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简答

  1.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横断学科。
  2.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社会性、科学性、综合性。
  3. 人文地理学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①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规划;

②城市总体规划和村镇规划;

③地域城镇体系的研究;

④行政区划的合理调整和市镇设置;

⑤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规律;

⑥农村劳动力迁移研究;

⑦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区规划。

  1.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①确定研究课题;

②制定研究计划;

③收集整理资料;

④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

⑤分析研究;

⑥研究总结,成果评审;

  1. 人文地理学调查研究方法:

①地理社会调查;

②科技文献资料法;

③地理调查和信息获取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地理方法:描述、比较和归纳。

  1. 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 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水体、海拔高度、矿产资源;

②社会经济因素:生产方式、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政治。

人口变动对一个地方未来的影响:

①生态环境:适量的人口是开发环境的动力;过量的人口增长会对环境造成压力。例如过度垦荒、放牧的经济行为,致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②经济发展:人口是社会生产力不可或缺的前提要素,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条件,是社会生活、社会发展的主体。适量的人口提供足够的劳动力,适当刺激消费;过量的人口会导致劳动力市场失衡,破坏供求关系,导致市场萧条。

人为什么要迁移?(人口迁移机制)①自然资源枯竭;②农业生产成本的增加;③农村劳动力过剩;④收入水平过低;⑤较好的文化和公共设施;⑥受教育条件的改善;⑦激烈的竞争及生活压力;⑧社会保障。

举例说明地理人种分类:

1.地理人种是指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有一定影响,导致地理区范围内的人群具有一定共性。2.地理人种又分为地域人种和小人种。3.世界地理人种分成以下几类:①亚洲地理人种:蒙古地域人种、西藏地域人种、中国华北地域人种、东南亚地域人种和爱斯基摩地域人种。②欧洲地理人种:东北欧地域人种、西北欧~、阿尔卑斯~、地中海~。③非洲地理人种:森林尼格罗~、俾格米~、班图~、布须曼和霍屯督~、东非~、苏丹~、南非有色~。④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种:北美洲印第安~、中美洲印第安~、南美洲印第安~、福吉安~。⑤印度地理人种:印度~、达罗毗荼~。⑥澳大利益地理人种:默里澳大利亚~、卡奔达~。

民族的特性:①共同语言:促进民族的形成,维系民族的统一与发展。如果一个民族改变了自己的语言,就意味着民族同化过程的开始。②共同的地域:民族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极为密切。在同一地域内,由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相似性,长期生活在一起的人们逐步形成了稳定的统一体,所以任何民族都有其形成的共同地域。③共同的经济生活:由于长期生活在一个地区,使用同种语言,相互间交往频繁,同一民族就形成了共同的经济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④共同的心理素质:是最稳定的民族特性。

何谓民族的形式分区?

①民族的形式分区是一个集中的并相连成片的地域。②例如汉族,有97.8%居住在中国,2.2%散居世界各地。

中国民族分布的特点:①大杂居,小聚居。②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③少数民族多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等边疆地区。

在文化景观中,民居、饮食、服饰最容易辨认,也最能反映民俗与环境的关系。试分别举例说明。1.民居:①四川西部藏族居住地区,多有石头建造房子;地属山区,石材丰富。②黄土高原居住地区,利用黄土堆积层形成的特殊结构挖成窑洞。③云南傣族,利用竹子资源丰富,建成竹楼。2.饮食:①南方人爱吃米;南方气候炎热二湿润,适合种植稻米。②北方人爱吃面;北方干旱缺水,适于种麦有关。③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以牛肉作为主要肉食;西欧气候是冬季湿润而温度较同纬度大陆东岸高,冬季草类不会枯死,仍保持绿色。有草就可以饲养食草动物开始以羊为主,后以牛为主。3.服饰:①我国东北部内蒙古地区的民族喜欢头戴皮帽,身穿棉衣或兽皮制作的长袍、长裙和足蹬皮靴。②我国西南和南方民族男子喜欢穿对襟短上衣,着裤腿宽大的长裤,妇女多穿筒裙、长裙或百褶裙。

现代农业的基本特性:

①生产过程机械化;②生产技术科学化;③增长方式集约化;④经营循环市场化;⑤生产组织社会化。

资源条件是如何影响工业企业的区位选择:

①加工后体积与重量大大减少而价格又低廉的原料:多选在原料产地,以减少原料运输费用,从而降低成本,利于产品获得价格上的竞争优势。(钢铁工业)②加工后成品体积增大又不便于运输的原料:多靠近销售市场。(饮料厂)③消耗能量多的企业:选择能源供应低廉且稳定的地方。(炼铝厂多选在水电站附近)④需要新鲜原料的企业:离原料产地近,运输条件好,工厂具备保鲜设备。⑤产品需要保险的企业:多选在市场地区。(面包、冰淇淋)

人类最早的城市出现与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之间的关系:

①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从事农耕业生产的人类的固定居民点--聚落。②第二次社会大分工: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技术和工具的进步,在一些农业生产基础较好的地方,农产品逐渐由了剩余,部分人从土地上解脱出来,成为专门的手工业者。从事加工工业的人们,在一些交通便利和利于交换的地点聚集,以手工业产品与农牧业产品交换,这样的集聚地也就是城市的最初形态。③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专门从事交换的商人。④由于阶级的出现以及部落之间的战争,人类开始在聚集区周围筑城,出现军事、政治、宗教等目的,兴建了城市,于是最早的城市出现了。

城市地域结构形成的动力:

1.集聚力:①提供了多而方便的服务和设施;②市中心具有社会条件方面的有事。2.离散力:①经济条件方面:一些中心地区的服务业随着富有阶级转向郊区,即城市分散化过程;②社会条件方面:由于分散化过程,富有阶级转向郊区,市中心开始衰落及声望开始下降。3.摩擦力:是指阻碍产业、家庭产生集聚或扩散运动的力量。4.随着社会的发展,制度的演化与技术的创新,劳动的进一步分工,城市增长的集聚力、离散力与摩擦力三者产生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定时期城市的地域结构。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67692062/article/details/13169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