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需求分析培训梳理(一)

根据徐锋老师的《有效需求分析》以及参加老师两天的现场培训整理。
业务驱动的需求思想
(1)澄清问题
a、原始需求是什么层次?方案级、问题级
b、想要解决谁的、什么问题?
c、用户现在遇到这个问题会采用什么样的解决方案?
d、这个问题中有需要进一步细化和明确的概念吗?
(2)了解背景
a、根据实际需要细化以下内容: 场景(功能)、术语(数据)、环境(质量)
该需求谁使用?什么时候使用?具体怎么做?
有需要澄清的业务术语吗?它们的格式是什么?
不做谁生气?多久生气一次?为什么?多久用一次?
(3)建议并确定解决方案
要解决这个问题有哪些可行的解决方案?
这些方案的实现成本分别有多大?
你觉得哪种最合适?(解决问题/成本合适)?
该解决方案对用户而言有什么优缺点?
有其他需要挖掘的需求吗?
1、目标/愿景价值需求
什么是价值需求?简单来说,“整个软件系统为客户解决了什么问题、创造了什么机会”,对系统而言,最关键的干系人有哪些,各干系人对系统的关注点,有哪些担心(阻力点)“三个本质性问题。 需求 = 预期 - 现状
目标的三种描述方式 : 定性描述、 定量描述、场景化描述。
定性描述
就是从总体属性、趋势、宏观的角度来说,如“”全面提升客户服务质量、“全面提高沟通效率”,这种方法的描述只是指出了一个模糊的方向,无法有效地界定系统的范围。
定量描述
从微观的角度来说,会使用具体的、精确的数据描述。最典型的就是SMART原则:具体的(Specific)、可衡量的(Measurable)、可实现的(Attainable)、有相关性的(Relevant)、有时限性的(Time-based)
例如“通过系统的业务受理时限自动提醒等功能,在系统正式投入使用后的3个月内,将客户因业务办理超时而引发的投诉从每月100笔以上降低到5笔以内,从而提升客户服务质量。”
场景化描述
用故事场景来描述用户的期望,
例如“大幅度减少甚至避免客户因业务办理超时而引发的投诉,以提升客户服务质量”。
定性描述通常是空洞无物、无法验证的,因此应该避免采用。定量描述最精确,易于验证,只要有可能都应该做到这种程度,但有时会难以达到。折中的方案,即场景化描述,它真实、易于理解、可以验证,同时感染力强,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做法。
目标/愿景分析步骤
(1)访谈“问题” :通过对关键干系人的访谈,识别预期与现状的差距。
(2)研讨“机会”:通过与领域专家、技术专家,用户代表的交流,寻找潜在机会。
(3)定义问题/机会:描述问题、机会,以及它影响谁、产生什么结果。
(4)分析问题并确定解决方案:深入分析问题,然后确定策略级的解决方案。
提炼 “一句话目标”
要点在于业务态、价值态,以 “措施 + 效果”的结构描述
例如:基于安全库避免物资脱节,为门店扩张奠定后勤基础。

总结:引导客户需求(提问题,而不是提解决方案),理清问题脉络(根据客户问题,梳理真实需求),提出解决方案(向客户提出最优的解决方案)。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j8023/article/details/127837908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