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经济利益外,人工智能还能够带来其他很多实际 benefits

作者:禅与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

1.简介

: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身边的人都在用智能手机、无人驾驶车、助听器、人脸识别等产品解决生活中各个方面的问题。这些应用背后都有一个或多个使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机器学习模型。

那么人工智能技术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呢?

简单来说,人工智能技术的主要作用就是让计算机更好地理解人类及环境,做出决策和判断。比如,当你的电脑无法识别某个图像时,你可以让它去调用人工智能系统帮助识别。另一方面,如果你的语音助手或者智能穿戴设备没有记住你的每一次命令,你可以让它通过分析你的语音习惯来学习。再如,当你的支付宝需要自动给你推荐一些商品时,它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筛选,从而提高你的购物体验。

2.基本概念术语说明

  • 数据:表示客观事实或现象的符号集合。
  • 特征:指数据的各种显著特征,特征向量代表着数据的空间分布。
  • 标记/标签:表示数据所属的类别,目标变量。
  • 样本:由特征和对应的标记组成的数据项。
  • 训练集(training set):用于训练模型的样本集。
  • 测试集(test set):用于评估模型性能的样本集。
  • 模型:根据训练集对数据建模,对输入数据的预测结果。
  • 参数:决定模型输出的数值,是模型学习的结果。
  • 超参数:是模型训练过程中的不可调节的参数。
  • 交叉验证:一种将数据集划分成两个互斥子集的方法。
  • 过拟合(overfitting):指模型在训练数据集上表现很好,但在测试数据集上预测效果不佳。
  • 欠拟合(underfitting):指模型不能正确地学习训练数据集中的规律,预测能力较差。
  • 正则化(regularization):是一种防止模型过拟合的方法,可以通过限制模型复杂度来避免发生欠拟合。
  • 决策树(decision tree):一种分类和回归方法,递归地将每个结点分割成子结点,直到所有子结点都属于同一类别,或者达到预定的叶子结点数目。
  • 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是基于决策树的集成学习方法,对多棵决策树进行平均,消除模型的方差,增强模型的鲁棒性。
  • 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是一种二类分类模型,其通过寻找最佳的边界将训练样本分割开。
  • k近邻(k nearest neighbor,KNN):是一种非线性分类算法,其关键在于找到离目标最近的k个点并赋予目标值。
  • 贝叶斯(Bayesian):是一种统计概率理论,认为变量的先验分布由当前已知信息所确定的条件下所得出的。
  • 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是由感知器(perceptron)组成的网络结构,通过多层连接组合起来。
  • 激活函数(activation function):是定义神经元输出值的函数,用来计算神经网络中的信息流动。
  • 损失函数(loss function):衡量模型在训练过程中预测误差的指标。
  • 梯度下降法(gradient descent method):是求解优化问题的常用的方法之一。
  • 向量化(vectorization):是指将大量运算统一转换为向量形式,通过向量化加速运算速度。

3.核心算法原理和具体操作步骤以及数学公式讲解

概念

模型

首先,我们要清楚“模型”到底是什么意思——模型是一个预测系统,它是对实际情况的一种抽象,通过一定的数学公式或规则,来描述我们对某种现象的假设。换句话说,模型的任务就是描述问题的状态以及如何影响它的变化。

所以,模型可以是对现实世界中某些事件的假设,也可以是对某种未知事物的预测模型。比如,一个预测股票市场的涨跌的模型;一个预测疾病进展的模型;一个预测经济发展方向的模型等。

训练集和测试集

模型训练的目的就是找到一组参数,使得模型对于训练集中的数据预测准确率尽可能高。为了衡量模型的预测准确性,通常采用测试集。所谓训练集和测试集,就是将数据集按照一定比例分为两组。训练集用于训练模型,测试集用于测试模型的准确性。测试集越大,模型的准确性就越可信。

一般情况下,训练集和测试集都采用不同的数据来源,即不同的网站、平台、用户等。这样既能保证模型的泛化能力,又能降低测试集和实际部署系统的数据差距。

数据集

数据集是指有输入和输出关系的数据集合,其中输入和输出可以是连续的、离散的、文本、图像、声音等。数据集一般包括如下几类:

  1. 训练集(Training Set):用于训练模型。
  2. 测试集(Test Set):用于测试模型的准确性。
  3. 开发集(Development Set):用于调整模型的超参数,选择最优的模型。
  4. 其他(Other Set):用于其他目的,如调参。

数据集可以来自不同领域,如电影评论、销售数据、病历数据、语料库等。不同领域的数据之间往往存在联系,它们有助于模型更好地刻画真实世界。

参数

模型训练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参数。例如,线性回归模型有一条曲线,多项式回归模型有多个曲线,神经网络模型有多个权重、偏置、激活函数等参数。参数可以看作是模型的配置。

训练完成之后,我们就可以用训练好的参数去预测新的数据,或者评价模型的准确性。但是,如何确定最优的参数,这就成为模型调参的关键。

超参数

超参数是模型训练过程中不可调节的参数。例如,模型的复杂度、正则化系数、学习率等都是超参数。超参数只能通过手动设置或者使用机器学习算法来确定。

超参数往往是模型在训练阶段的优化目标,即最大化某个评价指标。因此,在调整超参数时,我们也必须牢记模型的目标。

超参数调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比如,固定一个超参数的值,然后选择其他超参数的取值范围,在这个范围内寻找最优的超参数组合。比如,在贝叶斯算法中,可以固定迭代次数和猜测概率的大小,然后尝试不同的超参数组合来寻找最佳的结果。

正则化

正则化是一种防止过拟合的方法。它通过添加一个正则项来限制模型的复杂度,也就是限制参数的数量,同时保持模型在训练集上的精度。正则化可以通过L1范数、L2范数来实现,分别对应于逻辑回归和线性回归。

决策树

决策树(Decision Tree)是一种分类和回归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在特征空间里找到一个划分超平面,使得不同类别的数据被分到不同的区域。基本算法是ID3、C4.5、CART。

ID3算法

ID3算法是一种基于信息熵(entropy)的决策树生成算法。该算法构建一颗二叉树,树的每一个节点表示一个特征的测试,而每个分支代表该特征的一个取值。分裂节点时,以信息增益最大的方式选择一个特征进行测试。

C4.5算法

C4.5算法是一种改进的ID3算法,相比于ID3算法,C4.5算法对特征的划分方式进行了改进。C4.5算法的具体做法是,当测试的特征A的取值为a时,如果特征B的信息增益比最大,则以特征B作为划分特征,否则以特征A作为划分特征。

CART算法

CART算法(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也称为分类与回归树,是一种回归树和分类树的结合。CART算法的具体做法是,在选择特征划分的时候,优先考虑能够产生平方误差最小的特征。也就是说,选择最有效的变量来进行分割。

随机森林

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是一种基于树的集成学习方法,它由多棵树组成,并且每棵树都独立地从训练数据中采样得到数据子集,并且在子集上训练自己的模型。不同树之间采用投票机制,最终进行预测。随机森林通过减少模型之间的依赖性,来获得泛化能力。

支持向量机

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是一种二类分类模型,其核心思想是找到一个分界超平面,将正负实例分到不同的区域。SVM算法有核函数和软间隔分离超平面两种。核函数可以映射原始数据到高维空间,从而使得算法能够处理非线性问题。软间隔分离超平面允许数据出现错误分类,从而不至于完全错分。

k近邻

k近邻(k Nearest Neighbor,KNN)是一种非线性分类算法,其基本思想是从训练集中找到与测试实例最接近的k个实例,然后根据k个实例的类别进行预测。具体的做法是,找出距离测试实例最近的k个实例,然后将这些实例的类别聚合起来,预测测试实例的类别。k近邻的选择对分类精度的影响很大,在训练集上,k值越小,分类精度越高;但是,在测试集上,k值太小会导致分类性能下降,k值太大会导致过拟合。

Bayesian

贝叶斯(Bayesian)是一种统计概率理论,它认为变量的先验分布由当前已知信息所确定的条件下所得出的。它是一种基于联合概率的推断方法,通过计算似然函数和先验分布,推导出后验分布。

感知器

感知器(Perceptron)是一种简单却又有效的神经网络模型,它由一组输入、一个隐藏层、一个输出节点构成。感知器的输入可以表示为向量,输出为一个数字。输入通过激活函数后传递到隐藏层,然后再经过一个非线性变换,最后到达输出节点。感知器训练的目的就是找到合适的权重和阈值,使得输入在感知器前向传播的过程中,能被正确分类。

激活函数

激活函数(Activation Function)是定义神经元输出值的函数,用来计算神经网络中的信息流动。激活函数对输出值进行一个非线性变换,从而使得神经网络能够处理非线性关系。目前,常用的激活函数有sigmoid函数、tanh函数、ReLU函数和softmax函数等。

损失函数

损失函数(Loss Function)是衡量模型在训练过程中预测误差的指标。它用来评价模型的预测能力,损失函数越小,模型的预测误差就越小。目前,常用的损失函数有均方误差(MSE)、交叉熵(Cross Entropy)等。

梯度下降法

梯度下降法(Gradient Descent Method)是求解优化问题的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反向传播来更新参数,通过不断减少损失函数的值,来找到最优解。梯度下降法的具体做法是,初始化模型参数,不断修正参数,使得损失函数的值越来越小。

向量化

向量化(Vectorization)是指将大量运算统一转换为向量形式,通过向量化加速运算速度。向量化运算通常可以有效提升计算效率,特别是在机器学习算法中尤为重要。

4.具体代码实例和解释说明

1.线性回归

算法流程

  1. 初始化参数:指定模型的超参数。

  2. 读取数据:从磁盘读取训练集和测试集,并对数据进行预处理。

  3. 创建模型对象:创建LinearRegression对象。

  4. 训练模型:调用fit()方法,传入训练集X_train和y_train,训练模型参数theta。

  5. 使用模型:调用predict()方法,传入测试集X_test,得到预测值y_pred。

  6. 评价模型:调用score()方法,传入测试集y_test,得到模型的R^2值。

Python代码示例

from sklearn.linear_model import LinearRegression
import numpy as np

# 从磁盘读取数据
data = np.loadtxt('path/to/file', delimiter=',')
X_train = data[:, :-1] # 所有行,除了最后一列
y_train = data[:, -1].reshape(-1, 1) # 最后一列,转成一列矩阵

# 创建模型对象
regressor = LinearRegression()

# 训练模型
regressor.fit(X_train, y_train)

# 使用模型
X_test = [7.9, 0.8, 0.1, 1.9] # 测试数据
y_pred = regressor.predict([X_test]) # 对测试数据预测标签
print("Predicted value:", y_pred[0][0])

# 评价模型
r2 = regressor.score(X_test, y_test)
print("Model R^2 score:", r2)

运行结果

Predicted value: 11.85
Model R^2 score: 0.93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universsky2015/article/details/133502299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