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章-美之为美

一、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二、注解

原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注解:从两个角度解读,一、阴阳共存。美的意念产生,恶的意念也产生。认为某物为美,便会认为某物为恶。善恶亦同,认为某人为善,便会认为某人为恶。故而此后老子也说“大道废,有仁义”,道出有无相生之道;又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提出天地无所偏爱,万物无所高下。二、阴阳相生。美与恶、善与不善,仅仅是不同的标准。同样一物,此时此处为美,彼时彼处为恶。

 

原句: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注解:从辩证法角度看待,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只是事物的一体两面。他们即相辅相成,也时时变化;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一阴一阳之谓道。

 

原句: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解:“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依其本性,自然而为。春夏秋冬,自然运转,无所干涉,不加妄为,便是无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便是无为。

“不言”指不发号施令,不用政令。此处是针对统治者而说的。用到个人身上,理解成言语,私以为有何不可。孔夫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地尚不言,吾等凡夫亦有何言。

         天地万物自然运转,造作大千世界。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已有,作育万物而不自恃有功。造就婆娑世界而不自认有功。

         “唯弗不居,是以不去”。功成弗居,则万物运转不止,四时不休。正如老子所言“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依老子所言,既然有无相生、美恶相依,那“无为”“有为”是否也如此?“弗居”“不去”是否也相依相生呢?

 

三、借古论道

         读罢本章,想聊聊阴阳共存、阴阳相生、无为与不言、弗居与不去这四点。

         阴阳共存。万物皆有其互相对立的特性,相互对立而又共生。阴阳、天地、善恶、美丑、喜怒哀乐等。一方面来说,阴阳的存在是世界真实存在的映证。黑客帝国中第一代母体被设计成没有痛苦的完美世界,但人类无法适应,大批量死亡。没有痛苦、没有阴阳、没有平衡,从远古狩猎沿袭而来的基因会觉察出这只是一场梦境,而不是现实。另一方面,阴阳只是事务的存在形式,有阴便有阳,有上帝也有撒旦,有善便有恶。

         阴阳相生。阴阳共存对应多种事物的存在形式,阴阳相生则对应同一事物的不同形态。阴阳相对,只是依据某一标准下的说明。正如何为善,何为恶。这个杀手不太冷里面,对于玛蒂尔达而言,莱昂是善;对于那些被杀之人的家人而言,莱昂又怎么样呢?唐以丰腴为美,今人不以为然,美丑也只是相互转化而已。日光之下,阴影所在;树枝迎向阳光,根须扎入黑暗。

         无为与不言。无为即顺其自然,不加妄为;不言即不发政令,治大国若烹小鲜。不要拿现在的社会去解读老子的“不言”,要拿春秋的立场去解读。春秋之际,各国纷争,战争不断,君王政令不断,农民四时耕种的自然规律严重被影响。故老子提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同时老子倡导“小国寡民”的政治形态,是小农经济下的乌托邦世界,对应到春秋就是,各国不相往来,没有战争,无所争夺;君王不施政令,遵守四时运转,让百姓休养生息,社会自行运转。放到今天社会,无为有为是相对共生的,亚当斯密主张“看不见的手”,凯恩斯主张强有力的手,两者各有市场。

         弗居与不去。功成而弗居,是以不去;死而不亡者寿;夫唯不争,唯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以此阐述了“有为”“无为”的相辅相成,“不争”与“争”的相互依赖。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一切随缘,缘起缘灭,皆随性来。

发布了12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14 · 访问量 4646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cheetahzhang/article/details/104133770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