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文化专有词泰译研究选题缘由(一)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一)

小说来源于生活,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例如,在泰文小说《Jan Dara》中出现的词语“ชายกระเบน”(the tail of loincloth);在中文小说《西游记》中出现的词语“蟠桃园”、“金钗”、“宣花斧”等等。当小说在本国受到欢迎之后,往往会翻译成外语。翻译成外语的小说一般都比较有名、重要并且广受好评,例如翻译成英语、日语、法语、德语等多种外语的《阿Q正传》。但是,译者在翻译这些小说时往往会碰上很难翻译的文化专有词,往往在译语中没有和源语一一对应的词。正如彼得·纽马克所说:

“往往只要存在文化焦点,由于源语和译语之间存在“文化差异”或“文化距离”,就会存在翻译问题。”

本次研究将研究将汉语文化专有词翻译成泰语的翻译策略,以二月河小说《雍正皇帝·九王夺嫡》中的文化专有词为研究对象,初版于1991年;2017年由冷猜·叻诗阿格松翻译成泰语,题为《雍正:保卫大清的皇帝·龙椅之路》。之所以选择这部小说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该小说不但在国内受到读者和评论界的好评,在港台和东南亚华人中也同样风靡一时。小说继承了《红楼梦》的优秀文学传统,并借鉴了武侠小说的写作手法,并且成功塑造了一批文人士大夫的形象,并对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儒家的进取和道家佛家的明哲保身做了入木三分的描述。同时,小说也细腻地描绘了清初长达数十年的市井风俗和人文地理景观,这构成了这部作品的一大特色;显然,这些社会历史文化与泰国的传统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小说中大量的文化专有词最直接地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但是在跨文化翻译中,这些文化专有词却是一大障碍和难点。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singdo123/article/details/109217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