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专栏77 | 石梓君: "免费增值”模式,竟是初创公司万能药?

文 / 石梓君教授

“免费增值”(Freemium)是一种应用于专有软件(软件、多媒体、游戏或Web服务等数码产品)的商业模式,向用户长时间提供免费使用,但个中的一些高端特性、功能或虚拟产品则需要付费,目前免费增值已经成为“软体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的普遍商业模式。

5008e43f507e78f5f1832cae5867ea64.png

▲ “免费增值”是一种应用于专有软件的商业模式,近年引起业界和学术界相当的关注,大量初创公司采用为其商业模式。(资料图片)

过去几年,“免费增值”引起业界和学术界相当的关注,许多人认为,“免费增值”是Skype和Dropbox等公司迅速崛起的基础,大量初创公司因而纷纷加入这一潮流,并采用“免费增值”作为其所选用的商业模式。然而,“免费增值”的发展策略要取得成功,实在充满挑战性。

《华尔街日报》曾有一篇题为「当“免费增值”失败」(When Freemium Fails)的报道,采访了满脑子“沮丧”的企业家,他们认为最好对“免费增值”避之则吉。何以有此一说?创投公司First Round Capital一名投资经理人一针见血地总结他们失望的因由——“太多免费,太少增值溢价”。

“免费增值”不仅在从业者之间引起争议,也令学者感到有点怪异。从表面上看,“免费增值”类似于产品线筛选(product-line screening)这经典例子,一家公司提供了不同价格的产品菜单来细分市场;然而,多位学者对“免费增值”的实证研究证明,利润最大化的公司,应该把低效质量但高效价格的产品选为“最低质量产品”(lowest-quality product),反之则选为“最高质量产品”(highest-quality product);换言之,低端产品应该为“正价”,并且要把单品利润最大化。这似乎与“免费增值”的概念截然相反,因为“免费增值”是对低端的东西免费,高端的东西则收费。

采用免费增值 3大“原因”

不过,公司为什么认为“免费增值”具有吸引力?笔者想到的原因包括:一,认为广告可作为收入来源“最后手段”(last resort);二,为用户省去支付的麻烦;三,“免费”作为“行为营销”(behavioral marketing)的有力工具。近年有学者把营销和信息系统领域方面注入研究“免费增值”,以期了解现象背后更微妙的经济原因,例如在营销方面,有学者研究了免费增值的设计,以促进口碑和产品的传播等。

笔者另辟蹊径,采用“单周期垄断筛选框架”(single-period monopolistic screening framework),在排除了网络的相关扩散因素时,研究“免费增值”的最优性;也就是说,当产品获得足够口碑认可、并且与传播相关因素的重要性下降时,我们会问:“长久免费增值”(perpetual freemium)是否仍然是一种有效策略?

具体来说,当公司以单期产品线的利润作唯一目标时,产品使用所取得的“网络效应”(network effects),是否仍足为采用“免费增值”的合理理由?

走笔至此,需要补充说明,“网络效应”是指产品的价值,随购买这种产品及其兼容产品的消费者之数量增加而提升。网络效应常见于通讯及互联网等行业,指产品及服务价值会随着客户增加而提升,当客户人数到达临界点后,网络规模将以几何级数上升,形成对手难以逾越的竞争优势;而这种消费行为所产生的价值溢出效应,则称为网络的外部性(externalities)。

另一方面,网络效应显示,消费者对产品的估值,取决于有多少消费者使用或兼容产品。网络效应不仅可以由消费者直接互动产生,也可以由间接的行为原因产生;当Dropbox的免费用户与付费用户共享文件、Farmville的免费玩家与付费用户进行交易,以及Spotify的免费用户分享其播放列表时,就会发生直接的互动。

从行为上而言,如果同一产品的用户愈多,消费者愈看重该产品,网络效应就会产生,因为这让用户在社交上与其同龄人融为一体;或者当用户愈多、消费者愈看重付费产品时,也会产生网络效应,因为用户可以透过使用高端产品,在社交中获得社会声望。

免费产品“侵蚀效应  挤占高端收费品

直观地说,提供免费版本可以吸引更多用户,并产生更大的网络效应,不过有学者研究指出,不排除同时带来“侵蚀效应”(cannibalization)的风险,免费低端产品挤占高端收费产品,或出现替代的可能性。

6e9ff3ec6a22577f9a8275331c82339f.jpeg

笔者上文提及采用“筛选框架”(screening framework)广义版本的细节,不拟在本文详述,而只集中阐释研究的结果。我们的问题是:当用户使用产品,产生了网络效应的外部性时,公司在何时和为什么对低端产品提供零价格?

我们的研究显示,当产品之间的“网络效应”相同(或对称)时,公司有更大的积极性扩大其网络规模,并且可能会发现向“低端客户”销售是有利可图的。不过,这并不会导致免费增值成为一种均衡策略,反而研究显示,公司应该提供低端产品来吸引客户,同时保持其价格为正数;只有高端和低端产品提供不同程度的边际网络效应(即不对称),“免费增值”的效果才会出现。换言之,只有当高端产品从公司用户群的扩张中,获得更大的效用收益时,公司才会为其低端产品设定零价格。

免费用户愈多 不代表利润更高

此外,“免费增值”不可能在没有“网络效应”的经典筛选模型中出现。尽管“网络效应”导致公司有更强扩大市场规模的动力,但随着更多用户采用低端(“免费”)产品,此举也会导致更强的“侵蚀效应”,更多用户使用低端的产品或服务。当免费产品与付费产品传递相同的网络价值时,低端产品的降价,将使高低端两种产品增加相同的吸引力幅度,从而收紧每个消费者的兼容约束性。因此,更多的免费用户并不代表有更多的付费用户,以至更高的利润。

我们比较了“免费增值”和传统产品线设计下,提供的两种产品之质量。我们的分析表明,当公司采用“免费增值”策略时,高端和低端产品之间的(非网络)质量差距实际上缩小了;在采用“免费增值”策略时,公司甚至应该提供质量高于有效水平的低端产品。

总括而言,我们的研究结果建议,在缺乏口碑的情况下,仅靠“吸引更多消费者”并不能证明“免费增值”策略的合理性。在大多数情况下,通过提供常规产品线可以更有效地实现市场扩张,其中低端产品定价为正数,以避免出现不必要的“侵蚀效应”;而“永久免费增值”只有在“网络效应不对称”(network effects asymmetry)的情况下才是最优的。只有掌握“免费增值”的有效策略,才能在商场中驰骋。

*转载自“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HKUST”官方公众号

石梓君教授简介

5d6a2c827a4332f2b8f79df4e2fc2d54.jpeg

石梓君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市场营销学系助理教授,卡内基梅隆大学工业管理(市场营销)博士。石教授是2023年Paul E. Green Award得主,2023 年 AMA MR-SIG 唐·莱曼奖得主,香港研资局资助(优配研究基金) 首席研究员(2023~2026),ISMS早期职业学者营研究员(2022),香港研资局资助(优配研究基金)首席研究员(2022~2025),香港研资局资助(早期职业计划)首席研究员(2021~2024)。石教授的研究方向是:运用计量经济学、经济理论和机器学习来研究(1)技术驱动的营销和新技术的经济影响;(2)营销驱动的社会问题解决方案(例如,错误信息,可持续性,包容性等)。

5d5910a93c7b04109d968369431ca5fa.png

由香港科技大学主理出品的【教授专栏】,汇集来自不同领域教授的学术成果、前沿论断及知识科普,用最新鲜的视角解读社会动态,以最前沿的角度解释科技奥秘。期待通过香港科技大学的平台,聚合更多新锐观点,打造出一期又一期生动又深刻的【教授专栏】!

-end-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HKUSTchinaoffice/article/details/132893486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