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笔记(4)集合于函数


本文所有内容来自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离散数学》第二篇。

第二篇 集合论

第三章 集合与关系

3-1 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法

集合的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将某集合的元素列举出来,称作列举法
另一种是利用一项规则,以便决定某一物体是否属于该集合,称作叙述法

外延性定理

两个集合是相等的,当且仅当它们有相同的成员。

子集

A , B A,B 是任意两个集合,假如 A A 的每一个元素是 B B 的成员,则称 A A B B 的子集,或 A A 包含在 B B 内,或 B B 包含 A A 。记作 A B A \subseteq B ,或 B A B \supseteq A ,即有 A B x ( x A x B ) A \subseteq B \Leftrightarrow \forall x (x\in A \rightarrow x \in B) 根据子集的定义,显然其具有自反性传递性

集合相等

集合 A A 和集合 B B 相等的充分必要条件是这两个集合互为子集。

真子集

如果集合 A A 的每一个元素都属于 B B ,但集合 B B 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 A A ,则称 A A B B 真子集,记作 A B A \subset B

空集

不包含任何元素的集合是空集,记作 \varnothing

空集是任何元素的子集

对于任意一个集合 A A A \varnothing \subseteq A

幂集

给定集合 A A ,由集合 A A 的所有子集为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 A A 幂集,记作 P ( A ) \mathscr{P}(A)

幂集的元素

如果有限集合 A A n n 个元素,则其幂集 P ( A ) \mathscr{P}(A) 2 n 2^n 个元素。

3-2 集合的运算

(1)集合的交(Intersection)

定义 3 - 2.1
设任意两个集合 A A B B ,由集合 A A B B 所有共同元素组成的集合 S S ,称为 A A B B 交集,记作 A B A \cap B

(2)集合的并(Union)

定义 3 - 2.2
设任意两个集合 A A B B ,所有属于 A A 或属于 B 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S S ,称为 A A B B 并集,记作 A B A \cup B

分配律

A , B , C A,B,C 为任意三个集合,则下列分配律成立。

  1. A ( B C ) = ( A B ) ( A C ) A\cap(B\cup C)=(A\cap B)\cup(A \cap C)
  2. A ( B C ) = ( A B ) ( A C ) A\cup(B\cap C)=(A\cup B)\cap(A \cup C)

吸收律

A , B A,B 为任意两个集合,则下列吸收律成立。

  1. A ( A B ) = A A\cup(A\cap B)=A
  2. A ( A B ) = A A\cap(A\cup B)=A

定理 3 - 2.3
A B A \subseteq B ,当且仅当 A B = B A \cup B = B A B = A A \cap B=A

(3)集合的补(Complement)

绝对补

E E 为全集,对任一集合 A A 关于 E E 的补 E A E-A ,称为集合 A A 绝对补,记作 A \sim A A \overline{A}

德摩根律

A , B A,B 为任意两个集合,则下列关系式成立。

  1. ( A B ) = A B \sim(A \cup B)=\sim A \cap \sim B
  2. ( A B ) = A B \sim(A \cap B)=\sim A \cup \sim B

(4)集合的差(Difference)

定义 3 - 2.3
设任意两个集合 A A B B ,所有属于 A A 而不属于 B 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S S ,称为 B B 对于 A A 补集,或相对补,记作 A B A-B ,也称集合 A A B B

差的定理

A , B A,B 为任意两个集合,则下列关系式成立。

  1. A B = A B A-B=A\cap\sim B
  2. A B = A ( A B ) A-B=A-(A\cap B)

差的分配律

A , B , C A,B,C 为三个集合,则 A ( B C ) = ( A B ) ( A C ) A\cap(B-C)=(A\cap B)-(A\cap C)

**(5)集合的对称差

定义 3 - 2.5
A , B A,B 为任意两个集合, A A B B 对称差为集合 S S ,其元素或属于 A A ,或属于 B B ,但不能既属于 A A 又属于 B B ,记作 A B A\oplus B

3-3 序偶与笛卡尔积

序偶可以看作是具有两个元素的集合。但它与一般集合不同的是序偶具有确定的次序

定义 3 - 4.1
两个序偶相等, x , y = u , v \langle x,y \rangle = \langle u,v \rangle iff  x = u , y = v \text{iff }x=u,y=v

由此可定义 n n 元组,简写为 x 1 , x 2 , , x n \langle x_1,x_2,\cdots,x_n \rangle ,第 i i 个元素 x i x_i 称作 n n 元素组的第 i i 坐标

定义 3 - 4.2
A A B B 是任意两个集合,若序偶的第一个成员是 A A 的元素,第二个成员是 B B 的元素,所有这样的序偶集合,称为集合 A A B B 笛卡尔乘积直积,记作 A × B A\times B

A × B = { x , y ( x A ) ( y B ) } A \times B = \{\langle x,y \rangle \vert (x \in A)\wedge(y \in B)\}

定理 3 - 4.1
A , B , C A,B,C 为任意三个集合,则以下分配律成立:

  1. A × ( B C ) = ( A × B ) ( A × C ) A\times(B\cup C)=(A\times B)\cup(A\times C)
  2. A × ( B C ) = ( A × B ) ( A × C ) A\times(B\cap C)=(A\times B)\cap(A\times C)
  3. ( A B ) × C = ( A × C ) ( B × C ) (A\cup B)\times C=(A\times C)\cup(B\times C)
  4. ( A B ) × C = ( A × C ) ( B × C ) (A\cap B)\times C=(A\times C)\cap(B\times C)

定理 3 - 4.2
C C \neq \varnothing ,则 A B ( A × C B × C ) ( C × A C × B ) A \subseteq B \Leftrightarrow (A\times C \subseteq B \times C)\Leftrightarrow(C\times A\subseteq C\times B)

定理 3 - 4.3
A , B , C , D A,B,C,D 为四个非空集合,则 A × B C × D A\times B\subseteq C\times D 的充要条件为 A C , B D A\subseteq C,B\subseteq D

特别地, A × A A \times A 可以写成 A 2 A^2 ,同样地, A × A × × A n = A n \overbrace{A \times A \times \cdots \times A}^{n}=A^n

第四章 函数

4-1 函数的概念

定义 4 - 1.1
X X Y Y 是任意两个集合,而 f f X X Y Y 的一个关系,如果对于每一个 x X x\in X ,有唯一的 y Y y\in Y ,使得 x , y f \langle x,y \rangle\in f ,称关系 f f 函数,记作 f : X Y  或  X f Y f:X\rightarrow Y\text{ 或 }X\overset{f}{\rightarrow}Y

函数相等

定义 4 - 1.2
设函数 f : A B , g : C D f:A\rightarrow B,g:C\rightarrow D ,如果 A = C , B = D A=C,B=D ,且对于所有 x A x\in A x C x\in C ,有 f ( x ) = g ( x ) f(x)=g(x) ,则称函数 f f g g 相等,记作 f = g f=g

满射(onto、surjection)

定义 4 - 1.3
对于 X f Y X\overset{f}{\rightarrow}Y 的映射中,如果 ran  f = Y \text{ran }f=Y ,即 Y Y 的每一个元素是 X X 中一个或多个元素的象点,则称这个映射为满射(或到上映射)。

单射(入射)(one -to-one、injective)

定义 4 - 1.4
X X Y Y 的映射中, X X 中没有两个元素有相同的象,则称这个映射为入射(或一对一映射)。设 f : X Y f:X\rightarrow Y 是入射,即是对于任意 x 1 , x 2 X x_1,x_2\in X

i f if
x 1 x 2 f ( x 1 ) f ( x 2 ) x_1\ne x_2\Rightarrow f(x_1)\ne f(x_2)
o r or f ( x 1 ) = f ( x 2 ) x 1 = x 2 f(x_1)=f(x_2)\Rightarrow x_1=x_2

双射(bijection、one-to-one correspondence)

定义 4 - 1.5
X X Y Y 的一个映射,若既是满射又是入射的,则称这个映射是双射的

定理 4 - 1.1
X X Y Y 为有限集,若 X X Y Y 的元素个数相同,即 X = Y \vert X \vert = \vert Y \vert ,则 f : X Y f:X\rightarrow Y 是入射的,当且仅当它是一个满射。

4-2 逆函数和复合函数

定理 4 - 2.1
f : X Y f:X\rightarrow Y 是一双射函数,那么 f c f_c Y X Y\rightarrow X 的双射函数。

定义 4 - 2.1
f : X Y f:X\rightarrow Y 是一双射函数,称 Y X Y \rightarrow X 的双射函数 f c f_c f f 逆函数,记作 f 1 f^{-1}

定义 4 - 2.2
设函数 f : X Y , g : W Z f:X\rightarrow Y,g:W\rightarrow Z ,若 f ( X ) W f(X)\subseteq W ,则 g f = { x , z x X z Z ( y ) ( y Y y = f ( x ) z = g ( y ) ) } g\circ f=\{\langle x,z \rangle \vert x \in X \wedge z \in Z \wedge (\exist y)(y \in Y \wedge y=f(x) \wedge z = g(y))\} ,称 g g 在函数 f f 的左边可复合

定理 4 - 2.2
两个函数的复合是一个函数。

定理 4 - 2.3
g f g\circ f 是一个复合函数,

  1. g g f f 是满射的,则 g f g\circ f 是满射的。
  2. g g f f 是入射的,则 g f g\circ f 是入射的。
  3. g g f f 是双射的,则 g f g\circ f 是双射的。

定义 4 - 2.3
函数 f : X Y f:X\rightarrow Y 叫做常函数,如果存在某个 y 0 Y y_0\in Y ,对于每个 x X x\in X 都有 f ( x ) = y 0 f(x)=y_0 ,即 f ( X ) = { y 0 } f(X)=\{y_0\}

定义 4 - 2.4
如果 I X = { x , x x X } I_X=\{\langle x,x \rangle \vert x \in X\} 则称函数 I X : X X I_X:X\rightarrow X 恒等函数

定理 4 - 2.4
设函数 f : X Y f:X\rightarrow Y ,则 f = f I X = I Y f f=f\circ I_X=I_Y \circ f

定理 4 - 2.5
如果函数 f : X Y f:X\rightarrow Y 有逆函数 f 1 : Y X f^{-1}:Y \rightarrow X ,则 f 1 f = I X f^{-1}\circ f =I_X f f 1 = I Y f\circ f^{-1}=I_Y

定理 4 - 2.6
f : X Y f:X\rightarrow Y 是一一对应的函数,则 ( f 1 ) 1 = f (f^{-1})^{-1}=f

定理 4 - 2.7
f : X Y , g : Y Z f:X\rightarrow Y,g:Y\rightarrow Z 均为一一对应函数,则 ( g f ) 1 = f 1 g 1 (g\circ f)^{-1}=f^{-1}\circ g^{-1}

4-3 可数集与不可数集

定义 4 - 5.1
与自然数集合等势的任意集合称为可数的,可数集合的基数用 0 \boldsymbol{\aleph}_0 表示。

定理 4 - 5.1
A A 为可数集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可以排列成 A = { a 1 , a 2 , , a n , } A=\{a_1,a_2,\cdots,a_n,\cdots\} 的形式。

定理 4 - 5.2
任一无限集,必含有可数子集。

定理 4 - 5.3
任一无限集合必与其某一真子集等势。

定理 4 - 5.4
可数集的任何无限子集是可数的。

定理 4 - 5.5
可数个两两不相交的可数集合的并集,仍然是一可数集。

定理 4 - 5.6
设自然数集合 N N ,则 N × N N\times N 是可数集。

定理 4 - 5.7
有理数的全体组成的集合是可数集。

定理 4 - 5.8
全体实数构成的集合 R R 是不可数的。

我们把集合 ( 0 , 1 ) (0,1) 的基数记为 \boldsymbol{\aleph} ,因为 ( 0 , 1 ) R (0,1)\sim R ,故 K [ R ] = K[R]=\boldsymbol{\aleph} \boldsymbol{\aleph} 也称作连续统的势

发布了78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0 · 访问量 3413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44846324/article/details/104694411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