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

42166d224f4a20a4933051eb9d529822720ed0f4

引言:

​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教是中国本土教派,道德经呢是道家的权威著作。在小说上也常能看到对道德经引用。如今也就会大家耳熟能详的那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仅此一句,就能让人似懂非懂。但仅凭寥寥几句,终究不得其意。今天闲来无事正经的翻了下道德经,有些许不懂之处,便到网上找相应译文。这一翻,便是开卷有益,收获良多,疑惑更多,差点不想看了,哈哈哈。

​ 《道德经》,全文共81章。孔子早年曾两次拜访过老子,向老子求教学问,两次对其学问的方向都有重大改变。孔子觉得老子的学问学识渊深而莫测并尊其为师,由此可见老子的学问之大,也怪不得道德经难懂。孔子是春秋时期人物,老子与孔子是同一时期人物,也就说老子的道德经流传至今已过两千多年。期间的变化种种已无从考证,所以读道德经的时候我很犹豫,万一我读的是不是原版道德经怎么办?又怕理解不了其中原文真意,被不同的版本带偏了。



读书心历:

​ 在古文中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每一章的内容是连着的。我们现在所读的都是人为划分。这就出现了不同的断句导致意思也大不相同。

如第一章中下面这句:

1、道可道,非常道。

2、道可,道非,常道。

第一种断句,我们做解读的时候,都成第一句,是我们将第一个道字作为名词,后一个道字作为动词。这里的名词道不定指道理,也可以指某种事物,某种现象,某个玄之又玄的东西。解释起来就是,“道”它可以被表述出来,但是它却不是一般的“道”。另一种解释是,“道”如果可以用语言表述出来,那么它就是普通的“道”。以我对道德经玄乎的写法,我更倾向于它后者这个意思;但是前一句表达的是真正的大道难以用言语来表达,大有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思又更加玄乎。


第二个断句也很有意思:道是包容万事万物的至理,道可以是这样的,也是可以那样的,道可以产生好的结果,也可以产生坏的结果,正义与邪恶,丑与美.....等等都是蕴含在道中,这才是永久的道。可以说他是正确的,也可以说他是错误的,这才是把握住道的本质。这句话说的是道包涵事物的两面性,运用辩证法来解释道的! 老子的意思不是弃恶扬善,善与恶都是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2、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第一个是以“有名字”和“没有名字”对应天地开始,事物出现的角度来解读,也就是给事物取名字来符合我们人对事物的描述。常有欲,观其徼,常无欲,观其妙。意思是万事万物原理奥妙就在那,如果一个人单纯的客观的去看待事物,就能看到他的原理。而如果带有自己的欲望,或者你可以理解成看待事物带有自己的感情色彩那么他所见的事物就会有局限性。徼(jiao)是边界的意思。


而第二个是对“无”和“有”解释。说起来有些深奥,感觉就跟我看辰东的小说“遮天”一样。里面的无“始”大帝和无“终”大帝。两者处于不同的时代,都是绝世轻者,却又相对应有扯不断的关系,到底哪一个是终极,但是却让人感到很悬奥。这里也是一样,无和有是对应的,这里的“名”作动词。无和有,是宇宙天地万物奥秘的总门。人生不过生和死,万物不过无和有。解释就是,天地一开始什么都没有,名叫“无”,万物最开始的起源,名叫“有”。因此,如果想更加深入理解事物的奥妙,就应从无的角度。而如果想要更加精辟的理解事物,那么就应该从有的角度去看。


小小结:

如此一来,便更加觉得道德经玄妙无比,我疑惑老子当初写的时候是不是仅仅想表达某种意思,亦或者是想留给我们后世之人去揣摩领悟。如果是前者,大有无巧不巧无心插柳的意思;如果是后者的话,那么老子的学问就真如孔子所说深渊如海,令人难以望其项背。你想,每一句都有多种解读,那么一整篇文章下来所表达的意思的不尽相同有n * n * n ....种。你很难去理解老子究竟想表达哪个意思,每一种解读又不能说是错的,有可能适用的现实情况不一样,但一定有相对最佳的那种表达。我倒是真的有点想相信古代是有修道之人了,就好像有一本功法秘籍,不同的修行人能悟性不一,天资聪颖的人领悟的好,得悟大道,有人说老子羽化飞升,那么是不是只要能领会老子表达的意思,那么就能追随老子的脚步一起成仙呢,哈哈哈。真的是膜拜古人能写出绝世独立的文章来阐述天,地,人,世间万象。


下面是通行的《道德经注》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而前些年马王堆出土的道德经甲本,乙本与流行的道德经不同,马王堆出土的年代更加早些,从历史的角度,更早年代的肯定更加贴近原版。我就是先读了这个通行版的,然后查注释看了马王堆版本的,觉得意思有些变化,就很萌,到底哪一个才好。下面是马王堆出的(查了下应该是这个):


马王堆出土《道德经》第一章: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可以看出,上面两个版本,光是这种断句的对比意思就有不一样的。更别说别的断句了。至于后世为什么有删改,肯定是有原因的。可能抄录的时候笔误,还有可能是人为干预,比如为了避讳帝王的名讳,再有就是不同的人对道德经的理解不一样,刻意的去修改添加也不一定。而且很奇怪,道德经是分为《道经》《德经》两部分,通行版的道德经是道经在前,德经在后。而马王堆出土的道德经是反过来的。那么是不是说以后我们要管“道德经” 叫 “德道经”。究其原因道意向缥缈而深远,德发乎人心贴近现实。我感觉吧也许是不同的社会时代文人不同的看法。我的老子啊写个文章被人改了又改,呜呜呜呜,心疼疼。

小结:

在网上看到有人说读一本书要从全文的意思去解读,我很赞同,而且不仅应该从全篇文章去看,还应该了解老子当时的具体写作背景。只是年代太久远了,应该也无从考证了,毕竟连道德经是不是老子一个人写的都不知道。很多事我们只能凭借蛛丝马迹去一点点的揣摩推测,再加以证实,有一个可信度却不绝对,信不信看个人。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流传下来的道德经无论是通行版还是原版都是精品。专家们之前比较推崇王弼的注解版本的道德经,那么这个修改的版本也是很不错的。不过若是真的想了解更加贴近老子思想的道德经,那就看马王堆的原文,不过好像也是不全的。那就只能读通行版的了,加以借鉴新出土版本,互相佐证。好像这也符合我们程序员的思想,到网上查资料解决问题,一堆不靠谱的教程,不敢乱来,只能不断地对比,确定那个更加可靠。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taoxiaoyao/p/12240915.html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