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技术学习:弹性分布式数据集RDD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技术学习是:浅谈弹性分布式数据集RDD。

一、RDD定义

RDD(Resilient Distributed Dataset)叫做分布式数据集,是Spark中基本的数据抽象,它代表一个不可变(数据和元数据)、可分区、里面的元素可并行计算的集合。其特点在于自动容错,位置感知性调度和可伸缩性。

二、RDD的属性

1、一组分片。即数据集的基本组成单位。对于RDD来说,每个分片都会被一个计算任务处理,并决定并行计算的粒度。用户可以在创建RDD时指定RDD的分片个数,如果没有指定,那么就会采用默认值。默认值就是程序所分配到的CPU Core的数目。

2、一个计算每个分区的函数。Spark中RDD的计算是以分片为单位的,每个RDD都会实现compute函数以达到这个目的。compute函数会对迭代器进行复合,不需要保存每次计算的结果。

3、RDD之间的依赖关系。RDD的每次转换都会生成一个新的RDD,所以RDD之间就会形成类似于流水线一样的前后依赖关系。这里要提及一个概念——容错处理:,即在部分分区数据丢失时,Spark可以通过这个依赖关系重新计算丢失的分区数据,而不是对RDD的所有分区进行重新计算。

4、一个Partitioner,分区器。即RDD的分片函数。当前Spark中实现了两种类型的分片函数,一个是基于哈希的HashPartitioner,另外一个是基于范围的RangePartitioner。只有对于key-value的RDD,才会有Partitioner,非key-value的RDD的Parititioner的值是None。Partitioner函数不但决定了RDD本身的分片数量,也决定了parent RDD Shuffle输出时的分片数量。

5、一个列表。存储存取每个Partition的优先位置(preferred location)。

对于一个HDFS文件来说,这个列表保存的就是每个Partition所在的块的位置。按照"移动数据不如移动计算"的理念,Spark在进行任务调度的时候,会尽可能地将计算任务分配到其所要处理数据块的存储位置。

三、RDD类型

1、Transformation -> 记录计算过程(记录参数,计算方法)

2、Action -> 触发生成job(一个job对应一个action算子)

以上就是对RDD的简单总结,更多精彩技术分享,欢迎持续关注~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51cto.com/14070466/2339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