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嘲“自溺症”:为何“自我管理”越来越重要?

社交媒体上,一则关于“自溺症”的话题,触发人们的“群嘲”。按照,人们对于“自溺症”的定义,主要指特别溺爱自己,总是想尽一切办法自我奖励,算是自恋的一种分支状态,表现为嘴上说“我就睡一会儿,我就吃一点儿,我就玩一小下”,结果不起床,吃货本相毕露,一玩就是半天。

然而,从整体“群嘲”氛围中,我们又能很清楚的感受到,人们所谓的“嘲弄”其实并非是真正的“嘲弄”。从某种意义上讲,“对自己好”并不是什么坏事儿。但是,当“对自己好”变成“放纵自己”的时候,似乎就不是一种好的状态。所以,无论是自我揶揄,还是他(她)人戏谑,都并没有真实的敌意。

因此,与其说是“群嘲”,不如说是一种“集体性反思”。甚至,随着个体的孤立感越来越强,人们开始对自我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懒惰,拖延,嘴馋等行为,其实都是生物性行为中,很常见的表现。在生活节奏缓慢的时代中,这些行为很不起眼。

但是,随着生活节奏加强,人们对于个体的要求就开始越来越高,除却外界给予的约束,人们开始要求自律,讲的更为严肃一些,就是“自我管理”。无论是职业,健康,情绪,身材等,都开始逐步纳入“自我管理”的范畴。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人要想更为自由的生活,前提是更为严厉的要求自己达成某种指标。

不过,普遍而言,绝大多数人的“自律性”是很差的。很多人在工作日的时候,生活都相对规律,一旦进入假期,就瞬间混乱。甚至,在很多人看来,只有在“被约束”的环境下,才能更好的生活或工作。否则生活和工作将成为一团乱麻。

而所谓“自溺症”的戏谑,其实也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就像很多人说,“自溺症”中所描述的样子,就是自己的“真实日常”。虽然,从人们“嘲弄”的氛围中,好像也并不是很在乎这种“失控的状态”。但是,骨子里对于自律性的焦虑还是存在的,要不然也就不会成为一个“公共话题”,走进人们的视野。

不得不承认,我们已经进入个体“孤岛化”,生活“紧张化”的时代。因此,人们就会不自觉的“疼惜自己”,“爱惜自己”,这种“情绪失控”后,就会堕入“自溺症”的范畴,难以自拔。通常而言,就是生活已经够累够烦,索性自我放纵一下又如何?

只是,绝大多数人,在没有太多的生活压力时,就已经习惯性的认为,自己的“生活很苦”,需要“自我原谅”,需要“自我放纵”。这种风气久而久之,就会让很多人不自觉的患上“自溺症”,用“过来人”的说法就是,不求上进,只求享乐。

甚至,有很多年轻人,一过三十岁,就开始自称“老男人”或“老阿姨”。在他(她)们看来,年龄大就好像是天然的“庇护所”。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个人工作,只要年龄大,就好像秩序混乱也无所谓,因为年龄大在普遍的观念里,就是低标化的代名词。

当然,从更为直接的视野里,我们已经能深切的感受到“职业焦虑”时代的到来。作为个体来讲,已经很难一辈子只干一份工作,所以“终身学习”,“自我管理”就成为拉开个体差距的基本指标。大多数人的学历都开始平行化,那么就不得不开始拼“综合素质”。

而“综合素质”的第一指标,就是一个人的“自我管理能力”。因为,一个人如果可以将职业以外的事情,也能打理的很好,那么这样的人,自然就是竞争力更强的人。同样是中年人,健身和不健身确实有区别,同样是普通职员,持续学习和不持续学习,自然不一样。

总的来讲,当普遍社会已经进入更高效的运转模式时,就代表个体也需要在反应能力上和综合素质上更高效,要不然就会被我们所处的环境淘汰掉。所以,当人们开始“嘲弄”(反思)“自溺症”时,就代表很多人已经在思考,如何不被我们的时代丢下。

在“佛系”和“小确幸”的浪潮里,人们总会产生“不甘心”或者“打拼”的情绪。说到底,人们普遍还是渴望进阶的人生,所以才会大规模的进入反思的情绪氛围。甚至,有不少人,已经不在乎“被揭底”,只要自己能及时的把握自己的生活方向,也就不在乎所谓的直戳痛处。

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年轻一代”而言,其实从“自我认知”上看,还是敢于直面的。并且,对于普遍的坏习惯,也能较为及时的发现,并反思。虽然有时候,他(她)们的表达方式“比较丧”,但是骨子里的“积极性”却早已呼之欲出。

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忠告我们:“认识你自己”。因为,当我们普遍开始“认识自己”的时候,就代表我们开始“控制自己”。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这毫无疑问。但是,当我们开始“自我管理”的时候,我们的“局限性”对我们的“局限”,就会最大限度的降低。不得不说,“自我管理”对我们越来越重要。

发布了9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1 · 访问量 1万+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kelexuebijiang/article/details/8780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