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_《组织行为学》_17.节点人物

17.去中心化组织中谁更重要?


我觉得她会怎么写?
去中心化组织的特点,会举什么例子呢?
现存的问题,分为一二三点。
组织行为学的洞见:高管很重要
解决方法:?


实际的文章结构
  1. 去中心化组织面临的问题
  2. 创意是如何产生的
  3. 节点人物

ps:老师在设置这门课的时候,整个课程的设计过程是怎么样的呢?
构架:个人+团队+组织
组织应该选择一个什么词儿?
老师选择了重塑。重塑重塑,说明现存的组织模式存在问题,从组织行为学的视角给出洞见。(这里需要对整个学科的体系与知识重新把握,重新归纳一遍。)
然后厘清了整个模块的逻辑顺序:组织架构是从人开始再到战略,金字塔结构。
领导者的作用,组织的战斗力,组织的内耗问题:冲突。最后是统一思想。


个体层面讲过员工追求个性,企业也在采用去中心化的结构,简单说,就是取消层级,把大家拉平。
【举例】
who:游戏公司维尔福。核心管理层下无层级,工程师随意搭配。
why:避免过多层级阻碍信息交流,影响创新。
problem:大家拉平后,企业不知道谁更重要,资源配置就成了问题。


这讲的目的:在去中心化的组织中,怎样判断队伍里谁更重要?资源应该围绕谁来展开?


1.去中心化组织面临的问题


传统的解决办法
【1】CEO勤快点
【举例】
who:李育辉认识的创业的一位老板
what:80人都要了解
problem:累,到凌晨两点
【2】财务给每个人核算成本收益。
problem:创意很难量化,没法特别精确。


去中心化的组织,通常员工人数不会太多。因为人数不多,就很难说清楚每个人贡献程度的高低了,资源的配置就没了参考


2.创意是如何产生的


有没有解决的办法?介绍一个组织行为学最新的研究,看看能不能有新的思路。

麻省理工的彭特兰教授。他就是要用数据进行测量创意。

如果你把组织看成一艘船,那么个体成员的想法就是一条河流。当这条想法河流不断流动时,船就能顺利航行;当想法河流变成一潭死水,或者形成漩涡,那么船就动弹不得。----麻省理工学院彭特兰教授

who:彭特兰
what:发明:计量徽章的可穿戴传感器。可测量交流活动中的各种数值,比如话语转换频率、语气、语速,相对视角等等。
how:记录想法在团队中被加工的轨迹。得到社会网络图。人与人的交流产生连接,连接线的粗细表示信息交流的多少。
effect:平均通话时长降低,互动水平提高。
conclusion:与其改善管理手段,不如直接促进互动。


3.节点人物


彭特兰教授用数据测量的方法,证明了互动、想法河流对于企业的巨大作用。那它和我们的去中心化组织有什么关系?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回复: 6070309 查看本文章

在彭特兰看来,虽然部门职位消失了,但是从信息的传递角度来看,组织内的成员的贡献依然是不平等的。

在组织中,有一类人在互动模型当中,处于节点的位置。他们往往是想法河流的发起者,以及重要的传递者。流经他们身上的线条,又粗又多。彭特兰把这类人称为”节点人物“。

节点人物三个特点
  1. 率先发起协作、组织讨论,但是不发表主宰性的意见
  2. 作用同时体现在团队之间。他们推动想法跨越小组的界限
  3. 擅长制定规则,保证推进的方向不发生严重偏离。

很明显,节点人物就是推动组织产生更多有效互动的关键。
既然互动对于组织来说极其重要,那么节点人物就应该成为去中心化组织中更重要的人,资源就应该围绕他们来配置。


4.如何简单地找到节点人物


【举例】没有专业设备,李育辉老师做过实验,只是统计一些信息

       
收发邮件,发起讨论的次数 主动召开会议,并制定讨论规则的次数 记录企业微信平台上员工交流的次数 工作系统上,对创意进行加工或驳回的次数

所以,在企业进行去中心化的改造中,如果找不到谁是更重要的人,就可以利用类似的方法,考察谁是节点人物,谁推动了组织的有效互动。资源,就应该围绕他们进行配置。

我的习得


【1】去中心化中需要判断资源如何倾斜。
【2】为什么说人数不多,就很难说清楚个人贡献的高低和没有资源配置的参考?
可能的原因:因为扁平化,能力很强的在核心管理层,下面的是相同等级的。优秀的都很优秀,能带队的强者也是不分伯仲,所以资源配置不好安排。

【3】节点人物的三个特点:率先推动讨论,推动跨团队讨论,擅长制定规则。

【4】节点人物就是在去中心化组织中需要给予更多资源配置的人。
【5】节点人物有一点是乐于分享。

【6】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这是靠谱的人的三个总结,来自罗胖。后面还提到一点主人翁意识,都会积极推动项目的发展。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shizheng_Li/article/details/89684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