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菲定律》读书笔记(下)

版权声明:支持原创,转载请说明~ https://blog.csdn.net/luoyayun361/article/details/88381347

自重感效应:让人觉得自己重要,这很重要

定义:每个人都渴望被认同和尊重。这是所有人的共同需求,这种需求就是“自重感”。

说明:在人们的社交行为中,“满足他人的自重感”是一项重要原则。每个人骨子里都是渴望别人尊重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当我们认同了这一渴望,便能获得别人的喜爱和认同,所得到的回报也将远远大于“满足他人的自重感”的过程中所付出的一切。

相悦法则:我喜欢你因为你喜欢我

定义:人们总是更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

说明:当我们发自内心的喜欢别人时,我们的愉悦感会通过表情、动作行为表现出来,对方也会感到愉悦,另外,我们的表现,让对方的“自重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阿伦森效应:我们厌恶那些带给我挫败感的人

定义:随着奖励减少而态度逐渐消极,随着奖励增多而态度逐渐积极的心理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被称为“阿伦森效应”。

阿伦森实验论证了人际关系中的一个原则:人们最喜欢那些原先否定自己但是后来越来越细化自己的人,同时最厌恶原先肯定自己但是后来越来越否定自己的人。

多看效应:提高曝光率,提升好感度

定义:只要多次看到不熟悉的事物,人们对事物的评价就要高于其他没有看到过的事物。

“多看效应”的一个重要前提,是“首因效应”发挥良好,若是不能给人留下不错的第一印象,那就会变成见面越多就越招人烦了。

改宗效应:想讨人喜欢?那就反驳他吧

定义:当一个观点对某人来说十分重要的时候,如果他能用这个观点使得一个 反对者改变其原有意见而和他的观点一致,那么他更倾向于喜欢那个反对者,而不是一个自始至终的同意者。

简单来说:人们喜爱那些被自己说服的人更甚于那些一向附和自己观点的人。

出丑效应:做别人眼中“不完美的人”

定义:出丑效应又称犯错效应,是指才能平庸者固然不会受人倾慕,而全然无缺点的人也未必讨人喜欢,而最讨人喜欢的人物往往是精明而带有小缺点的人。

适当的运用出丑效应,可以赢得他人的信任。

路西法效应:好人真的好,坏人真的坏吗

这世上没有绝对的善人,也没有绝对的恶人,善与恶同时潜伏在任性深处,在不同的环境中轮流出场。

米尔格伦实验:所谓“良知”,底线有多坚固

该实验展示了人性中最阴暗的一面,在极端的情况下,人类所谓的良知居然如此脆弱。甚至不需要通过威胁或者利益诱惑,只需要一道无可置疑的命令,就可以让许多人放弃对善恶的判断和对良知底线的坚守。

破解囚徒困境:引入反复博弈,化被动为主动

故事如下:
两个小偷被警察隔离囚禁,并给他们三个选择:

·1.如果两个人都抵赖,各判刑一年

·2.如果两人都坦白,各判刑八年

·3.一人坦白,一人抵赖,坦白的人释放,抵赖的人十年

囚徒效应,最大限度地衡量任性。在这张博弈中,唯一可能达到的双方最优方案,就是双方同时放弃最优策略。
在困境博弈中,每个人都自私地寻求个人最大效益,但是,因为相信其他人也会自私地寻求个人最大效益,反而因此两败俱伤。

破解囚徒困境的方法,就是引入重复博弈,简单的说,就是这次博弈结束后,博弈双方还将继续发生别的关系。

智猪博弈:多劳多得,少劳也不少得

说明:智猪博弈给我们的启示:作为竞争中的弱者应该讲究竞争策略,看准时机以逸待劳。
在智猪博弈的影响下,大猪要防止被小猪多吃多占,尽可能地让自己多劳多得,唯一的办法就是占据先发优势,在小猪还没来得及做出反应之前,就迅速占据市场的垄断地位。

斗鸡博弈:最坏的结果是两败俱伤

说明 :退却有时是进攻的第一步,以退为进,由低到高,才是最稳妥的制胜之道。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需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很多时候,必要的退让可以换来更大的利益,而一味的咄咄逼人,却有可能陷入“斗鸡陷阱”,落得两败俱伤。

抢手博弈:决胜负不一定要靠实力

说明:在多方对决中,一决生死并非唯一的解决之道,并且,克敌制胜的因素也绝非仅限于实力。懂得合作,尤其是懂得在对比实力后找到潜在的合作盟友,有时才是真正的制胜之道。

互惠原则:说服力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定义:小恩小惠会给人造成一种“负债感”,这种“负债感”会使人们更轻易地接受在平时可能会拒绝的要求。

互惠的力量:想要有求于人,就先给予对方恩惠。只要对方接受了,那么,接下来的说服就不用再花太大的力气了。

承诺一致原理:让对方自己说服自己

一旦人们做出某种决定,或者选择了某种立场,就会强迫自己采取某种行为,以证明他们之前的行为的正确性。

当你决定了一件事情之后,你之后的行为就会不自觉地按照原先的承诺来进行—这就是承诺一致原理

说明:最好的说服技巧并不是说服的过程本身,能够想办法引诱对方做出承诺,让对方自己说服自己,这才是真正的说服术。

登门槛效应:步步为营,走进对方内心

定义:指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是想给他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对方更高的要求。

门面效应:用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给对手下套

定义:门面效应和登门槛效应相反,它是指先提出很高的要求,接着提出较小的要求,对方拒绝你更高的要求的同时,面对你再次提出的那个小要求,就会更倾向于接受。

禁果效应:越“禁”越“诱惑”

越是禁果就越是甜美,就如同越希望掩盖某个信息不让别人知道,人们就越是想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它,越是禁止的事情,就越是有人不计一切后果地去突破禁令—这种由于单方面的禁止和掩饰而造成的事与愿违的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禁果效应”。

禁果效应的心理学基础是两种心理:一个是逆反心理,另一个是好奇心。

很多时候,与其一味打压,不如让事情自然发展。

超限效应:越说服,越反感

超限效应 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免疫甚至心理逆反的现象。

任何沟通,特别是旨在使别人态度改变的说服和引导,都必须避免无意义的重复,否则,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凡勃伦效应:揭穿价格的定位陷阱

商品价格越高,消费者反而越愿意购买,这一理论被称为凡勃伦效应。

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不再只是为了获取直接的物质满足和享受,而在于更大程度上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所以作为消费者,更应该关注的是产品本身的质量。

吉芬之谜:投过价格迷雾看清供需本质

吉芬之谜的背后是一种极为朴素的消费行为学原理—追涨杀跌。

现象:当某个产品突然涨价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不好,我要立刻买入,否则还会继续涨价,再迟疑的话甚至再也买不到了”。要知道,我们的理性往往慢于本能。

消费者剩余:买得值不值,自己说了算

人们愿意为某种商品实际支付的价格,绝不会超过他所预期能承受的最高心理价格。因此,他购买此物所得到的满足,通常超过他因付出此物的代价而放弃的满足,这样,他就从这种购买中得到了一种满足的剩余。

其实,“消费者剩余”并不会真的让消费者获得实际价值,却能带来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

一个人在消费过后感觉自己“买亏了”或者“买值了”,其实与商品的真实价值无关,与标价也没有太大的关系,真正有关的只有一个—他最多愿意为这个商品付出多少钱。

稀缺效应:“稀缺”是刻意营造的心理压迫

“机会越少,价值越高”的心理,就是所谓的“稀缺效应”。

商家针对稀缺效应加以利用,便有了“饥饿营销”。

很多时候,想要人们提起对一件事的兴趣,大可不必劳神费力地说服他们,只需要为他们制造一个竞争对手。毕竟,人类对“稀缺”的恐惧是与生俱来的本能。

折扣效应:被理性驱使的感性消费

通过按原价给予买方一定比例的退让,即在价格上给予适当的优惠,从而诱导消费者再次消费。这就是消费行为学中的折扣效应。

折扣本身并非陷阱,真正的陷阱在于消费者对自己消费需求的预期上。尽管折扣不是陷阱,但是面对折扣的时候,我们依然要保持理性,认真考虑自己的消费意愿和预期。

博傻理论:蠢不可怕,别做最蠢的那个就行

定义:“博傻理论”是指在资本市场中, 人们会完全不顾某种商品的真实价值,而愿意花高价购买,因为他们预期会有一个傻瓜花更高的价格从他们那儿把它买走。

路径依赖法则:“第一份工作”是成功的一半

定义:指在人类社会中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与物理学中的惯性类似—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

抛弃固有路径需要极大的勇气,更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因此更要深思熟虑,一旦做出了决定,就要坚定地转换路径,在新的职业规划路径中勇敢滴走下去,这是重新回到成功轨道的唯一选择。

蔡格尼克记忆效应:要做好一件事情的最好方法,就是立刻开始做

现象: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会在心里产生一个张力系统,这个系统使我们处于紧张的心理状态之中,当工作没有完成就被中断的时候,这种紧张状态会再持续一段时间,这个未完成的任务也就一直压在心头,而一旦这个任务完成了,那么这种紧张的状态就会消失,大脑就容易把它忘记。

从该效应说明:要做好一件事情的最好方法,就是立刻开始做它,一旦开始做了,“蔡格尼克记忆效应”就会发挥作用,让我们在做完之前欲罢不能。

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不是梦想,而是行动。蔡格尼克记忆效应告诉我们,我们最念念不忘的其实就是那些已经开始而还未完成的事情。既然如此,就尽快迈出第一步吧,一旦迈开第一步,Juin 没什么能阻止我们继续走下去。

布利斯定理:计划越充分失败概率越小

定义:用较多的时间为一次工作做计划,做这项工作所用的总时间就会减少。

说明:机械地重复某件事情所带来的手感,远远比不上事先反复筹划、琢磨所形成的经验。所以 不管做什么都需要周密规划,计划性远比熟练度有价值。

权威效应:权威引出的决策的惰性

定义:只一个人压实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么,他所说的话、所做的事就越容易引起他人的重视,并相信其言语和行为的正确性和权威性

权威效应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要想消除该负面影响,首先要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其次需要养成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做到相信权威,但不迷信权威。

古德曼定律:没有恰当的沉默,就没有良好的沟通

定义:沉默可以调节说话和听讲的节奏,沉默在谈话中的作用,就相当于0在数学中的作用,尽管是0,却很关键。没有沉默,一切交流都无法进行。

懂得沉默的人能在沟通中已经知道,用沉默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意图,从而在时机成熟时一举掌握主动权。太急于表达,最终必然暴露弱点。

工作成瘾综合征:“工作狂”是一种心理疾病

工作狂是对工作的一种过度依赖,表现为通过超过一般限度的工作来获得心理满足,当这种依赖失控,便成了工作成瘾,对人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如何在“进取心”和“工作狂”之间找到平衡点:
1.享受忙里偷闲的乐趣。张弛有度地工作,放松不是放纵,而是养精蓄锐,为了以一种更快的速度奔跑。
2.改掉工作时的口头禅。“我努力工作,是为了让家人过得更好”这些口头禅会让工作狂陷入“不得不工作”的怪圈
3.调节对自己的认知。

彼得原理:给每个人找到合适的位置

定义:彼得原理指的是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对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所以雇员总是趋向于被提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根据彼得原理,减少人员的最佳方法,就是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让每一个人都发挥出他的最大价值。

德西效应:挖掘真正的“内部效应”

定义: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在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增强工作动机,反而会降低工作动机。

在企业管理中,如果仅仅靠薪酬体系来做内部激励,往往很容易影响员工的主动性。
最好的做法是要激发员工做工作本身的兴趣,同时,以不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的薪酬福利来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营造一种“工作是为了兴趣,而获取薪酬只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的氛围,真正让内在报酬和外在报酬达到平衡。

不值得定律:“必须做”不如“值得做”

定义:不值得做的额事情,就不值得做好。

反应出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工作,往往会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
同时,也反映出一个真理—不要用强迫的手段或金钱来领导下属,而是要让员工心甘情愿地做事情。

说明:不值得定律告诉我们,每一位管理者都应该知道,让每一个员工认识到自己工作的价值或者被挑战性所在,让他们觉得这份工作“值得做”而非“必须做”,这会鼓舞他们有更出色的表现,为实现公司的目标而全力以赴。

雷尼尔效应:用“心”留人,胜过用“薪”留人

“雷尼尔效应”揭示出薪酬的作用并非完全不可替代,想留住优秀员工,除了高薪、独特的环境也很重要,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环境,如:帮助员工成长以及实现自我价值,获得成就感,提高幸福感等等。

在经营管理中,想要获得员工的忠诚度,要么给出远远超过同行的薪资待遇,要么就把软性工作条件提上去,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从而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工作单位就如同一个大家提一样,在工作中足以获得家庭式的温暖和归属感。

罗森塔尔效应:寄予什么样的期望,就会培养什么样的人

在本质上,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收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揭示一种普遍心理:对他人有所期望,同时期望他人对自己有所期望。当得知别人对自己有所期望的时候,人们往往会不自觉地按照别人的期望来塑造自己,最终真正变成别人所期望的样子。

利用“期望效应”来使他人按照自己的意图行事是一个非常明智的方法。

“罗森塔尔效应”本质上是一种心理暗示,因此需要适可而止,如果寄予的期望过大,甚至超过对方的能力范围,就会给对方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令对方惶恐不安,反而会事与愿违。

破窗效应:不要轻易打破任何一扇窗户

如果有人打破了一栋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没有及时维修,那么,这扇破窗户就会变成某种示范性的标志,从而纵容他人去打破更多的窗户。

作为一名管理者,我们应当认识到“破窗理论”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对于任何破坏性的征兆都要充分重视,加重处罚力度,严肃团队纪律,只有这样才能防止有人效仿,使得问题积重难返。同时,要鼓励、奖励“补窗”行为,是员工不以“破窗”为理由,而以“补窗”为己任。

史华兹论断:“幸福”与“不幸”

定义:所有坏事情,只有在我们认为它是不好的情况下,才会真正成为不幸事件。

说明:要学会坦然接受生活中所有的幸与不幸,即便是天大的不幸,只要我们能以平常心坦然接受,把它看做是人生中必要的体验,找出蕴含在其中幸福的因子,那么,它也会让你感受到幸福。

贝勃定律:幸福本质上是种“敏感度”

贝勃定律揭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学现象,即当人经历强烈的刺激过后,他对这类的刺激的免疫能力会大大提升。 就好比饥饿时,吃什么都会津津有味,酒足饭饱时,山珍海味也难以下咽。

如果你不能对现在的一切感到满足,那么,纵使让你拥有全世界,你也不会幸福。

幸福不是实体,而是一种感受,能获得多少幸福,只取决于我们队幸福的敏感度。知足常乐,时刻提醒自己:只要懂得用心去感受,幸福就一定在我们身边。

狄德罗效应:幸福来自给生活做减法

指的是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不断配置与其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平衡的现象。

当我们为奢侈的生活疲于奔波的时候,幸福的生活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幸福的生活往往很简单,比如,最好的房间就是必须的物品一个也不少,没用的物品一个也不多。

生活中有些无用的东西如果不是我们应该拥有的,那么,就要学会放弃。只有懂得放弃,才能制止欲望的无线膨胀,才能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坦然和轻松。跳出“狄德罗效应”的唯一办法就是遏止、消减自己过多的欲望,抛弃那些纷繁而无意义的欲望,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简单、美好。

鳄鱼法则:关键时刻的取舍之道

鳄鱼效应:及时止损。

贪婪是大多数人的毛病,有时候,牢牢抓住自己想要的东西,就会给自己带来压力、痛苦、焦虑和不安。

鳄鱼法则告诉我们,舍弃是为了得到—舍弃一条腿,得到了生存的机会。我们总是只关注舍弃时的痛苦,殊不知,关键时刻如果我们不舍得放弃一些东西,就会遭遇更大的痛苦。

人生就像一场漫长的旅行,在旅途中会遭遇许多抉择时刻,这时候,我们总要舍弃一些东西,但同时我们也会收获很多东西。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luoyayun361/article/details/88381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