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逻辑命题


1,真值形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可以根据真值表计算命题的真假

2,离散数学中的等值公式

1,A = ¬¬A(双重否定律)
2,A = A∨A(幂等律)
3,A = A∧A(幂等律)
4,A∨B = B∨A(交换律)
5,A∧B = B∧A(交换律)
6,A∨(B∨C)=(A∨B)∨C(结合律)
7,A∧(B∧C)=(A∧B)∧C(结合律)
8,A∨(B∧C)=(A∨B)∧(A∨C)(分配律)
9,A∧(B∨C)=(A∧B)∨(A∧C)(分配律)
10,¬(A∨B)= ¬A∧¬B(德摩根律)
11,¬(A∧B)= ¬A∨¬B(德摩根律)
12,A∨(A∧B)= A(吸收律)
13,A∧(A∨B)= A(吸收律)
14,A∨1 = 1(零一律)
15,A∧0 = 0(零一律)
16,A∨0 = A(同一律)
17,A∧1 = A(同一律)
18,A∧¬A = 0(矛盾律)
19,A∨¬A = 1(排中律)
20,(A→B)∧(A→¬B) = ¬A(归谬论)

(1) P →Q = ¬P ∨Q.
通常对 P →Q 进行运算时, 不如用¬P ∨Q 来得方便. 而且以 ¬P ∨Q 表示 P →Q 帮助我们理解 “如果 P 则 Q” 的逻辑含义. 问题是这种表示也有缺点, 丢失了 P , Q 间的因果关系。

(2) P →Q = ¬Q→¬P .
如将 P →Q 视为正定理, 那么¬Q→¬P 就是相应的逆否定理, 它们必然同时为真, 同时为假, 所以是等值的。

(3) P→(Q→R) = (P ∧Q)→R.
P 是(Q→R) 的前提, Q 是 R 的前提, 于是可将两个前提的合取 P ∧Q 作为总的前提.即如果 P 则如果 Q 则 R, 等价于如果 P 与 Q 则 R。

(4) P↔ Q = (P ∧Q) ∨( ¬P ∧ ¬Q) .
这可解释为 P↔Q 为真, 有两种可能的情形, 即( P ∧Q) 为真或(¬P ∧¬Q) 为真. 而P ∧Q为真, 必是在 P = Q = T 的情况下出现, ¬P ∧ ¬Q 为真, 必是在 P = Q = F 的情况下出现. 从而可说, P↔Q 为真, 是在 P , Q 同时为真或同时为假时成立. 这就是从取真来描述这等式。

(5) P↔ Q = (P ∨ ¬Q)∧( ¬P ∨Q) .
这可解释为 P↔Q 为假, 有两种可能的情形, 即( P ∨ ¬Q) 为假或( ¬P ∨Q) 为假, 而P ∨¬Q 为假, 必是在 P = F, Q = T 的情况下出现, ¬P ∨Q 为假, 必是在 P = T, Q = F的情况下出现. 从而可说 P↔Q 为假, 是在 P 真 Q 假或 P 假 Q 真时成立. 这就是从取假来描述这等式。

(6) P↔Q = (P →Q) ∧(Q→P ).
这表明 P↔Q 成立, 等价于正定理 P →Q 和逆定理 Q→P 都成立。

(7) P →(Q→R) = Q→(P →R) .
前提条件 P , Q 可交换次序。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回复: 12425260 查看本文章

(8) (P →R)∧(Q→R)= ( P ∨Q) →R.
左端说明的是由 P 而且由 Q 都有 R 成立. 从而可以说由 P 或 Q 就有 R 成立, 这就是等式右端

3,范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求解析取范式或者合取范式的步骤:

step1:根据等值公式消去连接词

step2:将 ¬移至命题变元前面

step3:采用适当的分配率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39297053/article/details/11317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