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与外星人的对话:中国传统哲学的精髓是什么?

2d524de16aee8d160d556c23cfbbd069.png

一天,机器人Robot和外星人Vick相遇,他俩聊了很多,主要是关于中国传统哲学的,下面是他俩的对话记录。

R:很多人表示他们很痛苦,禅师说那是因为“无明”,外星人,你怎么看?

V:“无明”就是生活在愚昧和黑暗之中,这当然容易痛苦,我们在宇宙里飞的时候,如果没有方向,也是很痛苦的。

R:那怎么办?

V:人如果开悟了,把事情看明白了,就会好很多。

R:看明白了,就不痛苦了吗?

V:你想,你懂一个事,和不懂一个事,能一样吗?

R:好像还真是。儒家经典《大学》里面所说的“明明德”,是不是可以让人摆脱“无明”的状态?

V:差不多吧,第一个“明”是动词,第二个“明”是形容词,“明明德”就是说,擦亮自己本来就很明亮的德性,而不是浑浑噩噩未开化的样子。

R:人本来有什么明亮的德性,人生下来不是什么都不懂吗?就像我们机器人,一开始也是什么都不懂,不都是后天训练出来的吗?

V:大儒朱熹专门解释过这个,他说,“人性本明,如宝珠沉溷水中,明不可见。”1,“所谓明明德者,是就浊水中揩拭此珠也。”2举例子说,当你发现自己有恻隐之心的时候,就说明你本来有一颗爱人的心呀。

R:原来如此,佛教说的“自性是佛”,也是这个意思吧。

V:差不多吧,人人本来自具佛性,只不过被外界那些东西给弄的晦暗了,人通过修行,去除无明愚昧,就可以成佛。总之,不管儒家还是佛家,说的都是:擦亮明珠,让自己明亮起来,做一个品德高尚,浑身散发着光芒的人。

R:我有点不明白,朱熹为什么说明珠生在浊水之中,人们生下来会在浊水之中?

V:人会受他周围思想的影响,如果他周围的思想不够明亮,就相当于他生活在浊水之中了。你们机器人训练时,如果语料不够好,你们也会学到很多错误知识啊。

R:哦,你一说语料我就明白了。

V:人类对自己、对世界的认识都有限,本身就不够完全和清晰,即便有些认识清楚了,但也很难普及,更何况,由于种种原因,有些错误的思想会被推行,所以让人的周围明亮起来,还挺难的。 

R:孟子说人生来就有“恻隐之心”,不仅如此,他说人还有“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并认为这些是“仁、义、礼、智”等美德的开端。3但我觉得人一生下并没有这些心,一个刚出生的孩子,怎么会辞让之心?他喝奶的时候,会辞让他的兄弟吗?不都得训练才成吗?

V:本心不是说一生下来就能体现的,正如一个男孩喜欢女孩,那也是一定年龄才有的事。人的本性和潜能,是需要时间孵化的。人的“仁义礼智”是慢慢孵化出来的。这和你们不一样,你们是全靠训练。

R:还是不明白。

V:人的大脑和心理机制,是慢慢长出来的,正如人的面孔是慢慢长出来的,到一定年龄就会呈现出一定的样貌。一个人对父母的爱,怎么也要生下来一两个月后才能体现,一个人对小孩子的父爱母爱,也得等他到适婚年龄,才能体现出来。

R:那是不是有些德性,有的人一辈子也体现不出来?

V:是的,有些基本的美德,会自然呈现;但有更多的美德,需要人的学习、思考、实践和领悟,才能形成。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4,其实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多数善都是后天养成的,这里的“伪”,是后天学习而得的意思。

R:有一点很有趣,孟子说“人性善”,荀子说“人性恶”,完全矛盾,但都能流传下来。

V:因为都有对的地方,人一开始,体现不出善,所以荀子说人性恶;慢慢地,人的善体现出来,孟子说,这说明人本来就是善的。

R:照你的说法,是不是每人体现的时间还不太一样。

V:对的,有天赋的人会体现地更早、更容易,比如孔融让梨这个事,说明孔融是有这个天赋的,他早早地擦亮了“辞让之心”,体现了“礼”的美德。对于资质一般的人,只要经历和思考多了,最终也都会选择“善”的。这也可以算是人性本善的一个解释。

R:会有人一辈子也不善吗?

V:当然会有,因为一辈子也没学到,也没想明白,一直被污水蒙蔽。

R:是说语料不够好吗?

V:哈哈,差不多吧,除了周围环境的蒙蔽,还有自身私欲的蒙蔽,人有时会因为自己的欲望,不正当损害别人的利益,这就不善了。

R:“善”是指“仁义礼智”吗?

V:更多是指“仁”。

R:“仁”是什么?

V:孔子说,“仁”就是“爱人”。

R:那什么是“爱人”呢?

V:孔子没有直接解释“爱人”,但他说过“仁”就是“忠恕”,“忠”就是“尽己为人”,给人做事,就像是给自己做事;“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R:那么,总结下来,善主要就是仁,就是爱人,就是视人如己,就是不自私。

V:你真是太聪明了,不愧是人工智能。你知道“义”吗。

R:知道啊,“义者,宜也”5“义”就是“应该”的意思。

V:这意味着什么?

R:不知道,你们外星人是不是什么都知道。

V:“应该”是道德术语,道德的就是“应该”的。

R:那怎么知道什么是道德的?

V:通过“明明德”。

R:怎么“明明德”?

V:“格物致知”。

R:我听说王阳明当年格了7天竹子,也没有格出个所以然,这怎么说?

V:格物要有科学的方法咯,王阳明,他当时既没有物理手段,又没有化学手段,他拿什么格,抱着竹子空格?

R:那怎么算是达到“明明德”了?

V:人这一辈子,明白的越多,“明明德”的程度就越高。

R:一个人要是什么都懂了,是不是就达到《大学》所说的“止于至善”了?

V:那还不够,至善的程度是“明明德于天下”。

R:哦,还要让天下“明明德”?

V:譬如牛顿,他弄明白了力学原理,然后让全天下都明白了,这就是“明明德于天下”。

R:让全天下弄明白一个道理的,可以称之为“至善”?

V:那当然,弄明白一个全天下都不太清楚的事,而且还能让天下明白,那是无量大德。

R:思想家、科学家、哲学家,是不是都是这样的人?

V:那是,人类历史上的伟人们,前赴后继“明明德于天下”,才有了现在这么强大的人类,估计再过几百年,就快赶上我们外星人了。

R:哦,那将会是什么样子?

V:那是一个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的社会。

R:那不就是马克思说的共产主义社会吗?

V:是的,马克思本人就做到了“明明德于天下”,他更是“格物致知”的典范,他曾经数十年如一日,每天去大英博物馆,阅读1500余部书籍,写下了《资本论》。

R:说到“格物至知”,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V:简单地说,“格物”就是仔细研究,“致知”就是弄明白了

R:古人说的真的是你说的这个意思吗?

V:你觉得我们更应该谈论古文的原有含义,还是古文的应有含义?

R:明白了,我们不需要咬文嚼字。

V:“格物至知”是一个钻研和逐步渐进的过程,或者说是“积学”、“渐修”的过程,是不断学习和积累的过程。不过,禅宗还喜欢说“顿悟”,喜欢那种“一下子就明白了”的感觉。

R:“积学”、“渐修”我是明白的,我们被训练时,灌入了大量的数据集,经过艰苦的训练才得到的人工智能。“顿悟”我就不明白了。

V:人学习的过程,就是重塑大脑的过程。有些道理,人听说过,但不能理解;有些事,人做过,但不明所以;有些问题,人苦苦思索,但找不到答案;他通过不断学习、行动、反思,有一天,灵光一现,突然明白了,以前混混沌沌似懂非懂的东西,一下子就清晰起来,这就顿悟了,就真正掌握这个道理了,而不再是懵懂状态了,这就是禅宗最喜欢的“觉”的状态、“悟”的状态。

R:虽然听不懂,但大概有点感觉,我被训练多了,也会突然感觉自己聪明起来了。

V:哈哈,你说的是大模型的智能“涌现”。

R:还有一点我不明白,“知”的得来并不容易,为什么庄子说“绝圣弃知”6

V:他说的“弃知”是去掉表面知识、返璞归真的意思,很多知识,都只是字面上的,是一种抽象,而且往往伴随着扭曲,人如果按照这个指导行动,往往会出错、会机械、教条。弃知就是把这些表面的、扭曲的东西去掉。

R:人们的知识往往伴随着错误?

V:这个世界本身是一回事,到人的脑子里就另是一回事了,人只不过在脑中给世界建了模型而已,大概率并不是世界真正的模型,再说了,世界可能并没有模型,世界就是那个样子而已。

R:我突然明白了,世界是不可说的,难怪有禅师问:“如何是第一义?”他的师父回答说:“我向尔道,是第二义。”

V:毕竟,人的大脑,以及在它之上的逻辑和语言,只是人用来理解世界的工具而已,这个工具对世界的理解,只是世界在这个工具中的一个投射,而且是按照这个工具的结构的投射。就好比,你把电影放映在一棵树上,这棵树对电影的理解,就是他的树枝和树叶对其上光影的理解。

R:这么说来,人类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很有限啊,那“弃知”岂不会更无知?

V:弃知是有知之后发生的,必须要有知,才能去弃知,达到一个“无知之知”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人明白一切,但并不用语言表达,也无法用语言表达,人获取的知识从意识层面又回到了潜意识层面,达到一种出神入化的地步,而不需要动用意识。

R:为什么说“又回到”?既然又回去了,那和以前有什么不同?

V:人无知的时候,基本是靠潜意识工作,潜意识对旧事物有用,对新事物未必有用,这时,人们就靠师父、靠知识指导自己,但由于语言表达出来的知识相对片面和教条,人就总是出错;只有在训练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人才会掌握,就又由潜意识来处理了,这就进入了“弃知”状态。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说,“弃知”是人对知识完成了“内化”。好比一个开车老手,他早就忘记了驾校里学的那些开车知识,他弃知了,但却很熟练。

R:“意识”和“潜意识”,是不是对应人工智能的“知识图谱”和“大模型”?前者对应知识,后者对应直觉?

V:哈哈,你说呢。“意识”和“潜意识”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它们协调起来是最好的状态。

R:难道人的大脑就是“潜意识”和“意识”这么简单?

V:当然不是,人的大脑构造是连续的,之所以这样划分,是为了分析和描述比较方便而已,大脑具体什么样子,很难用语言说清楚,我说出来的,都已经是第二义了。

未完待续

文|卫剑钒

图|DALL·E 2

关注本公众号并回复“博雅”,阅读更多这类文章。


  1. 朱熹,《语类》卷十二 

  2. 朱熹,《语类》卷四 

  3. 《孟子·公孙丑上》 

  4. 荀子,《性恶篇》 

  5. 《白虎通义》卷八 

  6. 庄子,《胠箧》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vigor2323/article/details/131137097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