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学习]王小波,李顺起义

摘录

淳化五年正月中旬,李顺攻占成都,建立政权,称大蜀王,建元应运。同月下旬,宋太宗得知川西的严峻形势,随即任命亲信宦官王继恩为剑南两川招安使,率军征讨。二月初,宋太宗才得知成都陷落,于是又加派马步军都军头王杲、将官尹元担任西川招安使,分东西两路入川清剿,并受王继恩节制。李顺派兵数千进攻剑门关(今四川剑阁),冀图控制川北门户,但被剑门关都监上官正与逃来的成都监军宿翰的联军打败。同年四月,西路宋军从小剑门(剑门关北)栈道进入研石寨(今四川剑阁北),攻占剑州。五月,又连克绵州(今四川绵阳)、阆州(今四川阆中)、巴州(今四川巴中)、成都,李顺被俘(28)。张余率余部顺江东下,攻占嘉州(今四川乐山)、戎(今四川宜宾)、泸、渝、涪、忠(今重庆市忠县)、万、开(今重庆市开县)八州,继续东进准备夺取川东门户夔州(治今重庆奉节东白帝城)(29),被知州慕容德琛击败于附近的龙山,又遭白继赟、解守颙等官军的邀击,张余遂率部转向开州,占领云安,尚有二万余人。但又被白继赟、慕容德琛等部官军打败,死伤五千多人,张余即率余部转而西进。川东的合州、果州、广安等地,也被宋东路军攻占。

但是,宦官王“继恩握重兵,久留成都,专以宴饮为务”,“纵所部剽掠子女金帛,坐而玩寇,转饷稍不给,军士亦无斗志,余贼并伏山谷间,郡县有复陷者”。蜀地久久不能平定,宋太宗因而“意颇厌兵”,多少产生了放弃川蜀地区的想法。同年八月,他对副相赵昌言说:“西川本自一国,太祖平之,迄今三十年矣。”赵“昌言揣知上(太宗)意,遂言国家士马精强,所向无不克,顾此草窃,不足仰烦宸虑。即于上前指画攻取之策”,以巩固宋太宗统治蜀地的信心。赵昌言遂被任为“川峡五十二州招安行营马步军都部署”,“自(王)继恩以下,并受节度”。这时有人向宋太宗说:“赵昌言鼻折山根,此反相也,不宜委以蜀事。”又有官员“奏言(赵)昌言素负重名,又无嗣息,今握兵入蜀,恐后难制”。宋太宗又从考虑放弃蜀地,转为恐被赵昌言所割据。这时赵昌言出发已十多天,宋太宗随即下“诏(赵)昌言行所至,即止”。九月中旬,当赵昌言到达凤州(今陕西凤县东)时被截住,即驻在凤州,“为诸军声援”,另派宦官卫绍钦入蜀,协同王继恩指挥进剿李顺余部(30)。这一事件说明,北宋君臣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始终认为蜀地属于另类,视之为不稳定的新征服地区,容易形成割据政权。而蜀地军民也把宋军及官员看作征服者,不论是太祖时全师雄兵变,还是此次王小波、李顺起义,都带有被征服者反抗征服者的性质,因而都得到蜀地军民的广泛支持(31)。

太宗各种猜疑

太宗这里充满了猜疑。

  • 用宦官王继恩是因为害怕武将入蜀。

  • 用宠臣赵昌言(就是前面介绍的,用微表情读心术研究太宗的五人帮首领)又是怕宦官王继恩。

  • 赵昌言没有儿子,太宗又怕控制不住他,他在蜀地割据,于是又让赵昌言驻扎在凤翔,不许入蜀。

起义原因

  • 王全斌入蜀之后,给当地造成影响太坏。
  • 宋军大量掠夺蜀地财物,据说往开封运了十年,蜀地都没有铜了,只能用铁钱。
  • 大量土地兼并,据说有些州,90%的人没有土地。
  • 税负太重,据说蜀地占据北宋1/3的税收。
  • 酒,盐,茶的销售权全部收归国有。
  • 有人建议太宗用宽厚的官员治理蜀地,结果太宗派了一个及其苛刻凶狠的去蜀地治理。

起义军提出了 均贫富 的口号。

问题:李顺死了吗?

淳化五年说

李顺死于淳化五年,即成都陷落当年,李顺即被杀害。这一说的来源,是太宗亲信宦官、受命镇压起义的剑南两川招安使王继恩的军前奏报。

据《宋史》记载:“五月丁已,西川行营破贼十万余,斩首三万级,复成都,获贼李顺。丙子,磔李顺党八人于凤翔市”。《宋会要辑稿》也记载了这一史料,“五月十七日继恩遣人驰奏:川贼平,斩获贼首李顺首级”。

李顺死于淳化五年说是宋代官方定论,然而当时就有人怀疑。在王继恩告捷的次日,宋太宗率文武百官庆贺时,有个叫张舜卿的官员就直言禀告说:“我听说李顺已逃跑,捉拿的不是李顺。”宋太宗怒斥道:平叛才几天,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是嫉妒他人的功劳吧。”接着就要杀他。张舜卿虽未被杀,却因此丢了官。(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五)

当时,还有许多人对此十分怀疑,但是不敢轻易议论,史学家王称在《东都事略·太宗纪》中说:“遂克成都,李顺之党并伏诛。”这里的“李顺之党”,即“李顺的党羽”,显然是不包括李顺本人的。

景祐说

李顺死于景祐年间,这一说法出自北宋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他在《梦溪笔谈》卷二十五中记述说:

景祐中,有人告李顺尚在广州,巡检使臣陈文琏捕得之,乃真李顺也,年已七十余。推验明白,囚赴阙,覆按皆实。朝廷以平蜀将士功赏已行,不欲暴其事,但斩顺,赏文琏二官,仍閤门祗候。……文琏家有李顺案款,本末甚详。……顺初起……大赈贫乏,录用材能,存抚良善,号令严明,所至一无所犯……及败,人尚怀之,故顺得脱去三十余年乃始就戮。

沈括所处年代与李顺相近,又与陈文琏相识,所言应较为可信,然而从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上数到淳化五年(公元994年)足有四十年,而沈括说的是三十余年,有人对这一点提出了疑问。

天禧说

李顺死于天禧年间,这一说法来自南宋爱国诗人陆游。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写道,成都将破时,李顺突然召数千僧人祈福,又让数千童子当场削发,换上僧衣,然后几千名和尚分东西两门出,僧人散尽,李顺也不知所在。宋真宗天禧初年,官府在岭南抓获李顺,开始打算在市井杀之,但是当时担任知杂御史的吕夷简认为不宜过于张扬,于是在狱中杀之。

那种可能正确?

其实这不重要,因为太宗需要一个李顺的死,假的也行

  • 首先,王继恩不敢冒功
  • 其次,为什么王继恩到了凤翔就杀了李顺等人?按说应该回开封杀。
  • 第三,太宗贬了质疑者。

李顺死于淳化五年说是宋代官方定论,然而当时就有人怀疑。在王继恩告捷的次日,宋太宗率文武百官庆贺时,有个叫张舜卿的官员就直言禀告说:“我听说李顺已逃跑,捉拿的不是李顺。”宋太宗怒斥道:平叛才几天,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是嫉妒他人的功劳吧。”接着就要杀他。张舜卿虽未被杀,却因此丢了官。(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五)

当时,还有许多人对此十分怀疑,但是不敢轻易议论,史学家王称在《东都事略·太宗纪》中说:“遂克成都,李顺之党并伏诛。”这里的“李顺之党”,即“李顺的党羽”,显然是不包括李顺本人的。

北宋起义军首领李顺结局如何?死于何时?有多种说法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47364682/article/details/120682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