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管理者眼中的行业

行业特性在不同人员眼里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对于技术管理者而言,自然也有其对行业的理解模型。尤其在当下软件产品处于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各个行业在自身特性上也表现出一定的共性。

1. 互联网背景下的行业与软件产品特征

我们处在一个互联网空前繁荣的时代,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越来越多的行业从传统的线下模式转移到了线上模式,意味着软件产品也从以往面向特定用户群体的应用变成面向所有潜在用户的模式。互联网在改变普通老百姓生活方式的同时也给软件产品和软件开发带来了新的特征。

(1)从企业级应用到互联网服务

企业级应用普遍区分行业,各自领域业务背景不一样,并形成了一定的门槛,而互联网应用则可以跨行业,按应用类型区分。从企业级应用到互联网服务,本质上体现的是从信息化到服务化的转变过程。在各个行业都有信息化的需求,而互联网服务能把这些信息集成起来作为一种服务面向特定的垂直领域用户。从这个角度讲,信息只是媒介,互联网起到一种连通作用,而信息与互联网的结合就是服务。

互联网服务较之企业级应用的强大之处在于它的整合作用,服务之间可以通过集成的方式形成一个服务集合,服务集合中的各个服务通过排列组合又可以形成新的服务,并能够把不同行业的服务整合到一起形成一种新的操作方式。下图展示了基于以上分析的互联网服务基本模型。我们可以看到服务A、服务B和服务C通过整合各自行业的信息形成服务化,并可能通过服务之间的整合形成一种崭新的服务X,这个服务X就包含了原先属于不同行业的各种信息。

互联网服务在医疗、教育、饮食、出行等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行业都形成了一种新颖的用户体验,并逐渐改变了我们的个体行为方式。以医疗健康行业为例,传统的医疗信息化系统面向院内用户,主要包括医护人员和住院患者。而现在市面上各种医疗健康类APP中所提供 服务已远远超出了医护人员和住院患者这些固有群体。基于上图中的互联网服务的基本模型,下图展示了互联网服务在医疗健康行业的表现方式。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各种院内系统如HIS(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医院信息系统)、LIS(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或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系统等为互联网化下的用户服务提供了信息来源,这些信息存放在医院内部,但通过互联网的连接作用,用户同样可以在院外环境中使用这些信息。这是互联网服务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即消除了地域和环境上的限制。

对于医疗健康行业而言,互联网服务的整合作用也在上图中有所体现。在上图中,我们又看到用户通过医疗健康类APP可以直接进行预约挂号、查看检查检验报告等操作,而这些操作在医院内部一般发生在各个科室或组织。互联网服务能够把这些信息全部整合在一个APP中,从而屏蔽了科室或组织上的操作差异性。

另外,我们也可以从上图中看到更高层次的服务整合。互联网服务不仅仅只是把以前只有在医院里才能实现的操作搬到了互联网上,同时也把原本与医疗健康领域并没有直接关系的其他行业的功能集成到了APP中。例如,通过整合支付服务,用户无需在院内的付费窗口排队就可以通过APP直接进行在线支付。用户也可以通过APP实现诸如申请大病保险等由医疗行为所衍生出来的跨行业的功能,这些功能通过服务化的手段让用户能够切实获取以往所不能获取的体验。

(2)从项目驱动到产品驱动

互联网环境下的软件表现形式从企业级应用转变到了互联网服务,而软件本身的开发模式也从项目驱动转变到了产品运营驱动。

在经典项目管理理论中,范围、时间、成本、质量等各个领域相互关联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对于软件开发过程而言都是以完成一个项目为目标,软件开发的结果通过项目的成功与否来衡量。但在互联网环境下,尽管我们还是会用项目的概念和形式去管理软件开发的过程,但其驱动力已经不是来自于项目章程中的一纸合同,而是来自终端用户的反馈。

随着互联网飞速发展,各种线上产品也越来越多,在竞争加剧的现实下,各类互联网产品不得不更加重视用户体验,现在市面上较为成功的产品,往往都是依靠体验而取胜。围绕着如何做出体验更好的产品,整个行业里也形成一定方法论,并诞生了产品经理这样的岗位。用户体验至上的理念在各个行业都表现的非常明显,如在医疗行业中,为了针对“挂号”这一用户需求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各个APP在科室如何选择、医生如何确定、挂号费用如何自动结算、号源的自动化分配等各个角度都设计了更为简单、便捷和合理的操作方式。

(3)同质化与运营

经过这些年的持续发展,整个互联网行业的产品能力普遍得到了提升。当下在与普通用户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行业涌现出了大量互联网服务和应用,随之而来的就是一个明显的问题:同质化。下图展示了移动医疗掌上医院这个产品APP的两个不同服务提供商所开发的系统首页,我们可以看到无论从功能模块还是操作方式都非常相近。不同款APP所提供的同一功能给用户带来的体验效果相差无几。

       

想要在产品模式或产品机制上创新,可能会变得越来越难。因为可创新的点可能早就被大家所挖掘和实现。如果你想设计一款能够提供掌上医院服务的移动医疗互联网产品,不管是预约挂号还是在线支付,我们都只要去扒扒现有市场上已有的类似产品,参考学习下这些产品的设计即可。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产品的体验和业务流程,可能都会变得越来越同质化,彼此之前的差异越来越小。于是,决定一个产品是否能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因素,可能就会越来越变成了另一个因素:运营。

产品的体验良好是一个产品成功的必要条件,但成功的产品往往需要跟运营之间保持密切的合作。当下的互联网发展中,运营将会越发成为市场竞争中的胜负手,运营的策略和方向也会更多影响到产品方面的调整和改动。

2. 技术管理者对行业的理解模型

技术管理者拥有技术背景和能力,但拥有技术背景和能力只是成为技术管理者的第一步。针对某一款产品或一条产品线,拥有一定的行业从业背景,并能对行业的现状和发展有清晰的认识是成为技术管理者的基本要求。业务背景有时候是技术管理人员与技术开发人员之间的一道分水岭,很难想象一个不懂行业的技术人员能够成长为技术管理者。

另一方面,正如前文所述,互联网服务和产品的特点是强调用户体验。如何提高用户体验,就需要研究用户行为找到其痛点,并能够找到提高用户体验的方法和手段。针对某一个行业,技术管理者需要拥有一定的商业模式设计和分析的能力,这种能力在互联网行业下的表现实际上就是体现在运营上。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得出产品发展的方向和策略,并付诸于商业活动。

业务背景、用户分析和商业模式构成了技术管理者对行业的理解模型(见下图),这三者之间存在相关联系。由于各个行业各有特点,需要具体行业具体分析,我们会在全书中穿插移动医疗行业的相关内容。在本节的后续内容,我们将围绕用户分析和商业模式两个方面具体展开。

 

如果对文章感兴趣,可以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程序员向架构师转型,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我出版了《系统架构设计:程序员向架构师转型之路》、《向技术管理者转型:软件开发人员跨越行业、技术、管理的转型思维与实践》、《微服务设计原理与架构》、《微服务架构实战》等书籍,并翻译有《深入RabbitMQ》和《Spring5响应式编程实战》,欢迎交流。

发布了92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9 · 访问量 11万+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lantian08251/article/details/98535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