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消费金融行业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消费金融的来源

消费金融来源于中国银监会发布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中国银监会13日宣布,正式发布《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启动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审批工作。银监会将对此类机构采取先试点、后逐步放开的方式,在北京、天津、上海和成都四地各批准一家机构进行试点,成功后再进行推广。

《办法》规定,消费金融公司的主要出资人应为境内外金融机构和银监会认可的其他出资人,且应具备最近一年年末资产总额不低于600亿元等条件;消费金融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为3亿元;在试点阶段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范围仅包括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和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不涉及房地产贷款和汽车贷款。结合国际经验,《办法》对消费金融公司设定了有关监管指标,包括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0%,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不低于100%,同业拆入资金比例不高于资本总额的100%等。

消费金融的行业状态

近年来,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消费金融市场规模,均迎来跨越式发展。我国广义消费信贷规模从2011年的8.9万亿元到2018年的33.8万亿元,8年间增长了279.78%。其中,互联网消费金融突破了传统“金融抑制”的束缚,大幅度释放了金融需求,其交易规模在2012年仅有6.8亿元,到2018年末突破2万亿元。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对于居民来说,消费信贷的可得性和便利性大幅上升。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均表明,消费信贷的普及将有助于向“消费型”经济的转型,消费在经济中的规模和地位将随之上升。

经过多年的发展,银行依然是国内消费金融行业的主体,其他消费金融的参与者,或受资金来源限制、或受风险控制能力的限制,市场规模难以做大。

2014年以来,中国的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一方面P2P、资产证券化等模式丰富了非银企业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大数据风控的崛起,降低了风控成本、提高了风控的效率、增加了风控的覆盖人群,这都成为了促进消费金融发展的有利条件。

消费金融之所以出现飞速发展,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消费群规模效应,不仅在于学生、白领等青年阶层超前消费和消费类别的,在中老年年龄段对于消费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消费观念、支付习惯和消费需求的共同推动,带来了消费金融市场发展的黄金时期。

消费金融的商业模式

消费金融,从字面意思上看,是为满足居民个人消费需求发放的贷款。与普通的信贷不同,消费金融最大的特点在于其依赖于特定的消费场景,所以广义上的消费金融包括了住房按揭消费贷款(下简称房贷)、汽车消费贷款(下简称车贷)、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和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

在中国当前的金融市场,房贷主要是由银行在做,车贷有专门的汽车消费金融公司,且这两种业务由于涉及资产价值较高,央行均要求消费者支付一定比例的首付款(目前是资产总价的20%),所以在具体业务中,房贷和车贷与一般消费贷款有较大区别。因此,通常所说的消费金融是采取狭义上的定义,即指向居民个人发放的,主要用于居民日常消费及装修、教育等家庭大宗支出的中短期贷款,也即个人消费信贷,本文采取此种定义。目前也有部分金融机构引入了有抵押物的个人消费贷款,但比例较小。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回复: 10434745 查看本文章

商业模式类型:

一、信用卡及类信用卡模式金融机构通过对消费者进行一次信用审核,赋予消费者一个初始的信用额度。消费者在以后的消费过程中可以直接使用,而不用重复接受信审。

信用额度使用后通常有一定的免息期,金融机构会定期给出账单,消费者可以一次性还清欠款,或分期还款,支付一定的利息。消费者还款后,信用额度立即恢复,随着消费者信贷记录的丰富,金融机构可以调整信用额度。

二、商户合作信贷模式

金融机构与商户开展消费金融业务合作,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申请消费信贷、提供信用审核材料,金融机构将资金直接支付给提供商品或服务的商户。消费者按约定的还款方式直接向金融机构还款。

这种模式与电商领域的O2O模式类似,一般大型商场、互联网销售平台、家电或者电子产品连锁销售机构都可以是金融机构选择的合作商户。

三、现金贷模式

消费者直接向金融机构申请现金贷款,在完成信用审核后,贷款资金直接发放到消费者提供的银行账户里。现金贷款模式中,有信用贷款和抵押贷款两种方式,抵押贷款主要以房产抵押为主,消费者能获得的贷款额度更高。

现金贷款模式与小额信贷业务类似,消费者可以直接获得现金,突破消费场景的限制。但对放款的金融机构来说,也正由于脱离了消费场景,风险更加难以控制。

消费金融的风险控制

在金融领域,央行的征信记录是风险控制的第一道门槛。但由于消费金融公司客户与银行信用卡客户差异化的特点,这部分消费者绝大多数都属于没有央行征信报告的人群。

再加上消费金融用户群体普遍缺乏稳定收入、缺乏信贷经验、无信用历史或信用信息不完善,这使其天然就属于高风险人群,易发生贷款逾期和违约现象,因此风控水平将成为制约消费金融公司发展的关键。而无论是采取传统的线下信用审核模式,还是自建风控体系、评估模型的线上风控模式,都将极大提高消费金融公司的运营成本。因此,基于消费金融公司产品小额高频的特点,第三方机构的大数据风控模式将是最优的选择。

消费金融的前景展望

基于消费金融公司与银行差异化竞争的特点,我们粗略测算,消费金融公司可扩展的用户群体在6亿人左右,尤其在二三线及以下城市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根据一些信用卡调研机构的统计,截止2014年底,中国信用卡总量为4.55亿张,预计截止2015年年底,信用卡总数将超过5亿张。但根据机构调查显示,超过70%的用户拥有两张以上的信用卡,有超过40%的用户拥有三张以上信用卡。结合央行征信中心数据显示,有2.75人拥有个人征信报告,因此即便假设中国目前已拥有信用卡的用户在2.3亿左右,那在18-55岁的主力消费人群中,仍有6亿人是没有信用卡的人群。

当前消费金融公司主要为信用卡覆盖不到的用户提供消费金融服务,这极好地契合了广大中低收入人群的消费需求,其便捷的服务、较低的信审要求,帮助从未体验过金融服务的消费者建立了初始的信用记录、培训了信用知识、积累了信贷经验。

而逐步丰富的信贷经验将成为消费者是否能够申请办理信用卡的重要依据,此时消费金融公司必然要面临与银行信用卡竞争的困境。

当前消费金融服务仍属于偶发性的消费,用户使用的频率较低。若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职业层次、信贷记录、消费能力等的提升,从成本及便捷性方面考虑,大多数消费者依然会选择办理信用卡,那么消费金融将陷入始终为别人做嫁衣的窘境。

当前,最迫切需要的是提高国民的消费水平与能力。要通过减税让利等方式扶持与促进企业发展,同时通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与税收政策调节国民收入差距,让多数国民具有不断扩大消费的经济能力;比方通过出台更为严厉的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将房价稳定在与国民普遍消费能力相适应的水平等等。还有,不断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障水平,解除国民消费上的后顾之忧。只有在国民消费水平与能力不断得到提升,敢于放心大胆地消费的情况下,再借助于消费金融公司等贷款制度创新,才能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目的。

发布了30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0 · 访问量 3634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VivianHuang001/article/details/105274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