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毕业所学知识已被淘汰?未来“人与机器共合作”能力越来越重要

  让每位父母、教育工作者,都有能力,以生命滋养另一个生命,带领孩子,走向海阔天空的未来。

  

    根据企业智库研究,未来工作技能的存在时间平均只有5年,换句话说,大学第一年学的技能,5年内可能就失去价值,甚至有些知识,大学还没毕业,职场就不再需要。对于职场来说,学历价值会下降,做中学的能力愈来愈重要,企业将会用首席能力长取代人资长和科技长。

  在硅谷,科技脉动影响的不只是 Google、Facebook 等科技公司,各种科技创新的教育模式也像雨后春笋般盛行,从实验大学Minerva到实验小学AltSchool。硅谷科技人家庭最常讨论的话题,就是在科技快速变动的时代下,自己的孩子该怎么面对未知的世界。

  这股热潮已不限于校园,企业界也燃起热烈讨论,在区块炼技术已经取代金融、律师部分业务,自动化物流机器人、自动泡咖啡机器人陆续出现,人类与机器共同工作的情境与分工浮上台面,企业界开始讨论,"跟机器相比,人类未来要负责哪些产出"?

  美国波士顿管理顾问公司(BCG, Boston Consulting Group)是个服务全球企业的顾问公司,在全球50个国家设有超过90个办公室,服务的客户包括政府、 Google、IBM 等。

  因为科技的进步,BCG 也成立了亨德森智库 ,针对数字时代的未来人才进行一整年的调查研究,这个研究计划的负责人由曾经在为美国而教(Teach for America)的项目经理帕特里克?厄克(Patrick Erker)负责。同时,厄克去年9月刚成为新手爸爸,他开始重新思考,孩子未来是否一定要读大学?

  以下是厄克专访的精华摘要:

  问:为什么美国波士顿管理顾问公司要研究「数字时代下的学习与人才养成」这个议题?

  答:人类历史上,每次技术革新,企业经常最早受到冲击,这一波改变的速度比过去更快,企业已经感受到科技对人才需求的改变。

  我2007年大学毕业时,iPhone 刚在美国问世,谁会想到12年后的今天,全球几乎人手一只智慧手机,各项商业活动和人际互动都围绕智慧手机而生。工业革命至少经过10几年才彻底改变职场需求,但这次机器自动化、人工智能的改变,已经影响企业的工作模式,形成人与机器共同工作的局面。

  我们的研究发现,未来每种工作技能的平均半衰期大约只有5年,换句话说,在大学一年级学的技能,5年内可能就失去价值了,甚至有些知识,是大学还没毕业,职场上就不再需要了,所以,未来的人才需要不断学习,也要有更强的学习能力。

  企业界也发现他们愈来愈需要扮演学校的角色,因为公司很难等待员工工作一段时间又回到学校学习,加上回到学校学习的东西,也可能在短短几年内失去价值,所以企业需要新的方式来协助员工持续学习 。

  问:企业如何因应「人与机器共同合作」?

  答:人机工作分成多种层次:

  第一层是纯人力,不需要机器;

  第二层是机器为人类工作,由人类给机器指令,例如人用起重机搬运货物;

  第三层是人类与机器共同工作,相互给予指令,例如自动驾驶汽车,有时是自动驾驶车告诉你要小心右方来车,有时是人控制汽车减速;

  第四层是人为机器工作,由机器给人类下达指令,例如在亚马逊 Amazon 集货仓库是机器告诉工作人员,该往哪区取货,该将货物放进哪个箱子等;

  第五层是机器自己工作,也是一般人想象中的人工智能AI。

  在一个企业里面,每一层次的工作都有,人在里面扮演什么角色,决定了他不可取代的能力所在。我们已经可以预知,未来第四层的工作会愈来愈多,因此会有更多企业,开始思考哪些工作需要交给机器,哪些交给人类 。

  目前亨德森智库的研究看见,未来企业界可能会出现「首席能力长(Chief Capability Officer)」的角色,负责思考公司内哪些工作需要交给机器与程序,哪些交给人;交给人的工作需要哪些与机器共同工作的能力等。

  首席能力长将取代目前的人力资源长(CHRO)及科技长(CTO),必须了解科技的发展趋势,提早想好5年后交给机器做的工作,以及在5年内如何培养公司内部人员具备新的技能,企业需要担任更多的教学功能。

  我推荐大家去阅读李开复写的《人工智能来了》,里面提到很多人机互动的想象,可以让老师、家长更容易想象孩子未来可能要面对的世界。

  问:除了人机共同工作,你看到未来职场还有哪些改变?

  答:工作将更常以任务或项目形式出现。因为能重复执行的工作,将逐渐被计算机程序取代,例如今天的股票的交易员、股票基金经理。未来更需要人来执行的,是需要创造、思考、缺少前例可循的任务。

  职场上边做边学的模式会愈来愈常见,因为要学的新东西愈来愈多,未来已经不可能有读完一个学位,能工作一辈子的情形,不论做什么工作都需要一直学习新知,而最能深刻学习的方式,就是做中学。

  因为最好的训练方式不是听课,而是实作,未来的主管会愈来愈像导师(mentor),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在指导(coaching),协助团队成员看到自己能成长的地方,给予更实质内容上(qualitative)的反馈。

  问:企业用做中学的方式训练员工,代表哪些意义?

  答:第一,学历价值的下降。

  过去企业界把学历当成识别优秀人才的工具,现在许多公司发现,这样做等于把人才评估工作外包给大学。

  但企业未来的人才需求,跟过去愈来愈不一样,所以企业开始采取其他的评估方式。例如开始使用非典型的路径来征才,例如举办特殊技能集训营(例如:软件工程师 Coder Camp)、实习经验,甚至性格测验,来识别他们需要的人才。

  第二,做中学愈来愈重要。

  我们看见最深刻的学习通常来自动手做,习得技能或心态特别需要实战经验,所以学习环境中会愈来愈倾向于实作学习,例如要学会用 Excel 建立财务模型,用讲课模式很难让学生感受到计算公式在哪里最容易写错,实作才容易记得起来。

  以前在哈佛商学院念书的时候,全部的课堂都是用个案讨论进行,但是像会计科仍以授课模式最快,初学者有系统的把专有名词、簿记方式学过一遍,比较能奠定基础。

  不是所有学习都适合实作,一般是学生已经具备基础知识的课程,比较适合实作。未来学习时间的界线会变得更模糊,学习是每天每分钟的事,不再是特定一个时间的任务。

  第三,就业能力能用更短的时间取得。

  坊间的软件工程师训练营(coder school)就很明显,即使不上大学,只要具备优秀的程序编写能力(coding),一样能进 Google 等高科技公司。

  即使如此,我并不会鼓吹大家现在不读大学,因为没有大学学历就进入知名企业的例子目前仍很稀少,求才方式虽然在改变,但不会这么快速。

  唯一确定的是,未来的人才要持续展现出你具备别人需要的能力,通常是透过你过去完成的项目来呈现。

  第四,企业开始建立「学习生态圈」。

  因为难以等待人才不断回学校研习,会有更多公司建立内部的企业学院,建立自己的在线课程、学习数据库等。公司会像学校一样,设立学习目标,预先想好学习成效(learning outcome),反推回来要教些什么。运用游戏化机制,设计课程训练,对于达成标准的人才,颁发认证,如同检定证书一般。

  第五,企业要负起教学责任,企业与人才对学习盟约(learning contract)形成默契。

  学习盟约并不是签合约,而是默认的默契:企业知道自己要负起教学的责任,帮忙识别出未来重要的能力,以及最佳的培养方式;人才则意识到自己有不断学习的需求。所以未来「首席能力长」的角色会愈来愈突出。

  问:但也有许多教育者认为进大学不只为就业,还为了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像大学通识教育这类非就业导向的课程相当重要,你怎么看?

  答:我很赞同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它让人知道存活在世界上的意义、了解生命的价值,在美国有一种通识教育叫「巨著课程」(Great Book Curriculum),里面列举上百本西方人类史上最重要的文学、历史、哲学著作,这个学习法相信,只要读完「巨著课程」的全数经典著作,就能完成西方人类文明全部的博雅学习。

  既然只要在家读书就能完成博雅教育,为什么还要去大学?我们要思考大学的价值,什么样的学习,难以自己完成,以致要花时间去大学?什么是需要到大学才学,而不是高中或更早以前的时间点完成的学习?

  我认为,博雅通识课程应该在高中以前就开始,进大学后,学生难免需要思考毕业后的下一步,就业为导向的思考是难以避免的。

  问:在科技时代,很多父母担心小孩太早使用科技,容易沈迷,你觉得呢?

  答:身为一个住在硅谷的家长,这是我最关心的议题。

  现代小孩天生就是数字原住民(digital native),即使你想让他远离手机、计算机,早晚他也会需要使用数字工具,晚一点使用 3C 不一定会带来好处。

大连妇科医院哪里好 http://yyk.39.net/hospital/f9a8f_detail.html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fadsf15/article/details/87906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