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金融科技如何赋能供应链金融?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供应链金融与传统借贷的差异

供应链金融是一种集物流运作、商业运作和金融管理为一体的管理行为和过程,它将贸易中的买方、卖方、第三方物流以及金融机构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实现了用供应链物流盘活资金、同时用资金拉动供应链物流的作用。

正确认识供应链金融活动

传统资金借贷以“好的资产负债表”为基础,对企业以往的财务信息进行静态分析,依据对受信主体的孤立评价作出信贷决策,是一种简单的资金借贷关系,以一个或几个生硬、机械的产品“水平式”地覆盖不同细分市场及交易链条上的各个节点、各个交易主体需求。一般参与主体只有商业银行等信贷机构和中小企业双方,有些也需要第三方担保人的参与。

供应链金融评估的是个整个供应链的信用状况,加强了债项本身的结构控制。是根据交易对手、行业规则、商品特点、市场价格、运输安排等交易条件,为供应链上不同交易层次和交易地位的交易主体定制的专业金融解决方案。不仅仅是融资,更是流程优化方案和成本降低方案。不仅仅有金融机构、融资企业,还包括供应链上的参与企业、其他服务型企业、以及物流企业。

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阶段

商业银行主导

➢ 供应链金融提供主体:银行;

➢ 供应链流程管理:不参与不涉及;

➢ 核心要素:基于存货质押/贸易关系的物流金融/贸易金融

核心企业主导

➢ 供应链金融提供主体:供应链核心方;

➢ 供应链流程管理:监控仓储或交易信息

➢ 核心要素:流动“物”,诸如物流、资金流等

平台生态导向

➢ 供应链金融提供主体: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平台构建者;

➢ 供应链流程管理:流程建设者和管理者,规则制定者,进行全方位价值链流程管理

➢ 核心要素:多维信息流,包括结构化或非结构化信息

科技金融导向

➢ 供应链金融提供主体:供应链金融生态搭建者和科技服务提供者联盟;

➢ 供应链流程管理:全方位的业务、数字和信息管理流程;

➢ 核心要素:融合性的金融科技所实现的各类要素

科技推动的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金融活动开展过程中遇到的挑战

溯源——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追溯,缺乏运营的详细记录

信息共享——第二个是关联方的信息共享问题

现时信任——第三个挑战是在短时期之内如何建立信任

智慧监测——第四个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企业层面如何建立智慧监控

科技金融“使” 的什么“能” ?

一、底层交互客观化

底层交互客观化指的是供应链交易和运营活动能够做到真实、细致、透明化反映,从而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交互的客观体现,以及业务背景真实性基础上细颗粒度风险管理,进而激活物体本身的新经济价值。一是如何通过ICT赋能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逻辑关系管理,进而推演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管理。另一个重要涵义是资产的细颗粒度管理,所谓细颗粒度指的是供应链金融管理中对资产状况的把握和管理是基于每一件产品、每一项活动的真实状况和信息,以及可能的变化。

二、末端业务自治化

末端业务自治化指的是供应链运营每一个阶段、每一项活动的自治和行为驱动的自组织智能业务实现。该目标也同样包括了两层涵义:其一,按需自主配置的场景化动态业务模式的建立。要实现这一要求,必然对ICT产生了新的要求,这包括产业互联互通需求与利益相关方异构信息系统集成之间的矛盾;复杂多样化业务管理需求与快速应用服务开发部署能力之间的矛盾;多样化高并发应用支持需求与资源配置之间的矛盾。

末端业务自治化也需要解决标准化、集约化平台化的智慧云服务。如果供应链中不同的主体、不同的环节、以及不同的要素之间难以实现业务的标准化以及数据信息的整合管理,供应链金融因为信息不对称也难以持续开展。

三、债项结构客观化

债项结构指的是在交易过程中所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以及这种关系所形成的资金往来结构。业务与资产的真实性背景交叉校核,电子订单、电子运单、电子箱单、电子仓单、电子税票、电子提单等和物流交割与应收账款的动态匹配、供应链闭环发现与全流通环节无缝监管追踪。

四、主体信用自治化

能够通过业务和金融活动客观反映主体信用;能够运用技术能客观反映金融资产的真实信用;能够客观反映多级供应链主体信用。

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原则

原则之一行为场景化

行为场景化指的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地点,由一组特定的主体,形成了特定的关系,例如,在商业领域,企业围绕用户的价值诉求,设计和开发产品和业务,通过特定的互动方式,将产品和服务传递给用户,形成相互之间融合的社群效应。

为了有效地控制信用风险,需要综合运用数据分析和信息处理,对供应链网络上下游企业结构进行刻画,从而真实地反映核心企业、借方以及相关利益方在业务场景中的位置和状态。

原则之二资产穿透化

资产穿透化就是要借助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清晰地刻画和反映供应链运营中的资产和资产的流动状态。具体讲,对资产的把握主要是能清晰地反映资产的结构以及资产的价值状态,并且能够渗透到资产的细颗粒度管理。

资产结构反映的是各类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诸如不同类型的固定资产、其他资产以及流动资产投放的比例等,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的比例结构往往决定了企业的收益和风险。资产价值反映的是资产在交易市场的价格,它是买卖双方在公开市场竞价和交易过程中均能接受的价格水平。

原则之三管理精细化

一个组织供应链运营管理的效率越高,说明其竞争力越强,从而极大降低了供应链金融风险。尽管有很多方面能够体现供应链管理的水平和状况,然而,最为直接的指标仍然是企业的现金流量周期(即CCC)。目前有很多研究认为现金流量周期是反映组织供应链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

一是企业的供应链运营管理能力,即库存天数或者库存周转率。二是商业信用的体现,即应收账款的天数减去应付账款的天数,这一指标直接反映的是一个企业为其客户提供的信用水平。

原则之四经营预警化

经营预警化是从收入自偿的角度而言,收入自偿反映的是供应链金融中所有潜在的风险能够以未来确定的收益所覆盖。

要能预见性地判断一个企业的经营状态,就需要从多方面衡量和反映其经营绩效,这包括交易的历史盈利率、品类覆盖程度,利息保障倍数,进项出项的状况等以税务为基础的财务数据。

原则之五信息治理化

有效的信息治理,需要解决好四个问题:第一,如何建立起有效的信息源和信息结构。也就是说在价值链建设的过程中,要考虑为了实现整个价值链的效率,并且为利益各方产生协同价值,需要什么样的信息?这些信息与大家共同追寻的目标是什么关系?这类信息从何而来?运用什么手段可以获得?第二,如何保障信息的可靠、安全和运用。第三,如何实现信息的持续与全生命周期管理,亦即信息能否持续地产生、推进和应用,并且能有更多的利益相关方参与到信息生成、分享的过程中。第四,如何实现信息获取、处理的代价或成本可控。

原则之六声誉资产化

对于声誉的界定,学术界有两个不同的维度,一是认为声誉是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能力的认同;二是认为声誉是对企业可能性的认知。显然,这两个维度的侧重点是不尽一致的,前者更倾向于对企业现实的客观认知,后者是对企业行为的预期性判断。

在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中,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需要充分刻画这两类构成声誉的维度。具体讲,客观能力性的声誉刻画可以反应为银行信用、业界资质、交易性行为等,而预测性的声誉刻画可以表现在通过工商、税务、反洗钱等第三方数据基础上的主体画像,两者结合运用,就能更为全面地把握借方的整体信用程度。

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核心

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是立足在产业供应链运行的基础上,只有真正地渗透到小微企业的供应链运行中去服务,才能在推动客户成功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发展,以及有效的融资和风险控制。

当今供应链金融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大数据,而大数据的核心不仅仅在于利用各类技术获取现存的网上或其他渠道的信息或数据,更在于如何将随时随地发展的业务活动数据化,并且通过对数据的归集、识别、清洗、分析和挖掘,发展其中的机会,并将发现的机会更好地转化为新的业务。

小微企业融资难还有一个难点在于小微企业的活动具有复杂性、分散性和不规则性的特点,因此,往往流程活动很难标准化,而非标就容易产生管理上的困难,以及风险成本的高昂,因此,如何实现将业务操作和管理的流程标准化,并且任何的管理规范(及标准)又能真正作用于流程,成为有效开展供应链金融的关键,否则此前谈到的服务化、数据化都会化为乌有。

科技是推动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有效助力,但是科技不是供应链金融成败的关键因素。

发布了30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0 · 访问量 3637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VivianHuang001/article/details/10526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