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cator 3D线扫相机校准流程说明

文章目录

  1. 首先清除之前的校准数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 设定校准使用的有效数据区域,然后进行校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有效区域的选择是以(长度+起始点)的方式选择的,即先设定轴的有效长度,然后选择数据的起始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 重新选取有效区域作为图像输出的范围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D相机会自动根据校准后得到的高计算此时的测量宽度,即上图中的1200mm即为实际3D相机射出的激光的宽度

  4. 设定输出图像的宽度(像素分辨率,像素个数,实际长度等)
    高度相机输出图像的大小(像素个数)(w*h)中,宽度方向的像素个数由3个因素决定:

    • 相机设定界面中的扫描→传感器→点距→点距设定(像素分辨率)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相机设定界面中的扫描→传感器→有效区域→x范围(实际输出尺寸)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相机设定界面中的扫描→传感器→坐标系转换→XYZ角度(坐标系变换导致的尺寸缩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按照上图中的设定,输出的图像的宽度方向上的1个像素对应实际尺寸的0.5mm,即0.5mm/pixel。输出图像实际宽度尺寸为1200mm,则理论上输出图片的宽度方向上的像素个数为1200/0.5=2400(pixel)。但是这里由于校准后的Y角度有偏置,导致虽然设定的有效尺寸为1200mm,但是相机本身会进行尺寸缩放(坐标系校准),导致实际的输出尺寸为1202(如何根据角度计算缩放暂时未知,此值为根据输出图像反推得到的结果),则相机输出的宽度方向的像素个数为1202/0.5=2402(pixel)
  5. 设定输出图像的高度(像素分辨率,像素个数,实际长度等)
    高度相机输出图像的大小(像素个数)(w*h)中,宽度方向的像素个数由3个因素决定:

    • 相机设定界面中的扫描→触发→扫描间距(像素分辨率)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相机设定界面中的扫描→点云生成→长度(实际输出尺寸)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相机设定界面中的管理→运动参数与校准→传感器→编码器→分辨率(每个脉冲皮带的移动距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按照上图中的设定,选择的编码器为每圈300mm,2000个脉冲。编码器连接到高度相机时使用2相差分输入(A+,A-,B+,B-),则编码器转一圈得到2000*4=8000个脉冲。每个脉冲的移动距离为300/8000=0.0375mm。设定的扫描间距为1.2mm,则皮带移动距离每满1.2mm,就采集一帧线图像,即1.2/0.0375=32个脉冲触发一次线图像的采集。当总的移动距离满足点云中设定的240mm时,即接收到240/0.0375=6400个脉冲或者采集到240/1.2=200帧线图像时,就输出一张完整的图像。
  6. 其他设定

    • 曝光:相机设定界面中的扫描→传感器→曝光指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基本参数设定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30150579/article/details/129647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