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rk架构-Shuffle(译)

原文链接 https://0x0fff.com/spark-architecture-shuffle/

这是关于Spark 架构的第二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我会详细介绍关于Shuffle的事情。前一篇文章主要是关于Spark的总体架构,以及内存管理,你可以点击spark-architecture来查看。另一篇关于Spark内存管理的文章,你可以点击spark-memory-management来查看.

4108852-d13b6cc85ba30249.png

(译者注:原文此处有关于Shuffle的简单介绍,主要是介绍它的含义以及意义。这个大家应该都知道,就不翻译了)

在这篇文章中,我会延续MapReduce中的命名约定。在Shuffle操作中,负责分发数据的Executor叫做Mapper,而接收数据的Executor叫做Reducer

Shuffle时,有两个很重要的用于压缩的参数:

  • spark.shuffle.compress – 是否要Spark对Shuffle的输出进行压缩
  • spark.shuffle.spill.compress – 是否压缩Shuffle中间的刷写到磁盘的文件

这两个参数默认都是true。并且,默认都会使用spark.io.compression.codec来压缩数据,默认情况下,是snappy

你可能知道,Spark中有好几个Shuffle的实现。那具体使用哪个Shuffle的实现,取决于spark.shuffle.manager这个参数。可能的选项是:hash, sort, tungsten-sort。从Spark 1.2.0开始,sort是默认选项。

Hash Shuffle

Spark 1.2.0以前,这是默认使用的shuffle实现(**spark.shuffle.manager ****= hash)。但是呢,第一版往往都是有弊端的。这不,这家伙因为每个Mapper都会给每个Reducer创建一个文件,就很容易造成集群中创建了大量文件的事件。假设有M个Mapper,有N个Reducer,那集群中就会为Shuffle创建M * R个文件。如果Mappers和Reducers的数量够多,那么这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这同时会导致更多的output buffer size,更多的文件句柄,以及创建和删除这些文件的开销。有一个演讲how Yahoo faced all these problems,46K个mappers,46k个reducers,总共在集群中生成了20亿个文件。

Hash Shuffle的逻辑非常简单,就是Mapper计算Partition的数量,作为Reducer的数量,并且给每个Reducer创建一个文件,然后在output中循环,扫到一个就输出到对应的文件。

如下图所示:


4108852-df4110239c9e2e13.png

为了解决上面的那个问题,有一个优化的选项spark.shuffle.consolidateFiles(默认是false)。如果设置成true,Mapper的输出会被合并。假设集群中有E个executors(“–num-executors” for YARN),每个executor都有C个cores(“spark.executor.cores” or “–executor-cores” for YARN) ,每个Task需要T个CPU(“spark.task.cpus“),那集群中能执行的Task为E * C / T。总共要创建的文件数量是E * (C / T) * R(译者注,也就是Task number * R,为什么不是Mapper的数量呢?)。所以,如果有100个executor,每个executor10个cores,每个Task一个core,共有46000个reducers,那么,创建的文件的数量,将会从20亿降到4600w。这对性能是一个不小的提升。

这个选项的实现很直接,FileShuffleBlockResolver:它不会给每个Reducers创建一个文件,而是会创建一个文件池。当一个Map Task要开始输出数据时,它会从这个池中请求R个文件。输出完以后,再还给文件池。每个Executor只能同时执行C / T个Task,所以它只能创建C / T组输出文件,每一组有R个文件。

流程如下所示:

4108852-540a33f4eb50266c.png

Hash Shuffle的优点:

  • 非常快速。不需要排序,也不需要维护哈希表。没有给数据排序时的内存的开销。
  • 没有额外的IO开销。数据只被读写一次。

Hash Shuffle的缺点:

  • 当Reducer的数量很多时,很容易有性能问题
  • 当大量文件被写到文件系统时,会产生大量的Random IO。而Random IO是最慢的,比Sequential IO要慢100倍。

关于在文件很多时,IO慢的问题,可以查看这篇文章 millions of files on a single filesystem

当数据被写到文件时,会被序列化,并会根据你的配置决定是否进行压缩。而读的时候,则于此相反。在Reducer端,一个非常重要的配置是spark.reducer.maxSizeInFlight(默认是48MB),它决定了每个Reducer从能够从远程Executors接收的数据量。如果你增大这个值,那么每次Reducers都会用更大的窗口来接收Mapper端发过来的数据,这会提高性能,但是同时,也会提高Reducer的内存使用量。

可以查看这个文档Spark performance optimization: shuffle tuning

如果Reducer不在乎Record的顺序,那么Reducer只会拿到它依赖的Mapper的的一个iterator。但是,如果在乎顺序,那么会拿到全部数据,并通过ExternalSorter在Reducer端做一次排序。

Sort Shuffle

从Spark 1.2.0开始,这是Spark中默认的Shuffle算法(spark.shuffle.manager= sort)。这个算法,是对Hadoop MapReduce中的Sort Shuffle的一次模仿。在Hash Shuffle中,Mapper会给每个Reducer创建一个文件,但是在Sort Shuffle中,只创建一个文件,在其中根据Reducer id以及索引进行排序。如果要访问某个Reducer的数据,我们只需要知道它在这个文件中的位置,然后在fread之前做一次fseek即可。

当然,如果Reducer的数量少,那很明显,Hash到不同的文件,比仅有一个文件,然后通过sort将相同Reducer的数据放到一起,要快,所以,当Reducer的数量小于spark.shuffle.sort.bypassMergeThreshold(默认是200),那么还是会为每个Reducer生成一个文件,然后将这些文件合成一个文件。感兴趣的话,可以查看BypassMergeSortShuffleWriter的更多细节。

这个实现中,很有趣的一点是,它仅仅在Mapper端对数据进行排序,而并不会在Reducer端,在接收时,按照这种顺序做一次合并。所以,当Reducer需要数据有序时,它需要重新做一次排序。Cloudera开始要做这件事情了:http://blog.cloudera.com/blog/2015/01/improving-sort-performance-in-apache-spark-its-a-double/.

你可能知道,Reducer在排序的时候,使用的是TimSort, 这个算法会利用数据局部有序的特色。

(译者注:原文这里有对最小堆和TimSort的对比,译者对这些并不是很熟悉,所以就暂时不译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阅读原文)

那如果Reducer并没有足够的内存,放下全部Mapper发过来的数据,咋办?这时候就需要将中间数据刷到磁盘上了。spark.shuffle.spill这个参数决定是否将中间结果刷到磁盘上,默认是开启的。如果你关闭了这个选项,然后Reducer没有足够的内存,放下Mapper发过来的数据,那就会碰到OOM。

Executor的堆内存中,可以用来存储Mapper端发过来的结果的内存有JVM Heap Size * spark.shuffle.memoryFraction * spark.shuffle.safetyFraction这么多,默认是JVM Heap Size * 0.2 * 0.8 = JVM Heap Size * 0.16。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在一个Executor中运行多个线程( setting the ratio of spark.executor.cores / spark.task.cpus to more than 1,即一个Executor有多个Task),那么每个Task可以用的存储Mapper端结果的内存是JVM Heap Size * spark.shuffle.memoryFraction * spark.shuffle.safetyFraction / (spark.executor.cores / spark.task.cpus)。如果每个Executor有两个cores,其它选项默认的话,那么就是0.08 * JVM Heap Size

Spark内部使用AppendOnlyMap来存储Mapper端发过来的结果。但是,Spark使用了他们自己实现的Hash table,在这个实现中,使用了开放定址法,并且会通过quadratic probing把key和value存储到同一个array中。他们选择用Google Guava library中的MurmurHash3这个Hash函数。

这个哈希表,允许Spark同时做聚集操作。对于每个key,value到来时,会跟以前的结果做一次聚集操作,然后存储为一个新的value。

当刷到磁盘时,会对AppendOnlyMap执行sort操作,它内部会调用TimSort,然后数据会被刷到磁盘上。

4108852-b2725d2ead5782cb.png

优点:

  • Mapper创建的文件少
  • Random IO更少,大多数都是sequential writes和reads

缺点:

  • 排序比Hash慢。所以需要细心找出bypassMergeThreshold。因为默认值可能有点大
  • 如果你使用SSD,那么Hash shuffle可能更好(译者注:为啥?因为Random IO代价更小么?但是创建了很多文件的事情没办法解决啊)

Unsafe Shuffle or Tungsten Sort

我们可以通过Spark 1.4.0 以后的spark.shuffle.manager = tungsten-sort参数来启用这种Shuffle。它是project “Tungsten”](https://issues.apache.org/jira/browse/SPARK-7075)的一部分。创造这种Shuffle的初衷,可以点击这里查看。

这种Shuffle中,所做的优化如下:

  1. 可以不经过反序列化而直接操纵数据。因为它内部使用的是unsafe (sun.misc.Unsafe) memory copy functions。

  2. 内部对CPU cache做了优化。它在排序时,每个record只使用8 bytes,因为把record pointer以及partition id做了压缩。对应的排序算法是 ShuffleExternalSorter

  3. 将数据刷到磁盘上时,不需要经过反序列化(no deserialize-compare-serialize-spill logic)。

  4. 如果压缩算法支持直接对序列化的stream进行拼接,那么,就可以使用spill-merge优化。现在只有Spark的LZF serializer支持直接对序列化之后的Stream进行拼接。并且只有在开起了shuffle.unsafe.fastMergeEnabled才起作用。

只有当下面的几个条件,全部满足的时候,才会使用这种Shuffle:

  • 不是为了做聚集操作才做Shuffle。因为如果做聚集操作的话,很明显需要反序列化数据,并进行聚集。这样子的话,就失去了Unsafe Shuffle最重要的优势-直接对序列化后的数据进行操作。
  • Shuffle serializer支持serialized values的重定位(译者注:没看懂)。当前只有KrySerializer以及Sparkr SQL的自定义serailizer支持。
  • Shuffle产生的partition数量,小于16777216
  • 序列化之后,每条record的大小,不能大于128MB

另外,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在sort时,只会根据partition id 进行排序。也就是说,在Reducer端执行的merge pre-sorted data,以及依赖的TimSort算法,现在都将不起作用。

sort时,依靠8-byte values,每个value都会包含一个指向序列化以后数据的指针,以及partition id,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说partition的数量不能超过16777216.(译者注:16777216是2**24,也就是说,这8-bytes里面,指针占5-byte,另外3-byte 才是partition id)

流程图如下:


4108852-521e507ae38967b1.png

优点:

  • 做了很多性能优化

缺点:

  • 不会在Mapper端处理数据的顺序问题
  • 没有提供堆外排序内存
  • 现在还不稳定

但是我认为Unsafe Shuffle,对于Spark的设计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期待Databricks提供性能报告。

这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内容了。还是建议你读一下源码,因为源码真的很有趣。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34355715/article/details/8703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