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时间管理的本质,只会让你越忙越乱

  谈到时间管理,很多人都存在一个误区,认为时间是省出来的。"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一挤总是有的",我们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拿它当成激励自己的人生格言。

但这种想法,其实在一开始就错了!时间管理专家劳拉·范德卡姆,在研究了成功人士们如何使用时间,并以小时为单位审视了他们的日程表后,发现这种说法和理论完全本末倒置。

<TED演讲:如何掌控你的自由时间>


对于时间管理,我们最需要的不是腾出吃饭、睡觉或休闲的零碎时间,并用这些时间去做更多的事情。一味地压缩时间,会让我们感觉到辛苦,并难以长期坚持,这并不是时间管理的目的。

时间管理的本质,不在于节省,而是你的选择。
 

>> 什么是时间管理?——给很忙和很闲的你

在管理学上,时间管理是指有效地运用时间,降低变动性。它的目的只有一个:决定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它最大的作用是借助事先规划,作为一种提醒与指引,充分地利用有效时间。

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听到这种抱怨:"我这么忙,哪有时间去看书","不行,我太忙了,根本没时间去跑步","我都快忙疯了,压根没空去弄那个策划案"……

是真的没有时间吗?不!或许只是你在潜意识里认为它不重要。如果给你1000万,让你看本书、跑个步或者只是完成那个策划案,相信很多人立刻马上就会有时间的 (#/。\#)


不难发现,时间的弹性很大,它可以根据我们的选择来灵活伸缩。我们没办法创造出24小时之外的更多时间,但却可以决定用这24小时来做什么。


时间管理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选择重要的事情。


>> 先做个测试,看看哪些事情影响了你的时间管理?

在开始筹划时间管理之前,先花一周的时间来做个必要的测试,记录下每天的时间安排,然后分析你的发现。

用时间日志的形式,以30分钟为单位,诚实地记录自己如何度过每一天的时间,并坚持记录一整周。一周后分析你从这些时间日志上发现了什么?

记录时间安排是一项负责任的检查,我们能看到时间花在哪里?是不是用在了不关心和不重要的事情上?通过这个方法,也可以知道什么时间对你来说是空余的,了解到自己最真实的具体情况。

帮助我们合理安排时间,根据实际情况而不是自以为的假象进行选择,把时间花在刀刃上,从而重新投入到更关心和重要的事情中。

具体可以参考MindMaster导图社区作者"知返"所做的时间日志↓↓↓

排除和发现不利的影响因素后,我们可以开始计划时间管理这件事情本身。
 

>> 如何掌控你的自由时间?——时间管理的术法和技巧

1、来年预估:先做下一年的总结,而不是计划

在新的一年即将开始之前,预先设想下一年的年终总结而不是急着开始做新年计划。假设现在已经到了明年年末,在工作、家庭、社交、生活等方面分别要做到哪3-5件事才会让你感觉到这一年是有成就的。


来年预估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明晰,接下来一年中哪些才是对你来说最最重要的事情。有了这一份未来目标,再将其拆分为阶段性可行的任务,并优先列入每天的规划行程表里去,写在日程表的第一栏。
 

2、要事第一:给时间做减法,区分重要事情

我们常常习惯对时间做加法,希望在既定的时间内完成尽可能多的事情。但其实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追求量的同时势必会牺牲掉对过程的享受。

同样阅读一本书,二十分钟看完和两个小时看完,难以判断究竟哪个好哪个坏,别忘了学到东西才是我们去阅读这本书的初衷。

学会给时间做减法,首先要分析出哪些是重要的事情,并把不重要的事情授权出去(学会拒绝,say no)

在巴莱多定律(二八定律)中,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20%,而剩下的80%都是次要的。但也只有这20%,才是成功与否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在时间安排上应当享有优先权。做到善于区分这20%的有价值的事情,时间管理就成功了一半!尽可能剔除不重要的事情,根据价值大小合理分配时间,将80%的精力集中在20%最重要的事情上。

具体的可以根据时间管理四象限来安排↓↓↓

3、提前计划:每周五提前做好下一周的计划

在一周开始前就想好这一周的计划,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本周内需要优先完成的重要事情是什么,这样面对突然增加的事情也不会变得慌乱无措。

关于制定计划的时间,劳拉·范德卡姆建议是在每周五下午,这被经济学家称为低机会成本时间,最适合拿来做各种计划安排。

4、时间分类:整段时间和零碎时间

整段时间用来完成优先处理的重要事情或者难度较大的事情(需要思考和推敲),零碎的时间用来完成小目标或者休闲娱乐。

最后,一些时间利用上的小技巧,分享给大家↓↓↓


时间管理,管理的不是时间,而是生活,是我们自己。

我们要思考的不是时间该怎么被填充,而是哪些事情对我们来说才是重要的。时间总是有的,就算再忙,也会有时间做重要的事,而当我们关注重要事情的时候,才能用拥有的时间去打造想要的生活。​​​​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MindMaster2017/article/details/108516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