅“大功业”,才能“镇服四海,夸示戎狄”。

宋真宗在王钦若、丁谓等人的诱导下,疏于朝政,热衷于各种祭祀活动,陶醉于各地的祥瑞纷呈、群臣的歌功颂德。为了粉饰太平,不惜多次耗费巨额国库经费,将北宋建国以来,太祖、太宗二朝,以及真宗前期十多年来的积蓄消耗殆尽,遂致“海内虚竭”(7),终于将北宋推向积贫积弱的边缘。

史称:宋真宗“及澶渊既盟,封禅事作,祥瑞沓臻,天书屡降,导引奠安,一国君臣如病狂然”(10)。而助成其事的,即是王钦若、林特、丁谓、陈彭年及宦官刘承珪五人,他们沆瀣一气、狼狈为奸,竞相以“天书”、妖妄迎合真宗,置国家兴衰于不顾,被时人称为“五鬼”(11)。

笔记

宋真宗封禅搞得太丢脸,导致从他之后,历代皇帝都不封禅了,因为所有的脸都被他丢尽了。

  • 王钦若如何黑寇准?什么是城下之盟?
  • 寇準本身有什么问题?
  • 寇準其人如何评判?
  • 王曾有什么问题?他不接受真宗贿赂可以嘛?
  • 王曾其人如何评判?
  • 如何纠正宋真宗各种祭祀行为?
  • 历史上哪些人封禅过?
  • 封禅具体环节是什么?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47364682/article/details/121880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