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学习] 夫役的改革与役兵(厢军)

摘录

把后续章节的 厢军 部分提前到这里,一起分析。

夫役的改革

夫役也称力役,主要承担修筑城池、官廨、堤堰、驿路,以及运送军需物资等工作,种类繁多,劳动强度大。征役又无节制,官员们乘机敲诈钱财,比较富裕的农户因而能得以免除,力役遂成为中下农户的沉重负担。

宋朝建国以后,逐步采取以军士代替民户的力役,这是中国古代役法史上的重大变化。

除了少量厢军主要是维护地方治安外,绝大部分厢军都是从事各项劳役的役兵,包括在京城的各种劳役。

许多厢军的军号名称,就表明了这一厢军服役的内容,如桥道军、开道军、开河军、宁淮军(日常治理淮河)、步驿军(徒步递送文件)、水运军、船坊军、桥阁军(栈道)、采斫军、防河军、船务军、装卸军、窑务军、屯田军、造船军匠军、船坊铁作军、水磨军,等等。

单从以上厢军的军号看,几乎包括政府的所有劳役,这些在五代及以前由民户承担的夫役,从宋初开始,逐渐都由厢军服役。

包括唐代以来分番(分批)到京城服役的工匠和杂役,无一不是由厢军的役兵、工匠承担。所以,从宋初开始,广大的民户基本上摆脱了徭役(夫役、力役)的困扰,得以致力于耕作或其他劳动,这有利于生产的恢复与发展,有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繁荣。

除了“职役”(其中包括杂役,以及增修京城、维修黄河和汴河等徭外,原先民户承担的几乎所有的日常夫役,都逐渐改由厢军(役兵)负担。

厢军

宋太祖于乾德三年(965年),将各地的精兵收归中央,成为禁军,剩下的老弱士兵留在本地,称为“厢军”,隶属侍卫司(实际上只是管辖厢军的“名籍”)。即所谓“厢兵者,诸州之镇兵也,内总于侍卫司”(27),后分属于侍卫马军司和步军司。厢兵主要从事各种劳役,因而也称为“役兵”。

厢军的来源,除了上述情况外,所有犯人刺配到本州充当厢军,以供役使,都称“配军”;从禁军中汰出降为厢军的,称为“落厢”;在招募中达不到禁军身高要求而充作厢军的等等。

厢军总人数在宋太祖末年为十八万多,太宗末年为三十万多,真宗末年达到四十八万之多,厢军番号多达二百个以上。有一个番号的厢军分布于许多州、府,而一个州、府又常有多种番号的厢军,不同番号的厢军,承担不同的劳役。只有少数番号的厢军,尤其是厢军中的马军,主要作为地方军,以维护地方治安为主。从事劳役的主要是厢军中的步军。

厢军有时也参加战斗,尤其是宋辽、宋夏边境州、府的厢军。厢军虽然只是地方军、役兵,但毕竟是有组织的军事群体,比之普通民众,更容易甚至是首先受到守城官员重视,率以抗敌。

沿边地区的厢军,到真宗时期经常作为边防军,不只是如上述守城时参加防守战斗。

厢军作为禁军主要来源之一,或以补充原有禁军的缺额,或以建立新番号的禁军。不仅从作为地方军的厢军中,也从作为役兵(包括中央和地方)的厢军中拣选禁军;

厢军的编制,大体上与禁军相同,但只有军和指挥(营)两级,指挥(营)为基层单位。有些地方一些番号的厢军人数较少,则以“都”为基层单位,如渡船都、梢工都、杂作都等。

个人笔记

如果只看番号(渡船都、梢工都、杂作都),会感觉 厢兵 已经具备现在军队中后勤兵种(比如汽车兵,工兵)的意思了。但是在宋朝,厢军只是包括政府的所有劳役,这些在五代及以前由民户承担的夫役全部由厢军承担。其专业技能应该没有达到一定水准。

厢兵的主要来源有两种途径,招募、配隶。

  • 北宋招募的厢兵大部分可以分为灾年招募灾民、营伍子弟、因事招募、缺额补充等这四种情况。
  • 北宋形成了配隶罪犯充军较为完备的法律基础,还包括牢城兵在内的配军便是配隶法的直接产物。大量的配军在充军以前,都受到了刺面的刑罚,这就是刺配,但不刺面的配军也是存在的,所以配军也就分为了“刺面”、“不刺面"这二种。
    • 刺配 这个词在水浒传之中可是相当常见

北宋有"三冗" :冗官、冗兵、冗费。何谓“三冗”?

北宋宋祁在上疏中说:“天下有定官,官无限员,一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僧道多而无数,三冗也。” 也有人认为,三冗指冗兵、冗官、冗费。不管怎么说,冗官、冗兵、冗僧道,自然就产生冗费。

厢军就是冗兵之一。

前期厢军给宋朝的“禁军”提供优质士兵,也减少社会的失业人员以及维护社会稳定,还能创造大量财富,关乎国计民生,这部分厢兵的存在对宋朝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后期“厢兵”成了统治集团的利益输送之物,耗费了国家大量财物,甚至被各级官员私役。

从军队之一的“厢军”来源,看北宋军队如何的愈发孱弱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47364682/article/details/12104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