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经济学》北京大学 孟涓涓 第三章

第三章 跨期决策不一致性

3.1 当下享乐偏好(present bias)

未来的消费给自己带来的效用水平要低于现在的消费。(时间偏好)

时间偏好会影响人一生的福利。例如如果你是一个非常有耐心的人,说明你对未来的折现相对来说较少的话,那么你会更多的储蓄在今天,去投资,获得未来更多的财务上的自由。同样,你也会在今天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成本去学习一项技能,以期获得未来更多的成功。(延迟满足

时间偏好所涉及的决策很广:

 两个有趣的问题:

3.2 自我控制问题

  • 非平滑性消费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理性人的消费模式是A,我们称之为平滑消费。(消费的边际效用递减,消费得越多,额外的效用越少。)

人一生中的消费也应该是这样,在年轻的时候借钱来消费,中年时候还年轻时候的钱以及为老年做储蓄,老年时候用中年储蓄下来的钱进行消费。

有当下享乐偏误的人,消费模式是B。首先,它让你存不下钱,影响了未来资产增长或者是养老;其次,它让你消费的总效用受到了损失;最后,它可能让你产生健康问题(大吃大喝)。

这种时间偏好和消费递减倾向有很明显的关系:越耐心的人消费递减倾向越弱。

  • 计划与实施不一致在健康领域的应用

在计划购买月票和年票的那个点,你是不需要付出任何的健身的成本的,所以你很有信心的认为未来可以去健身。可是当你实际要去决定要去健身的时候,你觉得今天特别的累,你不想去健身。当下享乐偏误使你过多的高估了或者赋予了过多的权重在当下的成本。

同样你如果是购买月票的人,你甚至连去健身房停止续约都懒得去,因为你走到健身房还有额外的成本。所以月票的成本最高。

他们知道自己有自控问题,希望用购买年票和月票,对这种金钱的沉没成本,去激励自己进一步的去健身。可是他们低估了自己的自控问题,虽然他们去健身了,但是也付出了额外的金钱成本。

3.3 自我限制需求

  • 内在机制 

比如出租车司机会为自己的收入设定一个目标的行为,他通过设置目标这个行为,能够使我们在很懒的情况下,也通过损失厌恶这种机制,强迫我去挣到更多的钱。虽然设立了一个目标的行为对我来说可能让我损失了一点点钱,但是如果不设置这个目标,由于自控问题可能受损失更多的钱。

心理账户理论。每个人把自己的收入分为现金账户、资产账户、未来账户。现金账户的钱是用来消费的,资产账户的钱是用来投资的。这样的一种自我限制方式,显然是缺乏灵活性的,因为每一分钱他认为是不一样的。但是它可能是用于帮助自己能够实现自我控制。因为如果我把我现金账户的钱消费完了以后,我就会告诉自己,你不能去碰资产账户的钱。

  • 外在机制

比如用APP计算你走了多少步路,通过社会比较来刺激你去健身,通过找一个私人健身教练催你去健身。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sinat_35483329/article/details/89889525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