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生态圈

消费金融生态圈
消费金融生态圈包括核心参与者和外围服务提供方,其中核心参与者包括消费品提供商、资金提供方和消费金融需求方,外围服务提供方包括征信服务提供方、支付支持方、大数据营销提供方等。
 
信用借贷金融: 核心业务逻辑。
个体的持有货币与其消费需求之间都存在着巨大的缺口。
经济的发展,在满足自我基本生活以后,还有稳定的,有预期性的收入;解决短期供给不平衡的消费金融便会蓬勃发展起来。
P2P: 互联网金融点对点借贷平台.
互联网消费金融。
从本质上来看,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核心是消费信贷,这是一切业务和交易结构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从信贷的来源和担保措施来划分,互联网消费金融可以被划分为三种不同的模式,分别是:电商互联网消费金融,信贷互联网消费金融和P2P互联网消费金融


电商互联网消费金融

运营模式是以电商平台为基础,通过为用户提供商品的分期服务在平台上进行消费,并提供理财服务。(分期乐)
此类模式我们最为熟知的便是蚂蚁金服的微贷和京东金融的京东白条。这种业务模式充分借助了电商平台的大数据优势。客户在购买商品的过程中中,电商平台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确定对特定商品的分期,并在对海量客户进行分析,根据客户的消费能力和信用等级进行授信
当消费者完成商品消费后,由京东金融白条或蚂蚁微贷向供货商提供资金;最后由消费者按照贷款期数偿还借款,其具体运营模式如图1所示。
 
信贷互联网消费金融
采取手机APP+场景的运营模式,客户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填写个人资料申请贷款,得到现金后用于日常生活消费,但是资金的具体用途难以掌控。(绑卡)
纯信贷互联网消费金融运营模式是将消费者的消费借款以未来应收账款的形式转让或出告给互联网理财平台,理财平台将其进行打包并包装成互联网理财产品提供给投资人进行投资
该种模式下的信贷平台属于中介平台,将投资人的资金提供给消费者进行商品的分期支付,最后再由消费者按照规定的分期时间对投资人进行连本带息的借款偿还,其具体运营模式如图2所示。
从当前纯信贷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情况来看,消费者的借贷风险主要是由互联网理财企业承担。而互联网理财企业则主要通过大数据与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创新金融场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坏账风险
 
P2P互联网消费金融
运营方式与传统商业银行的借贷业务相通,通过平台的信息优势将资金供求双方进行对接,并按照借贷资金的数额按比例抽取利润。P2P互联网消费金融与小额借款类似。
首先,消费者基于消费目的将借款项目发布到P2P借贷平台并由平台进行资格审核上线;  其次,投资人根据自身偏好选择项目进行投资以满足项目发起人的消费需求;  最后,消费者按照约定的时间向投资人进行还款付息,具体运营模式如图3所示。
值得注意的是,P2P互联网消费金融在审核、监管的成本和难度较大,无法对项目借款人的真实身份以及借款意图进行完全掌控,因此风险较大。但是,依靠中国人口众多的基数优势,P2P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仍有许多上升空间。
 
向消费者提供消费贷款的现代金融服务方式。
消费贷款、信用卡业务属于消费金融。
消费金融即提前消费或者信用消费,指为具有消费属性的产品或服务提供资金融通的服务。
消费金融的主要形式即消费贷款。广义的消费贷款指的是除经营性贷款需求之外的包含住房按揭贷款在内的消费贷款,而狭义的消费贷款指从广义消费贷款中除去住房按揭贷款之外的短期消费贷款,如车贷、旅游贷、教育贷及耐用消费品贷款等遍及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本文后续的讨论主要限于狭义的消费贷款。
居民贷款构成:经营贷款,住房按揭,短期消费贷款
广义消费贷款(住房按揭,短期消费贷款),狭义消费贷款(短期消费贷款)
 
从业务模式上看,消费金融包括两种模式:
一种是“直接借款式”,资金提供方直接借钱给消费者,消费者再从消费品提供商处购买商品,未来将钱直接还给资金提供方,比如现金借贷等;
另一种是“受托支付式”,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资金提供方直接代替消费者向产品提供商支付货款,消费者再选择不同方式向资金提供方还钱,比如信用卡、分期付款等。
 
消费金融的发展历程
消费金融起源于消费者提前消费的需求消费金融提供商的金融支持,有利于促进双方互利共赢。由于人们的消费需求和收入分配的期限错配当前的收入不能够覆盖当前的消费需求。对于消费者来说,当人们需要购买产品和服务但缺乏相应资金的时候,提供消费金融服务能够促使他们将未来的收入用于当前的消费,用个人信用交换商品或服务。同时,对于消费金融的提供方来说,一方面他们能够刺激销售,通过销售产品本身实现利润,另一方面由于资金成本和资金收入存在利差空间,又可以通过资金运营和错期配置,获得一部分资金利差收入
将未来的收入用于当前的消费,用个人信用交换商品或服务


消费金融虽然是近两年出现的新词,实际上在我国已经有了近 30 年的历史,历经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5 年-2009 年):1985 年中国银行发行国内第一张信用卡,翻开了消费金融的新篇章。这一阶段主要代表公司是商业银行和汽车消费金融公司,主要产品类型是房贷、汽车消费贷款和信用卡等,审核手续比较严格; 
第二阶段(2010 年-2014 年):为了解决商业银行对个人信贷业务覆盖不足的问题,2010 年第一批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消费金融步入第二阶段。新加入的市场参与者包括北银、中银、捷信、锦程、招联、兴业等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这一阶段产品特点主要是小额、快速、无抵押担保等,在审核方面放宽了要求; 
第三阶段(2014 年至今):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外部金融环境的不断完善,2014 年后,零售系、互联网电商系、垂直细分领域平台、网贷平台等悄然入局,发展迅速,市场参与主体日益丰富。这一阶段消费金融呈现审核简单迅速、用户覆盖面更全等特点,在面向的场景上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消费金融的外围服务方
除了消费金融的核心参与者之外,消费金融的生态体系还包括征信提供方、消费支付支持方以及大数据营销提供方等外围服务方。
(征信提供方,消费支付支持方,大数据营销提供方)
一、征信提供方
目前我国征信体系不健全,央行征信系统所覆盖的个人信用信息有限,消费金融业务的发展需要第三方征信公司的支持以降低潜在风险。第三方征信服务公司不直接参与提供消费金融服务,而是通过对消费者海量数据的综合处理和评估提供大数据驱动的信贷风控决策服务,为消费金融机构进行用户信息审核和匹配提供数据支撑。其利润来源是信用查询咨询费。2015 年初,央行首次批准了 8 家机构开展个人征信业务,意味着征信牌照的开闸。预计随着个人征信业务运营的进一步规范,牌照将成为稀缺资源,征信业将受益于消费金融业务的增长
二、支付支持方
支付是获取金融服务和交易场景链接的核心环节是用户流量的入口, 支付方式的便捷性能够吸引稳定的客户流,培养用户支付习惯,从而积累用户数据。第三方支付通过提供连接客户和商户之间的通道,能够在各种消费场景中运用支付系统,记录用户的消费行为,利用数据刻画用户肖像。目前第三方支付的利润来源于通道手续费。支付牌照由央行颁发,业务类型包括银行卡收单、互联网支付和移动电话支付。
三、大数据营销提供方
基于大数据的精准营销和再营销不仅能精准定位目标客户,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提高用户转化率,前期基于大数据对客户的分析还能够降低坏账风险。大数据营销的未来价值在于对交易数据和客户资源等的深度挖掘和开发,提供客户管理、信用评级等衍生增值服务,实现数据变现。
 
低成本的资金渠道(消费金融的资金来源与资金成本)
资金成本决定盈利能力 
从金融属性上来看,金融支持首先表现在资金成本上。资金成本决定了最终的盈利能力。不同类型的消费金融机构依赖于不同的融资渠道,由此带来的不同资金成本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最终的定价水平,而定价水平的高低是客户选择消费金融产品考虑的首要因素,因此,是否具有低成本的资金渠道,是消费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资金来源来看,消费金融行业的融资渠道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自有资金:成本较低,主要为机会成本,以一年期定期存款考虑,则机会成本为 1.5%。虽然自有资金成本非常低廉,但除银行以外其他机构资金来源非常有限;
2、同业拆借:这种方式具有一定门槛,只有银行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可以使用,其资金成本较一般贷款利率稍低,按期限不同约为 3-5%;
3、银行信贷:资金成本相对较高,约为 6%-10%
4、P2P:资金非常灵活,但利率较高,目前普遍资金成本在 8%-10%;

5、资产证券化 ABS:是一种新型的融资方式,消费金融企业强烈的资金需求使得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数量不断增加。不同消费金融机构的 ABS 融资成本不同,资金成本范围大约处于 3%-5%之间。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chenrushui/article/details/79696711