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类(二)——KMeans算法(工作面试常用面试题入手)

主要的KMeans算法的原理和应用,在学习典过程中,我们要带着以下几个问题去学习
以下问题摘自于https://blog.csdn.net/qq_33011855/article/details/81482511
1、简述一下K-means算法的原理和工作流程
2、K-means中常用的到中心距离的度量有哪些?
3、K-means中的k值如何选取?
4、K-means算法中初始点的选择对最终结果有影响吗?
5、K-means聚类中每个类别中心的初始点如何选择?
6、K-means中空聚类的处理
7、K-means是否会一直陷入选择质心的循环停不下来?
8、如何快速收敛数据量超大的K-means?
9、K-means算法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

一、原理和流程

1、原理

对给定的无标记的样本数据集,事先确定聚类簇数K,让簇内的样本尽可能紧密分布在一起,使簇间的距离尽可能大。K-Means作为无监督的聚类算法,其类似于全自动分类,簇内越相似,聚类效果越好,实现较简单,聚类效果好,因此被广泛使用。用以下的效果图更能直观地看出其过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流程

(1)随即确定K个初始点作为质心(这里如何确定k将在下面给出解释)
(2)将数据集中的每个点分配到一个簇中,即为每个点找距离其最近的质心,并将其分配给之心所对应的簇
(3)簇分好后,计算每个簇所有点的平均值,将平均值作为对应簇新的质心
(4)循环2、3步骤,直到质心不变

伪代码是:

创建k个点作为起始质心(经常是随机选择)
当任意一个点的簇分配结果发生改变时
	对数据集中的每个数据点
		对每个质心
			计算质心和数据点之间的距离
		将数据点分配到距离其最近的簇
	对每一个簇,计算簇中所有点的均值并将均值作为质心

上面“最近”质心,意味着需要进行某种距离的计算,即下文要介绍的K-means中常用的到中心距离的度量有哪些?

二、K-means中常用的到中心距离的度量有哪些

这里最常用的有以下两种(我们这里只简单介绍下二维的)

1、曼哈顿距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欧几里得距离(别称“欧式距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假如两个点坐标是(1,1),(4,5)
则曼哈顿距离是7,欧式距离是5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三、K-means中的k值如何选取

以下博文转自:https://blog.csdn.net/qq_15738501/article/details/79036255
通常我们会采用手肘法来确定k的值

1、手肘法

1.1理论

手肘法的核心指标是SSE(sum of the squared errors,误差平方和),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其中,Ci是第i个簇,p是Ci中的样本点,mi是Ci的质心(Ci中所有样本的均值),SSE是所有样本的聚类误差,代表了聚类效果的好坏。

     手肘法的核心思想是:随着聚类数k的增大,样本划分会更加精细,每个簇的聚合程度会逐渐提高,
   那么误差平方和SSE自然会逐渐变小。并且,当k小于真实聚类数时,由于k的增大会大幅增加每个
   簇的聚合程度,故SSE的下降幅度会很大,而当k到达真实聚类数时,再增加k所得到的聚合程度回
   报会迅速变小,所以SSE的下降幅度会骤减,然后随着k值的继续增大而趋于平缓,也就是说SSE
   和k的关系图是一个手肘的形状,而这个肘部对应的k值就是数据的真实聚类数。当然,这也是该
   方法被称为手肘法的原因。

1.2 实践

我们对预处理后数据.csv 中的数据利用手肘法选取最佳聚类数k。具体做法是让k从1开始取值直到取到你认为合适的上限(一般来说这个上限不会太大,这里我们选取上限为8),对每一个k值进行聚类并且记下对于的SSE,然后画出k和SSE的关系图(毫无疑问是手肘形),最后选取肘部对应的k作为我们的最佳聚类数。python代码如下所示:


import pandas as pd
from sklearn.cluster import KMeans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df_features = pd.read_csv(r'C:\预处理后数据.csv',encoding='gbk') # 读入数据
'利用SSE选择k'
SSE = []  # 存放每次结果的误差平方和
for k in range(1,9):
    estimator = KMeans(n_clusters=k)  # 构造聚类器
    estimator.fit(df_features[['R','F','M']])
    SSE.append(estimator.inertia_)
X = range(1,9)
plt.xlabel('k')
plt.ylabel('SSE')
plt.plot(X,SSE,'o-')
plt.show()

k与SSE的关系图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显然,肘部对于的k值为4,故对于这个数据集的聚类而言,最佳聚类数应该选4

2. 轮廓系数法

2.1 理论

该方法的核心指标是轮廓系数(Silhouette Coefficient),某个样本点Xi的轮廓系数定义
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其中,a是Xi与同簇的其他样本的平均距离,称为凝聚度,b是Xi与最近簇中所有样本的平均距离,称为分离度。而最近簇的定义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其中p是某个簇Ck中的样本。事实上,简单点讲,就是用Xi到某个簇所有样本平均距离作为衡量该点到该簇的距离后,选择离Xi最近的一个簇作为最近簇。

   求出所有样本的轮廓系数后再求平均值就得到了平均轮廓系数。平均轮廓系数的取值范围为[-1,1],且簇内样本的距离越近,簇间样本距离越远,平均轮廓系数越大,聚类效果越好。那么,很自然地,平均轮廓系数最大的k便是最佳聚类数。

2.2 实践

我们同样使用2.1中的数据集,同样考虑k等于1到8的情况,对于每个k值进行聚类并且求出相应的轮廓系数,然后做出k和轮廓系数的关系图,选取轮廓系数取值最大的k作为我们最佳聚类系数
聚类数k与轮廓系数的关系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可以看到,轮廓系数最大的k值是2,这表示我们的最佳聚类数为2。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从k和SSE的手肘图可以看出,当k取2时,SSE还非常大,所以这是一个不太合理的聚类数,我们退而求其次,考虑轮廓系数第二大的k值4,这时候SSE已经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因此最佳聚类系数应该取4而不是2。

   但是,讲道理,k=2时轮廓系数最大,聚类效果应该非常好,那为什么SSE会这么大呢?在我看来,
   原因在于轮廓系数考虑了分离度b,也就是样本与最近簇中所有样本的平均距离。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从定义上看,轮廓系数大,不一定是凝聚度a(样本与同簇的其他样本的平均距离)小,而可
   能是b和a都很大的情况下b相对a大得多,这么一来,a是有可能取得比较大的。a一大,样本与同
   簇的其他样本的平均距离就大,簇的紧凑程度就弱,那么簇内样本离质心的距离也大,从而导致
   SSE较大。所以,虽然轮廓系数引入了分离度b而限制了聚类划分的程度,但是同样会引来最优结
   果的SSE比较大的问题,这一点也是值得注意的。

四、其他问题的解答

4、K-means算法中初始点的选择对最终结果有影响吗?

会有影响的,不同的初始值结果可能不一样

5、K-means聚类中每个类别中心的初始点如何选择?

(1)这k个点的距离尽可能远
(2)可以对数据先进行层次聚类(博客后期会更新这类聚类算法),得到K个簇之后,从每个类簇中选择一个点,该点可以是该类簇的中心点,或者是距离类簇中心点最近的那个点。

6、K-means中空聚类的处理

(1)选择一个距离当前任何质心最远的点。这将消除当前对总平方误差影响最大的点。
(2)从具有最大SSE的簇中选择一个替补的质心,这将分裂簇并降低聚类的总SSE。如果有多个空簇,则该过程重复多次。
(3)如果噪点或者孤立点过多,考虑更换算法,如密度聚类(博客后期会更新这类聚类算法)

7、K-means是否会一直陷入选择质心的循环停不下来?

(1)迭代次数设置
(2)设定收敛判断距离

8、如何快速收敛数据量超大的K-means?

相关解释可以去这个博客稍做了解https://blog.csdn.net/sunnyxidian/article/details/89630815

9、K-means算法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

K-Means的主要优点
(1)原理简单,容易实现
(2)可解释度较强

K-Means的主要缺点
(1)K值很难确定
(2)局部最优
(3)对噪音和异常点敏感
(4)需样本存在均值(限定数据种类)
(5)聚类效果依赖于聚类中心的初始化
(6)对于非凸数据集或类别规模差异太大的数据效果不好

发布了14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31 · 访问量 6527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angZixuan1111/article/details/98970139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