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记】认知觉醒-专注力

内观

之前我曾写过一篇读书笔记,内容主要是要我们学会如何内观自己。

  • 认识大脑

学习到大脑的结构,认清焦虑的本质,学会对遇到的事务有耐心。

  • 认识潜意识

明白潜意识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好潜意识可以帮助我们效率加倍,发现生活中给我带来不经意的惊喜。

通过消除模糊,来摆脱我们的拖延症。以及如何“凭感觉”去变成一个厉害的人。

  • 认识元认知。

元认知:元认知,就是最高级别的认知,它能对自身的“思考过程”进行认知和理解

理解《论语》里的吾日三省吾身的本质,元认知能力就是我们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的反思能力。

元认知能力就是觉察力和自控力的组合。所以从实用角度讲,元认知能力可以被重新定义为:自我审视、主动控制,防止被潜意识左右的能力。

基于内观有一定认识之后,今日一起来看专注力。

外观-专注力

专注力按照日常,可以从情绪和学习两个方面去看。

开始之前讲一个故事,看完以后,有了今天的思考,相信你能很快明白其中的深意。

一位行者问老和尚:“您得道前在做什么?”

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

行者问:“那得道后呢?”

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

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

老和尚说:“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

情绪专注

我们日常的反思中有几个词语或许你曾经用到过:主力不集中、走神、分心、三心二意。。。

当我们有了元认知以后,用元认知来观察自己的注意力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相信你可以轻易观察到这种现象:身体做着A,脑子却想着B。

  • 跑步的时候,手脚在动,脑子却在考虑明后天的安排;

  • 吃饭的时候,嘴巴在动,心里却在担忧与他人的关系;

  • 睡觉的时候,身体不动,思绪却像瀑布一样倾泻而出……

这种“做A想B”的行为模式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徒生烦恼、渐生愚钝。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正是我们烦恼和无能的来源。

当然还有失眠,上一秒困得不行,手机一放下,就开始变得清醒了。

“行动”如躯体,“感受”如灵魂

有时候有没有感觉自己明明学了一天却感觉没有什么收获,有时候全心贯注去定位问题,学习时间虽短,却有种油然的满足感和踏实感。

这两者之间的最大的差别就是:行动和感受二者是否是统一的。

当然先不要自责,下面来解释一下为什么我们会这样?

我们刚开始学习某项技能,或还只是孩童的时候通常都是这样的,那时的我们善于投入,敏于接受,平和无忧,灵性十足

随着行动越来越熟练,我们在行动上集中的注意力越来越少,分散在其他地方的注意力越来越多,于是我们不再去耐心感受行动。

身心就开始分离了。

走神时,行动失去了感知,注意力也因为缺少了感受而无法形成反馈闭环。

这也是为什么我之前和一位健身教练交流的时候,给我说在运动时候不要玩手机看视频来分散注意力。要专注于自己的肌肉的活动、关节的扭转、呼吸的频率。

当然只要你运动了,就会有效果,身心分离模式来说,身体上的影响实属小事,真正严重的是它会对我们的情绪状态和能力提升产生持续的负面影响。

分心走神的原因与危害

分心走神的原因无非两个:

  • 一是觉得当下太无聊,所以追求更有意思的事情;
  • 二是觉得当下太痛苦,于是追求更舒适的事情。

因为身体受困于现实,只好让思想天马行空。

最近知乎很流行去提问假如你中了五百万会怎么花,评论区网友有意思的说,兄弟们也来做精神大保健了?

其实本质上是因为:就是分心走神的成本太低,而人的天性又是急于求成和避难趋易的,所以在默认情况下,我们都会不自觉地待在精神舒适区内。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说要跳出舒适区,是有一定道理的。

可惜“走神一时爽”,事后我们就得承担走神带来的各种损失,其中最大的损失莫过于生命质量变差。

在我高中时候,废寝忘食只是个词语,如果选择题让我对这个成语选择一种修辞手法,我必然选择是夸张。

直到在我读硕士的时候,我曾在实验室里睡觉,调不通实验就不想回宿舍,也不时为了实验忘记吃饭,现在想起来那段时间的感觉真的很美妙。

原来一个人真的可以专心于一件事上忘记吃饭喝水睡觉。

走神可以让我们活在任何时候,唯独不能让我们活在当下。

生命是由当下的一个个片段组成的,身心合一的片段组成的就是幸福专注的高质量人生,身心分离的片段组成的就是分心走神的低质量人生。

你有多久没有废寝忘食的去干一件事了。

分心走神还会造成拖延和低效,因为情绪总是滞后于行为,所以人们做事时进入状态往往很慢,需要情绪过渡。

这就是为何是有时候需要缓一缓!

分心走神的本质是逃避

身心合一的人则更容易跳出舒适区,直面困难。

不过分心走神原本就是我们的天性之一。这背后的原因与我们大脑的记忆机制有关,所以不必自责。

我们感观所听到、看到、摸到、尝到、嗅到的任何信息,都会引出一些其他记忆内容,又因为感观受潜意识控制,而潜意识永不消失,所以只要我们醒着,这种分心走神随时都可能发生。

这也是我们需要锻炼元认知的原因,因为成长就是克服天性的过程,我们必须用觉知力和自控力去约束天性,否则就会被潜意识左右而不自知。

怎么样可以让我们让感受与行动保持一致呢?

收回感受,回归当下

现在知道也为时不晚,因为只要一招即可扭转局面:让感受回归行动。

  • 跑步时,把感受收回来,悉心体会抬腿摆臂、呼吸吐纳和迎面的微风;

  • 睡觉时,把感受收回来,悉心感受身体的紧张与松弛;

  • 吃饭时,把感受收回来,感受每一口饭菜的香甜,体会味觉从有到无的整个过程,不要第一口还没吃完就急着往嘴里塞第二口饭菜。

所以吃饭的时候不要再看着手机了,出去散步就让自己心放松下来,什么都不要去想,感受一下风吹过你的脸颊。

身体感受永远是进入当下状态的最好媒介,而感受事物消失的过程更是一种很好的专注力训练。它提示我们,身心合一的要领不仅是专注于当下,更是享受当下,而这种享受必将使我们更从容,不慌张。

慢慢练习收回感受,让注意力回到当下,我们的烦恼就会慢慢减少,精力就会更加旺盛,情绪就会更加平和,身体就会更加柔软,感知就会更加灵敏,思考就会更加深入。

现在再回头看开头老和尚的故事是不是理解其中含义。


那么下次聊!Have Nice Day!

我是Hcoco,一个搞技术的读书人。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45264425/article/details/134546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