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转变

Fork me on GitHub

交流群:630398887

想象一下你是伐木场的工人,你拥有伐木场最好的斧子,因此你是工作效率最高的.
突然有一天来了一个推销的,他把一种新的砍树工具——电锯——给夸到天上去了.
这个人很有说服力,所以你也买了一把,不过你不懂得怎么用.
没砍几下你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电锯不过是时髦的样子货”.
于是把它丢到一边重新用起了习惯的斧子.就在这个时候,有人在你面前把电锯发动了……

学习一种全新的编程范式,困难并不在于掌握新的语言.真正考验人的,是怎么样用一种全新方式去思维.


计算机科学的进步经常是间歇式,好思路有时候搁置数十年后才能变成主流.
举个例子,第一种面向对象的语言Simula 67是1967年发明的,可是直到1983年诞生的C++
终于流行起来以后,面向对象才真正成为主流.很多时候,再优秀的想法也得等待技术基础的慢慢成熟.
早年Java总被认为太慢,内存消耗太高,不适合高性能的应用,如今硬件市场的变迁,把它变成了极具吸引力的选择.


面向对象编程通过封装不确定因素来使代码能被人理解;函数式编程通过尽量减少不确定因素来使代码能被人理解.

回想一下你熟悉的封装、作用域、可见性等面向对象的构造,这些机制的存在意义,
都是为了精细的控制谁能够感知状态和改变状态.而当涉及多线程的时候,
对状态的控制就更复杂了.这些机制就属于Michael Feathers所谓的”不确定因素”.

大多数函数式语言在这个问题上采取了另一种做法,它们认为,与其建立种种机制来控制可变状态,
不如尽可能消灭可变的状态这个不确定因素.
其立论根据是这样的:假如语言不对外暴露那么多有出错可能的特性,那么开发者就不那么容易犯错.

在面向对象的命令式编程语言里面,重用的单元是类和类之间沟通用的消息,这些都可以用类图来表述.
这个领域的代表性著作:《设计模式:可复用面向对象软件的基础》就在每一个模式的说明里都附上了一个或多个类图.

OOP的世界提倡对具体问题建立专门的数据结构(class),相关的专门作以”方法”的形式附加在数据结构上.
函数式语言实现重用的思路很不一样,函数式语言提倡在有限的几种关键数据结构(如list,set,map)上
运用针对这些数据结构高度优化过的操作,以此构成基本的运转机构.再根据具体用途,插入自己数据结构
和高阶函数去调整机构的运转方式.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ltoddy/article/details/7943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