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编译原理--第一章 引论

第一章  引论

在本章中,我们将介绍语言翻译器的不同形式,在高层次上概述一个典型编译器的结构,并讨论了程序设计语言和硬件体系结构的发展趋势。这些趋势将影响编译器的形式。还介绍了关于编译器设计和计算机科学理论的关系的一些事实,并给出编译技术在编译领域之外的一些应用。最后简单讨论了在研究编译器时需要用到的重要的程序设计语言概念。

  • 语言处理器:一个集成的软件开发环境,其中包括很多种类的语言处理器,比如编译器、解释器、汇编器、连接器、加载器、调试器以及程序概要提取工具。
  • 编译器的步骤:一个编译器的运作需要一系列的步骤,每个步骤把源程序从一个中间表示转换成为另一个中间表示。
  • 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机器语言是第一代程序设计语言,然后是汇编语言。使用这些语言进行编程既费时,又容易出错。
  • 编译器设计中的建模:编译器设计是理论对实践有很大影响的领域之一。已知在编译器设计中有用的模型包括自动机、文法、正则表达式、树型结构和很多其他理论概念。
  • 代码优化:虽然代码不能真正达到最优化,但提高代码效率低科学既复杂又非常重要。它是编译技术研究的一个主要部分。
  • 高级语言:随着时间的流逝,程序设计语言担负了越来越多的原先由程序员负责的任务,比如内存管理、类型一致性检查或代码的并发执行。
  • 编译器和计算机体系结构:编译器技术影响了计算机的体系结构,同时也受到体系结构发展的影响。体系结构中很多现代化创新都依赖于编译器能够从源程序中抽取出有效利用硬件能力的机会。
  • 软件生产率和软件安全性:使得编译器能够优化代码的技术同样能够用于多种不同的程序分析任务。这些任务既包括探测常见的程序错误,也包括发现程序可能会受到已被黑客们发现的多种入侵方式之一的伤害。
  • 作用域规则:一个 x 的声明的作用域是一段上下文,在此上下文中对 x 对使用指向这个声明。如果仅仅通过阅读某个语言的程序就可以确定其作用域,那么这个语言就使用了静态作用域,或者说词法作用域。否则这个语言就使用了动态作用域。
  • 环境:名字和内存位置关联,然后再和值相关联。这个情况可以使用环境和状态来描述。其中环境把名字映射成为存储位置,而状态则把位置映射到它的值。
  • 块结构:允许语句块相互嵌套的语言称为块结构的语言。假设一个块中有一个 x 的声明 D,而嵌套于这个块中的块 B 中有一个对名字 x 对使用。如果在这两个块之间没有其他声明了 x 的块,那么这个 x 的使用位于 D 的作用域内。
  • 参数传递:参数可以通过值或引用的方式从调用过程传递给被调用过程。当通过值传递方式传递大型对象时,实际被传递的值是指向这些对象本身的引用。这样就变成了一个高效的引用调用。
  • 别名:当参数被以引用传递方式(高效地)传递时,两个形式参数可能会指向同一个对象。这会造成一个变量的修改改变了另一个变量的值。

希望我的总结可以帮助大家,感谢阅读我的博客!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42558631/article/details/81203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